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平壤通讯

访平壤中和奶牛牧场
三月初,平壤还不时刮着冷风。但是,阳光照耀柳梢,已闪烁点点新绿。一丛丛的金达莱,经过严冬的考验,结满了蓓蕾。
一天,我们到平壤市远郊的中和郡奶牛牧场参观访问。场长金荣灿、党支部书记崔应洙同志会见了我们。
这个牧场是朝鲜北方的一个畜牧基地,生产良种奶牛。此外,它还积极推广牲畜繁殖技术,促进全国肉牛事业发展,以改善人民生活。全场一百五十名职工,其中女工六十一名,农艺师六名,技术员二十二名。它重视经营管理,全场共分三个作业班,饲养一百一十七头奶牛,一百八十头种牛和小牛。它目前的奶牛头数比建场初期的一九六八年,增长近十倍;种牛增加九倍;每年还生产能满足十万头牛配种的精液。由于它成绩显著,被授予千里马牧场称号。
我们漫步田间,但见土地已经翻耕。主人说:朝鲜北方没有大面积草原,不能四季放牧。他们的饲料耕地面积仅有八十六点五町步(每町步约合十五市亩),如今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已做到一年可种植三茬作物,每町步可产青饲料十吨。另外,在大同江畔有六十七点三町步的芦苇地,牧场工人每周可去那儿收割一次,采集冬饲料。场长说,青饲料很要紧,牲畜吃后长肉快。要把牛养好,必须多拾掇青饲料。
接着,主人陪着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地来到奶牛栏。这儿不论室内室外,到处清清爽爽、洁洁净净,地面上还洒了消毒药水。我们得穿上白衣,才让进去。主人说,奶牛都是本地产的良种,每头牛各就各位,在系缰绳的横梁上都有标签,写明牛的代号和出生年月日。有头编号四十八的大母牛,是一九七二年三月六日出生的,产奶最多。一般牛年产奶六千公斤,它却年产一万零三百八十公斤。
要想奶牛多产奶,关键在于喂好奶牛。奶牛有它们的特点。比如在受孕期间,奶到达高潮的阶段,不管在青饲料、粗饲料或精饲料上,你都要多下点功夫,使奶牛吃饱、吃好。场长给我们讲了奶牛作业班长韩必元的事迹。小韩起初是饲养员,由于钻研技术,现已升为技术员。他刻苦钻研,下功夫熟悉各头奶牛的脾气,发现了一个秘密:要多产奶,就要想方设法使奶牛的乳房丰满起来。过去,一般是用冷水给奶牛洗乳房,久而久之,乳房慢慢萎缩了,奶流不出许多;后来改用热水清洗,奶牛乳房胀鼓鼓的,奶的流量增大了。小韩还掌握了这个规律:过去奶牛运动少,食欲减弱,造成消化不良,产奶少;后来适当增加了牛的运动量,食欲日益旺盛,产奶就多了起来。全场发扬这种动脑筋想办法的革新精神,不仅小韩的那个班荣获双重千里马称号,所有作业班也都成了千里马作业班。
奶牛要注意运动,公牛尤其需要多运动。我们到种牛栏去参观时,里面全是空空的。原来,饲养员把它们都牵出室外晒太阳去了。据主人介绍说,每天规定它们要遛达十公里。运动得好,才能产生更优良的精液。种牛饲料的配搭方面,格外要注意给予含有蛋白质的营养。
主人要我们去产精室看看。室长告诉我们:采精是个细致的工作,要经过仔细检查,用冷冻储存,很好地装入罐子,较快地运送到全国各地。
在离开种牛栏时,场长的话题又回到饲料上来。这次是从降低成本这个角度谈的。他说:过去他们场用铡草机将饲料切成一段一段,粗制滥造,牛不喜欢吃,造成浪费;现在改用饲料粉碎机,将饲料细作,牛喜欢吃。这样,既防止了浪费,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精饲料的处理,也注意了改进。过去将玉米磨成面,呈颗粒状,有缺点,现在将玉米花碾粉加上尿素肥料,用高压锅进行处理,牛愿意吃,精饲料产量也大大提高。
为了对整个牧场进行科学管理,务必注重提高牧场工人的文化科学水平。场长给我们介绍了牧场技术学校的情况,并且说各个作业班都设有科学技术普及室,让工人进行业余学习,普遍都能掌握应有的畜产、饲料以及机械等各种实用知识。一代新牧场工人在成长。
本报记者
施大鹏


