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报告
农业贷款豁免权应属中央
仍要贯彻执行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贷款原则
据《财贸战线》报道 国务院最近批转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关于农贷豁免权应属中央的请示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说,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一批积欠贷款过多、债务负担过重的社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是复杂的。为了整顿农村信用,加强农贷管理,改进支农工作,我们计划在三、四月份把各地对农贷资金进行检查清理的试点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尽快提出农贷积欠悬案的处理意见,报请中央、国务院审批,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农贷豁免是个大问题,情况比较复杂,要慎重对待。这项工作由人民银行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处理意见,经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农贷豁免权属于中央。对目前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可以缓收。
二、现行的农业贷款政策和“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贷款原则,仍要贯彻执行。对有偿还能力的社队(社员),应当说服动员他们坚守信用,主动归还到期贷款,以免减少今年各省的可用农贷资金。
三、一九七九年的农贷指标,已经分配下达,要充分发挥农贷资金使用效果。各地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及时发放,讲求实效。


第3版()
专栏:

不能随意豁免农贷
《财贸战线》短评
最近,有的地方不经中央批准,自行决定豁免农贷。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豁免农贷这个问题很大,这是应当由中央决定的问题,不能由省、市、自治区决定。
有的同志认为,豁免农贷,可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社队积欠农业贷款的情况相当复杂,有些是由于社员个人超支欠款,造成生产队资金困难,转向银行、信用社贷款,但是超支欠款的并不都是困难户,大部分是少数干部占用;有些是由于生产队资金被抽调、摊派去办县、社“五小”工业,不得不向银行、信用社贷款,长期不能归还;还有些是由于一些部门强行推销质次价高或不适用的农业机械等产品,把生产队资金变成了一堆废品,以及用生产队资金去搞无效益的水利工程等。总之,这些问题有的是农村经济政策不落实造成的;有的是干部凭“长官意志”办事,瞎指挥造成的。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加分析,只是用简单的豁免贷款的办法处理,既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其结果,只会掩盖矛盾,助长官僚主义作风,坑了国家,害了集体,而真正有困难的社队和社员却得不到好处。
银行的贷款不同于财政投资,应该是“有借有还,到期归还”,常放常收,川流不息。各地银行要对农贷资金进行全面检查清理,说服动员有偿还能力的社队和社员,主动归还到期贷款。同时,要发放好今年的农贷,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果,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3版()
专栏:

努力发展安定团结局面 实现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迅速把新疆农牧业搞上去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参加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最近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的同志,满怀信心地表示要努力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迅速把新疆的农牧业生产搞上去。区党委第一书记汪锋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只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按照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办事,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党内团结,军民团结,各民族团结,我们就能迅速实现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建设一个繁荣富裕的新疆就大有希望。
到会的同志对照三中全会的精神,回顾了新疆二十九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历程,一致认为,在新疆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有利条件很多。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新疆的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八点四,高于全国增长的速度;牧业发展的速度在全国也名列前茅;棉、油、糖等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近十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使新疆的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倒退。新疆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国民经济迅速搞上去。
到会同志认为,新疆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和牧业。要把农牧业搞上去,需要采取以下切实的措施:
首先是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规定的现阶段农村、牧区的各项经济政策,切实保证社队的所有权、自主权、生产权、分配权,鼓励农牧民经营自留地、自留畜、自留果园和家庭副业,增加个人收入,真正把广大农牧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
新疆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根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适宜种什么,就以什么为主,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建立粮、棉、油、畜牧、甜菜、瓜果等生产基地。
粮食生产主要方向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扩大耕地面积,但绝对不允许破坏草原,破坏森林。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提高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加速草场基本建设,逐步改变“靠天养畜”和落后的游牧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大牧业。要大搞植树造林,改造沙漠。
过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发展新疆国民经济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国营农牧团场仍然是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办好国营农牧团场,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严格经济核算制,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搞好农工联合企业,迅速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前进。
会议还认真研究了加快“揭、批、查”运动步伐的问题,提出既要善始善终,又不能拖得过长,同时对自治区文化大革命中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平反和处理的决定。到会同志一致认为,为了从组织上保证工作重点的转移,一定要抓紧调整好各级领导班子,要把那些德才兼备、政治上坚定、技术业务上有专长、能带领群众大干快上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调整领导班子时,要认真作好犯错误干部的工作。对大多数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包括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主要是加强思想教育,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批评,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们努力改正错误,继续作好工作。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注意健全民主集中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民主,让群众讲话,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并且要教育干部和群众正确运用民主权利,注意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要加强团结。对干部和群众要进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再教育,要着重防止和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防止和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一定要象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各民族人民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前进。


