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征文选登

希望在人民中间
北京电影制片厂 曹硕龙
丙辰清明零时,一辆小车开到李生山同志的家门口。他被陌生的声音唤醒:“你是李生山吗?”“是啊,什么事?”“起来,穿上衣服。”李生山心想:
“真来小车接我了。”他用上了铐的手戴好眼镜,想对爱人说几句宽慰的话,又怕她难受把孩子哭醒,便默默地出门上了车,消失在无边的夜暗之中。李生山象战士走向战场那样严肃而又沉着。
李生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工人。三月中旬,他在学习会上严正指出:“批邓”是冲总理来的,“海派”想当总理。并且声明:“我这发言得罪人,可能有小车来接我,不要紧,五年以后会有人给我平反。”为了表示对总理的怀念和对“海派”的蔑视,他做了花圈。花圈有一人多高,扎满了松枝白花。他左看右看总嫌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又回家去拿绢花。他家是拆迁户,买下了两把明丽夺目的绢花,预备放在新居添添喜气,这会儿全家同意把它插在花圈上。李生山决定四月三日下班之后送到天安门去。没料到三日上班,党委十万火急为他办了一个学习班,帮他提高“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觉悟,头一个内容就是不准他送花圈。他气愤地说:“给总理送花圈有什么罪?!要是有罪,我愿意多领二年刑。”从早上扯到傍晚,不欢而散。有位同志劝他:“不能送,后果严重!”李生山说:“我送定了!最多半道把我杀了,这到头了吧!”这位同志说了真心话:“你送花圈我同情,上边命令我得照办。这样吧!我不向着你,也不向着党委,今晚上我替你保存好,明儿办完班你再送。”李生山说:“好!不过我今晚上非去天安门不可。”于是,花圈留下了。想到这里他不禁有气:“这不是冤我吗!”
其实,并非办班的同志冤他。抓他,是于会泳及其同伙四月三日下午决定的。于会泳早就杀气腾腾地说:“李生山是个地地道道的反革命。”同伙也嚷嚷:“今天一定要抓起来,不然明天是清明节,李生山要去送花圈,要去闹事。”“象李生山这种思想反动的人,四月四日放在社会上是危险分子。”他们派人联系,马上逮捕。
汽车在夜暗中停下。李生山被送到狱中,装进“筒子”里头。那时“监狱丰收”,人挤人。紧挨着他的是个小伙子。后来才知道他爸爸曾经当过好几年“走资派”。小伙子轻声问道:“你什么也没有带?”“没有!”小伙子借给他被窝,“你不躺下?”李生山说:“这没地方!”小伙子说,“愣挤,不挤没地方!”李生山说:“我坐一会儿。”他实在无法平静下来,老婆孩子得跟着自己受罪了,好在自己做花圈,他们是支持的,他们同天安门广场的妇女、孩子是一个心眼啊!
他的心又飞到广场上。花圈虽然没送去,好歹在被捕的前几个小时到广场去了一趟,总算尽了点心意。现在,坐在这窄巴巴的地方,闻着这难闻的气味,听着这刺耳的铁器声,他更感到天安门广场格外宽,气味格外新鲜,那些宣誓声、哭泣声、朗诵声、歌声、鼓掌声,声讨《文汇报》的呐喊声,还有对“海派”的嘲笑声格外动人心弦。刚到广场,他看见那花浪、诗潮、人海,喉咙立时发哽,看到“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的横标,就忍不住哭了。他听不够,看不够,来不及细想,现在倒想的很多。为什么悼念活动开始以来,没人丢自行车,没人丢钱包,平时人们气头都不小,可没听说谁到那里去吵架的?他身历其境之后,完全明白了,因为人们到了那里只有一个念头:想学好,象总理那样无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人民,就是要维护党的传统,实现革命的理想,建立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创造幸福的生活,不怕坐牢,不怕掉脑袋……。眼前,自己正面临着这一考验,他没有恐惧,而是充满斗争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他心中有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哐当一声,铁门打开了,有人把李生山领到一间屋里,连夜审问。屋子是阴冷的,胆小的人看见提审员的脸色会吓一跳。有个岁数大的问:“你知道为什么把你弄到这儿?”李生山压住内心的愤怒,平静地问道:“听说逮捕人要有逮捕证,要有相片,要有手续。”“你不相信我们?”“手续不全似的!”“你别管了,老实把问题讲清楚,争取个好出路,其他不会有了!”李生山平静里头带着蔑视:“我打听打听,专政的性质是不是变了?”“你问这个干吗?”李生山说:“把我弄到这儿,我觉着可笑,我从小受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李生山。你们可要保密,传出去笑掉中国人的大牙。”一个年纪轻的火了:“你跳,你跳得再高,把屋顶拱出个窟窿,也跳不出这个大铁门去。”李生山凛然答道:“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五年够了。”一场“冰雹”之后,空气缓和下来。岁数大的问:“老家在哪儿?”“三河县。”“在北影干什么?”“木工,修理道具。”“你在学习会上说了什么,记得住吗?”“记不全,不能说记不住。”“那说吧!”“我嗓子干!”年纪轻的给倒了一茶缸子水。李生山开诚布公地说:“我年纪大了,求稳怕乱!”岁数大的说:“啊?你还求稳怕乱!说吧!都端出来,别瞒着。”“我用不着隐瞒,我还愿意到处宣传自己的观点呢!”
