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比报喜数字更宝贵的东西
从一个侧面看我国工业部门拨乱反正的新的精神风貌
这两年在工业部门采访时,几乎每次都可以接触到不少来自各行业、各地区的报喜数字。这些数字所反映的,有的是生产增长的百分比,有的是基本建设的好成绩,有的是经济技术指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的新纪录,等等。它们是那样鼓舞人心,表明我们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正在排除林彪、“四人帮”一伙造成的恶果而逐步恢复着。一个个报喜数字,激起人们一种胜利的喜悦。
不久前的两次采访,使记者对数字有了新的感受。原来,报喜的数字还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在这些数字背后正在形成的新的思想作风才更值得人们去注意和赞美。
第一次采访国家统计局,了解一九七八年全国工业增长的最后统计数字。数字很快就拿到了:工业总产值继一九七七年增加百分之十四点一之后,去年又提高了百分之十三点五。在记者为这个新的报喜数字高兴的时候,统计局的同志强调说:按过去的算法,去年的统计数字还可以再高一些,但因为好多地区上报时扣除了质量不合格产品,这部分产品不计产量,不计产值,所以把统计数字降低到百分之十三点五。接着,他们列举了一些地区因为扣除不合格产品而减少的总产值数:天津五千三百万元,上海三亿一千三百万元,宁夏五百一十万元,河南三千七百万元……。
这种坚持实事求是,不以次充好搞虚夸的态度,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以前搞统计,也是这样做的吗?”
“在‘四害’横行的时候,当然不可能这样。”统计局的同志回答得很干脆。
他们还补充说,现在各地方报上来的不合格产品扣除数字可能不准或者偏低,但是从过去报喜不报忧,变到现在报喜又报忧,无论如何都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第二次采访是了解钢铁工业去年取得的成绩。一九七八年,我国钢产量一年净增了八百万吨,增长幅度高达三分之一。但是有关同志在介绍情况时,并没有局限在已有的成绩上,而是坦率地摆出了成绩下面掩盖着的问题:去年生产的普通钢很多,国民经济急需的合金钢只有百分之七多一些,钢材的品种、规格也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他们认为今后几年普通钢的增产指标应该适当降低,努力增产优质钢、合金钢和适销对路的各种钢材,决不能忽视品种、质量去单纯追求产量。
这两次采访看到的东西,同几年前人们厌恶的那种在统计成绩时虚报造假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鲜明的对照。那时候,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国民经济糟踏到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些家伙却胡说什么“形势大好”,个别趋炎附势之徒也就跟着弄虚作假,编造数字。明明生产停滞不前,但为了说明生产“发展”,他们故意选择历史上差的年份来作比较,而不跟好的年份相比;明明经济技术指标下降,但为了说明水平“提高”,他们只讲产值、产量,而回避消耗高、质量差和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明明整个工业搞得不好,但为了说明“革命推动了生产”,他们只抽出个别企业和地区来宣扬,以点代面,掩人耳目。总之,数字在他们手里简直就象魔术师的道具那样,可以变来变去,任意摆布,完全是骗人的一套。如今,随着林彪、“四人帮”的覆灭,这类数字游戏正在被揭露、被摈弃,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逐步恢复和发扬。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批批激动人心的报喜数字固然值得庆贺,人们计算数字时那种比较诚实的态度,人们用数字报喜又报忧的精神,不是更宝贵吗?
有了这个感受,记者在采访中留心观察,发现工业部门的许多同志对数字的态度都在起变化。
过去有些同志谈论办工业的成绩时,总要把企业发展的数量当作一条衡量的标准。现在北京市化工局的同志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工业搞得好坏,主要的不在于办了多少工厂,而是要看它们的经济效果如何。他们以化肥工业为例算了一笔帐:北京市郊区建设的八个小氮肥厂,花了六千多万元投资才形成了年产合成氨三万七千吨的能力,由于消耗高、质量差,到去年底已累计亏损一千三百三十万元;如果在北京化工实验厂搞挖潜革新,只需一千九百万元就可以把这个厂合成氨的生产能力由八万吨扩大到十二万吨,不仅投资比建八个小厂节省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还能避免那些小厂质次价高亏损大的问题。他们认为,工业部门的同志应该透过数字看问题,经常总结实践经验,在工作中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力争多快好省的经济效果。
改变铁路建设中只求增加新线、轻视改造老线的做法,是人们数字观念上发生变化的又一个反映。前些年,我国内地新建了不少铁路线,这对改变全国的铁路布局,发展内地的经济建设,无疑是很重要的。可是现在,当人们传颂新线建设的成绩时,也注意到老线的改造没有抓紧,铺设辅线、扩建站段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少,影响了一些地区的铁路运输。据了解,我国沿海十几条老铁路线只占全国铁路通车里程的百分之二十四,它们却担负了铁路货运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因此运输紧张,其中有些线路只能满足需要的百分之四十五到百分之五十。搞交通运输工作的同志分析了这种情况,提出当前适当地压缩新线基建项目,腾出较多的财力、物力、人力用于老线的改造,势在必行。他们说,这样做,不图虚名,注重实效,铁路通车总的里程数增加的会少一些,而实际的运输能力却能大大提高,因此应该把它当作搞好铁路运输的一条重要措施来抓。
对待数字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不影响到工业领导机关对工作的指导。记者在最近一段时间看到的情况就是如此。有些惯于压高指标的领导干部,现在比较尊重经济规律,注意使自己的意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有些搞计划工作的同志,开始意识到物资分配留缺口的危害,正在按照综合平衡的原则重新修订计划。不少主管部门给下面布置工作的时候,对涉及到的数量要求也慎重起来,避免重犯瞎指挥的错误。
三月二十日,国家经委召集工交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开会,部署今年第二季度的生产。按照往年的惯例,这种场合总要提出完成计划的进度数字,例如上半年要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四十八、百分之四十九或“双过半”:全年时间过半,全年计划完成过半。但是这次会议不同,自始至终一直没有提上半年的进度数字。记者和到会的一些同志曾经以为,这可能是主持会议的经委负责同志疏忽的缘故。其实不然。会议结束,当有的干部提出这个问题时,经委负责同志反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提进度数字呢?”他指出,各企业、各行业情况千差万别,完成计划的进度有快有慢,过去笼统地提进度要求的数字,使得一些企业、行业不顾质量、消耗片面地追求产量、产值,甚至不惜拚设备,给均衡生产、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带来很坏的影响。他最后说:“我们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要随便提什么进度数字,让企业真正把注意力从抓产值、抓产量切实转到抓提高质量、抓降低消耗上去。”
这并不是一件特别的事情。如今在许多工业部门里,类似的事情几乎随时都可以碰到。因为见得太多了,记者有时习以为常,不觉得什么。可是认真琢磨一下,想到这种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在“四害”横行的时候却往往行不通,就又感到不大平常了。是的,数字背后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工业部门正在荡涤着林彪、“四人帮”遗留下的污垢,展示了人们拨乱反正的新的精神风貌。而这些比报喜数字更宝贵的东西,不正是象春风那样给人带来蓬勃朝气,使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的喜报吗?
新华社记者 于有海


