1979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华国锋主席,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副主席五月三日接见了出席全国青联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全体委员和全国学联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侯赛因总理瞻仰毛主席遗容
新华社北京五月三日电 马来西亚总理达图·侯赛因·奥恩和夫人今天上午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泽东主席的遗容。
侯赛因总理在毛主席坐像前献了花圈。
侯赛因总理的随行人员也前往瞻仰。(附图片)
西哈努克亲王和宾努亲王瞻仰毛主席遗容。
新华社记者摄
侯赛因总理瞻仰毛主席遗容。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周恩来旅欧通信》影印本出版
新华社北京五月三日电 《周恩来旅欧通信》影印本,已由新闻研究所编成,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周恩来同志自一九二○年岁末旅居欧洲,至一九二四年八月回国。在旅欧期间,他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还撰写了很多文章寄回国内,发表于当时的报纸和刊物上。这些文章是周恩来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历史文献。
收入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从一九二一年初至一九二二年初,陆续发表在天津《益世报》上的。其中有《欧战后之欧洲危机》、《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劳动世界之新变动》和《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等,共五十篇。这些文章以通信形式,生动地反映了西欧和我国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政治动向,对于研究西欧和我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于研究周恩来同志早期的革命实践,很有价值。这本书是按照天津人民图书馆提供的天津《益世报》复制影印的,并刊有周恩来同志当时在伦敦、柏林、巴黎的照片。


第4版()
专栏: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电影周开幕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五月三日电 为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而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电影周”的开幕式,今天在首都剧场举行。
电影周从五月四日起至五月十日止。电影周期间,全国各大城市将上映十二部影片,其中有反映五四运动及其历史背景的纪录片《划破黑暗的曙光》;有反映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青年一代斗争生活的故事片《家》、《革命家庭》、《青春之歌》、《怒潮》、《董存瑞》、《在烈火中永生》等。
开幕式结束后,放映了《划破黑暗的曙光》、《青春之歌》。
中国为什么会发生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影片《划破黑暗的曙光》作了生动形象的回答。本片以大量真实的历史镜头把观众带回到了清朝末年的北京,带回到了二十世纪初在三座大山压迫下苦难的旧中国。中国人民在血泊中呻吟。出路何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巴黎和会”为直接导火线,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五四运动,漫漫长夜的东方射出了曙光。
这次电影周是由团中央、文化部联合举办的。


第4版()
专栏:

