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79-04-21

1979-04-21新闻联播 文字版

“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 ——《解放区短篇小说选》读后

第6版()<br/>专栏:书评<br/><br/> “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br/> ——《解放区短篇小说选》读后<br/> 崔道怡 谢明清<br/> 《解放区短篇小说选》把我们带到了那难忘的岁月:抗日的烽火,解放的风雷,壮丽的斗争和崭新的生活……读过它,不禁想起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讲过的话:“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他给予了我们文艺的新方向,使文艺也能获得伟大的胜利。”<br/> 正是这样,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革命文艺的方向,开辟了我国无产阶级文艺的新纪元。当年,在《讲话》精神指引下,解放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奔赴前线,与工农兵相结合,努力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创作了大量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的作品。这部选集,就是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这一胜利成果的集中体现。<br/> 从《讲话》发表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继续进行着“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实践。解放区就是广阔的农村,解放区的生活就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br/> 选集中四十六位作家的五十篇作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解放区军民改天换地的斗争风貌,展示了革命人民反侵略、求解放、创建新中国的光辉里程,集中表现了解放区这个崭新的世界。它们各具特色又互相辉映,组成了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和人民战争的革命历史画卷。<br/> 如果我们把《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我的两家房东》、《土地的儿子》、《卫生组长》、《满子夫妇》、《纠纷》、《村仇》等篇合起来读,就可以看到:在解放区这一片明朗天空下的田野上,到处进行着新与旧、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搏斗。随着经济政治的根本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生活意识和思想观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生活的风暴,势不可当地吹进每个角落,涤荡着统治农村千百年的封建势力以及它所造成的婚姻不自由、男女不平等、不团结、不卫生、迷信、文盲等等旧习。而当我们看过《月黑夜》、《地雷阵》、《荷花淀》、《嘱咐》、《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新战士时来亮》、《战地婚筵》等篇后,就仿佛读了一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编年史。在民族和阶级矛盾的火线上,英雄的人民和人民的军队,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智勇双全,无畏无敌。人民全力支援战争,战争熔铸了军民的鱼水深情,这正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反帝、反封建斗争,人民战争的群众性、正义性,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这些作品里都形象地揭示了出来。<br/> 崭新的世界是由崭新的人民创造的。在选集里,工农兵群众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第一次取得了主人公的地位,成为作家们着力刻画、尽情讴歌的主要对象。这里有敢于跟封建势力抗争的李有才,热情向往婚姻自由的金凤,积极学习文化的满子夫妇,神出鬼没大摆地雷阵的李勇,爱祖国不怕死的小英雄雨来,只有一只右臂、和战士一起昂首前进的政治委员,不顾个人安危把敌人带上绝路的延安老人和抗日少年……正是这样可亲又可敬,平凡又崇高的千百万人民大众,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在按照《讲话》精神投入创作实践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笔下,他们被写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有共同的革命素质,又具备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我国无产阶级文艺的人物画廊上,他们是第一批焕发出崭新精神世界、光彩夺目的英雄形象。<br/> 值得注意的是,选集中有些作品也写了从落后转变为先进的人物,如《黑女儿和他的牛》、《老阴阳怒打“虫郎爷”》、《钱》、《煤》等篇。这些人物表明,工农兵身上并不是一概没有缺点的,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这样那样落后的东西。但他们在党的教育下,在改造世界的进程中,也改造了自己。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革命熔炉的力量,显示了新社会的优越性。<br/> 这些作品,与那些背离生活,所谓从“主题出发”而杜撰出来的东西截然不同。在那战斗的年代里,作家们往往针对现实中实际而具体的问题结构成篇,以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但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决非概念的演绎,而是确实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是扎扎实实的生活感受的结晶。由于作家们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时善于保持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善于从生活的宝库中提炼出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和语言,所以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氛,而且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情调和战场上的火药味儿,使我们读来感到自然亲切,在心灵深处唤起震动和共鸣。<br/> 这些作品,与那些受“四人帮”帮八股影响的充满帮腔帮调的文章也截然不同。为了与内容上表现工农兵的思想感情相适应,作家们在形式上也创造了大众化民族化的表现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特别在语言方面,大都做到了口语化、群众化,朴实明快,清新有力。这样的作品,读起来是好小说,讲起来是好故事,易于在群众中流传。<br/> 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在当时突破了“五四”以来小说只能同少数人见面的狭小圈子,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此后一直被当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文艺创作借鉴的珍贵教材。但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这些作品竟遭到诬蔑和禁锢。而今再版,我们怎能不倍觉欣喜?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感谢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只有在他们的领导下,才能哺育出这些好作品,并使之在今日重新焕发出灿烂的思想艺术光辉,鼓舞我们去夺取新的胜利。

