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调整中发展农机工业
农机工业要不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整?调整要达到什么目的?要从何处着手?这是当前我国农机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最近访问了一些省市的“老农机”,听到不少有关这个问题的议论。
农机工业面临的难题
我国农机工业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生产部门反映‘吃不饱’,农民反映买不到,销售部门反映有积压,使用部门反映不配套。”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这些矛盾已发展得相当尖锐,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增长的速度很快,现在农用机械总动力已达到一亿七千万马力,每十亩耕地一马力多。但是,目前我们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机械化程度却很低。机播、机械收割、水稻机器插秧、中耕、除草、拔秧、育秧、沤肥、施肥、烘干和田间运输等的机械化水平,有的长期上不去,有的项目还是空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耕作制度、农艺和农机的矛盾等问题之外,主要是因为这些生产环节所需要的机械和配套农具买不到,有的供不应求,有的根本就没有。黑龙江省由于缺少联合收割机,每年有近十亿斤粮食收不回来;由于缺少运输机械,每年花在马车的费用很大,仅喂牲口一项,就耗费粮食近三十亿斤。
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机械买不到,而不需要的农机具却大量积压。全国农机公司积压农机具十七亿元,卖不出去;维修配件库存二十多亿元,相当于全国一年多的维修配件产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呢?原因是近年来各地都办农机制造厂,盲目性很大。不少农业机械,一些省市的生产能力有余,需要量已经饱和或接近饱和,而另一些省市又花钱办新厂。现在全国共有农机制造企业一千九百多个(还不包括各县的农机修造厂),地方办的工厂多是“小而全”,生产批量小,不能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效率低、质量次、成本高,布局极不合理。各省、地、县之间的农机产品,还不能互通有无,因而饱的饱死,饿的饿死。
块块分割 划地为牢
一些省市农机部门的同志认为,要解决这些矛盾,得研究我国农机工业建设方针和管理体制。
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机工业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一九五八年制定的《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中提出,“农业机械的制造(包括机引农具、新式畜力农具和改良农具),除了大型的和技术要求较高的农业机械以外,一般的应该以地方工业为主。”当时提出这样的方针是适宜的,曾经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九六六年以前,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企业,至今仍是农机工业的骨干。各省、地、县都在国家支持下,自力更生制造了大量结构简单的小型农业机械,如抽水机、脱粒机、碾米机和饲料粉碎机等,解决了本地的迫切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六六年湖北现场会议以后,这个方针发展为“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各地纷纷创办中小型农机企业。近几年,主要农机产品的产量,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高速度前进,对农业机械化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问题逐渐产生了。一些大型、复杂、精密的农业机械,地方制造不了;而小型农业机械,各地上得太多、太乱,比例开始失调,应当及时调整我国农机工业的方针,加强统一规划,合理安排,整顿提高,克服已经初步暴露出来的矛盾。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林彪、“四人帮”大肆干扰破坏,他们把“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的方针绝对化,将全部农机企业都下放给地方,多数农机和维修配件都要求各省自产自用,原材料由物资部门一块块地切给地方,按省、地、县块块分下去,不足部分由地方自己解决。这种小农经济的指导思想和为之服务的物资管理体制,逼使地方农机生产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因而出现了省自为战,地自为战,甚至县、社各自为战的“割据”局面。
