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接过父辈的战旗
——记自卫还击战中几位干部子弟的事迹
人们对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老一辈,无疑是充满了崇敬的心情。但人们担心,他们那些在和平环境里长大的后一代,能不能经得住战火的严峻考验?这里,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告诉读者:广大参加自卫还击作战的干部子弟,他们同工农子弟一样,也是英勇无畏的坚强战士。只要有党的领导,只要有老传统在,老同志在,引导教育得好,干部子弟同工农子弟一样,是可以信赖的新一代。
——《解放军报》编者
在边防某部,指战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我们讲述了一位红军后代的事迹。他,就是某团政治处干事赵燕清。赵燕清的父亲十三岁参加红军,跟随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赵燕清从小就受到红军战士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熏陶。入伍九年来,他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临战前夕,他第一个要求到连队参加战斗。经领导上批准,被派到了尖刀二营。
炮声震撼大地,赵燕清斗志昂扬。他和战士们一起,搭乘着坦克,勇猛地冲向东溪。子弹飞蝗般地从身旁呼啸而过,他毫无惧色。突然,他的背部和臀部被猛烈撞击,从坦克上跌落下来。赵燕清咬紧牙关,不顾身上多处负伤,一纵身又跃上坦克。他以惊人的毅力,左手紧紧地攥住坦克的把手,右手持枪继续向敌人射击。占领松山高地之后,他又以钢铁般的毅力,和同志们一样翻山越岭,昼夜行军,继续战斗了两天两夜。最后,是战士们硬把他从火线上拉下来的。经医生检查,赵燕清腹腔内仍留着两颗子弹头,已经感染引起腹水。就在这时候,赵燕清还是说:“我能坚持!”连一些久经考验的老干部也称赞说:“在小赵身上,真有红军战士那么一股拚命精神啊!”
象赵燕清这样的革命后代,又何止一个两个!
弄压战斗,敌人凭借天险,配置了立体火力网,封锁我部队前进的道路。上级命令加农炮营压制敌人的火力点。这个营的副教导员王恒岳,是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全国战斗英雄的女婿,他总是把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作为楷模,认真学习和效法。出征之前,他曾满腔激情地用鲜血写下了四句诗:“青春花正红,卫国斩顽凶,笑洒一腔血,四化定成功”。那天接受任务后,王恒岳和其他干部一起,指挥战士们将火炮推上山头,冒着敌人从山顶打来的枪弹,猛烈地开炮射击,连续摧毁了敌人十个火力点。敌人负隅顽抗,炮弹纷纷落在我炮阵地上。在危急关头,王恒岳首先想到的是战友和火炮的安全,奋不顾身地冲入弹雨中,连续抢出七名战友,接着又指挥战士抢救火炮。身边的战士拦住他说:“副教导员,前面太危险……”他斩钉截铁地说:“正因为危险,才需要我们干部去指挥!”说完,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一发炮弹落在身旁,王恒岳倒在血泊里。当战士们将他抬下来的时候,他断断续续地说:“你们要……英勇杀敌,狠狠打击……越南侵略者。”王恒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英雄新一代的新篇章。
战争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最好的课堂。某部营长王晓南是一个退休老干部的儿子,一九七○年入伍,今年二十七岁。战前不少人曾担心,这样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人,能指挥打胜仗吗?王晓南用自己的实践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战前就深深懂得,要接好革命班,不仅要有彻底革命精神,还要有高超的本领。在临战训练中,他争分夺秒,刻苦学习现代战争知识,研究越军作战特点。在战斗中,上级命令王晓南所在的营徒步穿插,在八小时内攻占东溪。穿插途中,由于重峦叠嶂,地形复杂,加上敌人火力的封锁,队形一度有些混乱。王晓南沉着冷静,把全营火炮集中起来组成小炮群,压制敌人,同时调整兵力,指挥一连、二连交替掩护前进,既减少了伤亡,又有效地消灭了敌人。一路上他们边打边走,最后阶段,又出敌意外地采取“甩开小路走大路”的办法,提前半个小时攻占了东溪。当他们打进敌人的武装部时,敌上尉部长还没有来得及跑掉,乖乖当了俘虏。接着,王晓南又指挥全营一鼓作气,拿下了东溪附近的敌六一五、六六一等高地。由于他们在夺取东溪的战斗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上级为他们营报请一等功。 (原载四月二十八日《解放军报》)


