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13

树立“集体富、社员富”的先进典型
中共山东省昌潍地委书记 孙志瑗
前些年,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农村不歇气地批判所谓资本主义,把党在农村的一些现行经济政策都批掉了,把集体和社员也批穷了。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迅速把农业搞上去,去冬以来,我们地委跟各县负责同志一起,总结经验,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树立了四十多个“集体富、社员富”的先进典型;对一些被错当成资本主义批判过的富裕队,给他们恢复了名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挥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努力发展生产,尽快富裕起来,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从昌潍地区的情况看,过去所谓大批资本主义造成了这样一些恶果:一是阻碍了社队企业的迅速发展。许多生产大队的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被迫关闭。有一段时间,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个油坊,村里村外很少听到卖豆腐的梆子响。许多收入较高的社队工副业也被迫下了马。二是侵犯了生产队的自主权。名义上生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实际上连因地制宜地安排作物的种植权也被剥夺了。昌潍地区南部的山岭薄地适合种地瓜和花生,前些年,硬叫人家种小麦、玉米,把地瓜、花生挤掉了不少。有的生产队顶了,就批人家是“自由种植”。三是把社员正当经营的自留地、家庭副业批掉了。昌潍地区有许多驰名中外的传统产品,例如“青州银瓜”、“昌乐西瓜”、“寿光大鸡”等等,前几年越批越少,有的几乎绝了产。益都县有一个大队,社员房前屋后种枣树,自留地里种辣椒和山药。供销社在那里安了一个收购点,每年收购几十万斤山药,一二十万斤干枣和几万斤辣椒干。后来“大批资本主义”,这些东西都批掉了,社员平均收入由一百五十多元下降到六七十元。开始批“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集体被批穷了,社员还可以依靠自留地;后来又批“吃粮靠集体,花钱靠自己”,连最后一点来钱的门路也给堵死了。社员说,这样批资本主义,哪能不穷?
制定政策的依据是客观现实。农村的现实状况究竟怎样呢?昌潍地区每个社员年平均收入,一九七七年只有六十九元四角,一九七八年才达到七十七元。这就说明,农村经济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社员生活不富裕。只要正确掌握积累和分配的比例,在不断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社员收入就是再增长两倍、三倍,也不为多。哪能把“集体富、社员富”当作资本主义呢?
我们要发动干部群众彻底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把批错了的事情赶快纠正过来。譬如大力发展社队工副业,不是什么“重副轻农”,更不能说是“打着集体旗号的资本主义”。再如,在“作物自由种植、劳力自由支配、产品自由销售”的问题上的确有两条道路斗争,但是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政策允许的,什么才算搞资本主义。对于投机倒把活动,当然要坚决打击;对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要认真防止和纠正;对于生产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安排作物种植计划,合理使用劳动力,在完成交售、派购任务的前提下,自由处理剩余农副产品,就不能算作什么资本主义,要允许和支持。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13

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
中共江苏省江阴县县委书记 吴仁宝
前些年,林彪、“四人帮”那一套“越穷越革命”、“富了要变修”的假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很流行。谁要是去为农民群众谋点福利,谁就被骂为“好行小惠”,“搞修正主义”。物质利益成了禁区,说不得,碰不得,似乎用空洞的革命词句就可以使农民心向集体,大干苦干。恰恰相反,在集体经济不发达,农民群众生活不富的情况下,光喊口号是不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的。
周庄公社七大队三年前还是个出名的穷队。一九七五年制订了发展生产的十年规划,发动群众大干。当时,不少户社员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只好去割草卖钱,弄点日常生活费。大队干部用阻拦、批判、罚工的办法来限制。有个社员拎着一只空瓶来到大队部,冲着干部说:“你们说私人割草卖是小生产的自发倾向,应该堵,我也赞成;可是搞社会主义总该有酱油钱呀!”干部们从这件事中得到深刻教训,积极搞农副工综合发展,增加集体收入和提高社员分配水平。一九七八年,每个社员增加收入二十二元,无房缺房的社员在生产队的帮助下住上了新瓦房。农民看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积极性大振。去年,这个大队的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二千二百五十斤。
要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就必须给农民以切实的物质利益。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县委订计划,想问题,做工作,只注意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很少研究降低农业成本的办法。不少社队增了产,因成本上升,不能增收。有些地方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时,只想上头,不顾下头,擅自增加粮食征购任务,扣留国家下拨的支农专款,生产队负担越来越重。有的社队任意扩大集体积累,增加非生产性开支,社员分配水平降低。这种增产不能多吃、多劳不能多得、减产不能减购的现象,都是不考虑农民群众利益而造成的后果。
今天,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的思想要首先转过来,转到处处为农民着想上面来,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让农民感到社会主义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样,农民群众干社会主义,会越干越有劲。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13