我们该怎样回答

第6版()<br/>专栏:<br/><br/> 我们该怎样回答<br/> 柯岩<br/> 在年轻战士的墓前,<br/> 我放下一束洁白的<br/> 洁白的鲜花。<br/> 我要把后方的感激、<br/> 崇敬和欢欣……<br/> 带给他——<br/> 都带给他……<br/> 陡地一阵轻风<br/> 浸透我的肺腑,<br/> 直扑我的面颊,<br/> 墓侧小树的枝丫<br/> 一起摇曳,树叶沙沙……<br/> 呵,好象在向我致意,<br/> 又象在和我说话——<br/> “他用胸膛堵住的枪眼<br/> ——早已喑哑,<br/> 还击途中的重重碉堡<br/> ——也全部摧垮。<br/> 东方的古巴<br/> 已受到应有的惩罚,<br/> “第三军事强国”的“勇士”们<br/> 也早已丢盔弃甲……<br/> 他尽了一个战士的最高职责,<br/> 同志,同志,你知道吗?”<br/> 哦,是的,是的,可——<br/> 我们该怎样回答?<br/> “硝烟,炮火……<br/> 暂时都已远去,远去,<br/> 他所在连队的战友<br/> 也已整队回原地驻扎……<br/> 祖国,到处是孩子的欢笑,<br/> 边境的弹坑里,<br/> 也重新开放出<br/> 朵朵鲜艳的小花……<br/> 他是满心欢喜地长眠地下,<br/> 同志,同志,你明白吗?”<br/> 哦,是的,是的,可——<br/> 我们该怎样回答?!<br/> “他的心还在地下跳动,<br/> 日日夜夜催我快快长大……<br/> 让我伸枝展叶直上蓝天,<br/> 让白云托住我的枝枝丫丫,<br/> 好在云端远远眺望——<br/> 祖国的高山、流水;<br/> 问候祖国的乡村、城镇,<br/> 那每一户人家……<br/> 同志,同志,你想到吗?”<br/> 哦,是的,是的,可——<br/> 我们该怎样回答?!<br/> “他问油田又搭起多少新的井架,<br/> 他问电力又增加了多少千瓦;<br/> 他问城里的居民楼又多了几幢,<br/> 他问地里可长满丰收的庄稼?<br/> 他急着想看见——<br/> 四个现代化计算中心的蓝图,<br/> 后方的人们是怎样<br/> 在祖国的大地上描画。<br/> 同志,同志,你懂得吗?”<br/> 哦,是的,是的,可——<br/> 我们该怎样回答?!<br/> “他问,他特别地问呵——<br/> 和他同辈的青年在干什么?<br/> 他们的学习好不好?<br/> 他们前进的步伐大不大?<br/> 那些曾被“四人帮”砍伤的心,<br/> 在积极治疗吗?<br/> 是否已结上了痊愈的伤疤?!<br/> 他说——他说——<br/> 他特别思念他们,<br/> 因为他把自己未尽的生命,<br/> 一并溶进了他们青春的年华……<br/> 因此,他问,他不停地问——<br/> 同志,同志,你听见吗?”<br/> 哦,是的,我听见了,<br/> 全——听——见——啦!<br/> 在年轻战士的墓前,<br/> 我放下一束洁白的<br/> 洁白的鲜花。<br/> 我仰望那伸枝展叶的小树,<br/> 伴着泪水和感激,<br/> 用我笨拙的笔<br/> 记下了他所有的<br/> 思念、关怀和问话——<br/> 哦,同志,我年轻的朋友,<br/> 你听见吗?你听见吗?<br/> 我亲爱的同志们哪,<br/> 我们该怎样回答?!<br/> 哦,是的,是的,我们——<br/> 该——怎——样——回答?!<br/> 一九七九年三—四月广西—北京

