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华总理会见瓦利大臣
就进一步发展中英经济合作关系以及当前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新华社北京三月四日电 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今天下午会见英国工业大臣埃里克·瓦利一行。
华总理同英国朋友就进一步发展中英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以及当前的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华总理说,我们同英国的关系越来越好。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他对英国在同中国发展关系中所持的不容许第三国干涉的立场,表示赞赏。
瓦利大臣说,我们这次来中国访问非常成功。英中之间存在着的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
英国驻中国大使柯利达参加了会见。
会见时在座的有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外贸部长李强,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国家经委副主任马仪,中国银行董事长乔培新,外交部部长助理宋之光。


第1版()
专栏:社论

遵循周总理的遗愿纪念周总理
今天是周恩来同志诞辰八十一周年,四月五日是北京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天安门革命活动三周年。中共中央已经发出了关于今年纪念周恩来同志的通知,着重提出:“纪念和学习周恩来同志,一定要体现周恩来同志的遗愿和作风。” 根据这个精神,中央决定经过调整和充实了的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展出;并决定着手编辑周恩来同志文集,明年初开始出版。关于为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在党的历史上贡献最大的老一辈革命家合建纪念堂的计划,中央也在继续研究妥善方案。中央的这些决定,反映了亿万人民的心愿,我们热烈拥护,坚决支持。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同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领导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缔造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共和国。他是我们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的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同志是毛泽东同志不可缺少的助手,是毛泽东同志最亲密的战友。五十余载,鞍前马后,南征北战,同治山河,共理九州,周恩来同志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加强国际无产阶级和世界人民的团结,开展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周恩来同志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内、在中国人民中和在国际上,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他,全世界的人民衷心尊敬他。周恩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周恩来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有巨大的感召力。一九七六年震惊中外的天安门事件,就是中国人民保卫周恩来同志,申讨“四人帮”的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群众运动。周恩来同志是“四人帮”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不可逾越的障碍。生前,“四人帮”恶意诋毁周恩来同志;死后,“四人帮”不准悼念周恩来同志。“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大海咆哮了,火山爆发了。天安门前,纪念碑下,中华儿女用绚丽的花圈和犀利的诗词,表达了人民的爱憎,作出了历史的审判,敲响了“四人帮”的丧钟,为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的十月斗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现在,天安门革命群众运动的主要目标——打倒“四人帮”,维护周总理,发扬党的民主传统,结束全国的动乱,着手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都已胜利实现,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现实。周恩来同志的精神,则将永远同我们在一起,中国人民中蕴藏着极大的纪念周恩来同志、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热情。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只要妥善地加以引导和组织,必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周恩来同志一生不愿意宣传自己,尤其不愿意人们离开群众、离开党、离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而突出地宣传他个人。他生前一再嘱咐不要为了纪念他而花费国家的钱财和人民的时间,希望把国家的财力物力和人民的全部精力都用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上去。这是周恩来同志的美德。我们在纪念周恩来同志的活动中,要注意切勿把周恩来同志生前不愿意的做法强加给他,损害他的形象。正是根据这种考虑,根据我们党几十年来直至最近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倡的作风,对很多群众提出的为周总理树铜像、命名周恩来公园等建议,中央认为不宜采纳。这是需要向群众解释清楚的。纪念周恩来同志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革命精神,象周恩来同志那样去工作、去生活。我们要学习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具体情况相结合;学习他无限热爱和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学习他的民主作风,谦虚谨慎,艰苦朴素,遵守纪律,以身作则。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国青少年,特别是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周恩来同志为榜样,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努力奋斗。
今天,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学习周恩来同志,特别要提倡象周恩来同志那样顾全大局。周恩来同志的一生,高瞻远瞩,深明大义,处处以大局为重,事事从大局出发。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功盖中华,誉满天下,从不居功。他光明磊落,忍辱负重,严以责己,宽以待人。他为了团结同志,稳定大局,宁肯自己受委曲、受责难,从无半句怨言。他大公无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社会,从不向社会索取任何私利。有了周恩来同志,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无忌的大灾难中,才保存了党的一部分精华,维系了亿万人心,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次大分裂。今年是我们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年,各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困难不少,很需要我们的干部和群众学习周恩来同志顾全大局的崇高品德,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相互关系。我国经济现在刚刚好转,还需要经过一段调整的时间,才能迈开大步。我们的人民生活还很贫困,特别是多年艰苦奋斗的几百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工作和生活问题,还有待于妥善安排,他们的合理要求,应该给予解决,但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都得到解决。乾坤初转,百废待理,只有加快四化的进程,使国民经济迅速走上正轨,才能在生产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逐步解决人民生活中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是八亿人民根本利益的所在,是大局。离开了四化这个大局,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我们要象周恩来同志那样识大体、顾大局,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经过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我们的生活才能改善。