第3版()
专栏:

让职工群众讨论决定企业的大事
大同矿务局召开职工代表会议讨论一些重大问题
本报讯 按照党的三中全会关于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最近,大同矿务局召开了第七次职工代表会议,千名职工代表和局领导一起共同讨论企业大事,并就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作出决议,全局展现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大同矿务局召开的职工代表会有两个特点:
一、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由各单位群众选出的职工代表,会前分别召开各类人员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然后把这些意见、要求和问题作为大会的议题,即大会提案。代表大会共收到提案四千一百多条。
在职工代表会上,代表们从生产管理到生活管理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对全局工作特别是领导作风提出了批评。
二、职工代表的提案件件有着落。为了保证做到这一条,局领导提出,对企业的管理和建设以及对各级领导提出批评、建议和要求,是职工的民主权利,各级领导必须支持;对每一件提案,都应做到件件有答复,条条有着落。普遍性的问题,大会作出处理;每个单位的具体提案,在大会闭幕后,由局工会按类别、业务系统转给有关部门解决。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关,大会作出的决定,必须坚决付诸实施。在这次大会上,就全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了《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安全问题的决议》、《关于职工生活问题的决议》,对于急需处理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


第3版()
专栏:

炼焦炉旁三十年
——访女炼焦专家唐嗣孝
倔强的姑娘
一九四九年秋天,二十二岁的唐嗣孝在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毕业就是失业,她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家庭教师的职务,每月只有四块钱的报酬,有时还吃不饱肚子。
几个月后,她的家乡解放了,崭新的生活给她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这时原东北人民政府派人到四川省招聘工业技术人员,唐嗣孝毅然决然地报了名。一九五○年五月,她来到了我国的钢都鞍山。这个年轻的女大学生,站在巨大的冒着熊熊烈火的焦炉面前惊呆了,她抑制不住火样的热情,暗暗下了决心,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的炼焦工业。分配工作的时候,鞍钢化工厂的领导人征求唐嗣孝的意见,她说:“请求到焦炉去!”这位领导人惊奇地摇着头说:“不行,哪能叫一个女学生去炼焦,不会把你自己也炼焦了?”倔强的姑娘理直气壮地说:“别人能干,为什么我就不行呢?我决心到最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去锻炼!”唐嗣孝一开始就当了焦炉地下室的调火员,后来负责两座焦炉的生产,以后又当了炼焦车间主任。她整天站在灼热的炉旁清扫炉门,修补漏缝,有时还爬进不通风的煤气管道里去清扫,她的汗水和工人的汗水流在一起。经过七、八年的时间,唐嗣孝得到了丰富的实践知识,成为一名优秀的炼焦工程师。
哪里需要哪里安家
五十年代末,我国决定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建立新的现代化钢铁基地——包钢。党一声召唤,唐嗣孝打起背包立即踏上征途。她和许多同伴一起来到当时还是人烟稀少的包头,在一家破旧的小旅馆里临时住下,便立即开始了焦化厂的初步设计。这时的唐嗣孝已经三十岁出头了,她不会骑自行车,每天步行十多里路去上班,经常顶着月亮跑步进厂。
