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拉美经济体系稳步进展
澄波
拉丁美洲国家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总的经济协调和合作体系,以抗击帝国主义的控制和掠夺,这是一些拉美国家的长期愿望。一九七五年,这一宿愿终于成为现实。这一年的十月,拉美二十三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在巴拿马城举行部长级会议,签署了《巴拿马协议》,宣告拉美经济体系正式成立。
《巴拿马协议》指出,“拉美经济体系是本地区一个进行协商、协调、合作和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常设性机构”;它的基本宗旨是:“促进本地区内内的合作,以加速其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成一种协商和协调的制度,以便在国际机构和会议中以及在第三国和其他国家集团面前就经济和社会问题采取共同的立场和战略。”在过去的几年里,拉美经济体系的工作是按照这一基本宗旨进行的,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同过去成立的那些区域性组织相比,拉美经济体系比较讲求实效。几年来成立了一系列行动委员会,是这一特点的最好证明。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的委员会有六个,即:“生产化肥行动委员会”、“营养价值高的补充食品生产、销售和分配行动委员会”、“手工艺品发展和销售行动委员会”、“社会公益住房和建筑行动委员会”、“海产品和淡水产品行动委员会”;以及“重建危地马拉行动委员会”。已经决定建立正在筹备的有“粮食、种子、水果和油料行动委员会”和“肉类、奶制品和肉制品行动委员会”。这些委员会除了分别设立总部外,还根据需要相应成立一些专业性的多国公司,以便就紧迫问题,立即采取行动。
例如,生产化肥就是当前拉美国家发展农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帝国主义掠夺造成畸形的单一经济,拉美许多国家尽管有充足的耕地仍然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和农产品。要摆脱帝国主义的盘剥,必需发展自己的农业生产,但过去发展农业所需要的化肥百分之五十以上靠外国进口。一九七四年,拉美国家仅进口化肥一项,就花了十一亿七千四百万美元。因此,成立“生产化肥行动委员会”,促进各国利用自己的资源发展化肥生产,对自力更生发展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拉美经济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推动各国发展生产,解决广大居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从已经成立和即将成立的许多“行动委员会”来看,它们的主要目标都同摆脱外国控制、发展本国生产、争取满足广大居民的生活需要有关。据这个组织常设秘书处的一项报告指出,在拉丁美洲,儿童营养不良是“最严重的”。儿童的营养不良反映了各国广大劳动者缺乏基本食品。拉美经济体系就成立了“营养价值高的补充食品生产、销售和分配行动委员会”。
为解决营养不足问题,发展渔业被认为是增加蛋白质供应的不可缺少的源泉。因此,拉美经济体系在一九七七年九月间召开了一次关于渔业资源的专家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讨论了有关渔业资源调查、开发和加工工业、淡水鱼和软体动物的饲养、技术发展、产品销售、国际技术合作和人员培养等问题,并决定筹建海水和淡水产品行动委员会。不久,这个委员会在秘鲁首都利马成立。去年六月,在这个委员会召开的拉美渔业发展的讨论会上,又决定成立一个区域性渔业公司。拉美地区拥有巨大的渔业资源,海水和淡水产品行动委员会执行秘书表示,在今后五年内,拉美国家要把食用鱼的捕捞量,从目前的每年二十五万吨增加到一百万吨。
今年三月下旬,拉美经济体系住房行动委员会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会议,研究了各国的住房情况,并通过了推动解决本地区住房问题的三个计划,决定今后要在促进住房建设方面加强合作。
拉美经济体系正在稳步取得进展。当然,许多工作还刚刚开始,要完成的任务是艰巨的。各成员国的经济政治状况不同,必然会在这个组织里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超级大国为了争夺经济霸权,必然会在这个组织的内部和外部进行破坏。拉美经济体系将在斗争中经受考验,不断前进。


第6版()
专栏:

日美经济关系的前景
冬明
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即将访问美国,就日美关系以及其它双方关心的问题与美国总统卡特举行会谈。日本舆论认为,当前日美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经济方面;大平首相在六月份东京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前夕出访美国,是由于迫切需要以“积极的姿态”来“解决当前的日美经济摩擦”,“消除日美间的不信任感”,“竭尽全力为东京最高首脑会议的成功创造条件”。
日美经济摩擦,是两国关系中长期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每当两国的贸易不平衡扩大,这种摩擦就趋于激化。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对日贸易收支开始出现赤字,经济摩擦时有发生。七十年代初期,因美国对日贸易出现大量赤字而发生过“贸易战”。从一九七六年开始,随着日本的钢铁、汽车、电视机等工业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美国对
日贸易又出现巨额赤字。日本政府为缓和美国、西欧等国的压力,曾多次保证要采取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扩大进口的措施,以减少国际收支盈余。作为减少对美贸易顺差的措施,日本还表示要降低关税,减少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钢铁、汽车、电视机等对美出口和扩大美国牛肉、果品等农产品的进口。两国经济摩擦曾出现“休战状态”。但尽管日本政府一再做出保证,日本一九七八年度的国际收支盈余并未减少,美国的对日贸易赤字反而由一九七六年的五十四亿美元增至创纪录的一百一十五亿七千万美元。日美贸易的不平衡空前扩大,经济摩擦再次“死灰复燃”。
这次经济摩擦,发端于去年年底卡特给大平的亲笔信。大平内阁成立不久,在没有显著减少对外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宣布放弃一九七八财政年度经济增长百分之七的目标,引起美国的不满。卡特致函大平,对日本的决定“甚为遗憾”。今年年初,卡特又写信要求日本采取加快经济增长和迅速减少盈余的政策。今年一月底,美国发表众议院日美贸易特别小组的报告书,表示了对日本的不满和要求。美国认为,去年日本空前的国际收支盈余,“给国际货币市场前所未有的打击”,使美国、西欧等国在国际收支上“蒙受重大的损失”。美国认为,要解决长期存在的贸易不平衡,日本应改变经济贸易结构,废除对进口的各种限制,实行“门户开放”,为“美国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开放市场”。美国警告日本,如
“不大幅度地而又持续不断地”减少盈余,势将引起美国国会通过保护贸易法案,对日本商品进行限制。
对于美国的指责,日本认为不能把贸易不平衡的责任完全归咎日本,“一半原因在于美国本身效率不高”这样一种
“美国病”。日本政府强调,从去年秋天以后,从美国进口的增长已大大超过对美出口的增长,今年一月的日本对外贸易已出现十几亿美元的赤字。据日本报刊报道,虽然日本政府对美国的指责表示不满,但又认为如果当前的摩擦继续下去,将导致美国采取保护贸易措施,进而动摇日本“根本的利益”。日本为了消除美国的“不信任”,曾相继派出政府代表访问美国,要求美国政府和国会领导人对日本的努力给予理解。三月底日美两国关于政府采购问题的谈判,因美国以“日本提供的手段太少”而中断之后,日本外相园田为“探讨悬而未决的日美经济问题的线索”,四月上旬访问美国,对政府采购问题等再次与美国协商。据报道,美国要求日本“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做出“大幅度的让步”。同时,美国提出“一揽子解决”办法,美国而且还提出为了在一两年内显著减少对日贸易赤字,要求日本提前实施最近草签的“东京回合”的多边贸易协定中降低关税的规定,降低关税的范围,必须包括美国的彩色胶卷、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等产品。日本政府表示不能满足美国提出的全部要求,希望双方应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协商解决。
日美经济摩擦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一九七四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后经济上所面临的困难局面。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方面的斗争将更加尖锐,日美之间的经济对立无法根本消除。但是,日美两国的经济关系又有着互相依赖的一面,双方都力求避免因经济问题“影响到包括安全保障问题在内的日美政治关系”。通过大平对美国的访问,日美经济矛盾估计会有所缓和,日美两国在经济关系中将在又依赖又对立的道路上发展下去。


第6版()
专栏:小资料

怎样计量石油的重量、容量单位?
原油和石油产品的重量、容量单位一般用公吨、桶、加仑、公升来表示。在国际上,原油的产量、贸易量通常以桶为单位,而石油产品则一般以加仑为单位,但由于各国原油的比重和产品不同,在实际使用上也有差别。
就原油重量单位来说,在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一公吨原油等于七点四○美制桶,在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是七点四九美制桶,在科威特为七点三一美制桶,而在委内瑞拉则为六点八四美制桶。
为了便于比较和划一,当前国际上一般采用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通常以一公吨等于七点三五桶来计算。就加仑来说,有美制加仑和英制加仑。
为了比较两者的差异,这里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在印度尼西亚一公吨原油等于三一○点六美制加仑,二五九点一英制加仑;在沙特阿拉伯是三一四点五美制加仑,二六一点八英制加仑;而委内瑞拉则为二八七点四美制加仑,二三九点二英制加仑。又如,一公吨煤油等于三二六美制加仑,二七二英制加仑;一公吨沥青等于二五四美制加仑,二一二英制加仑;一公吨液化石油气等于四八九美制加仑,四○七英制加仑。


