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樱桃时节
沈大力
初夏的巴黎,我在伯利维尔林荫大道散步,听到清脆的歌声:
待到樱桃红艳的时节,
夜莺和画眉
啭啼欢跃。……
歌者是一位穿蓝衣红裙的法国姑娘。她步态轻盈地走着,深情地唱着,仿佛跟随自己的幽思渐渐远去;可那歌声却翻起路人心海的思潮。
我喜欢《樱桃时节》这首法国歌曲。春天来巴黎时,还特意邀人到一座花园欣赏樱花。其时,那簇簇繁花茂盛似云,洁白如雪,在嫩绿草坪的衬托中愈显莹洁,荡涤胸襟。是呵!难怪在这法兰西的土地上,人们称春天为“樱桃时节”,那正是为寄托生命之爱和对幸福的热望呀!法文里形容鲜红颜色时,常说“象樱桃一样红”,极言其艳。确实,等到樱桃成熟,果实累累,红艳异常,那又是另一种悦人心目的情景。在布列塔尼,活泼的乡村姑娘们结伴采撷樱桃,当作耳坠。它曾给浪漫诗人多么丰富的灵感,多么神奇的驰骋天地呵!
远在一八六六年,巴黎蒙马特尔有位穷困的咏唱诗人,叫让—巴蒂斯特·克莱芒。他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的腐朽统治,被迫流亡到比利时。为了表达对幸福的向往,他在那里写了诗歌《樱桃时节》:
多么短促呵,
樱桃红艳的时节!
那情侣们采摘耳坠的
理想的岁月!
这首诗不久由作曲家A·勒纳尔谱曲,流行甚广。
一八七一年春天,巴黎公社在隆隆炮声中诞生。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大众终于盼来了他们渴望的“樱桃时节”。深受民众拥护的诗人克莱芒当选为公社委员,相继在公共服务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工作,后又担任公社军需工厂代表,还兼着《人民呼声报》编辑,卜昼卜夜地忙碌。
可是,欢乐转瞬消逝,奸雄梯也尔之流卷土重来,巴黎城硝烟弥漫。在公社的街垒上,人们看见国民自卫军和供酒女一起唱着《樱桃时节》:爱情的颗颗樱桃,脱离绿叶,象滴滴鲜血。多么短促呵,樱桃红艳的时节!
歌声此伏彼起,悠扬在座座街垒,使公社战士情溢于怀。
到五月二十八日,整个巴黎被凡尔赛分子占领,仅剩几个公社战士坚守着城东的封丹奥鲁瓦街垒。其中就有诗人克莱芒。他们顽强抵抗,敌人无法从正面攻破街垒,于是从圣莫尔街迂回,蜂拥扑来,情况非常危急。这时,一位年轻姑娘突然冒着枪林弹雨,提篮奔上街垒。克莱芒和公社委员费烈、加姆邦等人颇感惊异,急问来者为什么冒这样的危险?那美丽的少女喘口气,从容答道:——我是救护,原在圣莫尔街垒,那里失守了,来这里服务。
街垒最后的守卫者们不忍看凡尔赛匪帮的炮火吞噬可爱的姑娘,劝她迅速离开,可她执意不肯。一位参加过一八四八年六月起义的鬓发苍苍的老战士,感于这少女对公社事业的忠诚,情不自禁地抱着她亲吻,泪水扑簌簌落下。过了几分钟,街垒上确实很需要她了,两个战士受了重伤……
在凡尔赛分子凶猛攻击下,那座街垒最终陷落了,公社殁入血泊。从那以后,岁月流逝,当年洒下热血的地方已长满青草,唯有在那里战斗过的人才能认得出来。至于那位姑娘,没有人再看到她。她姓什么?下落如何?是否也跟成千名女社员一起被枪杀了?这一切都无从得知。那座街垒的幸存者只晓得她叫路易丝,是个普通女工。当然罗!她是站在饥寒交迫的奴隶一边,是一个起义者,一位在绝望的斗争中不愿苟活的高尚女性。
经过巴黎公社革命的实践,诗人克莱芒确立了无产阶级的文艺观,他决心“把诗歌服务于公社社员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事业”,“到贫民窟里,到矿山、工厂和工地去和工人结合,用简炼的语言来反映劳动者的痛苦和无产阶级的愿望。”回首往事,感慨之中,他又给巴黎公社时所歌咏的《樱桃时节》,添了最后一节:我永远怀恋樱桃红艳的时节。为那逝去的年华,我总是心痛欲裂!幸福女神也不能为我的创伤止血。我永远怀恋樱桃红艳的时节,那令人心潮澎湃的岁月!
一八八五年五月,克莱芒的诗歌集在法国出版,他在卷首序言里追念那位在“流血周”最后一天跟他并肩战斗过的姑娘:“难道我不应该把这本诗集里在人民中最流行的歌曲奉献给这位默默无闻的女英雄吗?!”这样,他将《樱桃时节》“献给一八七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星期日)在封丹奥鲁瓦街垒勇敢战斗的女护士路易丝公民”。
一九○三年,克莱芒逝世。巴黎五千群众将他送到巴黎公社烈士的归宿——拉雪兹神甫墓地。著名公社诗人克洛维斯·于葛在为他作的悼亡诗中,乐观地憧憬死者曾热情讴歌的《樱桃时节》:波浪在微风吹拂下歌唱,象迷雾被驱散,教条终将被埋葬。待到樱桃红艳的时节,天空的飞鸟共享那美好的时光。
今天,在法国劳动群众的心目中,《樱桃时节》已成为《公社时节》。当我来到诗人克莱芒战斗过的巴黎伯利维尔区,亲耳听到法国姑娘唱这支歌时,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深夜还反复回想它动人的经历。
第二天午餐时,我冒昧地问同桌的一位法国妇女:“您会唱《樱桃时节》这首歌吗?”“当然会呀!”她出乎我意料地回答:“那是一首回忆巴黎公社的歌曲。”当她从我谈话中得知北京电台曾多次播送这首歌时,顿时兴奋起来,热诚地说:“我很向往中国,听说那里没有西方这样的贫富悬殊。至于在这里,表面似乎很繁华,其实人的关系很冷酷,一切都以金钱为基础。所以,青年人特别爱唱《樱桃时节》,因为它能在苦闷中让人展望光明。”
这位坦率的法国妇女的一番话给我感触颇深,使我懂得了为什么一百多年前的一首抒情歌曲至今仍葆有那么感人的生命力。
一九七九年五月于巴黎