第2版()
专栏:

怎样充分利用农业劳力?
——河津县北方平大队的调查
山西省河津县北方平大队有十三个生产队,四千多口人,五千多亩耕地,男女全半劳力一千七百多个。而农业生产用人,只需七百多个,再除去社办企事业和大队文化福利事业所占用的劳力,还有八百多名劳力需要安排。
怎样充分利用农业劳力?这个大队没有盲目地把所有劳力都拥挤在农业生产上。他们千方百计找门路,一项一项巧安排,广开工副业生产门路,做到人尽其力。
一、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办起一个手工砖厂,一个机制砖厂,投入劳力二百个,年产砖八百万块,瓦二百万页;建起一座石灰厂,年产石灰三百万斤;跟其它社队合作办了两个小煤窑,投放五十个劳力,年收入四十余万元;组织一些妇女和老汉利用榆树条子、玉米皮、麦秆子,大搞编织。
二、发挥能工巧匠的作用,组织建筑工程队和多种专业组,共投放劳力二百五十多人,除了承担全大队社员生产和生活用具的修理和制造以外,经常出外包工揽活,年收入约二十五万元。
三、兴办粉坊、酒坊、油坊、磨面、轧花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投放劳力五十个,年收入四万多元。
四、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大队林场有一百七十亩果园,用劳力三十一人,年收入三万余元;还办了猪场、羊场,建立了十二人的四旁绿化专业队。
五、组织六十多人的运输队。
对这些工副业生产项目,大队也象抓农业一样,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都实行定额计酬,核算成本,合理奖惩,使工副业生产越办越好,成为大队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北方平大队对农业和工副业劳力的安排使用,有明确分工,但又不是绝对分家。他们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灵活机动地调配劳力。遇上严重自然灾害,为了保证全年总收入不减少,就加强工副业生产上的劳力。去年三伏大旱,这个大队一千二百亩玉米失收,减产五十万斤。农业损失副业补。他们便从农业劳力中抽了二百多人,到黄河工程、苍底渡口、西硙石场包了三项工程,两个月拿回十万多元,不仅弥补了农业上的损失,还给集体增加了五万元的收入。全年工副业收入六十六万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今年,他们抓农工副全面发展的劲头更足了,决心更上一层楼。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短评