第6版()
专栏:小资料

石油包括哪些东西?
在国际上,石油一般分为原油和石油产品。原油是指从油井中取得的未加工的石油。石油产品是指的原油经过加工的各种产品,其中包括液体燃料油、润滑油等。从用途来看,石油产品可分为能源和非能源石油产品两种。能源石油产品包括液化石油气、航空用汽油、汽油、煤油等;非能源石油产品包括石脑油、石油溶剂、粗石腊、润滑油、沥青等。


第6版()
专栏:小资料

石油的重量、容量如何进行换算
根据有关的国际标准,石油的重量、容量换算如下:
一公吨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7.35桶
=308.7美制加仑
(或)=1,170公升
石油产品以润滑油为例,一公吨=6.99桶
=294美制加仑
(或)=1,111公升


第6版()
专栏:经济札记

美国新能源计划引起的纷扰
谷津
美国总统卡特本月五日宣布,从六月起分阶段取消对国内石油价格的管制,对于因石油涨价而获得巨额利润的石油公司将征收暴利税。税收所得则将用于设立一笔“能源保险基金”以“帮助穷人”支付新增加的能源费用、改善公共运输系统和发掘研究新的能源。
卡特总统的这一决定发表以后,美国国会两院议论纷纷,反应强烈。众议院议长奥尼尔等表示支持卡特总统的决定。但是南部和西部产油各州,如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加利福尼亚等州的议员都激烈反对总统向石油公司征收暴利税。另外,以参议院能源委员会主席杰克逊为首的代表东北部地区利益的一部分民主党议员则对分阶段取消石油价格管制的决定持反对态度。至于暴利税的收入如何分配使用,人们更是论述纷纭莫衷一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参众两院的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总统的计划要在国会按原样通过“将会碰到很大困难”。
从尼克松、福特到卡特总统,美国国内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政策问题一直是使白宫最感头痛的难题。在这个经常引起“大辩论”的问题上,国会内部因地区不同、党派成见和代表不同集团利益而互相倾轧。这使每届总统提出的能源方案都无法在国会按原样通过。卡特总统两年前提出的“多花钱、少用油”的提高石油税的能源计划,实际上就是以失败告终。
美国国内有关石油价格的问题一直引起最激烈的矛盾和反应,这是不奇怪的。因为石油价格影响到千家万户,牵涉到有势力的大石油公司和使用石油的企业。在美国,汽车、卡车、飞机和各种车辆使用的燃料就占去全国石油消费量的一半以上。人们出门、上班、取暖、照明,工厂机器转动,都靠石油。石油成了美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的物资。因此油价的任何上涨都影响深远,都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但是美国国内的石油价格却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美国国内的石油价格被有意识地压低在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以下。美国每加仑汽油的价格还不到西欧国家的一半。国内油价过低,一方面造成了对石油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新油田的兴趣,导致石油产量下降。于是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严重。二次大战前美国百分之九十五的石油是自给,现在国内产量只够消费量的一半。近几年进口石油的费用每年在四百亿美元以上,造成国际收支亏空巨大,美元滚滚外流。后者又造成美元信用不稳,危机不断。
美国国内的石油价格不能再保持于大大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了。因为这对于鼓励节约用油、减少石油进口、增加国内产量都是不利的。同时根据美国现有的法律规定,过去国会通过的几项管制国内石油价格的重大立法,到今年五月底都将停止失效。美国总统从今年六月一日起到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止,将有权决定是否继续管制油价抑或逐步取消油价管制。卡特总统正是根据这项规定,提出他的新的能源计划的。
但是,尽管如此,卡特总统分阶段取消油价管制的决定仍然遭到一部分议员的强烈反对。首先是因为随着对油价逐步取消管制,汽油、煤油、家庭取暖用的燃料油、飞机票以及各种化工产品和原料等都将纷纷涨价。这对于已生活在物价飞涨的苦难日子中的美国低收入的穷苦阶层,将是更厉害的打击。
另一个引起激烈争辩的问题就是向因石油涨价而大发横财的石油公司征收暴利税的问题。卡特总统提出向石油公司征收百分之五十的暴利税,是因为如果不征收这笔税,就等于是在一九八一年全部取消石油价格管制以后,每年从美国广大人民的口袋中无偿地拿走一百五、六十亿美元去白白送给已经十分富有的大石油公司。因此总统在决定征收这笔暴利税的同时,不得不强调要用赋税收入的一部分来补贴低收入的美国人;另外他也向石油公司指出,即使在征收了暴利税以后,它们在今后三年内仍然可以多拿到大约六十亿美元来从事新的石油勘探和再投资。可是美国各大石油公司却以交纳了暴利税就没有多余的钱开发油田为理由,准备进行抵制。
目前,美国代表大石油公司利益的石油院外活动集团正在为反对征收暴利税、反对设立“能源保险基金”而在国会中“各处乱钻”。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中各种不同利益的集团也都在为如何分配和使用拟议中的能源保险基金而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因此卡特总统要国会通过他的新能源计划,看来还将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附图片)
美国总统卡特四月五日在关于美国能源政策的电视讲话中说:“就在十年以前,我们几乎不进口什么石油。今天,我们消费的石油约有一半是从外国进口的。……今年我们将为进口石油付出五百亿美元。”资料来源:《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九七九年三月)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调查局《美国统计摘要》(一九七八年)
注:一九七七年为初步数字