第6版()
专栏:伦敦通讯

“明天是电子世界”
不久前,在英国伦敦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会议的名称叫做“明天是电子世界”。
这个会议是由英国《金融时报》组织召开的,讨论英国发展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的问题。参加会议的有英国电子工业及有关工业的企业家、大学教授、科研人员等近三百人。会议开了两天,提出了二十多份专题报告。
英国的微电子技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和应用,远远落在美国和日本的后面。参加会议的英国人士坦率地承认这一弱点。据他们说:“美国的整个工业领域中,运用微电子技术达百分之二十四,而英国只有百分之十至十三;同时,英国目前用于电子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的集成电路,其中百分之八十五是从美国和日本进口的”。他们呼吁:“英国应该迎头赶上”。
去年五、六月间,英国为了发展微电子技术,曾经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舆论攻势,七、八月份达到高潮。当时,英国的主要报纸几乎每天都有报道。人们把一九七八年称为英国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启蒙年。这次由《金融时报》召开的会议,则被认为是一轮新的宣传运动的开端。
电子工业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可以说,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的出现,是电子工业发展到第五代的标志。在这次会议上,发言的人士强调指出:“微电子技术是科学上的一项重大跃进”,它将推动自动化,从而成为“自蒸汽机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界人士告诉记者,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已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在一块相当于小手指甲大小的硅片上,可以包括几千个、几万个甚至不久就可达到百万个电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子系统微型化,使整个电子工业发生巨大变革,尤其使计算机工业得到很大推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大量生产,降低了电子器件的成本,提高了它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使电子技术得到更普遍的使用。
与会人士还列举了事例说明微电子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可以使生产过程及管理的自动化大大得到提高。英国有色金属研究协会制造了一台使用微电子技术控制的连续轧钢机,在实验室试用,不仅体积小,并且安全准确,对节约原材料、提高生产率,都能起到重大作用。把微电子技术运用到交通运输业,可以根据车辆来往多少的情况,确定交通要道信号灯的变换,使车流量达到最高限度。在国防工业上,这种技术则可以使自动导航和雷达系统的控制更为精确。
然而,在英国,随着这一新兴工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会上,有些人士对由此将造成更大的失业问题,深感不安。据估计,由于微电子技术对工业自动化的推动,到一九九○年,英国可能出现一支高达五百万人的失业大军。去年,英国《泰晤士报》要采用新技术,把稿件的编辑工作和照像排字工作通过电子计算机连系起来,以提高报纸的工作效率,但是工会担心采用新的工作程序后,将不可避免地裁减制图和排字工人。劳资双方多次谈判,达不成协议,《泰晤士报》因而从去年十二月一日停刊了近五个月。
英国工党和保守党对发展这项新兴技术,尽管有不同的政策和做法,但一致主张英国必须急起直追,鼓励对微电子技术的投资,加强新技术的训练工作。保守党提出,除了英国电视台目前举办的“广播大学”外,还要建立“广播技术学校”,增多再训练的机会。工党提出,不仅要在高等学校加强培养这方面的专家,还要从中学开始,就进行微电子技术知识的教育。英国报纸指出:“面对微电子技术的挑战,英国不能再左顾右盼了,必须积极作出响应。” 本报记者 许庆美


