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杨永青发表《致青年朋友一封信》
信中说:四化建设是我国亿万人民梦寐以求的宏伟事业,需要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青年,象一颗颗螺丝钉,牢固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新华社乌鲁木齐五月十二日电 已经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副书记杨永青,不断收到全国各地青年们的来信。最近,她写了《致青年朋友一封信》,作为对所有来信的答复,也借此表达自己的谢意和对青年朋友们的祝愿。信中说,四化建设是我国亿万人民梦寐以求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青年,象一颗颗螺丝钉,牢固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她希望青年同志们要听从党的安排,坚守岗位,等到党和国家召唤时,再有领导、有组织地奔赴边疆,参加边疆的建设。
杨永青在信中说:“我看了一封封充满革命青年理想火花的信件,心里无比激动和高兴。许多同志来信要求前来支援边疆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青年一代继承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愿,在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决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建设事业的雄心壮志。我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杨永青在信中接着说:“你们中间不少人是科研骨干、教师、农机手、卫生员,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生力军。祖国边疆需要有计划地开发,而祖国内地农村同样是‘四化’建设的重要战场。我们战斗在同一条战线上,担负着极其光荣而繁重的任务,让我们朝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携手前进。”
杨永青在信中希望要求支边的城市青年,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有工作的做好本职工作,待分配的听从党的安排。信中说:“我们国家建设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边疆的丰富资源,同样需要纳入国家计划,逐步开发利用。希望你们听从党的安排,在党和国家召唤时,再在统一的组织之下,奔赴边疆建设的新岗位。”
杨永青在信中最后说:“封封信件传友情,字字句句见真心。我感谢同志们对我的热情鼓励和支持。我决心在农场党委的领导下,同农场的干部和群众一起,克服困难,同心同德把农场建设好。”


第4版()
专栏:

努力造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杭州九个基层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联合制订公约,倡议全市青少年维护社会公德
据新华社杭州五月十二日电 据《浙江日报》报道:最近,杭州九个基层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联合制订公约,倡议全市青少年维护社会公德。
这九个单位是:杭州第一汽车运输公司修理厂团总支、杭州重型机械厂团委、红峰百货商店团支部、市第二医院团总支、市环卫处团总支、市交通民警大队团总支、小营巷街道团委、学军中学团委、天长小学少先队大队。他们联合制订了维护社会公德的五条公约,倡议杭州市的青少年共同遵守,努力造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五条公约是:
一、有礼貌。说话和气,以礼待人,不打架,不骂人,不说下流话,不围观、尾随外宾和侨胞,乘车船不抢上抢下,主动给老弱妇幼让座。
二、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壳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在风景点和公共设施上乱写乱画。
三、不吸烟。在中、小学生中禁止吸烟,青年中提倡不吸烟。
四、守纪律。维护交通秩序,遵守交通规则,听从民警指挥,不赌博,不损坏公物,不违反影剧院制度,不做危害公共秩序的事。
五、要节约。提倡储蓄,不乱花一分钱。婚事新办,不收彩礼和聘金,不搞铺张浪费。
这五条公约提出以后,得到了共青团杭州市委的热情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其他许多单位的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响应。
《浙江日报》为此发表了短评。短评中指出:我们青少年中的社会风气,曾经是非常好的。十多年前,在党的教育下,广大青少年关心社会利益,维护公共秩序,表现出讲道德守纪律的好品质,并且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称赞。但是,林彪、“四人帮”把一些青少年毒害了,损害了我们的社会道德风尚。这种情况同我们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是极其不相适应的。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搞好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教育。
短评最后希望广大青少年同志们,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掀起一个学雷锋、树新风、维护社会公德活动的热潮,为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的大发扬而斗争。


第4版()
专栏:

全国世界史学科规划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本报讯 全国世界史学科规划工作会议于四月十七日至二十四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十八个省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有关出版社的五十四位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邓力群同志出席会议作了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陈翰笙同志就编写世界通史的问题作了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思慕同志作了会议的总结发言。
这次会议探讨了世界史研究如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问题;审议了《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五年世界史学科发展规划(草案)》;酝酿成立全国世界史学会筹备委员会。
代表经过民主协商,原则通过了学会筹备委员会及其工作小组人员名单。会议责成筹备工作小组积极筹备,并在适当时候正式召开学会成立大会。