北京市的农机工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北京郊区只有六百多万亩耕地,需要的农机数量有限,但什么都要自己解决。市农机局安排了一百二十多个厂生产农业机械和零配件。有的产品在试制阶段,需要就已经饱和了。他们想多生产一点供应其他省市,又没有原材料,因为钢材是物资部门定量下拨的。一九七八年全市的农机制造厂百分之七十处在半停产状态。不少地方农机办的同志说:“这样划地为牢,使我们都背上包袱,欲进不能,欲退不得。”
这几年,我们对林彪、“四人帮”在农机工业建设方针问题上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及其危害,认识不足。因而,一面提出要按现代化的原则整顿农机工业,一面又鼓励各地在没有全国统一规划的条件下自己大办农机工业。有人说,这好比是一面踩刹车,一面踩油门;车子没有刹住,还是在旧轨道上滑行,以致许多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有些矛盾反而更尖锐了。
在调整中前进
我国农机工业在前进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应当怎样解决?我们同各地农机战线的同志交换意见,许多人都认为,要全面调整现有农机工业,转到专业协作、大批量生产的现代化轨道上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要考虑几个问题:
要着眼当前,瞻望未来。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幅员广,底子薄,这是我们搞农业机械化的出发点。从长远看,我们不仅要努力在现有的十五亿亩耕地上实现耕作全面机械化,还要向辽阔的山区、荒原、草原、海洋和沙漠进军。因此,我国农机工业肩负的任务复杂而艰巨,发展前途十分宽广。但是,现在我们的国家还穷,工业还不发达,各地农村社队的积累水平很不平衡,农业机械化还必须有先有后,一片片地化。因此,今后几年内,农机生产只能重点装备一批商品粮、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林业和果业基地;集中力量解决急需的配套农机具和维修配件的供应问题,保证现有的一亿七千万马力农用机械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还必须供应一些地区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的生产工具。只有全面地估计到这种客观需要,农机工业的调整才会有科学依据,才能正确判断哪些产品今天需要,哪些明天需要,哪些该上,哪些该下,心中有数,避免走弯路。
要把立足点放在现有企业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机工业已有相当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把一千九百多个老企业调整好。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改变目前农机工业生产重复、分散和小生产的落后面貌,把它改造成产品“三化”、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比例协调、布局合理、专业化协作、大批量生产的现代化企业。在调整中,要坚持择优发展的原则,选择那些条件最好、花钱最少、见效最快的企业,优先上马;由专业公司把全国制造同类产品的企业组织起来,合理分工,一个企业制造一种部件或一种零件,使大多数工厂各得其所;少数没有任务的企业,要组织职工学习技术、下乡服务或安排其他出路;还要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外国新技术,结合老厂改造,为逐步实现我国农机产品的更新换代准备条件。
要全国一盘棋,统一规划。这是调整好农机工业的决定性环节。中央有关部门要按农机化区域初步规划,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专长,确定农机产品方向,规定哪些由国家安排生产,哪些由地方生产,分级管理,合理分配,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省市也要按照上述原则,制订本地区的调整规划,报农机部综合平衡,上下结合,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全国调整规划。在全国规划确定以前,各省看得准的,可以先动;看不准的,要慎重,避免重犯盲目性错误。
要相应调整现行的计划、物资、财政和工商业管理体制,以国家计划为主,同时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才能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行各业和一切有关部门,都要用实际行动帮助农机部门搞好调整工作;否则,口头上喊一千遍“以农业为基础”,还是一句空话。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进行调整比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无比优越的条件。只要认真肃清“四人帮”的流毒,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规律办事,搞好整顿、改革和综合平衡,我国农机工业就能以更加稳健的步伐,继续向前迈进。
本报通讯员 刘俊生 本报记者 周毅之