第6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美国物价急速上涨
物价的急速上涨现已变得那么无情,美国即使来一个“经济衰退”也未必能指望使它有较大缓和。自一九五六年以来,美国人已经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但从附表看,没有一次使物价下降。例如,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五年,是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时期,物价上升了百分之二十一。
事实上,自三十年代大萧条结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尽管有六次经济危机,但物价下降只有两次——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的一九四九年和朝鲜战争后的一九五五年——每次下降不超过百分之一。但自越南战争以来,通货膨胀一点没有停止过。
结果是,在三十年代大萧条结束时能购买价值一百美分的东西的美元,现在只值一九三九年购买的二十点二美分。今天你得到的美元只值十年前的一半多一点;只值一九三九年的五分之一。
前景仍然是不祥的: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按年率计算再次达到百分之十四点一(去年为百分之九)预计到一九八八年美元将下降到一九三九年购买力的十美分以下。


第6版()
专栏:

1939年来美元购买力的下降
年份 美分 年份 美分
1939 100.0 1968 39.9
1946 71.1 1972 33.2
1950 57.7 1973 31.3
1953 51.9 1975 25.8
1957 49.4 1977 22.9
1960 46.9 1978 20.8
1964 44.8 1979*20.2
注:*1979年系2月份的数字。


第6版()
专栏:

美国抚养孩子费用直线上升
做父母的对自己孩子的喜爱是无代价的。
但是,并不是孩子生下来就带来目前这种价格标签:生一个孩子的全部医疗费用为二千一百六十八美元,孩子长到十八岁的费用为五万五千七百八十四美元,在公立大学学习四年的费用为一万二千到二万美元,在私立大学学习的费用则为二万零四百到三万二千美元或者更多。
这些统计数字公认是来自几种渠道的,仅仅把它们加在一起能够引起误会。但是,它们确实反映了这些日子,在美国抚养一个孩子所需的费用。
它们还表明了美国出生率为什么长期趋向于下降的原因之一。费用是一对夫妻决定有孩子或者扩大他们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
坦普尔大学家庭价值研究会咨询负责人肯尼思·特休恩说,“经济问题是使人们不敢有更多孩子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家庭里孩子增加,父母们意识到孩子们实际要花多少钱之后,情况就尤其如此了。”
当然,对许多父母来说,抚养孩子的报酬远远超过附加帐单。但是,花费持续上升,并且可能上升得更快。基本抚养费由于通货膨胀都在徐徐上升。根据在一家健康保险研究所定期出版的时事通讯(《家庭经济学家》)上公布的数字,目前,生孩子的费用徘徊在二千一百六十八美元到二千二百一十八美元之间。
这些数字包括,医院的护理(呆三天时间)费为八百八十八美元,附加医疗费为五百一十八至五百六十八美元,用于婴儿的衣服、家具以及护理用具的费用为七百六十二美元。对那些已经有婴儿用品,选择在家里生孩子,或者缩短住院时间的母亲们来说,费用会少一些。
把一个孩子哺养到十八岁要花费家里最大的一笔钱。大陆银行的苏珊·理查兹发现目前的全部费用达到五万五千七百八十四美元(其中不包括出生和上大学的费用)。
(摘译自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第6版()
专栏:

初访冰雪世界
新华社记者 金仁伯
今年一月十五日至二月三日,记者应邀随智利第三十三次南极科学考察团,访问了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参观了设在那里的三个智利科学考察基地。作为第一个踏上了这个地球第六大洲的新中国记者,我在这里向读者汇报半个多月来的见闻。
向南极洲进发
智利是世界上最早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并建立基地的国家之一。自一九四七年以来,每年在一、二月间,即南半球的夏季,它都派遣一个考察团前往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参加今年南极考察团的有一批研究鱼类生态、地面植物、高空大气和气象的科学工作者,五十多名去南极工作的长期工作人员和数十名临时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应邀去访问的外国朋友。考察人员于一月十七日晚从智利南部的阿雷纳斯角港口,分乘“阿基莱斯号”和“耶尔乔号”运输舰,开始向南极洲进发。
运输舰先在智利南部海域内航行,一昼夜之后,开始驶入波涛汹涌的德雷克海峡。这时,人们立即感到船体摇晃加剧,桌上的饮料瓶和杯子多次滑了下来,人躺在床上就象睡在摇篮里一样。据船员们估计,船体最大倾斜度接近三十度。在舰只进入太平洋和大西洋交汇处的德雷克海以后,海面上刮起阵阵狂风,巨浪排空而来。据说这是由于潮流和南极风暴的影响而引起的。这些狂风巨浪曾给航海家们造成极大的危险,因此在航海史上人们把德雷克海描绘成一个“常常发生灾难的地方”。
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横渡,船只便到了位于南极北部的南设得兰群岛海面。这时,南极洲正值夏季,它的北部沿海气候比较温和,温度一般在摄氏二、三度。当我们的船只在那里通过时,独特的风光、绮丽的景色立即映入眼帘。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一群群羽毛漂亮的海鸟围着船只飞翔。深蓝色的海面上飘浮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冰块和冰墙,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特别晶莹洁白,分外美丽。我们还不时看到有些海豹爬上冰块,悠闲自得地躺在上面随风漂泊。南极半岛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只有一些陡峭斜坡露出青色岩石。沿海岛屿有的仍然裹着银装,在冰雪融化的地方长满了五颜六色的地衣和苔藓。这一幅独特的景色构成了美丽多姿的南极风光图。
科学考察基地
智利目前在南极有三个科学考察基地。弗雷基地于一九六九年建立,位于南设得兰群岛中的雷耶·豪尔赫岛上。普拉特基地于一九四七年建立,位于这一群岛的格林威思岛上。沃伊金斯基地于一九四八年建立,位于南极半岛北端的科瓦顿加湾。三个基地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弗雷基地是一个地区性气象中心,它每天把附近各基地发来的气象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向西经二十度至九十度地区发天气预报,供那里航行的飞机和船只接收,同时把这些气象数据发往世界各地的气象中心,供它们研究。基地设备齐全,气象仪器比较先进,包括各种气象资料自动接收器。还有一台仪器每天自动接收气象卫星发回的照片,一天抄收四张,每张约需一刻钟。此外,智利在南极还设有三个不定期基地和三个临时基地。据考察人员介绍,工作人员要在南极工作整整一年,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们吃的用的,都是从国内运去的。他们工作紧张,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雪,每天都要观察气象、潮汐、动植物活动和生长情况,记录各种有关数据。
冰大陆
说南极洲是冰大陆,确实名不虚传。据科学家们指出,在一千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上,百分之九十八的地面覆盖着一层平均厚度约两千米的冰层。地球上百分之九十的冰集中在南极,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就将使地球上海水水位增高五十米。