学习周恩来同志,要象周恩来同志那样发扬民主。周恩来同志是我们党内民主作风的表率。他密切联系群众,注意调查研究,勤于体察民情,善于吸取民意。经常是那里的群众生活遇到困难,那里的工作出了问题,群众有意见,他就到那里去听取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他是虚心进行自我批评的模范,工作中出了问题,他总是勇于承担责任,从不把责任上推下卸,更不把责任推给群众。现在不少领导同志,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有些同志很少到群众中去,很少听取群众的批评建议,甚至害怕群众,躲避群众。这种状况,应当坚决改过来。天安门革命群众运动告诉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共产党人不应该害怕群众,而应该深入群众;不应该害怕民主,而应该发扬民主。我们应当欢迎群众的批评,以取得群众的帮助;也应当把工作中的困难告诉群众,以取得群众的谅解。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图一己之利,强领导之难,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群众跟你站在一起,少数人的工作就好做了。“四五”运动的锋芒是对着“四人帮”的。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很清楚。现在,“四人帮”被打倒了,他们的资产阶级帮派体系被摧毁了,各级领导班子经过多次调整、充实、改组,已经不是“四人帮”那时候的班子了。这一点,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我们要发扬“四五”的民主精神,关心国家大事,行使宪法赋予我们的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也要支持他们的工作,注意遵守纪律,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没有秩序,各行其是,这不叫民主,这叫无政府主义。现在,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者在我边境猖狂挑衅,我正被迫自卫还击。这场自卫还击战虽然即将胜利结束,但保卫边疆却是一个长期的严重的任务。在国内,也还有阶级斗争,还有阶级敌人。我们决不能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学习周恩来同志,要象周恩来同志那样以身作则。周恩来同志言行一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坚决同各种特殊化作斗争。他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不说大话,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总是把荣誉归于别人,把重担加于自己。他苦在人先,乐在人后,坚持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周恩来同志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是每一个革命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决不可少的。领导言行不一,说得好听,做得差劲,就没有威信,说话没有人听。现在,人人都痛切地感到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社会风气败坏了。而要转变社会风气,必先转变党内风气;转变党内风气,必先从领导干部开始。上行下效,领导作风正了,党风好了,社会风气就会蒸蒸向上,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能稳操胜券。
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三年多了。他没有遗产,没有嗣息,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的美德是长存的,他的光辉形象鼓舞着我们争分夺秒,埋头苦干,把我们全副精力都用在努力生产,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上去,一心一意扑在四个现代化上,以优异的劳动成绩、工作成绩、学习成绩,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第1版()
专栏: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党中央决定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公开长期展出
据新华社北京三月四日电 中共中央最近决定,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从三月五日起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公开展出。
这个展览自一九七七年一月八日经中央批准内部预展以来,已经接待了四百多万观众,其中包括党的十一大代表、五届人大代表、五届政协委员和各种全国性会议的代表,同时还接待了华侨和港澳同胞数万人。两年多来,这个有教育纪念意义的展览,已成为人们瞻仰周总理的遗物,寄托无限怀念周总理的心情的纪念馆,成为缅怀周总理光辉业绩,学习共产主义精神的课堂。一位战士在来信中说:“展览前言第一句话就写上了周总理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这说出了人民心中对周总理的崇高评价。”一位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同志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们为有周总理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光辉典范而感到自豪,周总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外国朋友普遍认为,这个展览增加了他们对伟大国家的伟大总理的了解。
这个展览开始筹备于一九七六年一月。周总理逝世之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同志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举办了一个纪念周总理的小型展览以寄托哀思。粉碎“四人帮”不久,为了满足群众的强烈要求,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该馆全力以赴,用最快的速度,办起了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在预展期内,这个不到两千平方米陈列面积的展览,每天观众都达到饱和的程度,两年一直如此,这是我国展览史上前所未有的。现在中央正式决定开放这个展览,长期展出,这完全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根据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展览已经做了调整和充实。修改后的展览着重表现以下四个方面:一,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展览中增加了他的一些论著、报告、批件和文摘,如旅欧期间一些理论著作,对欧洲革命的考察报告和通讯,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些重要报告和批件等。二,周恩来同志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袖之一。展览中充实了大革命失败后,他在上海党中央工作期间为恢复和发展党的事业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有关材料,以及他和毛泽东等同志密切合作制定党和国家主要政策的材料等。三,周恩来同志是维护团结、顾全大局的光辉榜样。展览特别充实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顶住林彪、“四人帮”的疯狂破坏,力挽狂澜,保卫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保全党内外的干部等材料。四,周恩来同志谦虚谨慎,辛勤工作,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共产主义精神。展览以大量感人的材料,引导人们以周恩来同志为榜样,脚踏实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埋头苦干。