第6版()
专栏:

苏联的钢为什么不够用?
新华社记者述评
苏联的钢产量从一九七一年开始就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但与此同时苏联自己生产的钢仍不够用,还要不断进口大量钢材和钢管等。这是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引起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苏联《消息报》最近的一篇文章写道:“现在我们生产一亿五千一百万吨钢(一九七八年苏联的钢产量),几乎是全世界全部产量的五分之一,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多。但是,非常奇怪。虽然不论是按绝对量还是按相对量(按人口平均)来说,(苏联)生产的金属都很多,然而仍不够用。企业常常处于吃不饱的境地。生产的很多,并且年年增长,但照样短缺,怎么会这样呢?”
是的,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九一三年,俄国的钢产量在世界上就已占第五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九四六年,苏联的钢产量占世界第二位。近十五年来,苏联领导集团为增强其争霸世界的军事经济实力,竭力“加速发展钢、轧材和生铁的生产”,而且据称“现在金属问题仍是注意的中心”。据统计,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五年期间,苏联钢铁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年期间的三倍。近几年来苏联的钢产量超过美国,但这期间苏联进口黑色金属的数量却大幅度增长。据苏联外贸年鉴的统计资料,一九七一年苏联进口近六亿卢布黑色金属,进口钢材一百八十万吨,钢管一百四十万吨;一九七五年进口的黑色金属达二十四亿卢布,进口的钢材增加到近四百万吨,钢管是二百二十万吨。最近三年这些产品的进口数额及其在苏联总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大超过一九七一年的水平。
那么,苏联生产的大量钢都到哪里去了呢?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近来莫斯科报刊透露的有关苏联钢生产和消费的一些情况:
——钢的出材率低,钢总产量和钢制成品之间差数很大,今年苏联计划冶炼一亿五千六百万吨钢,“计划从冶炼出来的全部庞大数量的钢中生产一亿零八百七十万吨成品轧材,一千八百二十万吨钢管,并为翻砂工生产九百万吨钢水。钢的总产量和钢的这些制成品之间的差数为二千多万吨。这是被炼钢工人马上送去重新熔炼的生产废料。”(《真理报》一月二十二日)
——“由于金属质量不够高以及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的许多企业工艺落后”,“总计每年有达二千万吨的钢成为废料,其中有八百万吨变成切屑。”(《消息报》一月二十六日)
——“苏联中央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在机器制造厂里黑色金属废料的比重达到百分之二十八。平均只用了百分之七十二的轧材。而且这种比例已经多年不变了。那么,我们是为制造废品才生产将近一千五百万吨轧材的吗?”(《真理报》一月二十二日)“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六年各机器制造部钢材的利用系数一直保持在零点七二的水平。这就是说,有百分之二十八的金属变成废料。金属屑的数量从一九七○年的六百七十万吨增加到一九七五年的八百三十万吨,一九七六年机器制造业的废料数量就已超过一千八百万吨。”(《经济问题》杂志一九七八年第六期)
——不注意保护金属,“仅仅列举一个数字,锈蚀损失每年就达一千五百万吨。”(《消息报》一月二十六日)
——“现在苏联用同等数量的金属制造出的机器和其他产品,比如说,要比美国或日本的少。”比起外国产品,苏联生产的机器和设备“既重又大”。(《消息报》一月二十六日)“我国(苏联)比美国冶炼的钢多百分之二十、铁多百分之三十二,但是我们制造出的工业产品约比美国少百分之二十,因此,苏联工业中金属的使用量就相应地比美国的水平高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六十。”(苏联《美国》杂志一九七八年第五期)
以上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苏联虽然在钢的数量上领先,但这些钢在国民经济中所能发挥的实际效用却差得很远。不少钢是白白生产了,或者被浪费掉了。
除了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原因外,苏联国民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造成《消息报》所说的“非常奇怪”的现象的重要原因。关于这一点,苏联报刊是这样说的:
——“我们(苏联)在世界上第一次研制成功连续浇铸钢锭的方法和设备”,“根据目前的规模,这种方法可以多生产一千多万吨的轧材……但是我们用这种方法浇铸的钢却不到百分之十,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意大利用这种方法浇铸的钢已超过三分之一。”(《真理报》一月二十二日)