广辟生产门路 做到人尽其能
我国农村有七亿农民,三亿劳动力,如何科学安排、合理管理,使每个劳动力都各尽其能,为农业的现代化贡献力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当前,广大农村认真贯彻党的经济政策,加强劳动管理,建立和健全了各种生产责任制,实行按劳取酬,社员的出勤率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许多地方感到农活不够干了。一些社队,尤其是劳动力多而土地少的社队,怎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农业劳力的潜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北方平大队和胡桥第三生产队给我们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即:除了精耕细作,科学种田,搞好农业生产外,充分利用本地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广开工副业门路。他们的经验是可供参考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存的条件,应该说,到处都有用武之地。有的地方只考虑到种田,把劳力都拥挤在有限的农活上,“三四个人的活五六个人干”,浪费了劳动力。有的地方队长手头无活可派,社员有力无处用。这样的地方如果不想出更宽的路子来,社员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怎么能持久呢?
劳动力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如何把所有劳动力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农村干部应该开动脑筋,盘算盘算。我们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资源,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长计划,短安排,走农副工结合的道路,为农业劳动力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开辟广阔的前景。


第2版()
专栏:来信

安排好农业劳力,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编辑同志:
我们地处鄂东,自然条件不错,有山、丘陵和平原,但人口比较稠密。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劳动管理,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有些社队完成现有的农业生产任务不需要所有的劳力。人多田少的队表现更为突出。是让这些劳动力“窝下去”,还是另辟新的门路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我们在黄冈县胡桥大队第三生产队调查时,受到了启发。
胡桥大队第三生产队,人多土地少。全队有全、半劳动力八十六个,按照定额管理来计算,去年全年农业生产只需要一万五六千个工日就能完成,但由于人多窝工、安排不当等原因,却投工二万多个,浪费劳动工日六千多个。今年这个队又娶进四个新媳妇,回来五个中学毕业生,劳动力就更多了。经过民主讨论,这个生产队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对现有农活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增施农家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向生产的深度进军。同时,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进军。例如,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大搞养殖业,养猪养鱼养牛,投工上千个;恢复扩大加工业,投工八百多个;承包运输副业,投工六百多个;安排二十来个全、半劳力上大队砖瓦厂。
这样计划安排,充分利用了农业劳力。社员们说,劳动力组织好了,生产门路安排多一点,集体收入就大一些,累一点也有味。
张诗凎 陈新民 童庆云


第2版()
专栏:祖国新风貌

苏绣放异彩
今年三月,在香港举行的中国丝绸服装、绣品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曾被外国友人誉为“价值连城”的苏绣艺术品。这幅由著名诗人赵朴初题名为“春回大地”的刺绣,宽三米,高一米,画稿系李苦禅、关山月、黄胄、程十发等我国十二位著名画家合作而成。用传统的刺绣艺术表现不同风格画家所作的写意画,这在苏绣历史上是第一次。刺绣艺人用上千种色线,由虚到实,层层施色,刺绣的牡丹、杜鹃、玉兰、梅花、月季等十几种花卉,栩栩如生,色泽艳丽,既表现了春风得意、群芳争妍的画面,又保留了中国写意画的笔墨韵味。
最近,记者访问了刺绣这幅作品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只见明亮的绣房里,刺绣艺人捏一枚银针,牵千根彩线,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其中,有活泼淘气的小猫、千姿百态的鱼鸟、迎风带露的花卉,有古代仕女和历史人物,还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和建设事业的山水作品。这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苏绣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素以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和色彩雅洁的艺术风格见长。解放以后,苏绣艺术得到发展。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作品,曾先后在九十四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被誉为“东方的明珠”。周总理曾多次把刺绣国际礼品的光荣任务交给这个所,并接见过这个所的代表,称赞她们绣得好。
“四人帮”垮台后,苏绣艺人努力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创作了几百幅多种题材的作品,针法和技法也在不断创新。《周总理画像》这幅作品以意大利摄影家焦尔焦·洛蒂拍摄的《最后的时刻》为原稿,采用两种新技法,解决了肖像绣中的技术关键,生动地再现了周总理的光辉形象。这幅作品已在今年一月由北京历史博物馆选取珍藏。
新华社记者 季裕庆 吴强


第2版()
专栏:

郝武汉精心饲养初生牛犊
黑龙江省谢尔塔牧场二队副指导员郝武汉饲养初生牛犊已经十五年了,一共饲养了一千八百五十七头,成活一千八百五十三头。他饲养的一头优秀种公牛初生时重五十一公斤,六个月体重达二百五十四公斤,平均日增重一点一三公斤。
郝武汉为了发展祖国的畜牧业,深深地爱上了初生的牛犊。十五年来,郝武汉从没因个人的事请假或误工。
郝武汉在实践中积累了养好牛犊的经验,喂奶做到定时、定温、定量。他看牛犊的姿态,鼻镜干湿,排粪排尿和食欲情况,就可以判断牛犊是否健康,一旦有病,及时治疗。母牛临产前,他要作全面了解,把牛犊生前生后的特点都摸得清清楚楚。
这里冬天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度,为了解决保暖和通风的矛盾,郝武汉把牛舍的门窗都加以改装,并每天把尿湿的粪草拣出来,七至十天清扫一次。
郝武汉还进行科学试验,在饲养中适当搭配饲料,使十头牛犊从出生到断奶,喂奶量由一般八百公斤减到三百公斤以下,发育正常。他对工具十分爱护,精心修理,十五年节约费用一万四千多元。


第2版()
专栏:

山尔山白老人牧羊创好成绩
新疆红星一牧场哈萨克族工人山尔山白已经七十岁了,从一九五五年以来,一直放牧母羊。二十三年来,他放牧的母羊共繁殖新疆二级细毛羊六千多只,交售二级羊毛三万一千公斤,羊肉二万九千多公斤,共计产值三十多万元。一九七八年三百三十四只母羊,育成羔羊三百四十一只,大羊保活率达百分之九十八点五,产毛一千四百多公斤,创造本群历史最好成绩。
山尔山白老人一年四季,精心放牧,做到夏抓膘,秋满膘,冬春季节保好膘。一九七七年冬,羊群在转入冬草场途中,遇到大风雪,吃不上草。进入冬草场后,寒流又很频繁,出现了病、弱、乏羊五十六只。为了羊群安全越冬,老人根据体质强弱把羊分成两群。对体质较好的一群加强放牧,坚持早出晚归;对体质较差的一群加强补饲,精心护理。三百三十四只母羊,保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七。


第2版()
专栏:

朱崇德为繁育良种家畜不断创新
技术员朱崇德从一九五六年到四川省井口农场种公牛站工作以来,在家畜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的研究、制作和推广应用方面,作出了优异成绩。为了提高奶牛的怀孕率,朱崇德学习了先进的直肠把握子宫颈深部输精方法,并传授与推广了这项新技术。
一九七五年,朱崇德在用干冰制作冷冻精液成功的基础上,成功地组织和指导试验用液氮制作奶牛、黄牛和水牛的颗粒冻精。以后,他又研究了新的冷冻方法,提高了冻精制作质量,解冻后精子复活率稳定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冻精制作成功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一九七七年,他在领导的支持下,土法上马,只用了四百余元,试制成功自动分装塑料细管冷冻精液,每小时可装五千支,质量超过了颗粒冻精。一九七八年以来,他又进行了猪精液的冷冻试验,获得成功,试配母猪四十一头,受胎十六头,共产仔一百二十二头,最多一窝产仔十三头。


第2版()
专栏:

李承义培育良种猪贡献大
河北省芦台农场畜牧科长李承义从十七岁起就从事养猪工作。当时农场只有四十多头杂种猪,体小、质弱、多病。从一九五三年起,李承义就开始培育良种猪。
李承义不但努力自学养猪专业知识,并同其他畜牧、兽医人员一起,首先对基础母猪进行普查,建立档案,根据母猪特性和芦台的自然条件,确定以天津杂种猪为母本,以大白猪、约克夏、巴克夏种猪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经过七年连续不断的选种、选配,择优去劣,培育成功了性质优良稳定的种猪,定名为“芦白”、“芦花”。
一九六○年,为提高“芦白”、“芦花”的优良性能,李承义和育种组的同志一起进行了杂交固定的培养工作。在这个关键时刻,猪群发生了传染病,猪只成批死亡,给育种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场部对良种猪群实行严密封锁隔离。李承义决心拚命保住育种成果,坚持抢救,吃住在病猪圈。他经过六十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管理,终于战胜了病害,保住了育种猪群。接着,他们进行了自群选育、优中选优的工作,使“芦白”、“芦花”良种猪群得到了发展。“芦白”、“芦花”种猪平均窝产仔十至十二头,初生头重二点五市斤,双月断奶头重三十五至四十斤,肥猪日增重五百五十克,料肉比例为三点二比一,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目前,芦台农场基本母猪群稳定在五百头上下,每年向国家提供七、八千头优种仔猪。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