在南极大陆沿海,也是冰连水、水连雪。许多地方海上的冰和陆上的冰连成一片,简直无法分辨出海岸线的位置。据说,在罗斯海和韦德尔海一带,由于终年低温,海上冰冻面已伸展到数百公里甚至近千公里之外,冰的厚度有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据介绍,每年六月至十月,智利基地附近的海面也完全封冻,冰层厚度达一、两米,数吨重的雪车可以在冰上行驶。
酷冷、狂风怒号、日照短、云层低,是南极洲气候的重要特点。科学家们在那里记录到的最低温度是零下八十八点三度,最高风速为每小时三百二十八公里。那里不分春夏秋冬几乎月月下雪,有时夏天比冬天下得还多。据说,由于酷冷和下雪,南极出现一种奇异的可能引起致命后果的“白光”。根据材料记载,人们一旦看到这种“白光”,眼睛就什么也再看不见了,因此驾驶飞机、车辆的人就会失去控制,发生事故而丧命。我们听说,一九五八年在埃尔斯沃斯基地,一名直升飞机驾驶员就由于看到这种“白光”后失去控制而牺牲。强烈的雪光也能使人们发生雪盲。听说,一个名叫卡阿雷·罗达尔的考察员有一次在考察时未戴墨镜,造成了暂时失明,休息三天后才逐渐恢复视力。
在记者访问的半个多月中,阳光灿烂的晴天很少,几乎多数是阴天。即使有时天晴,光线也很微弱。在智利三个基地所在的这一带,每年整个六月份太阳不露面,五月和七月日照也很短。三个基地去年全年的日照时间最多的不超过六百小时。那里高云层少,低、中云层占绝大多数。例如,一九七七年全年在弗雷基地低云层就占百分之七十一点七,高云层只占百分之四。
南极的动植物
我们饶有兴致地探询和观察了南极的生物状况。据说,科学家们在南极除发现过一种没有翅膀的小红苍蝇之外,迄今还未发现其他任何陆地动物。但是到南极大陆沿海栖息的海禽、海兽种类繁多。经常到智利基地栖息的海兽有海象和各种海豹。海象体重有三、四百市斤,海豹有二、三百市斤。这些海兽在陆地上都是行动迟缓,十分笨拙。它们见到我们这些客人毫无反应,仍是懒洋洋地躺着不动。海禽有各种企鹅、大海燕、海鸥、大鸥等。其中企鹅最多,每年到各基地栖息的都在数万头以上。这些小动物最逗人喜爱。它们在海里游得很快,时速可达三十英里,在陆地上却走不快,只能摇摇摆摆地走,或者用双脚一蹦一蹦地跳。我们看到了企鹅、大海燕等建在陆地上的窝。它们都是用小鹅卵石筑成的,因为南极寸草不长,没有树木,海滩上的鹅卵石就是它们唯一能利用的“建筑材料”。
南极植物只有地衣,苔藓以及少量的菌类和藻类。其中地衣最多,有四百多种。大部分长在岩石上,小部分长在干燥的山土上。地衣坚硬,颜色一般呈黑色或灰色,也有黄色、白色和红色的。苔藓共有七十多种,长在平原和潮湿的地方,小而软,呈褐色,好象铺在地上的地毯。
资源丰富
南极大陆地下埋藏着大量矿藏资源。金、镍、铜、铁、煤、石油,样样都有。据科学家们探测,那里储藏的铁矿可供全世界用两百年;煤的储量达五千亿吨,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就在南极;石油和天然气的藏量分别为四百亿吨和五百亿立方米。南极的海洋资源也相当丰富。食用鱼有九十多种。地球上的鲸绝大多数产在南极。据统计,前几年,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鲸是在南极捕获的。南极海里还拥有五十多亿吨鳞虾。鳞虾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见称,是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料。由于近年来鲸锐减,所以鳞虾猛增,现在有些海里每立方米的海水中有鳞虾十至十五公斤。
由于南极洲有着许多特异的自然现象以及陆续发现丰富的矿物和海洋资源,因此,前几年,出现了各国在南极竞建基地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南极共有一百三十个长期的、不定期的或临时的基地,分属于智利、阿根廷、英国、美国、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其中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基地建在南极的极心。
超级大国不仅垂涎南极的丰富资源,而且正在把它变成又一个战略上的角逐场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苏联不但在南极建立了七个基地,还修建了火箭发射场、重型飞机可降落的机场和一大批油库。据说,它的一个基地就有六个大油罐,贮油量达一千万公升以上,远远超过这个基地的需要量。每年夏天,苏联还派遣多艘破冰船到南极活动。它目前在南极有一个庞大的捕鱼船队,专捕鳞虾的船只就有十四艘,连同其他捕鱼船和捕鲸船,常常多达十七艘。其中三艘设有加工厂。
过去,人们常常把南极称为沉睡的大陆,但是,它现在已经开始不安宁了。(附图片)
浮在南极洲海面上的冰山。 新华社记者 金仁伯摄