第2版()
专栏:

德庆县凤村公社干部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
用民主方法处理社员乱伐山林事件
新华社编者按:对待人民群众中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今天社会上大量的矛盾,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办法,只能用民主的方法,用正面教育、循循善诱和细致讲理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采取粗暴的强制方法,不能搞简单化,更不能象林彪、“四人帮”那样对人民群众实行“全面专政”。凤村公社对于群众乱砍滥伐山林事件的处理,就是一个用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好例子,他们的经验很值得重视。
新华社记者黄越报道:不久前,广东省德庆县凤村公社连续出现了乱砍滥伐山林的现象。公社党委接到了棠下大队请求公社立刻派人去处理这个问题的告急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位副书记。他一听电话就恼火,心想,《森林法》刚宣布,就有人乱砍滥伐,目无法纪,一定要刹住这股歪风。他就亲自带领一些干部,开了一辆卡车,直接驶往乱砍滥伐山林最严重的军屯生产队去。他们一到生产队就召集干部和群众批评了一通,接着限令大家将木材交出来,由公社清点没收。他的话音未落,下面就嚷起来了。有人反驳说,山上的树木是社员辛辛苦苦栽的,是生产队里的财产,公社无权没收,坚决不让将木材拉走。双方争执了好久,公社去的人只好开着空车回去了,乱砍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过了两天,公社书记何湛元从县里回来,公社干部纷纷向他诉苦说“现在群众不听话,工作难做。”他劝大家不要急躁,先把情况摸清楚以后再说。于是他召集各大队的干部和护林员来汇报这次乱砍滥伐的原因。原来事情最早是发生在军屯生产队,这个队有个社员经队委批准上山砍了八根杉木作晒谷架,其他社员不明底细,以为现在正在强调尊重生产队自主权,社员可以随便砍树了,因此,许多人便上山大砍一通。另一个原因是,生产队正在闹分队,有些社员担心将来要分队分山林,怕吃亏,便先下手为强,就动手砍集体的树。何湛元听完汇报后,先作了自我批评。他说:“这次刮起乱砍滥伐风,不能埋怨群众落后,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说是阶级敌人破坏。主要的原因还是公社党委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当前群众的思想动向不了解,对党的政策宣传得不够。如果我们及时掌握这些情况,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消除群众的顾虑,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被动局面了。”
何湛元带队到棠下大队乱砍滥伐山林最严重的三个生产队逐家进行访问,宣传《森林法》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制止乱砍滥伐的布告,教育干部、群众树立法制观念和爱护森林的新风尚。同时针对当前群众对一些政策的误解和顾虑,向他们说明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要长期稳定不变,闹分队风要制止,尊重生产队自主权不是不要党和政府的领导。在研究如何处理已经砍下来的树木时,工作组发扬民主,听取群众的意见,订出了几项处理原则,群众非常拥护,许多社员自觉地将乱砍滥伐的木材交回生产队。有的社员还作了自我批评,保证以后不侵犯集体山林。
处理棠下大队乱砍滥伐山林的经验在全公社推广以后,乱砍滥伐之风迅速得到制止。


第2版()
专栏:

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
——参观全国国营林场综合利用展览会随记
绿树掩映的全国农业展览馆整修一新。林业部举办的全国国营林场综合利用展览会已经在这里开幕。
参加展出的有全国十八个省、区的一百八十个国营林场,展出了一千多种木竹综合利用产品,既有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文化体育和医药卫生用品,又有蘑菇、木耳、竹笋、人参、鹿茸、天麻等山珍特产以及木本油料、芳香原料、工业原料等。其中大部分都是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的产品。浙江省的展品,群众争相观赏。玲珑透剔的山水人物挂画、竹帘、台灯等,真是工艺精巧,美不胜收。
展览会向人们展示:我国几百个森工企业综合利用固然大有可为,而现有的三千九百多处以造林和经营为主的国营林场的综合利用潜力也是很大。国营林场在抚育间伐中,都有大量的非规格材,木材采伐过程中,一般也都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剩余物。对这些非规格材和剩余物,如果当作“废料”白白地扔掉或烧掉,是极大的浪费。近几年来,湖北、山东两省部分国营林场开展小材加工利用,每年即可节约大径商品材二万三千多立米。现在全国国营林场每年抚育间伐的小枝小丫等非规格材一百多万立米,如能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每年至少可以为国家节约几十万立米大径商品材。因此,充分利用林区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展非规格材、采伐剩余物的加工和林副特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是解决我国木材供需矛盾,逐步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外贸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合利用搞起来了,还可以增加林场收入,加速林场发展建设的步伐。仅据湖北、山西、辽宁等七省四百七十八个林场统计,每年非规格材加工利用的产值达二千五百多万元,纯收入八百多万元,平均每个林场每年纯收入一万七千元。这些收入大部分用于林场的扩大再生产,弥补了国家投资的不足,大大加快了林业的发展。
展览会上,江苏省南京市老山林场提供的林工结合发展综合利用的经验,值得推广。老山林场是一个仅有森林九万亩的小场。一九七○年前单纯搞林业时只有九百人,现在生产门路大开,人员增加到二千八百人,无论老职工、知识青年还是家属,凡是有劳动能力的都安排了劳动。这个林场在保证以林为主,大面积培育丰产林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坚持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地办了木材加工、制药、机械、石英粉、炼乳、淀粉等十个工厂、车间,收入逐年增加,由亏损变为盈利。全场每年生产小径木材五千立米,竹一百五十万斤和林副特产九十多种。去年总产值五百六十多万元,纯利润六十一万元,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八倍。老山林场的经验使人们相信,林场在以林为主的前提下,大办工副业生产,大搞综合利用,国家需要,人民高兴,节约资源,增加收入,实在是一举数得,势在必行。
展览会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也汇报展出了当前国营林场在发展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地方,限制国营林场发展多种经营,不准林场自己销售产品,并且压价收购。现行的商品管理体制,也阻碍林、工、商和产、供、销的密切结合,挫伤了国营林场开展综合利用的积极性。许多国营林场的干部、工人建议,国营林场实行林、工、商和产、供、销一条龙,从中央到省建立林产品经销公司,实行企业经营,自负盈亏,统一组织和经销林区资源综合利用的各种产品。还有一些同志主张,此项工作应抓紧试点,取得经验,普遍推广。
本报记者 欧庆林