第6版()
专栏:

把眼框子放大些
虞挺英
现在我们常讲“扩大眼界”。再文雅一点的,讲“开阔视野”。这眼界、视野,在老百姓,就叫“眼框子”。——“你眼框子真大”,“都嫌我眼框子小”,此类话头,并不是指“虎眼圆睁”与“细眯眼”的不同,而是指见识广狭和思想宽窄的差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道是好诗。但倘若它仅仅描写了一种自然现象:“站得高”就“看得远”,也许味道不大吧。它引人吟咏、回味的,恐怕还在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方面。从这方面扩大眼界,显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井底之蛙”的眼界,受到井口大小的限制。摆脱“坐井观天”的局面,眼框子无疑就会放大。闭塞分散的物质生产条件,如小生产,为什么使人们的眼界狭小;现代化的大生产及其广泛的社会联系,为什么使人们的眼界扩大;这告诉我们的,正是发展生产力,改变物质生产条件,也会引起眼框子的扩大。
马克思分析蒲鲁东的思想,多次指出“他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视野”。因为,蒲鲁东不论怎样扩展他的思考,他都不能想象会有这样一种社会制度;那里的人不再是资产者。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和资产者的阶级地位,是他的眼界的极限。眼框子大小的程度,受制于生产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很长时期来,人们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也由于狭小的生产规模限制了眼界。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一要扫除剥削阶级的偏见;二要扩大生产规模;三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这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显然是扩大眼界、开拓视野的根本。
思想僵化,瞳孔就会缩小。林彪、“四人帮”搞的蒙昧主义,封建法西斯专制,以及各式各样的精神枷锁,不仅是障眼的迷雾,而且简直要把人们的眼睛弄瞎。扫除这些,把目光引向革命和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掌握“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现着宏伟的生产规模,丰富多采的局面,崭新的高度。站立在这个高楼上极目遥望,山川形胜尽收眼底,其开阔、壮丽,完全可以想见。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将证明中国人民的“理想的极限”,定会超过前人。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视野”,只在那个范围里想问题,那“眼框子”的扩大,也还是很有限的。
这并不排斥见多识广。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当然有益于扩大视野。问题在于,这些见识,是作为开拓视野的眼力呢,还是作为眼界的极限。假如是后者,那么,它又会变成一种限制。这时候,还得要再讲“扩大眼界”。
回到老百姓的话,就是:“把眼框子放大些”。