第一座焦炉投入生产不久,包头雨季来临,大雨连绵,昆都仑河上的桥被洪水冲垮,洪水挡住了去厂房的道路。作为焦化厂生产科长的唐嗣孝,生怕生产出了问题,不顾大河挡路,和另外一名女调度员互相搀扶着,趟着齐腰深的河水赶到工厂,指挥生产。
包钢的焦炉刚投产时,全部是用山东、河北、山西、黑龙江等省的煤炼焦,成本高。国家要求包钢配用当地煤作炼焦试验。当地产的煤多是气煤和肥煤,煤质不好,试验配用内蒙古的煤炼焦,困难重重。唐嗣孝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总结出了较好的配煤方案,使当地煤的配煤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六点七。一九六六年用于大炉生产后,炼出的焦炭质量完全合乎要求。不但解决了包钢炼焦煤的来源,而且为内蒙古的炼焦工业提供了新的科学技术资料。
焦炉的良医
唐嗣孝在鞍钢时就被工人称为“焦炉的良医”,来包钢的二十年间,她的实践经验更丰富了,焦炉发生再大的故障,她也有办法排除。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唐嗣孝也一度被当作“臭老九”下放到备煤车间去干杂活。当时,岗位责任制没有了,操作规程也不执行了,焦炉出了裂缝,冒烟冒火,成了“火焰山”,焦炭产量由年产一百二十万吨下降到五十七万七千吨。眼看三座焦炉的炉体就要报废,包钢面临停产的危险,唐嗣孝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九七三年她到北京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包钢问题”座谈会,李先念同志在会上殷切希望唐嗣孝回去后想想办法,扭转焦化厂生产下降的局面。
党中央领导同志的嘱托,使唐嗣孝感到责任重大。怎么办呢?大修焦炉吗?不能!焦炉大修一次要花上千万元。不大修,又要使焦炉正常生产,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把炉体维护好。她顶着“四人帮”的棍子帽子,向工人苦口婆心地宣传保护炉体的重要性;她和技术人员一起,组织工人座谈,详细制定出了包括炼焦各个工种的共有五百三十多条的操作规程,铅印成册,发给工人、干部人手一册。她带领工人们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焦炉避免了严重破坏。
“四人帮”被粉碎后,唐嗣孝的工作更紧张了。她和技术人员一起制定出了合理的治炉方案,经过全厂工人的努力,到一九七七年十一月,“火焰山”终于变成了无烟炉。一九七八年四月,包钢的一号、三号炼焦炉被冶金部命名为全国红旗炉,生产达到了设计要求。
永远与工人同甘共苦
焦化厂方圆几千米,有六个生产车间,唐嗣孝每天上班总是要到全厂转上一圈,到焦炉上看看。工人们说,唐主任二十年来在焦化厂所走的路,可以绕地球转两圈。如果生产上发生了问题,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她都亲临现场指挥。唐山地震那天,包头地区倾盆大雨,工人们想,这么大的雨,恐怕唐主任不会来了。话音未了,她已经身披雨衣出现在焦炉上。
她把工人的疾苦放在心上。焦化厂的工人、干部,谁家的情况她都知道。工人病了,她去探望。
冬去春来,近三十个寒暑,唐嗣孝为焦炉操碎了心,连自己的婚事都没有顾得上考虑,今年她已经五十二岁了,不知不觉两鬓已生白发。现在她担任着包头钢铁公司革委会副主任、焦化厂党委副书记、厂革委会主任兼主任工程师。不久前她作为中国妇女的代表访问了日本,看到我国的科学和工业管理水平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她更是壮心不已,决心为祖国的炼焦工业再立新功。
新华社记者 卜昭文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养鸡姑娘
北京红星养鸡场的二十几名养鸡姑娘,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我国机械化养鸡事业谱写下新的一章。(一)
韩淑隽、丁军英等几位姑娘当了雏鸡饲养员。接雏那天,她们走进孵化室,但见白汪汪一片,象银菊盛开,似锦缎铺地。这些小生命象懂事似的,挺起毛绒绒的小脖颈,没完没了的欢叫。姑娘们打心眼里喜欢。可是,要把这些破壳问世没几天的“小雏鸡”抚养大并不容易。
