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记者来信

正确对待下乡知青中的先进人物
编者按:《新疆青年》杂志记者和本报记者来信提出的正确对待下乡知识青年典型人物的问题,值得重视。过去,各地都有一批先进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们在广大青年中曾经发生过积极的影响,为当地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有的人一直表现很好,虽然遇到种种挫折,仍然坚持战斗在农村。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有的人后来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他们的错误,应该进行历史的分析。对他们说过的错话,不应该揪住不放。只要他们把问题说清楚了,有了认识并以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应该欢迎进步,及早解脱,作出妥当的处理。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上山下乡的成果,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归根到底,有利于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鱼姗玲没有玷污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
六十年代初期,鱼姗玲这位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还不满二十岁的姑娘,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冲破重重阻挠,从繁华的上海千里迢迢来到塔里木荒原落户。在艰苦战斗中,她不怕苦不怕累,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改造世界观,热爱边疆,建设边疆,成长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六五年七月,共青团中央树她为全国知青典型之一。
前不久,我到阿克苏塔里木垦区最偏远的十四团场九连,访问了鱼姗玲同志,准备把她的模范事迹在报纸上刊登。但是,她所在单位的个别领导却不同意。理由是,她在文化大革命中说过错话,在报纸上宣传影响不好。
根据我的见闻,觉得这样看待知识青年的典型人物是不恰当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鱼姗玲就被当作十七年错误路线和原农场党委树立的“黑典型”,受到了批判。那时,强加给她的罪名有“资产阶级臭小姐”、“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她的生产排长的职务也被撤掉了。最初,她忍受不住这种政治上的打击,满肚子的委屈。但对党对人民的坚定信念,终于使她冷静了下来。父母每次从香港寄来的信,她从不向组织隐瞒。后来群众分成两派,她哪派都不参加,坚持工作。许多知青往上海跑,她仍坚持留在连队。有一年秋收时,农场武斗很厉害,地里的棉花没人收,她就主动找了些人去摘棉花。今年二月,农场里不少上海知青集会要求返回上海,有人劝她当上访团的团长。她不赞成这种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作法,严词拒绝了。
由此可见,鱼姗玲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没有玷污党和人民给她的荣誉。极左思潮盛行时,怎能要求一个青年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正确呢?而且据调查,鱼姗玲同志只不过是在被批斗的时候说过一两句不适当的气话。我们不能抛开她一贯的表现,一叶障目地否定她。我认为在当前的拨乱反正中,有必要为这样的老标兵恢复名誉。《新疆青年》杂志记者
曾坤
老知青薛喜梅应该解脱
不久前,记者在河南郏县访问了老知青薛喜梅同志。一九六八年,她响应党的号召,到这个县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插队。以后,又当上公社党委副书记、大李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批林批孔时,江青曾派人给公社下乡知识青年送信、发“学习材料”,欺骗和拉拢薛喜梅。当时,她年轻、单纯,缺乏识别能力,加上个别领导人的教唆,说了一些错话,办了一些错事。
粉碎“四人帮”以后,薛喜梅深感自己问题的严重,多次写材料,并在大会小会上进行检查。上级党委派调查组反复调查,没有发现她参与“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按照党的政策,薛喜梅的问题既然弄清楚了,就应该及时解脱,但直到现在无人过问。为了及早解决自己的问题,薛喜梅曾多次给河南省委领导同志写信,也没下文。没有办法,她又亲自到郑州找省委负责人,但等了八天,没人理睬,只得失望地返回公社。
薛喜梅犯了错误,影响她的妹妹入不了团,还连累了一些同学和他们的家长。一次,薛喜梅在许昌市碰到一个同学的母亲,被拉到家里坐了一会。不料想,这位母亲所在的单位却责成她交代同薛喜梅的关系。客观现实,使薛喜梅十分苦恼,感到自己似乎成了“瘟神”。群众希望上级党委及早把她解脱出来,使她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和生产,为四化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武成德


第4版()
专栏:

陕西发现两处西周早、中期宫殿建筑遗址
对研究西周的社会制度和中国建筑史具有重大意义
据新华社西安五月二十二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兆麟报道:经过考古工作者三年多的发掘,在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发现了两处西周早、中期宫殿建筑遗址。其中一处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中国廊院式建筑遗址,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使用瓦的建筑物。这两处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西周的社会制度和中国建筑史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对这两处建筑遗址进行鉴定和评价,并研究如何保护问题,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四月在陕西扶风县召开了现场座谈会。应邀参加会议的考古学家、古建筑学家有四十多人。
岐山、扶风两县的大部分地方,先秦时期称作为“周原”。它在西安市的西边,相距约一百公里。据史书记载,周代初期曾经在周原建都达百年之久。此后周原虽然失去了都城地位,但因它是周朝的发祥地,祖先宗庙建立在这里,成为周人顶礼膜拜、祭祀祖先的重地。西周都城和建筑历经二百多年才毁于战火。
周原遗存了极为丰富的西周文物。从一九七六年春天起,在国家和省文物部门的安排、组织下,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开展了三年多的发掘工作。在岐山县京当公社凤雏村发掘出距今约三千一百多年的西周早期廊院式宫殿建筑基址,在扶风县法门公社召陈村发掘出距今二千九百年以上的西周早、中期宫室建筑群基址。同时,还出土一批价值很高的甲骨和青铜器、陶器。
凤雏村的廊院式宫殿建筑基址,埋于地下约一米左右的地方,基址南北长四十五点二米,东西宽三十二点六米,面积一千四百六十九平方米。全部房基建筑在约一点三米高的夯土台基上,座北朝南。南边大门前有影壁,门道两侧为东西门房,各三间,通过门道即进入中院。内有三个大台阶通向前堂大殿,这是个有一百零五平方米的主体建筑。大殿后有过廊,过廊两侧各有八米见方的小院,过廊尽头是东西排列的五间后室。庭院两侧为东西厢房,面朝院内,东西各九间。整个基址是由若干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群体建筑,北方至今流行的四合院可以从这里找到渊源。它的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排水设施科学合理,建筑用材除用木料立柱,石头作础外,当时已用土坯作墙,并首次发现我国最早的瓦。这些瓦只是用于房脊上。根据它的建筑质量、规模和形制,考古学家和古建筑学家们分析,它是西周早期宗庙一类的宫殿。
召陈村的宫室建筑群基址,有八座建筑,分布在近六千平方米的面积上,除一座可能是西周早期的建筑外,其余均为中期建筑。它们的特点是各座建筑的房顶全部用瓦覆盖,现已发现的带有瓦钉、瓦环的板瓦、筒瓦,以及不同纹饰的瓦达数十种之多。这些建筑的网状木柱布局很有规律,最粗的柱础直径达一点九米,这足以承担瓦顶的重量。
西周时期这样的宫殿遗址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参加座谈会的学者、专家感到十分兴奋,给予很高的评价。大家在座谈中一致认为,周原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要认真保护,并加强研究工作。


第4版()
专栏:

福建省莆田县发现一幅明代彩画星图
福建省莆田县文化馆去年在整理旧存字画时,发现一幅与航海有密切关系的明代彩画星图。
这幅彩画星图,残长一百五十厘米、宽九十厘米。中间绘有星图,星图中央贴有用一块小圆纸画的罗盘。全图绘有二百八十八个星宫,约一千四百多颗星。星图的外圈,以工笔重彩精绘十二厘米宽的云层,云层上面还画有三十七组神话人物。从绘画艺术看,工笔精细,线条流畅,比例准确,形象逼真,色彩庄重。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物出版社有关天文和文物专业工作者鉴定,这幅星图是明末清初的作品,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特别是星图的中央贴有“罗盘”,显然是与航海有密切联系,这在我国古星图中是第一次见到,说明我国古代民间对航海天文的重视,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导航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第4版()
专栏:

桂林市文物商店销售碑帖
桂林市文物商店开办碑帖销售业务,很受国外旅游者的欢迎。
山水秀丽的桂林,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各处山岩上的历代摩崖(刻于山崖上的碑文)及碑碣共达一千五百多件,是我国碑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桂林市文物商店为了满足旅游者的爱好,从一九七八年开始经营碑帖。现在供应的,有桂林著名碑刻十种。(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推广科研成果 促进生产发展
长春物理所和工厂协作,把场致发光数字和模拟显示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冶金、机械等方面,受到用户好评
新华社长春五月二十二日电 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和有关工厂协作,把场致发光数字和模拟显示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冶金、机械、电力、科研、体育和国防等方面,受到使用单位的好评。
场致发光是使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的一类发光现象,是一种全固体化的光源,常见的有结型、薄膜和粉末三种类型。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五十年代末期即开始研究粉末交流场致发光,但较长时间侧重于机理等基础性的探讨,虽然也做出了器件,取得一些成果,但距实用尚有距离。近几年来,长春物理研究所在科研中既注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也重视安排力量从事应用研究。科研人员在前段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突破了障碍实际应用的一些关键问题,使这项研究从实验室样品进入实用阶段。与此同时,他们还根据国家急需,开展了场致发光应用整机的研究。
为了尽快使这项研究成果早日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长春物理研究所几年来一直和有关工厂等单位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他们不仅向工厂移植应用成果,还帮助工厂培训工人和技术人员,建立工艺和测试方法,寻找和开拓应用领域。白城市电光器材厂在长春物理研究所帮助下,现在已初步有了一支从事粉末交流场致发光器件及应用整机生产的工人技术队伍,能生产多种规格的发光屏和大型应用整机。它除了移植生产长春物理研究所的产品,还能根据用户的需要,独立设计和生产一些产品,成为一个场致发光器材生产的专业厂。该厂生产的一些由所、厂协作研制的场致发光产品,都很受用户欢迎,如乒乓球电动记分器,在国际比赛中使用受到好评。场致发光数字钟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播电台用于计时、时控和报时,效果较好。大型精密计时器也已在国内一些天文台、站使用。
长春物理研究所和白城市电光器材厂研制的ZLOK—2A型冲天炉程序控制台,是一项新的应用成果。这是用于铸造行业熔化工部的自动化专用设备。它能对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冲天炉加料、配料作业的一系列配套设备进行程序控制,并在场致发光屏上显示出铸铁牌号及生产批数,模拟显示工艺过程动态。操作人员坐在控制台前,就能从发光屏上看到生产进展及现场有关设备的运转动态。这一设备曾在沈阳铸造厂、南京第二机床厂和北京冶金机械厂安装试用,效果较好。广大铸造工人称赞说,这台设备的研制成功,对实现冲天炉加料、配料机械化、自动化,改善铸造工人的劳动条件,改变我国铸造工艺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意义。最近,这种冲天炉程序控制台已经经过鉴定,由白城市电光器材厂投入小批量生产。


第4版()
专栏:

满足下乡知青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愿望
高陵县举办知青业余学校深受欢迎
据新华社西安五月二十一日电 陕西省高陵县积极举办知识青年业余学校,帮助下乡知识青年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今年三月以来,全县十个公社已办起十所业余学校,有一千多名插队知识青年参加学习。
这些业余学校根据知识青年的文化程度,分别编为初中班和高中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五门功课。各业余学校以知青点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本着农闲多学,农忙少学,自学为主的原则,每周星期日集中上课一天。请当地中学的教员兼任业余学校的教员,县里按有关规定付给一定报酬。为了加强对知识青年业余学习的领导,各公社都成立了业余学校领导小组,由主管知识青年工作的公社负责人担任校长或组长。县知青办拨出了一部分经费,帮助各大队建立起图书室,向知识青年提供课外读物和学习参考资料。
高陵县举办知青业余学校,受到知青、知青家长和群众的欢迎。广大知识青年边劳动、边学习,上进心增强了,出现了爱集体、守纪律、爱学习的新气象。


第4版()
专栏:

红楼自古何尝梦 齐放争鸣永不衰
《红楼梦学刊》编委会在京成立
据新华社北京五月二十日电 本社记者徐民和报道:《红楼梦学刊》编委会今天在北京正式成立。
自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问世二百余年来,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大型的专门研究红学的刊物。出席学刊成立大会的红学家们都为这件喜事同声祝贺。
学刊顾问王昆仑说,看见这样的盛况,我很高兴,谨奉诗一首:“无可奈何花落去,是曾相识燕归来。红楼自古何尝梦,齐放争鸣永不衰。”学刊编委之一、书法家启功也即席赋诗:“佳辰撰杖侍诸贤,鹤发青春领众妍。从此万红红不落,缤纷开满石头边。”
八旬高龄的茅盾刚刚开完另一个会,也满面春风地赶来道贺。
正象文化部副部长贺敬之在会议开始时所说的,这次学刊编委成立大会是文艺界、红学界一次团结的盛会。出席大会的老一辈红学家、作家有顾颉刚、俞平伯、叶圣陶、吴世昌、吴组缃、吴恩裕、周汝昌、王利器、端木蕻良等,中青年红学家有冯其庸、李希凡、蓝翎、郭豫衡、廖仲安、戴不凡、张毕来、蔡义江、邓绍基、刘世德、陈毓罴、李厚基、朱彤、张锦池、刘梦溪、周绍良、周雷、胡文彬、陈玉刚、陶建基等,还有《红楼梦》英文版全译本的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
贺敬之在讲话中希望红学家们团结起来,以《红楼梦学刊》为阵地,广泛团结国内外《红楼梦》研究者和爱好者,充分调动红学界的积极性,把红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红楼梦学刊》主编之一冯其庸向编委们报告了学刊筹备的经过(另一主编王朝闻因在国外访问,未能到会)。他说,在红学研究中,过去曾有过不同学术观点的原则争论,这是好事。但也曾有门户之见,应进一步加强团结。今天是老中青红学家们济济一堂,这个事实在红学研究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标志着红学研究必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中国文联筹备组组长林默涵也讲了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