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昌潍地委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落实政策 不断解决新问题
新华社济南五月二日电 中共山东省昌潍地委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党的政策不断落实,发展了全地区的大好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昌潍地区各级领导班子稳定,干部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了恢复和发扬,现在,各级党委和革委会的会议、文件少了,深入基层的干部多了;瞎指挥、形式主义的少了,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多了。全地区绝大多数社队建立健全了各项责任制,调动了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劳动出勤率、劳动效率、农活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在去年增产增收的基础上,今年七百七十万亩冬小麦长势普遍好于去年。第一季度猪、羊、菜牛、家兔的饲养量增加很多,植树造林、新建桑园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百分之十一和百分之九十。多种经营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一。干部、社员反映,党的政策顺民心,合民意,照这样干下去,农业就会很快地发展。
昌潍地区南靠沂蒙山,北临渤海湾,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的良好条件。但是,前些年“四人帮”把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当作资本主义倾向加以批判,使得许多地方毁了果园,砍掉桑树,工副业生产下马,渔船不能出海,“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遭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昌潍地委狠批极左,使人们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三中全会以后,他们继续批判极左路线,并且总结了二十多个抵制极左路线,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在全区推广,帮助大家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昌邑县龙池公社党委自一九七五年以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领群众先后办起了丝绸、弹花、油坊、绣花、抽纱等四十多种工副业。去年全公社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二百五十八万元,为农业提供了较充足的资金,因而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去年这个公社为国家贡献粮食七百三十六万斤,社员平均分配达到一百三十多元以上。在先进单位的带动下,全地区许多社队都因地制宜地搞起了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平原社队发展草编条编、栽桑养蚕、抽丝织绸等;沿海社队大搞晒盐场、养虾场和养貂场;山区社队建起了果园和林场。五莲县委根据山区的特点,对生产布局重新作了规划和调整,今年绿化荒山荒滩十万亩,建果园、桑园四万亩,栽果树、板栗二百二十万株,做到社社队队有林场、苗圃。
昌潍地委在领导农业生产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去年,地委向全区推广昌邑县饮马公社四大管理经验,但收效不大。后来地委总结了这一经验教训,提出:各社、队的自然条件、社队规模、机械化水平、干部经验和群众觉悟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外单位经验时,不要照搬,而是要制定出切合本地实际的管理办法。今年,地委在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的时候,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出发,提出在坚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坚持劳动力统一使用,坚持生产队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前提下,各社队应该发动群众根据本地具体条件,讨论制定劳动管理办法,不强求整齐划一。目前,全区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生产队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任务到组,责任到人;近百分之九的生产队由于规模、居住分散等原因,采取定产到组、联系产量计酬的办法;还有百分之六的生产队按时记工加评议等。由于这些办法是经过基层干部和社员民主讨论的,所以,干部、群众比较满意。
昌潍地委在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中,领导成员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势利导,发展大好形势。今春以来,地委和所属机关的领导成员,带领四百多名干部,分别深入到十一个县的五十多个大队蹲点调查研究。他们发现有些干部,在反对“长官意志”后,对正确的领导也不坚持,缩手缩脚,放松了对生产的领导;有的在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的同时,忽视了政治思想工作;有的借口建立责任制,划小生产队,变相地改变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有的社员群众过分强调小自由,出现了忽视依靠集体发展生产的倾向。地委立即召开了县委书记会议,分析了形势。他们认为,既要看到形势大好这个主流,又要正视支流问题,决定在全地区自上而下地再次深入学习三中全会的文件,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提高认识,逐条逐项地贯彻落实。高密县在落实棉花计划的过程中,对干部和群众进行了一次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尊重社队自主权的教育,克服了有的社队片面强调自主权的问题,使今年国家分配的二十六万亩棉花种植任务,迅速落实到了生产队。


第2版()
专栏:

小措施做出大文章
——上海第四铜带厂不断革新挖潜增产节约的启示
当前,全党工作的着重点正在转移,一些老企业都想向国家多要点投资,上一些新项目,改变生产技术落后的面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多做贡献。但是,国家为了确保重点工程的建设,一时又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满足所有企业的需要。那么作为一个老企业,究竟应该怎么办?最近记者到上海第四铜带厂采访,感到很受启发。
这是一个只有二百五十多人的小厂,厂房老,设备旧,但因为它一贯重视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在一些看来不起眼的小措施上做文章,使生产不断发展。铜带是国家十分需要的短线产品。最近十年间,这个厂除两年由于翻修厂房等原因外,其余八年铜带产量都以每年百分之八到十的速度增长。去年年底,这个厂结合检修设备,又搞了一些花钱少、收效快的革新项目。今年第一季度,铜带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七,创造了建厂以来第一次在一个季度内生产一千吨铜带的最新纪录。到三月底,全厂超额百分之三十四完成了第一季度的上缴利润计划。其他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这个厂在他们称为的小措施上做大文章,是围绕着“四个一点”展开的。这“四个一点”,就是使轧机车速快一点、轧辊压力大一点、铜带头子长一点和材料宽度阔一点。这是他们根据金属压延加工的特点,从过去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持续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好办法。他们实现这些措施所花的钱,每项多则几千元,少则只有几百元,有的只花了百把元,但生产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各种轧机的压延效率,过去平均每秒钟只有零点四米,经过多次小改小革之后,现在已提高到零点八米,有的达到每秒钟一点五米,这样,一台轧机就发挥了三、四台的作用。十年来,他们就是这样,在这里搞“一点”,在那里搞“一点”,抓这“一点”,促那“一点”,一点一点串起来,逐步连成了“线”,许多“线”交织起来,又形成了“片”,使整个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从第四铜带厂的实践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措施”确实不可小看。它既能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充分发挥工人群众的聪明才智,又能鼓舞广大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解决当前资金不足的困难。对这个问题,这个厂的职工的体会是很深的。早在一九六八年,这个厂曾经制订过一个改造规划,准备在上海近郊征用三十六亩农田,花费两百万元投资,建设一个年产铜带一千八百吨的新厂。可是,这个规划还没有实施,他们生产的水箱铜带,因为汽车、拖拉机等都非常需要,供应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第四铜带厂只好“逼上梁山”,就地想办法。于是他们从那时开始,就利用厂里为数很少的一点设备折旧费,结合设备大检修,年复一年地抓住生产上的关键环节,搞一些小改小革,终于把水箱铜带的生产搞上去了。直到今天,他们没有征用一亩农田,没有增建一座厂房,设备还是那些“老家伙”,第一线上的工人也没有增加一个,而铜带的产量去年已经接近三千六百吨,与十年前相比,提高了两倍。今年的产量将达到三千六百吨以上,比原来准备新建的那个厂高出整整一倍。十年间,这个厂的生产获得大发展,但开展技术革新所花的费用,只大体相当于他们给国家上缴利润的百分之零点五。
这个厂在小措施上做大文章的经验,其意义不只在于增产节约的显著效果,更可贵的是全厂广大职工不坐等国家投资,积极创造条件,大干快上的那种进取精神。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经济战线百废待兴,而有限的财力物力必须用到最急需的方面去,因此这种精神就更加值得提倡和发扬。上海市冶金工业局有关同志说,上海市有许多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如果这些企业都能搞些小措施,把车速提高到第四铜带厂那样的水平,光这“一点”,产量就可以比现在提高百分之二十左右。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数字啊!我们建议各级工业领导部门都来重视这个问题,积极鼓励企业这样做。同时分别轻重缓急,为一些生产短线产品的老企业提供一点必要的费用,为他们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而这一点,我们过去往往重视不够。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企业在这方面做出成绩来,以便把当前正在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本报记者 周永康


第2版()
专栏:

解决木材供不应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人造板工业
据新华社上海电 大力发展人造板工业,是解决我国当前木材供不应求的一条重要途径。林业部最近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人造板企业的会议上,着重讨论了这个问题。
前些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林区被乱砍滥伐,木材供不应求的矛盾显得比较突出。目前我国木材利用率也比较低,大约只占百分之六十左右,也就是说有百分之四十的原木在采伐、造材、加工过程中作为废料白白浪费了。利用这部分木材废料发展人造板,可以大量节约木材资源,增加木材供应。使用实践证明,一立方米人造板,可以代替三立方米原木制成的板材,因此,多生产人造板可少采伐,保护森林资源。
会上各地提供的材料表明,我国发展人造板生产的潜力很大,而且十分经济。近几年,我国建造了一批生产二千吨纤维板的小型工厂。每个厂投资约二百万元左右,需要职工仅七十多人,只要一年多时间便可以建成,投产后三年左右就能收回全部投资。而发展原木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就要长得多。


第2版()
专栏:

广西轻工业生产形势喜人
全自治区一季度轻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二点六
据新华社南宁电 最近,在南宁、柳州、梧州、桂林等城市的地方产品展销门市部里,经常可以买到式样新颖、价廉物美的轻纺工业产品。这是广西轻工业系统职工为适应市场需要,努力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改进花色品种取得的成果。
今年第一季度,全自治区棉纱、棉布、麻袋、机制糖、卷烟、洗衣粉、手表等四十四种主要轻纺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轻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十二点六。
南宁市十二个纺织厂,有八个厂试制和生产出了七十六个新花色、五十七个新品种的产品。经过评比和展销,现已确定十五个品种为最佳产品,并已同商业部门和服装加工厂签订了产销合同,在今年内大量生产。


第2版()
专栏:

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工厂生产
湘潭市轻纺工业品市场活跃
据新华社长沙五月二日电 湖南省湘潭市的轻纺工业品市场,最近变得活跃起来了。有些新产品,如湘潭市针织厂生产的纯涤纶针织外衣料等,刚拿到市场试销,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连长沙、衡阳等市的服装加工厂,也纷纷前来订货。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第一季度,湘潭市生产的二十一种主要轻纺工业产品,除五种不可比外,其余十六种中有十四种质量已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同时还增加了十八种新的花色品种。
这种新气象,是这个市第一轻工业局和商业部门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措施,初步做到了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工厂生产的结果。
湘潭市本地出产的轻纺工业品,去年第四季度一度出现积压现象,不少产品不受群众欢迎,商业部门也不愿意订货,致使一些工厂面临停产的危险。面对这一情况,工商双方一起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说明,有些产品积压不是人们不需要,而是因为质量不好,品种单一,式样陈旧;商业部门在购销环节上也存在一些缺点。
湘潭市工商双方从今年年初开始便协力采取措施,改进轻纺工业生产,改进购销办法。
有些产品如尼龙头巾等群众不爱用,大量积压,市一轻局当机立断,责成工厂转产适销的纯涤纶针织外衣料等产品,毛巾、丝绸原来品种单一,花色陈旧,现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已根据群众的意见作了改进。
在工业部门大力改进生产的同时,商业部门主动配合。他们一面把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转告工厂,一面大力组织原材料供应,帮助工厂生产群众喜爱的产品。他们还努力改进购销工作,组织推广购销合同。今年全市轻纺工业计划生产的产品,百分之九十已签订了购销合同。


第2版()
专栏:

学习和创新相结合
——记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工人工程师邢德海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初,北京市第一皮鞋厂厂长、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工人工程师邢德海,参加了我国制鞋考察团,前往欧洲考察皮鞋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回国后,他很快向全厂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介绍了国外制鞋业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制鞋业在材料、工艺、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并和工人们一起制订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大搞技术革新的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每个车间、每道工序技术革新的项目、具体措施和要求。他和技术员孙燕昌连续召开了各种专业技术会议,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加以落实。一九七八年二月,一场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向皮鞋生产现代化进军的战斗在全厂打响了。
移动冲头式龙门裁断机,是七十年代国外新发展起来的,这种设备采用液压先进技术,冲切吨位大,能多层裁断较大面积的皮鞋帮料,比这个厂正在使用的单臂裁断机提高生产效率三至五倍。邢德海和参加研制移动冲头式龙门裁断机的成员一起,根据他们在国外考察时得到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反复研究,很快制订出了攻关方案。正当工作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了。为了争时间、抢速度,邢德海白天参加科技大会,晚上回到工厂和大家一起苦干。经过大伙昼夜奋战,三月份完成图纸设计,四月份进行机器加工,五月份组装,在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前后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试制任务,投资仅为进口同类设备的七分之一。这台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达到了先进水平。
近两年来,为了实现皮鞋材料代用化,这个厂在研究试制皮鞋包头的代用材料,但一直没有获得成果。邢德海从国外考察回来时,带回了许多样品。他们决心攻克这一难关。一九七八年上半年,在他组织下,试验小组认真分析了国外样品,研究了国外的工艺路线和使用方法,还走访了北京地区的化工行业,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去年“七一”前后成功地研制出了浸渍型包头新材料。这种新材料无毒无味,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天然皮革包头的理化性能,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天然皮革。随后,他们又再接再厉,于去年“十一”前后成功地制造出了具有先进水平的程序控制帮工输送流水线。一年多来,他们先后试制成功了一百多项技术革新项目,其中三项达到了先进水平,五项填补了我国制鞋工业的空白,大大促进了全厂生产的发展。一九七八年,全厂皮鞋产量比一九七七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五。
多年来,北京市第一皮鞋厂和全国同行业一样,采用的都是大流水的生产方法和管理体制。由于多头领导,管理混乱,生产周期长达四十多天,而且产品质量差,品种变化少,效率低,成本高。长期以来,邢德海苦于找不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
这次出国考察,打开了他的眼界。目前国外采用的是小流水式的生产方法和管理体制。工厂按专业品种生产线划分为单位,一个品种一条生产线,每个产品从做帮到成品只要经过一条生产线就能完成,生产周期八天左右,而且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管理有条理。
回国后,他一方面详细介绍国外现代化大生产的管理体制和生产方法,一方面积极做好改革的准备。一张冷粘凉鞋工艺流程图绘制出来了。他们按照新的工艺流程图,重新调整厂房,重新进行人员的配备和机器的配套排列,使冷粘凉鞋从绷楦到出成品一线贯通。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性生产,这条生产线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冷粘凉鞋的生产指挥统一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了,生产周期缩短了一半。在厂党总支的支持下,目前,他正带领广大职工着手对全厂的生产方法进行改革。
本报记者 李亚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