——“如果我们大大扩大轧材品种,提高金属产品的强度,严格按照订货供应金属产品的话,我们也能够更多地节省轧材。但是这样的事不常有。目前我们普通的、强度较低的轧材比某些其他国家多,品种则比较贫乏。不按定货供货的量特别大。比方说,制造车厢骨架需要重量轻、强度大、价格低的弯曲型钢,而钢铁生产者给车厢制造者提供的却是笨重的‘角钢’。强度没有增加,空车厢的重量却增加了。又比如说,消费者向钢铁生产者订了一千吨直径为十毫米的钢条,而得到的却是厚度为十二毫米的钢条。重量相等,但钢条的总长度缩短了,这就是说,成品的数量也将减少,因为有更多的钢要进行刨削。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钢铁生产者的劳动是以轧材的吨位来作计划和进行考核的,所以从经济观点出发他们所关心的首先是生产重量大的型钢。轧钢机的生产率也是用吨位确定的……计划是从‘吨位立场’出发制定的,尽管对这种态度的不明智作过许多口头和书面批评。”“计划指标给企业和社会的利益之间制造明显的矛盾。”(《真理报》一月二十二日)
——“延长机器两次检修之间的间隔时间,我们(苏联)每年将能节约几百万吨轧材。目前每一台挖土机在它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所‘吃掉’的零备件要比它自身的重量多一倍……因为被替换的零件的成本也算在修理工完成计划之内,因此换的部件越多,工资就越高……机器制造者从经济观点出发关心生产耐久的、牢靠的机器,而修理工却想把更多的零件重修一遍。”(《真理报》一月二十二日)
——在苏联,“包括基本投资在内,用于每一百万吨轧材的全部费用达三亿五千万卢布。但是,如果钢不是用生铁来冶炼,而是采用在平炉或转炉中冶炼旧机器和机床——废金属的办法,那么生产每一百万吨成品钢材的费用将比用铁矿来冶炼便宜将近四倍。现在应当用废金属炼出将近七千万吨的钢。给钢铁工人供应这种原料越多,国家用于生产轧材的费用就越少。遗憾的是,最近收购废金属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下降,尽管随着机器产量的增加,金属资产的报废部分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金属积压在工厂里,埋在工地的土地里,污染着农田……”(《真理报》一月二十二日)
这一切当然是苏联钢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仍不能自给自足的一些因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苏联把越来越多的钢铁投入大规模扩军备战上去了。
苏联钢铁的最大消耗者是“吃钢铁的老虎”——军火工业!
苏联领导集团为了对外侵略扩张和称霸世界,多年来不断加紧扩军备战。近几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一半,但其实际军费却大大超过美国,去年苏联的实际军费支出比美国多达百分之四十。克里姆林宫在发展重工业的幌子下,拚命扩充军工生产。据计算,苏联从一九六五年以来对军事工业的拨款的年平均增长率达百分之十九。苏联军火工业的恶性膨胀,远远超过了钢产量的增长。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五年这十年期间,包含着大量军工生产的机器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比钢铁工业的增长快两倍多。
正是在苏联钢产量领先和钢材进口量大幅度增长的年代,苏联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库。苏联的战略核武器已同美国不相上下,而常规武器则大大超过美国。以坦克为例,目前苏联的现代坦克的数量相当于美国的五倍,如果把型号较老但仍可使用的坦克也包括在内则相当于美国的十倍。美国一个军事专栏作家最近指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现在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生产大炮、飞机、舰只和各种武器”。可想而知,这对苏联国民经济是多么沉重的负担!这就必然造成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虽然不论是绝对量还是按相对量(按人口平均)来说,生产的金属都很多,然而仍不够用”;虽然进口的金属、钢材和钢管等大幅度增长,但一般民用企业仍然是“经常处于吃不饱的境地”。
本来,发展钢铁工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国防来说都是必要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苏联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但“仍不够用”的主要原因说明,克里姆林宫实行的是军国主义方针,是加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是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疯狂地进行战争准备。这种方针决不会象克里姆林宫所鼓吹的给苏联人民带来福利和给世界人民带来和平。(附图片)
原载苏联《鳄鱼》画报的这幅漫画的标题是:金属变态。图上方的引语是:“金属损耗在国民经济中仍是高的,而且实际上没有减少,对此是不能容忍的……”
上图钢材上所写的是“一千卢布”。下图加工件上所写的是“一千五百卢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