首先,得教会它们在机械化养鸡场里独立生活。这地方喝水用饮水器。姑娘们开始握着小雏的脖颈,用嘴尖触动饮水器乳头的时候,小家伙们拨弄脑袋,有水也不咽。连着试了几次,水珠滴在张开的小嘴里,胆大的先尝到了甜头,开始自啄自饮。别的跟着模仿,才慢慢都学会了喝水。训练吃食,也有个过程。自动线送来饲料,摆在料槽里,小雏鸡惧怕地看着,不敢伸嘴。养鸡姑娘们将一只只雏鸡的小脑袋夹出来,把嘴尖按在饲料上;经过一天、两天,才全部学会饿了就把嘴尖伸进料槽。
小雏鸡也要象小孩子种卡介苗那样,注射防疫针。几万只小鸡,一昼夜内要注射完毕,否则药物会失灵。不许漏扎也不能扎重,一有闪失,发了病会波及全场。打针的时候,两厘米的小针头斜着刺进去,不能扎着骨头,更不能伤着神经。小雏鸡又不合作,连蹬带踹,挣扎自卫,锋利的小爪挠在姑娘们的手背上,渗出一道道殷红的血印。每次注射完,姑娘们常伸出双手,逗趣地比比谁的彩道道多。
四十天后,小韩她们将一批批“小朋友”送进“青年班”。林秀芳是位能干的姑娘,她一个人就管理着三万四千只青年鸡。在小林她们的护理下,青年鸡齐楚楚地天天见长,羽毛在丰满,体重在增加,骨架在扩大……,百日后开始产蛋了。(二)
机械化养鸡不同于散养。鸡在笼里,上不靠天,下不着地,能不能多产蛋,产大蛋,就全靠饲养员进行科学喂养了。
在不少姑娘的桌上和床头,摆着《养禽学》、《禽病》、《国外畜牧科技情报》等书籍,业余时间抓紧学习。
庞京芬、曹荷芳她们从书籍和实践中了解到:蛋白质不足产蛋少,营养不够产蛋小。但又不能让鸡放开肚皮吃食,那样只会撑个大胃,光增肥不下蛋,所以小庞她们注意掌握蛋鸡的体重不超过三、四斤,天天仔细记录产蛋率、用料量、健康情况,掌握详细数据,及时变换饲料,使鸡群营养得当。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她们从炒好的一盘鲜鸡蛋的颜色,可以分辨出饲料中缺什么原料;从蛋壳的薄厚,能够判断鸡食中缺什么成分。
养鸡姑娘们从科学文献上得知,光照对鸡的发育和产蛋影响不小。她们就同技术员一起,搞了个光照时间延伸和缩短的曲线表。小雏鸡最活跃,开始几天昼夜照二十四小时;青年鸡每天照八小时;成鸡从开始产蛋,每周增加一小时,直至加到十四小时。采取这项措施,果然促进了均衡稳产。
鸡产蛋,要有适宜的温度。到了三伏天,鸡热得大张口,心神不宁,无心产蛋。老太太散养的鸡,夏天都有一段日子要“歇窝”。红星养鸡场的姑娘们决心打破这个老规矩。她们先是给鸡群开风扇,往地上泼冷水,后来又想主意,把水笼头放在进风口,吹得水花四溅,鸡舍内顿时凉爽起来,鸡消除了烦躁情绪,有利于继续产蛋。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庞她们管理的鸡舍,去年就创造了产蛋高峰保持十二周的新纪录。(三)
养鸡姑娘们开始在科学技术上进行着新的探索。齐彩娥和秦天生,是两个有事业心的姑娘。华北农业大学的教师提出,搞“强制换羽”,可以使鸡的产蛋能力由衰变强。她俩积极参加了这一科学试验。
按照自然规律,鸡每到秋末冬初,为着御寒,要脱毛更新。自脱自长,前后约三个月,要停止产蛋百多天,产蛋能力恢复也很慢。小齐她们在农大教师指导下,人为地强制提前换羽,缩短换羽时间。当产蛋率由百分之八十的高峰降至百分之四十的时候,突然对鸡断水,断料,减少光照,持续两天。平日活蹦乱跳的鸡群,立即转入静卧休眠。小齐她们初次见到这种情景,不禁有些胆怯。一万多只鸡,万一出点岔子,可担待不起呀!晚上睡不着,打开灯,翻书籍,查资料。
两天后,开始给鸡饮清水,喂麸料,供一天停一天。鸡因为营养跟不上,开始一根根脱毛。从头部两侧到大腿,一部分一部分地脱落。这时,小齐她们的心情由沉重而欢快,笑容开始在脸上浮现。她们每天从上万只鸡中,选择各种状态的鸡,测量体重,分析鸡恢复机能的情况。随着适当增加饲料、光照,二十天后,鸡的体重开始回升。两个月换羽结束,全身崭新,精神抖擞,产蛋率逐渐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且持续产蛋的时间很长。在集卵线上,白花花、薄皮、大个的新鲜鸡蛋,似泉水喷吐,耀眼夺目。养鸡姑娘们第一次大胆的科学试验成功了!
温淑香她们通过刻苦学习,精心观察,现在能从鸡的声音变幻,分析出它们惊、喜、痛的情绪,有危难的呼喊,有病痛呻吟,有饥渴的嘶鸣,也有迎接养鸡姑娘的欢唱……。凭着这些经验,姑娘们可以更好地护理鸡群,进一步充实、条理,系统化,还将会丰富养禽学。
在向科学进军中,姑娘们在政治上也大有进步。有的入了团,有的入了党。对养鸡事业更有感情,更加热爱了。
本报记者 齐志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