两万亩大葱的是非
中共河北省赵县县委书记 马振国
提起我们赵县种大葱的事,我有许多话要说。
赵县大葱以头大味鲜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畅销国内其他省、市。可是,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见谁种大葱,棍子、帽子就一齐来,说什么“赵县种两万亩大葱走了资本主义的路”,不仅砍掉了两万亩大葱,连大蒜、白菜等也横遭禁种。全县多种经营种植面积急剧下降,社员连菜也吃不上。这样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就不能够发展,“拉腿县”的落后帽子总是甩不掉。
作为一个领导,生产上不去,农民生活不能提高,对国家贡献不能增大,心中不安,压力很大,但又分不清是非。揭批“四人帮”以来,僵化的脑袋逐渐开了窍,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由是:过去大搞所谓“大批资本主义”,把自己的思想搅成了糊涂粥,弄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前几年,我们大喊“压低产,上高产,压瓜菜,上粮棉”的口号,要求全县普遍实行;凡是不按这个要求做的,不分情由,一律当成“资本主义自由种植”而胡批乱砍。后赵大队第五生产队,每年拿出不到百分之十的土地种大葱等经济作物,靠这笔收入的一部分钱买机油、零件,购化肥、农药,解决了生产花销,保证了粮食连年大上,成为全县第一个粮过江、过千斤的队。这个队向国家的贡献年年增加,社员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象这样的先进典型,过去我们根本不予认可,还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样板来进行批判。现在我们才认识到,世界上有靠剥削发财的资本主义,怎么会有靠劳动生产致富的资本主义呢?又怎么会有大家共同富裕的资本主义呢?
我们把社会主义的东西当成资本主义乱批,教训是深刻的。我们砍掉了大葱等经济作物,也就堵住了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来源,折断了农业大上的翅膀。甭说别的,仅两万亩大葱一项被砍,全县每年就少收入八百万元,平均每家农户少收百元以上。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能分红,积极性怎么会高呢?
去年,我们在抓好粮棉生产的同时,大力种植大葱、大蒜等经济作物,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在石家庄地区第一次甩掉了“拉腿县”的帽子。秋季分配时,队队、户户增加了收入。广大社员喜笑颜开,他们说,象这样干下去,才能过上好日子。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13

农村工作小议
一部分先富裕和共同富裕
我们党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
“要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允许
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正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一项切合实际的政策。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由点到面,有先有后的。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收入有别,必然有的先富,有的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然后又有先有后地向更高的水平前进。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的。如果象过去林彪、“四人帮”横行时那样搞平均主义,人为地限富守穷、挖富补穷,“吃大锅饭”,那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愿望,只能是镜中花、画中饼。 山西 李谦和
莫干“共同守穷”的笨事
农业不富,整个国民经济也富不起来;农业要富,就不要害怕农民富。过去,宣扬
“富必修”,不分青红皂白地“大批资本主义”,连集体积累的钱多一些,社员生活富裕一点,都加以批判。这样怕富限制富,结果是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我们要鼓励在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致富,提倡全面发展生产,让一部分先进社队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以促进后进赶先进。这样,集体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多了,就更有力量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及时帮助困难户,实现共同富裕。莫再干那种“共同守穷”的笨事了。 重庆 黄义乾
贫农不愿意永远贫下去
“贫农不愿意永远贫下去”,这是广大贫下中农的心里话。解放前,农民为什么一心跟党打天下?就是因为共产党领导农民推倒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翻身,摆脱贫穷,不再过苦日子。解放后,农民为什么又一个心眼跟党搞合作化?同样是因为合作化能使农民运用集体力量,加快发展生产,逐步由穷变富。搞社会主义决不是“越穷越革命”,如果群众一年穷、两年穷、十年二十年还是穷,那还有什么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呢? 河北 李成和


第2版()
专栏:

青春之花为四化竞放
——记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一批有志青年
有一件事,曾经在上海引起了震动: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水厂的一个青年工人,工作不专心,按错了一个电钮,海水车间的总进水阀门被关住了,各套生产装置相继连锁停车,全厂被迫停工。奋战十二天,生产才恢复正常。这一事件使国家损失了一千五百万元。
人们议论纷纷:现在这些青年人能担当得起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任吗?他们能掌握引进的现代化先进设备吗?
前不久,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到石化总厂采访。在这里,从一批有志青年的身上,人们看到我国的青年一代,在经历了严冬之后,正象初春的花朵一样,迎着四化的东风开放!
“叶先生真了不起”
一九七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海之滨阳光灿烂。一清早,人们就为从日本引进的酯化装置首次高压泵运转忙碌起来。这是上海石化总厂最后竣工的一套装置进行投产前的演习。一旦成功,全厂就首尾衔接,打通了全流程。
下午一点,年轻的操作工各就各位。负责工艺操作的日本技术人员大石先生喊了一声:“启动高压泵!”泵,随即运转起来。不料,几分钟后,声音异常。大石叫立即停车。经检查,他判断是泵内产生气阻,于是采取了排气措施。但继续开车之后,异常的声音又出现了。
“毛病出在哪里呢?”大石先生陷入了沉思。这时候,有个小伙子走到他面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故障表现在高压泵,原因可能是另一台增压泵的供应流量不足。这个小伙子建议采取新的操作方法。大石一看,这是他最得意的学生、操作班长叶申图。大石先生觉得他讲的有道理,决定试一试。果然,异常声音消失,联动试车成功了!大石很高兴,向叶申图翘起大拇指说:“叶先生真了不起,够技术员水平。”人们轰然大笑,因为“叶先生”还不满二十三岁呢!
叶申图刚到这里工作的时候,连“酯化”这个词儿从未听说过。至于那些化学反应、代号等等,他一概不懂。初次听课,犹如腾云驾雾。他晚上急得睡不着,索性起床,去看工地的夜景。当时,正是上海石化总厂安装设备的高潮。高耸入云的分馏、精馏塔,巨大的储油、储气罐,各式各样的反应釜,平地而起。各套装置亮起万点灯火,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看着这一幅现代化企业的壮丽图景,一股为祖国争光的激情,在他的胸中升腾。他跑回宿舍,对伙伴们说:“自从周总理在四届人大提出四化宏图,我们白天黑夜都在想着现代化。现在,引进了技术设备,请来了外国专家,我们却掌握不了,还算堂堂的中国人!”
小伙子发愤图强,说到做到。酯化装置密如蛛网的物、气、水管道,总长达四十七公里。叶申图爬上每一根管道查对图纸,把它们的来龙去脉摸得一清二楚。酯化装置有二百二十六个塔、罐、釜和机、泵设备,最高的反应器和精馏塔高三十二米,象一座五层楼房。小叶钻进每一个能钻进去的设备,把它们的结构、性能和工艺条件,掌握得了如指掌。酯化装置有二百多只仪表,五千三百多只阀门。叶申图反复琢磨,把每一只仪表、阀门的代号、用途以及相互关系,记得滚瓜烂熟。所有的化学反应、外文名称和代号、符号,他都做成一张张卡片,放在口袋里,一有空就背。小叶不信“四人帮”讲的什么“崇洋媚外”那套鬼话,虚心地向日本技术人员请教。友好的大石先生钦佩叶申图的钻研精神,也认真地教他技术。可见,小叶在试车时敢于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非一日之功。日本专家完成试车任务回国时,握着中方代表的手说:“你们完全有能力管好这套装置。中国青年大有作为。”
为祖国争光的姑娘们
在这里,还传说着涤纶厂纺丝车间四十名姑娘驯服洋设备的故事。
把涤纶长丝制成弹力丝的假拈机,是从日本引进的。正式开车前,中日双方代表就技术考核标准问题,发生了小小的争议。日方提出:每台假拈机的落丝时间,要限制在二十分钟以内,每个挡车工都要经过考核才能上车。我方代表去日本实习过,知道二十分钟是一个高标准。况且,日本操作假拈机的都是男工,我国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女工,体力要差一些。因此提出:是否灵活一些,标准掌握在二十分钟左右。日方代表坚持说:“不。超过二十分钟,会影响成品质量,有损本公司声誉。”
消息传到姑娘们耳朵里。她们纷纷跑去找领导干部说:“日方要保持本公司声誉,我们更要为祖国争光!”这股志气变成勤学苦练的“马达”。四十名姑娘起早贪黑地练功,那浑身的劲儿真好似春潮奔涌。姑娘们的刻苦学习精神,感动了日本技师中村先生。他手把手地教她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技术考核时,奇迹出现了。第一天,徐丽华和张敏上场,十六分钟落完一台机的弹力丝。第二天,朱若绚和严月琴搭档,只用了十四分钟。第三天,邬耀蓓和技术员翁长康配合,把落丝时间缩短到十一分钟,创造了最高纪录。
日本朋友们大出意外,连声赞叹:“中国姑娘有志气,了不起!”回国前,中村先生特意用摄影机拍下了邬耀蓓的落丝动作。他还主动要求,让邬耀蓓当上手,自己当下手,作一次值得纪念的操作表演,来表达他对中国姑娘们精湛技艺的赞赏。
学和创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底,化工二厂五车间刚满十九岁的仪表学徒工金幸,在进口设备调试阶段,发现有一个定时自动控制装置只能工作一个周期,不能按原设计周而复始地连续动作。这是什么原因呢?金幸把学到的知识用来分析,发现其线路设计有缺陷,没有考虑“时间常数”。从小对电子技术有特殊兴趣的金幸,搞了一个改进线路的设计方案。当时,日本技术人员已回国度假。在仪表组长的支持下,金幸对改革后的线路作了试验,自动装置果然能够周而复始了。以后,金幸又把线路恢复原样,请日本技术人员处理这个问题。结果发现,日本朋友的改进方法和金幸的设计一样!
这件事,给金幸以启发。他记得周总理说过,对引进的设备要一学二用三改四创。他想,引进是为了促进,我们就是要开动脑筋,在认真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青春,是人生风华最茂的黄金时代,党组织热情鼓励青年人勇敢地探索和革新。
金幸有一本珍贵的本子。清秀的字迹,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对进口仪表工作原理的分析。整齐的线路图,刻划着他搞技术革新的设想和成果。不久前,金幸考取了上海电视大学。他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技术革新中去。”
在上海石化总厂,象以上那样有志气的青年是很多的。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青年们相互激励,后进的正在奋起直追,先进的更加先进,大家齐心协力,决心为实现四化而献身。让我们用郭小川深情的诗句,送给那些献身四化的青年们:“祖国需求于你们的,比任何时候都要多。你们贡献给她的越多,你们的生活也越光辉,越广阔……”
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北京特殊钢厂轧钢工人胡小弟(左一)刻苦钻研技术,先后完成八项技术革新项目,不久前被评为北京市技术革新能手。 新华社记者 张树源摄