第1版()
专栏:

关于认真学习周总理的建议
编辑同志: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五日邓小平同志在周恩来同志追悼大会致的悼词中曾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学习周总理的号召,至今已三年了。
敬爱的周总理同伟大领袖毛主席一样,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中国革命的光辉先驱,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周总理没有留下遗产,没有留下后嗣,没有留下坟墓,连骨灰都已挥撒于祖国大地……。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精神,留下的是永远鼓舞我们前进的意志。毛主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气概,这种决心,这种能力,这种精神,在周总理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敬爱的周总理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奋斗一生,德高望重,誉满天下。为了使中华儿女世世代代铭记周总理的高尚品德和丰功伟绩,为了使周总理的名字和精神成为激励我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乃至共产主义的动力,我们建议:在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提出“学习周总理”的口号。希望中央对此作出一个决定,《人民日报》发一个社论。
学习周总理,就要完整准确地领会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不移地而又有创造性地去实践党的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始终为捍卫、发展真理而战。
学习周总理,就要无限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诚心诚意地做人民公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忘我奋斗,勤谨不怠,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习周总理,就要对敌斗争坚定、沉着、机智、勇敢,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具有与人民之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压倒一切敌人的大智大勇,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呼啸前进。
学习周总理,就要识大体,顾大局,光明磊落,团结同志,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不居功,不委过,勇于自我解剖,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战士。
学习周总理,就要实事求是,发扬民主,深入实际,埋头苦干,密切联系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永远置身于群众之中。
学习周总理,就要大公无私,言行一致,不谋私利,不务虚名,呕心沥血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
学习周总理,就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视水如油,惜米如金,用自己的血汗来填补国家的一穷二白,始终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为人民输血挤奶。
敬爱的周总理对雷锋有四句题词,这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正好是周总理战斗一生的记录,这四句话也正好概括了周总理的精神。
我们从革命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周总理的精神是伟大的,人民需要它,革命需要它,时代需要它,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它。我们深信,提出学习周总理,是符合亿万人民心愿的。我们认为:周总理的伟大精神应该成为中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激励我们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五二八八四部队 刘廷礼
张冠英 秦保中


第1版()
专栏:

李副总理会见日本《读卖新闻》访华团
新华社北京三月四日电 李先念副总理今天下午会见以编辑局局长为乡恒淳为团长、编辑局参与釜井卓三为秘书长的日本《读卖新闻》访华团。
会见时,李副总理回答了日本新闻界朋友提出的有关中日经济贸易关系、中越边境冲突以及我国国内和国际形势等问题。
我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王珍参加了会见。
日本《读卖新闻》访华团是三月二日抵达北京的。
华总理会见英国工业大臣瓦利。 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摄
李先念副总理会见日本《读卖新闻》访华团。
新华社记者 李生南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