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河北省军区顾问郑旭煜同志无视党纪军令
长期非法占用私人住宅至今不还
本报记者调查:河北省军区顾问郑旭煜同志,长期占用著名京剧演员郝寿臣的私人住宅,经有关方面多次交涉,至今不退。
郑旭煜本人在河北省军区工作,其爱人在北京工作,原住前门外草场八条九号一独家小院(属军队房产),有十间平房,面积一百一十平方米。一九六八年,经前门房管所办理,郑以草场八条九号小院,换到了暂由房管所接管的奋章胡同五十三号小院,即郝寿臣的私人住宅,内有平房二十三间,面积三百九十三平方米。另外,郝家北面和西面共有十间属房管所管理的公产住宅,面积约九十平方米,稍后也为郑占用。这样,郑就以十间面积约一百一十平方米的住宅,换了三十三间面积约四百八十三平方米的住宅,面积扩大了三倍多。后来,又用部队的资金、人力,对住宅大加修缮。
一九七二年,中央下达文件,要求凡军队占据的地方房产,尤其是民房,一律退还地方。经北京市房管部门交涉,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党委作出决定,要求郑旭煜立即交出郝寿臣的住宅。对此,郑向房管部门提出三个方案:一,同意办理退房手续,但仍要由他租用;二,原草场八条九号小院已不够使用,要求房管部门将这个小院附近的一个有十五间平房的独家小院(其中有六户居民)交郑使用,并且由房管部门负责修建伙房,安装暖气、卫生等设备;三,在现有的住宅里,退出十间公房,其余二十三间(属郝寿臣私有的)仍由郑使用。由于房管部门拒绝了郑的无理要求,郑因此拒不搬迁。另外,在郝寿臣的住宅由部队代管期间,郑只交了三年房租。自一九七二年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通知将郝寿臣住宅交还地方后,郑旭煜同志至今未向任何方面交过房租。
一九七三年秋,北京市房管部门再次同河北省军区交涉,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也再次决定,要郑退房,将其家属调石家庄工作,并在石家庄给郑安排了一个独家小院,但郑仍然置之不理。据了解,石家庄那个小院至今还给郑旭煜留着。
一九七四年四月,北京市房管部门经市委有关负责同志同意,又同郑交涉,并提出可以给他安排三居室的楼房两套,解决其在京家属住房问题,又被郑拒绝。郑提出的搬迁条件是,要分配给他一处有十六间房子的带暖气等设备的独家小院。
郝家房产被占后,郝寿臣先生(已病故)的儿子全家八口人,分居三处,共住三间小屋,面积约三十余平方米。粉碎“四人帮”后,郝寿臣的亲属多次到房管部门要求收回房产,解决住房困难。去年九月,北京市落实房屋政策办公室给河北省军区发公函,要求省军区限定郑旭煜十一月中旬退还郝寿臣的住宅。十月下旬,河北省军区再次决定,限令郑旭煜于十一月二十日前搬出郝寿臣的住宅,并给其充裕时间在京处理搬迁事宜。与此同时,落实房屋政策办公室根据郑在京亲属只有五人(其爱人、儿子、儿媳和孙子、外孙女)是正式户口和他过去曾住十间军产房的情况,向郑提出三个方案:愿意回草场八条九号小院,可立即腾屋;愿住楼房,可设法安排三、四套单元房(两间一套);或者,先退出二十三间属郝寿臣私有的房产,暂住十间公产房,以后再作别的安排。然而,郑旭煜一方面表示争取年底搬迁,一方面又提出,要有十四间平房带暖气、卫生等设备的独家小院,或十四间楼房,作为交换条件,托词拖延。去年十二月初,郑通知北京市落实房屋政策办公室说,已将所占房室腾空。但当落实房屋政策办公室的同志去收房时,郑又紧锁大门,拒绝交出钥匙。
近几个月来,河北省军区曾多次派人来京向郑传达军区党委的意见,要郑执行党的政策;郑一意孤行,仍拒不退房。
郑旭煜同志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干部,为一己私利,无视党纪军令,严重地损害了军民关系和军政关系,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有关部门的同志对郑旭煜的行为表示了很大的义愤,他们要求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对犯有以上错误的郑旭煜同志严肃处理,并采取坚决措施,协助北京市有关部门迅速归还郝寿臣先生的住宅,以挽回在社会上造成的恶劣影响。