南海宝岛处处春
——西沙访问记
在工作着重点转移的第一个春天,我们来到了祖国的南海宝岛——西沙群岛。这里,万木葱茏,百花争妍,岛上机器轰鸣,水面渔帆点点,一派军民同心同德建设西沙、保卫西沙的醉人春色。
清晨,金色的阳光撒满西沙。一声雄壮的汽笛声划破海空,崭新的客货两用轮——“琼沙”号驶进了西沙首府永兴岛的港口。码头上,顿时忙碌起来,吊杆转动,汽车、拖拉机来往奔驰……。
“琼沙”号是专门航行西沙的第一艘新造的大型客货两用轮。在船上工作的老船工,多是在建设西沙、保卫西沙中作出过贡献的西沙人。他们驾驶着现代化的大轮船,决心跟上工作着重点转移的新形势,多拉快跑,当好建设西沙的尖兵。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只船就跑了十个航次,出色地完成了海上运输任务。
担负着西沙工程建设任务的某工兵部队,几年来转战西沙各岛,和民兵一起开航道,修码头,盖营房,被人们誉为西沙建设的“开路先锋”。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喜讯传来,指战员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一致决心响应党的号召,抢时间,争速度,加快西沙建设步伐。我们来到这个部队的六○七号挖礁船上,只见船首长臂挥舞,银花飞溅,巨大的铲斗把海底的礁石泥沙挖出,迅速倾泻到停泊在海岸的船上。去年,这艘英雄船顶台风,战恶浪,在开挖海湾和航道的建设中成绩显著,荣立集体三等功。如今,为了抢在台风到来之前挖好港池和港口,指战员们每天从早晨六点上工,直到晚上十点才收工,连续两个月来,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今年开工头两个月,他们已经完成将近全年任务的一半。
西沙海域,渔业资源
非常丰富。前几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渔业政策不落实,挫伤了渔民的积极性,影响了渔业生产。如今,政策落实了,广大渔民个个心情舒畅,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去年底,西沙渔业生产获得丰收。今年入春以来,尽管西沙海域风云多变,加上强风多,水温低,流水急,给捕捞作业带来很大困难。但是渔民们仍斗志昂扬地扬帆出海,力争渔业的好收成。
为了适应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战斗在西沙的商业、财贸、邮电、卫生等各条战线上的干部和职工,提出了“把服务工作做到第一线去,当好西沙建设的好后勤”的响亮口号。设在永兴岛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商业站的工作人员,组成流动服务“货郎船”,走遍了西沙许多小岛,把军民们需要的大量用品送到连队营房门口和扬帆捕鱼的渔船上。西沙军民感谢他们说:你们真是建设西沙的好后勤啊!
新华社记者
李学寅 曹土生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听从党的召唤 为边疆建设贡献力量
一千多名大学毕业生志愿进藏工作
新华社拉萨五月二日电 最近,全国有一千多名大专院校毕业生,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报名来到西藏高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批毕业生来自北京、四川、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省、市的几十所大专院校。他们都是志愿报名,经过党组织批准后来西藏的。他们表示,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在四化建设中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在这批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有十二位来自延安革命老根据地的青年,他们决心发扬延安精神,踏着革命前辈的脚印,为西藏的建设贡献力量。
这批到西藏参加建设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大多数学的是自然科学,其中包括农学、畜牧兽医、植物保护、水利、水电、农机、林业、园艺、气象、矿业等专业。现在,他们中间有的已分配到拉萨、那曲、昌都、日喀则、山南等地,同西藏人民并肩战斗在新的工作岗位上。


第4版()
专栏:

青春的火焰映照拉多拉山
——武汉女知识青年钱建新为建设西藏英勇献身
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天,在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吉隆县卡邦公社的拉多拉山坡上,公社社员们正在为牲畜准备过冬草料。一位身着藏装的年轻姑娘,挥镰割草,干得正欢。休息的时候,她操着流利的藏语,同社员们亲切交谈;饿了,同大家一起抓糌粑,喝酥油茶。晚上,她同大家一样,睡在草地上。她,就是来这里插队落户的武汉知识青年钱建新。
钱建新一九五三年出生在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里。她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健康地成长起来。一九七二年三月,这位刚满十八岁的姑娘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七六年,学校生活即将结束时,同学们热烈地谈论着理想。钱建新在向学校党组织的申请报告中写道:“我志愿申请到西藏农村去,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百万翻身农奴,为建设边疆作出贡献。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需要就是我的理想。”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钱建新怀着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告别生活二十多年的可爱家乡和朝夕相处的亲人,来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
她从来到卡邦的第一天起,就虚心地向群众学习藏语,并拜十一岁的小学生多杰为老师,每天学到深夜。不到几个月,钱建新就能用藏语同大家交谈了。在大城市吃大米白面长大的钱建新,来到高原偏僻的山沟,一闻到酥油味就呕吐,一吃糌粑就胃痛。可是,这并没有难倒钱建新。她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习惯,索性把酥油抹在鼻尖上;她硬是不吃上级照顾她们的大米白面,餐餐抓糌粑。不到几天功夫,人们便看到她同群众一起,津津有味地抓吃糌粑,喝酥油茶了。
钱建新在卡邦这块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第一个春节过后,大雪覆盖着田野。生产队决定派一部分强劳力去山里将锯好的木板背回来修盖房屋。钱建新得知派工名单里没有她时,赶忙去找队长:“我是队里的人,为什么不让我去?”队长给她解释,这活太重,路特别远,而且要钻树林,走山路,爬五六十度的陡坡,不要说妇女不让去,就是体力较差的男社员也没有派。可是她还是要求去。队长扭不过这个犟姑娘,终于答应了她。从小走惯了柏油马路的城市姑娘,去爬陡峭的羊肠小道,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何况还要背上几十斤重的木板呢?但是,既然是来建设边疆,就不能怕吃苦。她学着当地群众的背法,把背绳套在头上,没走几步,就头昏眼花。她谢绝了别人的劝说和帮助,咬着牙,坚强地跟着队伍一道前进。社员们向她投以赞叹的眼光。
夜深了,筋疲力竭的钱建新回到家里,感到脑袋有千斤重似的,背上疼痛,脚也肿了。她正要躺下来休息的时候,突然想起白天劳动时看到桑布老阿爸和其他几个社员脚上穿的胶鞋很破了。她立即爬起来,走到桑布老阿爸和其他几个社员家里把胶鞋要来,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缝补起来。钱建新来卡邦后究竟帮社员补了多少胶鞋,人们没有去统计。大家只知道,她妈妈从武汉一次又一次地寄来顶针、锥子、麻线等补鞋工具。在不长的时间里,钱建新同卡邦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卡邦人民给她取了个藏族名字,叫“德吉卓玛”,意思是幸福女神。他们说,拉多拉山的杜鹃花最红,我们的德吉卓玛同卡邦人民最贴心。我们的德吉卓玛就是来同我们一起创造幸福的。一九七六年,他们把心爱的德吉卓玛推选为代表,先后参加了日喀则地区和吉隆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由于工作需要,上级决定临时调钱建新去吉隆区帮助工作。卡邦人民听到他们的德吉卓玛暂时要和他们分别的消息后,纷纷赶来送行,千叮咛万嘱咐:德吉卓玛,你一定要回来啊!钱建新抑制不住激动的眼泪说:亲人啊,我一定要回来的!
一九七八年三月七日下午三时,刚刚调到吉隆区担任文书工作才四天的钱建新,正在埋头整理急待上报的材料。突然,外面人声鼎沸。钱建新赶紧到室外去看,迎头碰上区委领导同志对她说:“冲色那边森林失火,我们去救火。你留在区里看家,抓紧把材料整理出来。”说完带着队伍匆匆走了。可是,当区里的救火队伍奔到现场时,只见钱建新的棉衣已经甩在一边,火光中映照出她正与烈火搏斗的英姿。烈火乘着风势,卷着浓烟,火焰窜起几十丈高,整个山林成了一片火海。全区迅速组成灭火大军,与山火展开了英勇搏斗。在这场灭火战斗中,哪里火势最大,钱建新就出现在哪里。滚滚浓烟使得她睁不开眼,喘不过气;熊熊烈火,烧焦了她的头发,可是她全然不顾。人们发现在身旁英勇奋战的是个身子单薄的姑娘,就厉声命令道:“快到火小的地方去!”得到的却是斩钉截铁的回答:“不,这儿就是战场!”钱建新身上着火了,人们把她从火中拉了出来。她扑灭身上的火,又冲了进去。再一次被拉出来,她又一次冲进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山顶的火基本扑灭了,人们正准备扑灭残焰时,大风骤起,山腰上的残火又乘风猖狂起来,凶猛的火舌一窜几十丈。正在山顶与余火酣战的钱建新立即冲了下来,钻进了火海。突然,狂风卷起一股浓烟和毒焰向她扑来,把她打倒在地。同烈火激战了两个多小时,已经筋疲力竭的钱建新,再也没有爬起来。烈火无情地夺去了这个二十四岁的共产党员的生命。当人们发现她的时候,她手里仍紧握着打火工具。
山火被扑灭了,钱建新那壮丽的青春的火焰,却在卡邦人民心中熊熊燃烧起来。钱建新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的消息传到她生前战斗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卡邦,全村人都禁不住失声痛哭了。他们说,我们的德吉卓玛,为了建设祖国的边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西藏自治区党委和革委会追认钱建新为烈士。日喀则地委和吉隆县委分别授予她“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优秀知识青年”的光荣称号。最近,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又发出号召,号召全区共青团员和青年向钱建新学习。
新华社记者 谢邦民 群桑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大会会场。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会谈前邓小平副总理同侯赛因总理亲切握手。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