第2版()
专栏:

鞍钢组织职工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
据新华社沈阳电 鞍山钢铁公司党委开办各种学校,组织职工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
鞍钢党委去年进行调查时发现,全公司现有职工的平均技术等级只有三点五级,受过大学和中专教育的人只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七点五。这种落后状况,完全是林彪、“四人帮”的破坏造成的。公司党委在拨乱反正中坚决采取措施,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他们制订了近期和长远相结合、业余和专业相结合的教育规划;抓紧时间办了五件事。
一、举办职工文化夜校和专业技术学习班,做好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基础工作。去年,全公司共开设了五十二个文化夜校,有二千多学员补习初中、高中的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公司所属各厂矿、单位还结合生产实际,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举办了各种专业技术学习班。仅发电厂就陆续办了气电焊、六千米鼓风机、锅炉运行等技术学习班。
二、整顿和新建各种专业学校,使学校成为培养后备技术力量的基地。去年,公司党委对两所技工学校进行整顿。同时新建了鞍钢工学院和鞍钢医学专科学校等专业学校,从公司内部招收了四千多名学员。
三、抓好外语的普及和提高。各厂矿、单位去年共办英、日、德语的脱产和业余学习班一百五十九个,有九千四百多人参加学习,钢铁研究所开办了两期日语班和一期英语班,收效很好。有些原来不懂日语的人,现在已能阅读和翻译一些日文技术资料。有的科研人员原来只学过一门外语,现在又学习了新的语种,有三名科技人员还考上了出国研究生。
四、举办厂、处级以上干部业余科技讲座和新技术普及班。全公司共有厂处级以上干部一千三百多人,平均文化程度只有九年。公司党委决定,组织机关处级以上干部,每个星期日抽出半天时间听科学技术讲座。从去年四月以来,科技讲座已经讲了电子计算机、激光、热能、冶炼自动化等七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公司教育处还办了六期有三百三十四名厂级领导干部参加的新技术普及班,每期脱产学习半个月。
五、对职工进行技术考试,促进大家搞好学习。去年六月到八月,公司举行了有十七万三千名职工参加的技术大考试,将成绩张榜公布,考试合格的颁发合格证,装入档案,作为技术晋级的重要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鞍钢党委总结了经验,对今年的职工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作了新的安排,争取用最快的速度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