李生山重述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指出“批邓”的矛头是指向总理的。岁数大的一拍桌子:“这话你在这儿敢说,到外边你敢说吗?”“敢!”“不敢!”“你到北影打听打听,我李生山就是实在,我哪儿都敢说。”岁数大的说:“你为了保邓小平,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了,连老命也不要了!”李生山说,“四个现代化不搞了,你们这么闹,天下就大乱!”岁数大的说:“你这是污蔑!现在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李生山苦笑了一下,沉默起来。三月中旬,母亲生病,他回老家看望老人家。家乡还是穷啊!养养鸡、种种菜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工分值就那么点高,村不象村,路不象路,老弟弟三十多了还娶不上媳妇。李生山当时很难过,暗自责备做哥哥的没能耐,帮不上大忙。转念一想,自己能耐再大,管得了一家也管不了全村。要不怎么说搞四个现代化是人民的希望!听到对方说“形势一片大好”的空话,他叹了口气。
这次提审,没提一句关于给周总理送花圈的话,李生山主动叙说自己为什么要送花圈,为什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忧虑,同时质问为什么要对一个送花圈的工人实行专政。审问完毕,天已经亮了。李生山迎来了狱中的第一个早晨——丙辰清明的早晨。一个人一辈子有很多个早晨,但是李生山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早晨,而且要让孩子们记住它。这个监狱的早晨是阴冷的,但他的心是火热的,同亿万人的心一样在想念总理,寻找总理。他们可以剥夺自己的人身自由,但是无法剥夺想念的自由,寻找的自由。他深信,子孙后代一定会在祖辈父辈经久不灭的记忆里找到总理,在繁荣昌盛的祖国的江河里、大地上找到总理,一定会在人民忘我的工作中和幸福的生活里找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李生山回到“筒子”里,一点睡意也没有,肚里有气,嘴发干,吃不下饭。他翻来复去想着世事太不公平,为什么那些“海派”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愚弄群众!他想到那些星期天不休息给自己办班的同志,今天一定按时上班,一门心思要帮助自己转好弯子。他没有想到,当这些同志听说“李生山给抓了”的时候,全都惊呆了。在狱里,有个“狱友”听到他入狱的原因,悄悄地劝他:“得吃,越不吃火越大。别急,急能把人急死!”李生山打听到这个“筒子”里有政治犯,也有刑事犯。政治犯里头有张春桥的中学老师,有曾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走资派”,有“走资派”的子弟,有天安门诗歌的爱好者和传播者,后来还来了一个在天安门执行任务准备打人的民兵,因为他公开宣称“我没看见反革命”,“邓小平这两年工作不错”,给抓进来了。这些人表面上不去触犯狱规,暗地里有个照应。李生山暗暗高兴,觉得自己并不孤立。
当天下午三时多,第二次提审,还是那间屋子。岁数大的问他:“怎么样啊?”李生山说:“挺好啊!”对方马上板起脸孔,嗖的站起来,一拍桌子:“怎么好?你说!”李生山说:“我是贫农的儿子,小时候受苦受难,大年三十吃过秕子。我享福没那个能耐,受罪可不外行。这里,比我小时候住的还好点。”对方狠狠地伸出手指头:“我早知道你有坐牢的充分准备,你是不想出去了!五年见分晓,是不是你说的?”“是!”“五年?时间有的是!”李生山说:“我在外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准备在这里坐五年牢,看看是你们正确,还是我正确。”年纪轻的把笔一撂:“你有能耐,你跳。你记住点,这里是监狱!”这时,只见楼下大铁门外,不少人被送进来,提审的几个屋里吵吵嚷嚷,不断传来怒不可遏的质问:“送花圈有什么罪?”“悼念总理犯什么法?”愤怒的声音仿佛要把这房子给抬了起来。年纪轻的关上窗户,不让李生山看,随即把他轰回“筒子”里。李生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可以断定,天安门前的“大海”今天翻腾得更厉害了,它将继续翻腾下去,这儿不翻腾,那儿翻腾,今年不翻腾,明年翻腾,直到“海派”倒台,他把这事悄悄告诉“狱友”,当那些政治犯的眼里闪出激动的光芒时,他深深感到大海也在这里翻腾着,表面平静,但是浪头很深。