第2版()
专栏:

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本报评论员
一个党员干部处理问题,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专为自己着想,甚至侵犯人民利益,这是衡量这个干部有无党性,是共产党作风还是国民党作风的一个重要标志。河北省军区顾问郑旭煜同志占据私人住宅,长期不还,情节恶劣。北京军区和河北省军区根据中央有关文件和地方的强烈要求,多次做工作,要郑旭煜同志退还住房,但他置若罔闻,拖了七年之久,至今不退。这种只管自己方便,不顾党纪军令,不顾党的政策,不顾群众疾苦的坏作风,激起群众的强烈义愤。从这件事情看,郑旭煜同志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给党的威信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郑旭煜同志是长期做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对于落实党的政策,归还私人住宅,应该是明白的,但为什么拒不执行呢?说穿了,无非是以为自己参加革命时间长,资格老,职位高,别人不能把我怎么样。不错,郑旭煜同志是个参加革命时间较长的老同志,对革命有过贡献,正因为如此,党和人民给了他一定的地位和荣誉。但是,作为党教育多年的老同志,能以此作为资本,违背党的优良传统,做有损于群众利益和有损于党的威信的事吗?
毛泽东同志说:“你资格老,几十年,那是真的。可是,你有一天办了一些糊涂事,讲了一篇混账话,人民还是不谅解你。”毛泽东同志的话,很值得大家,特别是有这种错误的同志深思。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过去的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是,这些老干部决不能把自己的光荣历史当作包袱背起来,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靠老资格吃饭。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新的征途上,他们更应当恢复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严以律己,坚持原则;不要前半生是艰苦奋斗的,后半生不那么艰苦,不那么奋斗了。保持晚节,对任何一个老干部都是重要的。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老干部,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和影响周围的同志。只要我们党的干部坚持党的优良作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无限热爱人民,热爱党,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为人民做一辈子好事。
林彪、“四人帮”一伙践踏党纪国法,严重败坏了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损害了党的威信,削弱了党的战斗力。这是沉痛的历史教训。我们进行四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整顿党风,严肃党纪,把党风搞正。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中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毛泽东同志这些话的重大意义,人们不会忘记,郑旭煜同志理应有所领会。
党风要正,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从高级领导干部做起。党的领导干部做出好样子,风气正了,一般党员的不正之风就容易纠正。全党的风气正了,民风才能正,社会风气才能正,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才能有可靠的保证。我们殷切希望郑旭煜同志珍重自己的战斗历程,总结自己的经验,幡然悔悟,改正错误,同大家一起来维护群众的利益,维护党规党法,纠正不正之风。


第2版()
专栏:

王瑾瑞改造自动清洗机
在首钢机械运输公司大修车间,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身材高大、三十岁出头的青年工人聚精会神地和大伙一起,研究革新项目,这就是最近被命名为北京市工交系统技术革新能手的王瑾瑞。
王瑾瑞是一九六八年进厂的青年工人。他虚心好学,不懂就问。遇到哪道工序费劲,看到哪项操作落后,他都要仔细琢磨,研究改进措施。他学习有毅力,多年来,不管白天多累,晚上坚持学习。
他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基本掌握了多种汽车的修理技术和几个工种的操作。捷克太脱拉汽车发动机“敲缸”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小王运用自己的英文知识翻译有关资料,发现检修中的缸壁间隙比要求小二点五丝,根据这个线索,他在实践中细心摸索,反复试验,对缸壁间隙和活塞顶部的形状进行适当的调整,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汽车大修要把零件用碱水洗净。过去大修车间的清洗机清洗周期长,效率低,机器一开,全车间蒸气弥漫,火碱呛人。一九七七年十月,车间决心搞一部全自动化的清洗机,使修车工艺向现代化迈一大步。小王承担了气动机械的设计任务。白天,他这个班长带领全班完成修车任务;晚上,孩子睡下后,他又写写算算,一干就到十一、二点钟。在车间领导和技术人员的支持下,他同电工一起用延时继电器、电控气动等装置攻下了碱水、清水同位异时清洗的难关,使清洗机成为同类型清洗机中体积较小的一个。它能自动完成十三个清洗动作,使清洗时间缩短了一半,工人的劳动环境也大大改善了。(据《北京日报》)


第2版()
专栏:

李向华创造三十一个万米无疵布
一九七七年五月,西北国棉五厂开展“万米无疵布”的劳动竞赛。李向华心里象燃着了一把火,浑身是劲。但她心里也有些不踏实,自己值车还不到三年,毕竟经验少。织上万米的布,不能出一个疵点,真难呵!就在她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报上登了上海织布青年女工毛信贤创造四十万米无疵布的事迹,李向华深受感动和鼓舞。她想:同是青年工人,毛信贤能做到的,自己也应当做得到!
决心下定了,向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来个“笨鸟先飞”。每天提前三十到四十分钟进车间,班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上班后坚守岗位,稳扎稳打,全神贯注地检查布面,手到眼到,不让一个疵点漏掉。在这年五月,她取得了两个万米无责任疵布的成绩。接着,又在六、七、八三个月,连续实现了万米无疵布。
在成绩面前,李向华认真找差距。她只会开车不懂车,一出毛病就傻了眼,于是就向老师傅要了本机械简图,背在书包里,走到哪里,学到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基本上掌握了一百多个机械代号,并且在操作中,通过耳听,眼看,手摸,就能发现哪个部件有问题,以便及时进行修复,减少因机械故障造成的各类疵点。为了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李向华还积极做好各种预防工作,经常对一些关键机台进行检查,不断提高布匹质量。
在苦练单项操作技术中,李向华也没少下功夫。她的产品型号是一种三十乘三十六细布。这种布纬线只有头发那么粗细,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断头和咬头。为了提高打结技术,她就向技术尖子请教,一有空就练习,不管是回到家里,还是在宿舍休息,或是等电车,她手里都拿着细纱练打结。没多久,她每分钟的打结数,就比原来提高了八个。
李向华就是这样刻苦钻研技术,从一九七七年五月到去年年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超产棉布三万九千九百零五米,并创造了三十一个万米无疵布的优异成绩,被光荣地树为陕西省和西安市纺织系统学大庆模范标兵和质量标兵。
(据《陕西日报》)


第2版()
专栏:

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青年车工、全国机械工业战线劳动模范张文礼,在新长征中树雄心,立壮志,制订了提前十五年跨入二○○○年的规划。按现在的定额计算,他已经完成一九八五年上半年的生产任务。
新华社记者 苗明摄


第2版()
专栏:

湖南衡阳探矿机械厂女子班团结互助,努力学习,争当突击手。新华社记者 王平摄


第2版()
专栏:

云南锡业公司老厂锡矿掘进四队队长舒广发(左)和工人奋战在巷道。
新华社记者 周重要摄


第2版()
专栏: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组织机关厂矿企业车辆参加社会运输
既解决了运力不足问题,又使有车单位增加了收入
据新华社贵阳四月二十一日电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组织机关、厂矿和企事业单位的车辆参加社会运输,既解决了专业运输单位运力不足的问题,又使有车单位增加了收入,对工农业生产都带来好处。
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运往农村的化肥、水泥、生活用品和运出的农副产品,每年货运量达一千一百多万吨,依靠专业运输公司的三百多辆汽车运输,只能完成五百万吨左右,结果造成城乡仓库物资积压,部分物资霉烂变质。另一方面,这个州的机关、厂矿和企事业单位拥有一千四百多辆汽车,每年的运输量却只相当于运输公司的三分之一左右,运力浪费很大。
根据这一情况,这个州成立了汽车运输指挥部,组织一百多个有车单位的多余运力,参加社会运输。具体办法是:各机关的车辆在完成本单位货运任务的前提下,每月向指挥部自报参加社会运输的车数,为农村社队和没有车的单位承担运输任务;货源由交通部门组织,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通过银行付款。
实行这个办法,解决了运力不足的矛盾。去年秋种中,自治州需要从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运输洋芋种五百多吨。运输指挥部组织一支车队,不到一个月就将这批种子从几百公里外运回,全部送到各社队,保证了秋种需要。
各单位的汽车参加社会运输,去年增加运费收入一千六百四十七万元。


第2版()
专栏:

勤俭节约的好矿风
——石圪节矿工豪情满怀献身四化
以勤俭闻名全国的石圪节煤矿,去年全员工效率达到二点二四吨,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在全国同类煤矿中遥遥领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你到石圪节煤矿走一走,你就会知道,这些成绩是怎样得来的。在这里,到处可以看到、听到工人、干部、技术人员艰苦奋斗、豪情满怀献身四化的动人事迹。
四化是干出来的
五十八岁的劳动英雄郝晓明,在新的长征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去年,他没有休息一天,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出勤,另外还做了一些义务工。
郝晓明总是这样想:四化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今年春节前夕,有人对他说:“郝师傅!你三十一年来,节日都是在井下度过,今年儿子刚完婚,该在井上过个团圆节了!”郝晓明笑笑说:“每天下班都团圆,何必停下工来团圆?现在四化需要煤,我到坑下多出一锨煤,对四化就多一点贡献。”爆竹高升,张灯结彩,郝晓明又在井下度过了第三十二个春节。
副矿长王振江,人们叫他“傻振江”,他干社会主义有那么一股傻劲。灯影在晃动,采煤一队旧工作面的回撤战斗正在紧张进行。一个四十多岁的粗壮汉子,手拿铁锤、猛砸一下铁柱锁头,柱子倒了,他喊一声“拖”,人们便把柱子抬走。这个指挥回柱的人便是王振江。他总是带领干部同工人一起劳动,不当“甩手掌柜”,争当多面手、实干家。
全矿谁都知道采煤班长是个苦差事,又操心,又费力。采煤一队二班班长要调去当队长,这班长的岗位谁来顶替呢?二十四岁的维修工袁贵成,主动提出担起二班班长这副担子。有人问他:“你放着清闲差事不干,为啥往自己肩上加重载?”袁贵成理直气壮地说:“搞四化青年人要争当突击手,我们年轻力壮,不挑重担谁挑重担!”这个年轻人在班里干在前,吃苦在前,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新的课题
一套综合采煤设备运到了石圪节煤矿。消息很快传开了,整个矿山沸腾起来,人们象办喜事那样高兴。下了几十年坑的老工人,伸出长满老茧的大手,把个综采设备摸了又摸,年轻小伙子高兴地说:这回我们可要和大锨离婚了!
在高兴之余,矿党委书记粟守堂,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他想,过去为了多出煤,要大家多出几身汗,多加几个班就成了。现在不但要勤于出力,还要勤于动脑,要使善于挥大锨的茧手,学会使用技术复杂的新设备,这是长征路上新的课题。“要使新机下好蛋,必须苦钻研”。
粟守堂同志和全矿职工想到一块了。一个围绕综采设备的学习热潮掀起来了。在这套设备未到以前,综采预备队的几十个同志先期奔赴外省兄弟单位学习。学习期间,他们约法“四章”,业余时间不看戏,不看电影,不打扑克,不下象棋,抓紧时间把技术学到手。副总工程师古杜尧在北京煤炭部综采训练班学习,几个星期不上一次大街。
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学习综采设备,全矿各种业余技术学习班相继出现,
“学习迷”成批涌现。技术员王小六,自学了力学,思谋着改革采煤工作面支架,每想起一个新思路,常常深更半夜就起来作笔记。矿党委副书记沈忠秀没有学过外语,就找来英语书籍和英语教学唱片,刻苦学习。机运队长王反则,自己经济条件不富裕,却买了很多技术书籍,晚上坚持学习。
四化离不开的传家宝
矿灯房老工人王有敏,爱矿如家,人称“节约迷”,他事事处处做节约的“有心人”。
矿灯泡的灯座上有一小滴锡,只有高粱米那么大一点,矿灯泡就是通过这滴锡,得到源源不绝的电流。这小小的一滴锡,过去人们是不在意的,灯泡坏了,往仓库一交了事。可是在想四化、干四化的新征途中,王有敏却在这一滴锡上打起了主意。他想:干四化,国家需要大量的钱。钱从哪里来?还是靠我们勤俭得来。勤俭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传家宝。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工人展开了回收“一滴锡”的活动。大家把坏了的灯泡一个一个回收来,再小心地一个一个打开,把一滴锡和铜座分别收集起来。积少成多,天长日久,一滴锡变成了几十滴、几百滴、几百克、几千克。
王有敏就是这样节约一滴锡、一个垫圈、一个极电柱、一截矿灯线……他带领全班十几个工人,仅一九七八年一年,就为国家节约五万九千四百二十三元,平均每人节约三千四百九十五元。
陈玉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