不寻常的花瓶

第6版()<br/>专栏:<br/><br/> 不寻常的花瓶<br/> 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 石肖岩<br/> 丙辰清明节清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台阶上出现了一个花瓶。花瓶一尺多高,瓶壁呈金黄色,上面刻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鲜红的仿宋字;瓶里插满了绚丽的鲜花,点缀着几枝翠绿的松柏。花朵和松柏上,安放着一个小小的镜框,里面是亿万人民日夜思念的敬爱的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下方,是一个黑绸结成的花球,两旁垂挂着黑色的挽联,上面写着“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誓将遗愿化宏图”,落款是“青年工人敬献”。花瓶放在一个特制的金属凳上。凳面上铺了一块紫红色的丝绒。<br/> 花瓶一在纪念碑旁出现,立刻吸引了无数一早赶到天安门广场来悼念周总理的群众。<br/> “啧啧,做的真有特色,太精巧啦!”<br/> “看,花瓶里还有总理喜爱的马蹄莲呢!”<br/> “谁做的,青年工人?哪个单位的?”<br/> 人们七嘴八舌地赞赏、议论。我用劲挤到花瓶跟前,端详着花瓶、挽联、红丝绒和那个别具一格的金属凳子,忽然想起不久前碰到的一件事。<br/> 三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我到七机部去看一个朋友。一进屋,听到四个青年正在气愤地议论有人反总理,诬陷邓小平同志。大家决定做一个特殊的花瓶,清明节那天送到纪念碑前,祭奠周总理,为邓小平同志鸣不平,向一小撮野心家、阴谋家宣战。事后,在他们组织下,家住七机部宿舍的十八位青年一起动手,制做花瓶。不久,花瓶制成了。铝质瓶身和钢质底座,是二○○厂、六九九厂几位同志冒着风险加工出来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仿宋字是北京刻字厂老艺人的高超手艺;紫红色的丝绒,是驻守新疆边防的一位解放军干部敬献的;那黑绸花球,是永定路商场一个女售货员含泪扎成;瓶里装的朵朵鲜花、枝枝松柏,是由二十个单位的二十三位同志分别采集的。<br/> “同志们注意,千万不要碰倒这个花瓶。”<br/> 一个男同志高喊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回忆。原来,围观花瓶的人越来越多,谁都想挤到跟前,仔仔细细看一看。<br/> “哎,这花瓶还有点名堂呢!”身旁,一个中年人对他的同伴说,“你瞧,花瓶下面那个凳不是‘邓’的意思吗?上面那个小花瓶不是‘小平’的意思吗?还有那块红丝绒。如果把它们连起来,不就是……”<br/> “哦,……有道理,送花瓶的人想得真巧妙!”同伴高兴得竟不由自主地喊出了声。他俩象讲解员一样向周围的人解释花瓶、凳子和红丝绒的寓意,人群顿时沸腾起来。不一会,看特殊花瓶的人,把纪念碑四周挤得水泄不通。<br/> 下午两点多钟,在场的群众,眼看花瓶在人潮拥挤下,很可能被碰坏,提议把花瓶放到国旗旗杆四周的栏杆上去,让大家都能看到它。<br/> 于是,几位同志抬着花瓶,数千名群众前后簇拥着,向国旗旗杆走去。当警卫战士和几个同志一同把花瓶放进旗杆旁汉白玉栏杆里面时,人群响起一片欢呼声。<br/> “同志,请把我们的花也插到花瓶里去!”两个女青年,挤过厚厚的人群,递上了两束白花,全场又爆发出一片叫好声。<br/> “还有我的。”一束正在怒放的迎春花,通过密集的人群,也递了过去。<br/> 人群更加沸腾了。<br/> 后来,群众又把花瓶抬到了旗杆基石上,几个小伙子上去,用铁丝把花瓶和下面的“花架”都牢牢地拴在旗杆上。<br/> 见到这样的场面,谁的心情能不激动!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花瓶,它连接了成千上万颗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思念,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对那些野心家、阴谋家们的刻骨仇恨。