第4版()
专栏:

办好幼儿园 抓好儿童学前教育
康克清出席学前教育学教材讨论会,勉励把年轻一代培养好
据新华社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电 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今天在学前教育学教材讨论会上说,办好幼儿园,抓好儿童学前的教育,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她希望各级党组织要重视这项工作,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使更多未到上学年龄的儿童能够受教育;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同志要团结起来,把年轻一代培养好,使他们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学院学前教研组发起的这个讨论会,四月十六日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围绕《学前教育学》(初稿)教材,着重讨论了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体育、德育、智育的特殊性等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学前教育对年轻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奠基的意义。今后务必要大力加强幼教的科研工作,使幼教园地结出光辉灿烂的硕果。


第4版(读者来信)
专栏:

要关心长年在野外的地质人员
夏季,经常听到防暑降温的广播,可就是没有长年战斗在野外的地质人员如何防暑降温的消息。我工作快二十年了,也没听到过这方面的宣传。我们工作在几乎与人隔绝的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尽管这里夏季一般气温都在摄氏四十五度以上,中午可达五十四度,然而坐在高楼里办公的省局领导同志,批给我们的高温补助每天只有一角。还有落实政策问题,群众生活问题,我们局的领导同志都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将自己的子女招工,把在野外的子女弄回到自己身边。
我曾给局党组写信,问他们:当你们在兰州高楼里舒舒服服办公的时候,想没想到从早上出工到下午收工,中午连个避热的地方也没有的野外工作人员的防暑降温问题?当你们坐在局大楼里看电视的时候,想没想到几个月看不上电影、连一份报纸也摊不上、精神食粮极缺乏的野外工作人员?当你们星期六晚上全家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想没想到广大野外地质人员的夫妻团聚和孩子们的上学、教育问题?当你们谈笑风生、开怀畅饮的时候,想没想到由于你们不落实党的政策,而使一些同志至今还承受精神压力而无法工作?
战争时期有过“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在新的长征路上,地质工作的前线就是野外工作。野外工作的后勤是很差的。这一点,无论老同志或刚参加工作的同志,无论工人或知识分子,都有深切的体会。顺便指出,报纸上过去也很少宣传地质工作。应适当地增加这方面的报道,以引起社会的重视。
甘肃省地质局第八地质队一个地质技术员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我们的孩子上学难
我队是一个石油地质专业队,现归西藏自治区地质局领导,驻地在青海省格尔木县,职工的子女上学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格尔木县因我队属西藏,不收我们的学生;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办的学校,主要解决交通系统子女上学问题,无能为力;部队和国营农场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队于一九七四年自己办了一所学校。开始只办小学,以后又办了初中。但今年暑假初三班学生就要毕业,哪个高中能接收他们,还很难说。
我们这个学校办得又怎么样呢?学习、纪律均较好的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第一名四十七分,第二名三十七分,二十多人得了零分。我曾考过几个初中学生,二减四分之三都算不出来。所以,有办法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小孩托给亲戚、朋友,转到内地或其他学校上学。这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的,没有一名有教学经验的。十多名教师由家属代理,其他的由体弱、不能去野外工作的同志担任。实验室、教具根本谈不上。四百多个孩子的家长忧心忡忡,到处找人给孩子辅导,为他们的命运和前途担忧。更严重的是,多数孩子丧失学习兴趣或根本不愿学习。为此,队上曾派人去自治区地质局、教育局多处奔走,但地质局的答复是向上反映,没有办法;教育局的答复是自己系统困难也很大,爱莫能助。后来以地质局名义打报告给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又杳无音信。
我们这个队办学校到底应该归谁管?经费没人拨,教师没人配,教学无人指导。难道这些子女不是国家的下一代?!他们就应该成为四个现代化中的新文盲、新科盲?请求编辑同志为我们呼吁一下:
一、地质队流动性大,不能背着学校,更不应该成为什么都有的小社会,驻地学校应该无条件地接收我们的子女上学。
二、如驻地一时解决不了,需要厂、队办校,上级教育部门对它应和正规学校同等看待,拨经费,配教师,检查指导工作,解决教师培训、实验室和教具问题。
三、教育部对全国厂、队办校应有明文规定,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章程。
西藏地质四队
张书信