第4版()
专栏:

西安一家文物商店开业
一家别开生面的文物商店,五月一日在古城西安正式开业。这家商店设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的二层楼上。鼓楼文物商店目前陈列出售的商品有一万多件。这中间最受欢迎的是历代碑帖,如久为书法家所称道的、在汉中褒、科道上的石崖刻字及碑石上的所谓汉魏十三品的部分碑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碑帖。(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把青春献给农村
——记下乡知识青年吴凡脚踏实地建设边疆的事迹
一九六九年二月二十二日,昆明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们在欢送去南疆插队的知识青年。人群里走来两兄妹,哥哥叫吴凡,妹妹叫吴锦。二人从容不迫地上了汽车,选定位置,不声不响地坐在那里。窗外同学们与亲人话别的场面,他们好似没有看见,只盼着车子快些开动。
汽车向西南方向进发,景色秀丽的昆明就要在视线里消失了。吴锦深情地望着昆明方向,暗暗地说道:“妈妈,愿你保重,再见了!”
吴凡并不是铁石心肠,他想到,此时此刻关在“学习班”里的妈妈,在儿女下乡干革命的时候竟无权相送,心里是何等的滋味。
汽车在崇山峻岭中奔驰。吴凡只觉得车子走得太慢了。他恨不得一下飞过怒江,到达瑞丽县。“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话鼓舞着他去迎接新的生活。
深扎生活的根基
吴凡和妹妹被分配到姐相公社广双生产大队顺哈生产队。广双大队是全省的先进单位,被誉为“傣家大寨”。顺哈生产队在广双却是后进队。为了改变这个队的面貌,给国家多作贡献,知识青年和社员们一起,艰苦奋战。
在知识青年当中,吴凡是干得最出色的。他不怕脏,不怕累,有时还抱病下田。下乡的前三年,他的劳动出勤率在全县的知青中是最高的。贫下中农信任他,社员关心他。吴凡病了,有人为他上山采药;房子漏雨,有人帮他修补;思想上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有人找他谈心,鼓励他扎根傣乡,与少数民族一起建设边疆。这时,吴凡深感贫下中农是最可亲近的,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他第一次拿到劳动报酬的时候,想到的是“困难户”,买来棉絮、药品,送上门去;他上山打来的柴,首先送给五保户……。
生活不全是这样顺利的。有三件事对他刺激很大。第一件是招工。论表现,吴凡是应该被推荐的,社员也提了他的名字。可是有人跑到领导面前说,吴凡家里人有问题,他的积极是假的,贫下中农推荐他,是因为他会“拉拢”。结果,吴凡没有被招工。第二件是考大学。一九七三年,高等学校以考试的方式录取新生,吴凡报考了,他考得也不错,但落榜了。第三件是一九七六年回昆明开会。会议是以“红代会”的名义开的,主持人是投靠“四人帮”发迹的一个家伙。他煽动大家与“党内资产阶级”作斗争。吴凡非常奇怪,他这个招工、升大学都低人一等的人,怎么突然有资格干这样的大事呢?他气愤地说:“要斗你们斗去吧,我关心的是队里的拖拉机下不了田。”会议没开完,吴凡就买好拖拉机零件回队去了。
吴凡要走的路没有走通,别人拉他走的路他又不走,更加感到贫下中农是自己的亲人。他牢记周总理的教导:出身不能选择,道路是可以选择的。这时候,对于什么是真革命,什么是假积极的问题;对于如何选择生活道路的问题,他思考得更成熟了。不久,吴凡就与本队的一个傣族姑娘结了婚。
大有用武之地
傣族人民习惯吃糯米,可是产量低,亩产一般在四百斤左右。过去,社员也引进、培育了一些优良品种,产量有所提高,但米的糯性差,当地群众不欢迎。怎样选育一种产量高而又保持米的糯性的新品种呢?吴凡决心解决这个难题。在公社领导同志和生产队的支持下,他和几个傣族青年一起成立了科学实验小组,进行糯米良种的选育。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科学种田,可不容易。傣语里,“杂交”一词是没有的,翻译过来,就成了“谷子要结婚”。一些人听到后,认为这简直是“瞎胡闹”,“没事干”。有人把高产良种的栽培说得更可怕了:“栽时头晕,割时头晕,吃在肚里更头晕。”吴凡和他的伙伴们知道,要说服这些人,把科学种田搞起来,光靠宣传是不行的,必须拿出成绩来,让事实讲话。
吴凡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处处留心,刻苦钻研。他怕老鼠吃了种子,把自己结婚时买的柜子腾出来,装得满满的。水稻抽穗扬花时节,他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有时饭也顾不得吃,觉也不回家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刻苦实验,傣乡的糯米高产品种培育出来了。
消息传来,有些人不相信,要亲口吃一吃,看是不是保持糯的优点。有一次,吴凡把饭做熟了,人们尝后说:“热的时候吃倒是糯,不知冷了怎么样?”吴凡又等饭完全冷下来,再请这些人品尝,结果大家满意地点头了。现在,顺哈生产队种植的这种稻谷新品种,亩产可达八百斤左右,比原来提高了一倍,但还低于其它优良品种的产量。选育抗性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这是吴凡的奋斗目标。他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名言,再干上五到十年,一定会有新的成果。
把青春献给农村,值得!
今年三月中旬,我们在广双大队访问了吴凡。我们问他:“现在回城的人很多,你打算怎么办?”吴凡不加思索地说:“前些日子,我妈妈来信要我回去。我回信说,我舍不得这里的贫下中农,舍不得这里的实验田,决心在这里干一辈子。”我们又问:“你在农村度过的十年,几经波折,是不是感到浪费青春?”吴凡笑着说:“我不妄自菲薄,而是实事求是地看待过去。我们和社员一起战天斗地,为发展农业出了力,流了汗,自己也受到锻炼,怎么能说浪费青春?如果这叫浪费青春的话,那广大社员不是世世代代都在浪费青春吗?我把青春献给农村,献给四化建设,值得!”
晚饭后,我们到吴凡家里去拜访,他还没有回家。他爱人在低矮的竹楼旁边做饭,女儿正在街上玩。队里的同志介绍说,吴凡住这个竹楼,是队里最差的,他关心的是给别人盖新房,很少想到自己。
吴凡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与工农相结合的好青年。吴凡的生活象他的名字一样平凡、默默无闻,可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这正是平凡之中见精神,于无声处识英雄。
本报记者 于国厚 鲁南