入夜了。李生山接受别人的劝告,想吃想睡,可是怎么也吃不下,睡不着。这一天,他用眼睛看了世间这部活书,他看清了最近“丰收”的监狱竟然同天安门广场相通,而天安门广场则连着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一个特殊的时间里,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战斗。武器是特殊的——比原子武器威力更大的花圈、挽联和诗歌,战士也是特殊的,不止有工农兵、知识分子、干部,白发的老人,六、七岁的孩子,还有象自己一样在押的“囚犯”,亿万人自觉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这场斗争中,那么这场斗争就将攻无不克,所向无敌。人民在自己的心中为总理建立的丰碑是不朽的,有朝一日,人民的公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也必将是骂名千载,无法摆脱的。四个现代化是民心所向,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李生山不禁又一次说:“有五年够了!”
李生山同志就这样度过了不平静的丙辰清明。
七个多月以后,十一月十七日零时,又是一辆小车来接李生山同志。文化部保卫处的老徐同志说:“李生山同志,那天送你是我,今天接你还是我,对不起你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李生山心里想:老徐不是坏人,那些提审员多半也不坏,主要是“四人帮”兴妖作怪,闹的好同志抓了好同志。这样下去就要亡国。如果好同志和好同志团结了,朝一个理想走了,咱们的国家就大有希望了。
已经是凌晨二、三点了,李生山同志同离家那天一样激动得睡不着觉。全家人见了他有说不完的话。自从他走以后,爱人得了病,每回一开灯,就好象看见有人拿着铐子,在门口等着。李生山回来了,好了,她再拉灯,看不见那个人了。大女儿是工厂的业余演出队员,这回可以重新上台了吧!听了亲人的叙说,李生山觉得有许多事情要做:他要去看看母亲,听说老人家为自己入狱哭得死去活来。他要去找派出所的同志致谢,在自己被捕的日子里,他们不歧视家属,反而来劝说安慰,这多不容易!他们还几次派人到北影“打官司”,解决一家大小的生活费用问题。搬新屋的时候,有人借口“现行反革命”家属不让上楼,派出所不同意,“你不让上楼,那其他人上楼我们不给报户口。”人家同你非亲非故,为什么挺身而出为你担风险?什么叫党性强弱,人情冷暖,这就是尺寸!李生山还准备去感谢孩子的班级老师,有人误传孩子的爸爸是报上讲的那个“小平头”,处境很难,老师们想办法让孩子少受压力。这些年老师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啊,这不是难能可贵吗!是啊,踩着别人上去的东西虽然有,好人终归是大多数。他彻夜未眠,迎来第二次解放的第一个早晨。他这个早晨比别人来得晚一些,但是一样明朗,充满欢乐和生机。
当天上午,工人体育馆灯火通明。在文化部系统揭批“四人帮”的大会上,主持者宣布:现在请李生山同志发言,他是今天凌晨从监狱里出来的。会场立即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六月一日以来,李生山被多次铐到文化部各系统轮流批斗,杀一儆百,如今大家再次见到他,觉得特别亲切,顿时沸腾起来。
李生山同志走上讲台,激动地说:“共产党、毛主席把我这个穷孩子,第一次从苦海中解放出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把我这个工人,第二次从监狱中解放出来。在牢里听到粉碎‘四人帮’的广播,我说了几句话,第一句是:中国得救了!第二句是:我放心了,我不担心我的孩子过不上社会主义好生活了……同志们,我为什么要送花圈?我是穷怕了。旧社会人们常说糠菜半年粮,我家半年粮也混不上,属蚂蚱的,混个秋饱。糠不好找,更不好吃,饿急了,头一口是甜的,第二口就堵在喉咙里咽不下去。吃下去,拉不出来,尽拉血……同志们,我就是不愿意我的孩子再过这种苦生活啊!总理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为子孙万代造福。没有四个现代化,国防是一句空话,我们就要当亡国奴,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总理一辈子没儿没女,老夫妻双双为党的事业费尽心血白了头,总理去世,还把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一想到这里我就心疼。我给他老人家送个花圈有什么不应该!要是送花圈有罪,我愿意多领二年罪,多判二年刑。总理连骨灰也没留下,可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江山,留下榜样……”
李生山同志极力压制自己,不哭出声来。人们只能从他颤动的声音里,感到他内心在呜咽。同志们被深深打动了,不停地流泪,不停地鼓掌,不停地呼口号。人们觉得这鼓掌声、口号声同丙辰清明天安门前的鼎沸声前后相连。此时,李生山又好象来到被捕前夕的天安门广场上,又出现当时的心情:要学好,要以总理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他觉得在天安门广场上表现出来的这一伟大的时代精神已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变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他望着全场的战友,含泪笑了。他坚信,四个现代化一定能够实现,因为,希望在人民中间!


第6版()
专栏:

悼冯宾符同志
赵朴初
一别沧桑十余载,梦里音容疑尚在。