第4版()
专栏:编后

关心野外工作者
地质工作很重要。地质队伍是地下资源的侦察部队。地下资源情况不明,就无法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象有的外国那样,依靠进口解决能源和其它矿产原料问题。我们地大物博,很多地下宝藏应该尽快地侦察清楚。这是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也是加速实现四化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地质工作的特点是流动、分散,长年在深山野林、戈壁海洋,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抗酷暑严寒,加上技术装备较落后,工作、生活都很艰苦。地质部门的思想政治、后勤工作应该主要为野外工作服务。野外工作人员的吃饭穿衣,防暑降温,防寒防冻,夫妻分居,子女教育,文化生活等等问题,都应逐步予以适当解决。一切为了生产、科研、教育等第一线,是我们党的传统,也是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那种不关心第一线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官僚主义必须坚决扫除。希望有关部门对此引起重视,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地质部门解决这些问题。


第4版()
专栏:

水上医疗船为长年在水上作业人员服务
正在长江中巡回医疗的“长航医疗船一号”,为航运人员治病送药。新华社记者 张申明摄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我们需要文化生活
地质钻探工人,长年累月爬山涉水,在野外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业余生活实在枯燥和单调。我们单位一千多人,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绝大多数工人(尤其是钻工)根本看不到。至于什么影剧院、工人俱乐部等等,更不敢奢想了。别人早已看过的电影,这里往往因气候、电、汽油等原因,无法放映。我们不要求地质队直属的每一个单位都有图书馆或阅览室,但是,应该供给一些科技书、生产需要的参考书和文学作品。目前,我们仅有一份《人民日报》,因住在山上,也不能收全。本省报刊根本订不到,更不用谈其它报刊了。一九七六年,我们曾订过《人民文学》和《诗刊》,直到今天,也没有收到。大家简直成了文盲,工作之余,唯一的“朋友”就是扑克、象棋。我们还不过是十八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但都变成没有白发的老头了!
希望各有关方面,都能关心关心我们!
湖北一八二地质队
苗禾 贾国庆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关心职工生活 办好地质事业
——甘肃省地质局、国家地质总局的答复
来信表达了广大地质职工的呼声。信中对省局领导官僚主义作风的批评,是对我们的爱护,我们诚恳接受。
野外职工物质文化生活差,在甘肃地质部门是比较普遍的。过去我们认为这是地质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思想上有怕违反政策的顾虑,忽视了越是工作艰苦、物质条件差,越要关心职工生活。最近,我们组织四个工作组,深入地质队,结合整顿企业,进一步落实党的政策,安排好当前职工生活。对野外职工长期存在的物质文化生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凡属省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现在没有条件的,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解决;属于向上级请示和需要有关部门支持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我们决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努力把甘肃地质工作搞上去。
甘肃省地质局
来信反映了地质职工的正当要求。
过去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下,地质、劳动、卫生等部门,对野外地质人员的劳保福利有过一些规定,建立了一些制度,使职工劳动保护和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有的供应渠道不通了,有的规章制度没贯彻执行。
最近总局党组召集会议,专门研究了以上问题,一致认为来信反映的问题,在野外队普遍存在,特别是边远地区尤为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作很大努力,也需请各省、市、自治区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为办好地质事业共同努力。
国家地质总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