第2版()
专栏:新长征中显身手

驾驶员刘世庆安全行车近六十万公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汽车运输公司第六车队驾驶员刘世庆,到三月三十一日已经完成今年的运输任务,提前九个月跨入一九八○年。在这三个月中,他共完成运输周转量二十二万零五百九十三吨公里,节油二千零六十五公斤,上交利润两万三千五百二十八元,每千吨公里成本降到百元以下,小修费用也大有节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决定,给了刘世庆很大鼓舞,他下决心要在今年内完成六十万吨公里的任务,赶超公司的模范驾驶员朱加冲,为四化多作贡献。为了实现自己的决心,他把任务作了细致安排,每月跑几趟,每趟往返几天,心里都有一本帐。在他看来,争时间就是争速度。如果因为修车或路上抛锚耽误了时间,他宁可少休息,也要完成原订的行车计划。每次返回车队,他总是不急于回家,先和保修工一起修车,他自己搞备胎、充电加水、检查油电路,等保修工修好了其它部件,他的工作也完了。这样就节省了在车队的停留时间,可以提早出车。刘世庆已安全行驶近六十万公里,连续多年无事故。(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新长征中显身手

下乡知识青年郑启中制成测光仪
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全国农业展览会上,有一台NOA数字测光仪得到参观者的普遍好评。一些农业、林业和气象科学工作者高兴地说:过去我们没有办法测定光量,这下可帮助我们解决了一大难题。
研制这种NOA数字测光仪的,是浙江省温州市下乡知识青年郑启中。他从一九七○年下乡以来,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大搞农业科学实验,经过二百多次试验,三十多次修正,他终于在一九七七年十月试制成功NOA数字测光仪样机。有关部门鉴定后认为,这种样机的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灵敏度高,误差小,便于维修等优点。这项技术成果受到了农林部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一九七七年浙江省科技大会上获得奖励。
几年来,郑启中先后设计和试制了十几项产品,为农业现代化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去年,他被评为温州市先进工作者,还被选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温州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去年年底,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新长征中显身手

李朝柱辛勤选育良种做出贡献
荣获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甘肃省张掖地区,去年种植春小麦“张春九号”五万多亩,平均亩产都在八百斤以上,比甘麦八号增产百分之二十多,亩产最高的达到一千一百斤。社员们看到这丰收的景象,总念念不忘辛勤选育“张春九号”的科技工作者李朝柱。
李朝柱一九五三年从西康农技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省农业试验总场工作。为了尽快掌握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把学得的知识同当地生产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他虚心向当地干部和社员学习,考察了解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分析研究小麦生产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积极引进试种国内外的优良品种和选育新品种。一九五七年,李朝柱调张掖地区农科所工作,看到当地春小麦品种混杂,晚熟倒伏,产量低而不稳。他下了决心,要选新的品种,提高产量。二十多年来,李朝柱把全部心血倾注在选育良种上。
不久前,在张掖地区召开的农林牧科技人员代表会上,地委和行政公署授予李朝柱“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给他颁发了特等奖。(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新长征中显身手

上海色织整理厂电工朱宗白制成色织光电整纬器,使纠正色织格子布纬斜实现电子化、自动化控制。 新华社记者 黄田宝摄


第2版()
专栏:

安徽省嘉山县是个新林区,现有马尾松林面积十四万五千亩。图为国营鲁山林场工人在喷洒白僵菌液防治松毛虫。 荫曾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