两位老归侨

第6版()<br/>专栏:<br/><br/> 两位老归侨<br/>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申嘉廉<br/> 一个朋友告诉我,《人民日报》的图片橱窗里有我父母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大幅照片。下班后我赶忙去王府井看。真的,是我那年迈的双亲——八十三岁的父亲搀扶着拄了双拐的七十五岁的母亲在纪念碑前。不知是哪位摄影师,把两位老人的满脸哀伤和悲愤收入了镜头。看着照片,丙辰清明的情景涌上了我的心头……。<br/> 明天是清明了。这几天,我夜夜都到天安门广场去,在白花丛中,在哀歌声里,和千百万并不相识却又分外亲密的同志一起,痛悼总理,忧念国事。夜半回去,父母总还开着灯坐在桌边等着,等着我回去向他们讲述天安门广场牵动全国人民心弦的悼念活动。听着听着,他俩老泪纵横,长声叹息,夜夜如此。<br/> 我父母在南洋华侨教育界工作了四五十年,在半个世纪的异域生活中,“祖国”是他们最珍贵的两个字。旧中国使华侨成了寄人篱下的孤儿,历尽艰辛的生涯更使他们把解放了的祖国当作幸福的源泉。<br/> 在侨胞心目中,周总理的形象从来是和祖国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连在一起的。周总理是民族尊严的象征,是世界伟人,又是侨胞的亲人。一九五五年万隆亚非会议期间,我父亲作为华侨代表之一,向周总理、陈毅同志和廖承志等同志致敬。会后父亲给已经回国上学的我写信,详细叙述了他和总理握手时的激动心情。父亲回想起四十年前和总理在南开同学时期总理的革命言行,想到总理戎马倥偬数十载的勋业,建国后日理万机的辛劳,更想到当时环境险恶,总理无畏地赴会,无限敬佩而又不免暗中担心。会议期间,总理会上会下,到处赢得了国际人士的普遍尊敬和侨胞的衷心爱戴。华侨们自豪地逢人便说:“我们的周总理来了!”<br/> 二十年过去了,我父母回国已经十多年。但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暴风骤雨中,周总理始终是归国华侨信赖和希望之所系。<br/> 这次,亲人的不幸逝世,生前死后的种种不祥征兆,紧紧地揪着全国人民的心,包括我父母这两位老华侨在内。<br/> 前几天,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一层又一层的花圈,一篇又一篇的诗词,点燃了人们最神圣的感情,广场成了亿万群众向往的地方。我知道父母也很想去,可是,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特别是我母亲,因大腿骨折,拄了双拐只能勉强移步,平时足不出户,要去天安门,谈何容易?老父亲只好喃喃自语:“胸中积有千言万语要向总理在天之灵倾诉,逆流肆暴,人民被压抑,何时还我民主,以舒五内之忿?!”老母亲常常摸着自己的瘸腿叹气:“力不从心,力不从心,去不了天安门啊!”看来,两位老人会把去不了天安门悼念总理当成终生一大憾事了。此心此情,做女儿的当然能理解。<br/> 清明节那天上午,我借到了一辆平板三轮车,把两位老人都扶了上去,孩子也坐在上面照顾,还带着双拐和凳子等必需品。自己蹬车,终于把我的老父亲和老母亲载到了天安门广场。在人潮花海中,两位老人艰难地、沉重地、有力地向前走去……

湖光帆影(图片)

第6版()<br/>专栏:<br/><br/> 湖光帆影 〔木刻〕 莫测

“老实疙瘩”要吃香

第6版()<br/>专栏:<br/><br/> “老实疙瘩”要吃香<br/> 王若珠<br/> 前些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死鬼活贼发财,‘老实疙瘩’吃不开。”反映了林彪、“四人帮”一伙给人民群众思想上的毒害。“四人帮”被粉碎两年多了,情况大变,但在有的地方、有的单位,那些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老实疙瘩”仍然不吃香,提资晋级靠边站,评奖救济排后边。一句话,老实人还是吃亏。<br/> 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要靠实干,不凭空谈。而“老实疙瘩”可贵之处,就在于有一股勤奋努力,虚怀若谷,老老实实的好作风。他们话不多说,活儿多干,人前人后一个样,不拈轻怕重,不偷尖耍滑,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许多事实说明,这些“老实疙瘩”是“金疙瘩”、“银疙瘩”,是实现四化的“宝疙瘩”。<br/> 但是,这些“宝疙瘩”在一些单位、一些地方,却受到了冷遇,甚至被弃置不问。不难看出,这些单位的领导,身子坐上了“转移”的车,思想却还没从林彪、“四人帮”的影响中解脱出来。他们眼里只有那种善于吹吹拍拍“抬头看路”的人,却看不到那些默不作声、埋头拉车的同志。他们身在宝山不识宝。在他们那里,还是那些爱说大话或不做实事的人吃香。这些同志对“四化”很不关心,不去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好事不表扬,坏事不批评,遇到困难绕道走,是非面前不开口。他们甚至觉得“老实疙瘩”做了工作不开口,工资待遇不伸手,任劳任怨,对他们表扬不表扬没关系,反正他们不会闹,等等。<br/> 这种好坏不分,良莠不辨的作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br/> “老实疙瘩”自己不开口、不伸手是对的,但作为领导却不能“顺水推舟”,装聋作哑。那样不仅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打击了正气,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谁还来学这样“吃亏”的老实人呢?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人少了,把生产建设搞好是根本不可能的,谈实现四个现代化也是一句空话。干革命,贵在一个干字,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要树立以做“老实疙瘩”为荣的社会风尚,让老老实实干社会主义的人吃香,使吹牛拍马、混日子的人没有市场,形成大干社会主义光荣的浓厚空气。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目标不能达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