第6版()
专栏:文化生活

多给孩子们些儿童影片吧
李健
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听说文化部等有关单位准备在北京等地举办儿童影片展览,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我们希望今后能让孩子们经常看到更多、更好的影片,而不只是在节日才想到孩子们。因此,建议打开大门,让过去的儿童片尽多、尽快地和孩子们见面,也希望能摄制出大量新的儿童片,满足广大儿童的需要。
我十分留恋自己的童年,那时候的童话书、故事书和儿童影片真多,看也看不完。我是个电影迷,爱看那些为孩子们摄制的故事片,象《鸡毛信》、《小兵张嘎》、《小铃铛》、《红气球》、《风筝》等,更爱看那些为孩子们摄制的动画片、剪纸片和木偶片,象《大闹天宫》、《青蛙公主》、《小猫钓鱼》、《没头脑和不高兴》、《猪八戒吃西瓜》、《太阳的小客人》、《神笔马良》等等。那机智的小嘎子,活泼的小铃铛,那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这对教育我进步成长起了多大作用啊!可是现在儿童有几部自己的影片呢?以前设立的儿童影院现在还矗立着,里面的椅子都是为儿童特制的,可它的银幕上映过几次儿童片呢?


第6版()
专栏: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柳风
我国自古就有采集菁华、积累知识的传统。远在三千年前就出现了《尔雅》这样百科全书的雏型。以后历代都不断编辑流传这类书籍,如魏有《皇览》,唐有《艺文类聚》,被西方称为世界最大百科全书的明朝《永乐大典》共有二万二千九百多卷。清代则有《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搜罗宏广,引证详明。称为“三通”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也是专科性的百科全书。然而,迄今我国还没有一部多卷本的现代的大百科全书。
关于百科全书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说是“要讲授的东西全在此范围之内”;有的说是“旨在收集天下学问,举其概要,陈于世人面前,并传之于后世,不致淹没无存……”;有的说是“一切知识门类广泛的概述性的著述”;有的还说:“百科全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把百科全书同辞典相比,辞典的作用是立界说、下定义,而百科全书则是除此之外,又对内容加以解释和说明。用形象的话说,百科全书是接着辞典说下去的。辞典回答的是“什么”
(What),而百科全书回答的,除了“什么”,还有“什么时候”(When)、
“怎样”(How)、“什么地方”(Where)和“为什么”(Why)。辞典只是解决一个W,百科全书是解决五个W。
为了推进四个现代化,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已经开始进行。我国的第一部大百科全书估计篇幅为六十卷左右,约六千万字。时间约需十年左右。为了使大百科全书的工作结合实际,面向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百科知识》丛刊,这就部分地解决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书不及时的问题。这个丛刊将及时提供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新的资料,作为当前知识界(包括知识青年)和干部学习、参考之用。这样就使需时十年之久才能全部出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它的编辑过程中,就可以为推进四个现代化、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挥作用。
《百科知识》第一辑中有关于社会科学的文章多篇,自然科学也占大量篇幅。不少文章出自学者专家之手,内容丰富,而且写得深入浅出。还有一部分篇幅刊登回忆、笔记、小品等。下一辑最好有更多的能耐看的作品及辅导知识青年学习的文章,使《百科知识》成为求知者的良师益友和学习顾问。让大家都来进入《百科知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做它的一名大学生吧!


第6版()
专栏:

给下一代提供精神食粮
——读复刊后的《儿童文学》
冰心
近年来我的脑子里总在萦回着儿童读物的问题。似乎年纪越大,就越珍爱我们一生中所居住、工作、旅行过的地方——我们的社会、国家、甚至于世界。在我回忆着自己从儿童时代起,这几十年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在这漫长的道路上有什么东西在支持鼓励着我们不断地前进?这时,我就不能不想到维持我们身心健康的精美的精神食粮问题,我更不能不想到我们将来的国家主人——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给他们准备什么样的精神食粮,使他们得以健康地茁壮成长,来承担起我们所未做过的伟大的事业,来完成我们所要达到的四个现代化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现在,让我来介绍我们为儿童准备的精神食粮中的一种——《儿童文学》,请老师、家长和儿童们来品尝一下,给我们提出改进的意见。
《儿童文学》创刊于一九六三年。它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诞生的,由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是一个面向全国的儿童刊物。它通过儿童喜爱的各种题材和样式的文学作品,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革命后代,同时也团结了儿童文学工作者,培养了许多新人。老作家茅盾同志,曾在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日《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读〈儿童文学〉》的文章,他满怀热情地以家长的身份,对儿童文学的作者们表示了感谢,也提出了要求。他衷心盼望为儿童写作的新人将不断出现,愈出愈多,为祖国的两亿儿童提供更多更精美的精神食粮。他的这篇文章,使儿童文学工作者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但是,刚刚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儿童文学》才出了十期,就被林彪和“四人帮”扼杀了。他们抡起“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大斧,在文艺的百花园中劈头砍去,连《儿童文学》这棵柔嫩的幼苗,也未能幸免!刊物被诬陷为大毒草,许多作者遭到了打击迫害,培养青年作者的活动,被责为阴谋放毒。刊物被迫停刊了十年之久!直到粉碎了“四人帮”,《儿童文学》才得以和对精神食粮如饥似渴的两亿儿童重新见面。今年下半年起,它将正式改为月刊,实现我们多年来的愿望。这真是小朋友们的一件喜事。
最近,我以爱惜欣慰的心情,把在十年之后重新发行的几期《儿童文学》细细地读了一遍。我的春潮般涌起的感想,是说不完的!我看到有十年前为儿童写作的作者,现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深的体会,继续为儿童创作。更可喜的是涌现了创作儿童文学的一批新人,这些新作家在这十年之中,在痛苦,在思考,在发现。这些在“四害”横行时期锻炼出的新人的作品,是我们在十年之前所想望不到的。让他们来为两亿儿童烹调精神食粮,在我,是满意和放心的!
这几期的《儿童文学》,总有几百篇作品,我不能详细地介绍了。如今我只提一些在我读完掩卷之后,脑中仍留有很深的印象的,来同大家谈一谈。
早已成名的作者,十年之后越写越深刻,越写越精炼了!象王愿坚的《伟大战士的足迹》(第一期)和白桦的《小溪奔向大海》(第七期),是反映老一辈革命家伟大事迹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主题鲜明,人物写得也好,好处在深刻、曲折而又流畅,读了使人敬仰低徊,不能自已!胡奇的《老玉米》也写得很好。老玉米这个孩子是个极其逗人喜爱的形象,他仿佛就是我身边的孩子中的一个。这篇故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很短。现在的孩子们都忙得很,短文章可以使他们见缝插针,拿得起,放得下。同时,我认为短文比长文更不好写,剪裁洗炼,要用上不少的“匠心”。柯岩的诗《陈景润叔叔的来信》(第五期)我也很喜欢。看起来合理,读起来顺口,结尾也很有力。柯岩的诗,我一直就很爱读,尤其是她的儿童诗,活泼,带劲。
新作家的作品,有刘心武的《玻璃亮晶晶》
(第一期)值得一读,作品写粉碎“四人帮”前后,同学之间感情的变化。隔着玻璃,孩子的心灵是亮晶晶的,望到了二十三年后光明的未来。韩静霆的《捕蛇将军的后代》
(第二期)给我们以新的知识。知识童话应该写得这样地有趣动人。李凤杰也是一位新作者,他的《诚实》(第七期)讲的也是“四人帮”横行时期的故事,一个诚实的孩子怎样勇敢地保卫着他们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老师。故事和文笔都很动人。再就是谷应的《阿灼的小刀》(第五期),这个故事里套着一个故事,显得造局很新颖。一个受过“四人帮”毒害做了坏事亟想改过而又不敢承认的孩子,听到了他所偷到的小刀的原主、藏族儿童阿灼,因为掩护红军而被敌人杀害的故事,终于感动得承认了错误。故事的发展是用孩子的几封信来叙述的,效果也不错。
最后,我还要提到几位老作家,象叶君健,金近,贺宜,刘厚明……也都为《儿童文学》写了童话、小说,他们是不需要我来介绍的。他们为儿童写作,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谈到童话,在第五期里共有十篇,儿童们的反应很好。在第四期还有七篇外国儿童文学。这些短篇十分适合儿童的需要,他们从故事里知道了关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的生活习惯。从阿根廷故事《一本字典》这段故事里,他们会为一个穷孩子做了好事而不敢让父亲知道,这个奇怪的情节而感到难过。还有英国作家写的《机器人福里戴》是篇科学幻想小说。儿童们对这种故事是最感兴趣的。第六期里有三篇散文和游记:张鸣的《漫游西沙》、开华的《草原猎狼》和杨明渊的《擒野牛记》。这些作品也会引起小读者们的兴趣和激动。
孩子们爱看的东西,大人们往往也会爱看,会谈论出他们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和希望。我们热诚地希望大人们也来看《儿童文学》,同小朋友们讨论讨论,给我们提出意见。我们复刊不久,该做而未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读者们对我们的评论,就是把《儿童文学》推向前进的巨大动力!


第6版()
专栏:

学习小组〔木刻〕 罗进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