第4版()
专栏:

上海青年宫举办丰富多彩的周末晚会
据新华社上海五月十三日电 新华社记者报道:上海青年宫最近举办了一次丰富多彩的周末晚会。来自各条战线的五千多名共青团员和青年,在这里欢聚一堂,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周末。
这次周末晚会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很受青年们欢迎。在一楼的《向自卫反击战的英雄学习、致敬》专栏里,一幅幅宣传画,生动地再现了中越边境前线我军指战员们奋勇杀敌,保卫祖国边疆、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场面。在中央场和各个活动室,正在进行的花式溜冰表演和乒乓球友谊赛,吸引了大批观众。人们不时为表演者的精湛技巧热烈鼓掌。有趣的“知识问答”吸引着许多青年。英语练习活动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张英语谜语,题目有深有浅,猜对了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品。鼓励初学英语的同志也来试一试,猜一猜,检验一下学习的成果。三楼走廊另是一番热闹景象,这里挂着五颜六色的灯谜,别具风格,惹人喜欢,许多人正在动脑筋,打灯谜。
晚会快要结束了。在开展电子计算机运算比赛的地方,还围着一大群青年人。他们五人一组,进行乘方、开方、四则混合运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还未轮到比赛的同志,纷纷要求工作人员让他们再作最后一次尝试。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活动,使青年们流连忘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