第6版()
专栏:罗马尼亚通讯

罗马尼亚电子计算机工业在发展
在罗马尼亚佩特鲁沙尼煤矿的一个自动控制室里,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有控制台上的各色电钮象繁星一样地闪着光。这些“繁星”反映了整个煤矿的生产进度和矿工的工作条件。生产是不是在按计划进行呢?矿里的瓦斯含量是不是超过规定限度有害于人体健康了呢?如果哪一部分工作不正常,“星”光就会立即发出信号,让值班人员采取措施。为什么控制台会把那么精确的统计数字告诉人们呢?原来控制台的邻居就是电子计算机。罗马尼亚同志自豪地对记者说:“这是我们本国制造的电子计算机。”
十年以前,罗马尼亚的电子计算机工业还是一片空白,可是今天,在罗马尼亚全国经济社会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已在全国设有一百多个电子计算中心,工厂可以生产各种不同型号的电子计算机。罗马尼亚拥有现代化的信息研究所,形成了电子计算机在生产、研究、使用上完整的系统。
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电子计算机占据重要的位置。罗马尼亚为了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实现现代化,从六十年代末期开始建立电子计算机工业。当时他们不是采取闭门造车,一切从头做起的办法,而是购买法国的专利。在进口专利时,卖主负责安装全套的工艺设备,并提供技术资料和传授有关知识,还派人参加生产管理,使专利生产符合预期规定的要求。与此同时,罗马尼亚的技术人员对进口的技术、设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他们革新了技术,改进了设备,在短短的两三年间自己设计和制造出了比原来进口专利质量更高的电子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储存器的容量比进口的有较大的增加,运算速度提高三到五倍,机器的性能也更加稳定。由于有这些优点,它回到“娘家”——出口到法国,受到了顾客的欢迎。
罗马尼亚在发展电子计算机工业上还很注意经济效益。电子计算机的有些部件,例如各种微处理片,如果本国制造,不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成本昂贵,很不合算,但进口的却很便宜,并且很快就能拿到,罗马尼亚便采取进口这些部件,自己组装的办法,大大缩短了生产的时间。由于采取了以上这些措施,在不长的时间内,罗马尼亚电子计算机的新产品不断出现。
罗马尼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加兰同志给我们介绍了罗马尼亚电子计算机工业发展快的另一些原因:
罗马尼亚很重视培养电子计算机技术力量。目前在布拉索夫、雅西、蒂米什瓦拉、布加勒斯特等大城市都设有信息中学。普通中学初中毕业后即可考入信息中学。在信息中学学二年可以作为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员,学四年后可以成为程序设计员。信息中学毕业后还可继续上大学学电子计算机专业五年。
罗共中央决定,罗马尼亚各行各业一切在职工作人员都必须定期参加轮训班学习,以便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跟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电子计算机部门不但不例外,而且更应该学习和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信息研究所共有工作人员七百五十人,一律参加轮训班学习,一般干部参加研究所举办的定期轮训班,领导干部到布加勒斯特高级党校轮训。加兰同志每三年去一次高级党校脱产学习一个月。除学习政治外,主要学习新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经济管理。
我们接触到的电子计算机厂和信息研究所的领导干部,都受过电子计算机方面的专门教育,并且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加兰同志介绍说,该所领导人员都是工程师、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国家规定,象电子计算机工厂和信息研究所这样的技术机关,领导人员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起码会两种外文,其实很多人都会五、六种外文,可以直接看外文资料,也可以同外国朋友直接交流经验。加兰同志一九六○年在布加勒斯特工学院电子系毕业,一九六五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在高级党校学工业管理,后来担任副所长。他的干劲很大,每天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上,十年如一日,所以他很熟悉国内外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情况。由于熟悉业务,他安排和领导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高效率。
布加勒斯特电子计算机工厂的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车间参观。走进那宽敞、明亮的厂房使我们感到好象处身于一个巨大的试验室里。许多工人——也许称他们为科学家更恰当一些,都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着。有的坐在荧光屏前在装配部件,有的站在象是一个个大“柜子”般的计算机旁,面对着“柜子”中的极为复杂的线路,在测定机器的性能。总工程师对我们说,这个工厂有二千三百名工作人员,目前生产三种电子计算机:办公室用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和科学用计算机。主人高兴地对我们说,现在中国也在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而努力,我们两国现在正在研制电子计算机方面进行紧密的合作。
李宁来(附图片)
比利时安特卫普港集装箱码头,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装船。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