每忆高谈惊四筵,痛惜江流通九派。
与君呴濡患难时,交情生死赖相知。
挺身力解文字狱,携手勤将道义期。
直至病危犹战斗,百苦千伤能忍受。
喜偿遗愿看今朝,论定一生观最后。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6版()
专栏:

出山〔油画〕 刘绍昆


第6版()
专栏:

人生到处有青山
金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副书记、上海知识青年杨永青同志要求重返农业生产第一线,前几天已经回到她劳动十多年的石河子垦区。这消息使我赞叹不已。不久前,一位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的边防战士写给杨永青同志的信,更使我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这位边防战士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杨永青姐姐,等打败了侵略者,我们胜利的那一天,我将要求复员到祖国北部边疆去,和你们一道,用双手和汗水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倘若我在战场上为保卫祖国献出了生命,那末,就请你们每年代我在边疆土地上多铲一锹土,多收一颗粮。请你们满足我的要求吧!”
这位可敬的青年战士,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想到的不是身家性命,个人安危,而是要求边疆的青年战友,在一旦自己牺牲后,每年多铲一锹土,多收一颗粮,为他代劳;在胜利的曙光面前,想到的不是邀功请赏,衣锦还乡,而是毅然决定,要从祖国的南疆复员到祖国北疆,把青春献给边疆建设。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何等广阔的胸怀!寥寥数语,那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以身许国、气贯长虹的志向,淋漓尽致,溢于言表。读着这平常而火热的语句,我仿佛看到这位青年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又仿佛看到他在边疆肥沃的土地上挥汗如雨,虽然不认识这位青年战士,但他的神貌风采,已是历历在目,深铭心中。
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在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上,有志于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士成千上万。东汉班超,投笔从军,为统一祖国作出了贡献。宋朝诗人陆游,终生抱有抗敌报国,保卫边疆的志向,直至暮年,还发出“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慨叹。今天,无数革命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温暖的家庭,奔赴边疆,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边疆生活自然是艰苦的,然而,正是艰苦的环境,方显出英雄本色。贪恋于城市的高楼小院,沉醉于柳绿花红之中,能谈得上什么英雄呢?方志敏烈士在就义前有一段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名言:“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无数革命先烈用这种“宁愿吃苦”的精神换来了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用这种精神去创造美好的未来。畏避艰苦,贪恋安逸,只作个人身家打算,没有远大抱负,是最没有出息的。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伟大祖国的边疆埋葬着祖先的忠骨,渗透着先烈的鲜血。不把边疆建设好,保卫好,我们就是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就对不起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对不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洒下的血汗,也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了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同志们,让我们象杨永青和那位边防战士那样,心怀天下志在四方,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放出奇光异彩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