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鼓起社员干劲 加强经济实力 大抓科学技术
——从川、黔、湘、苏农村看我国加快发展农业问题
我国农业怎样才能高速度发展?记者最近访问了四川、贵州、湖南、江苏四省农村,与山区、丘陵、平原和水网地区的农村干部和社员讨论了这个问题。答案可以概括成这样一句话:社员干劲加经济实力加科学技术等于农业高速度。
农业高速度发展要有什么样的增长率
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应该达到怎样一个水平呢?农业高速度发展要有什么样的增长率呢?
不少同志认为,从我国人民的消费情况来看,应该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一千二百斤以上。用三分之一的粮食作饲料发展畜牧业,使每人每年吃肉一百多斤,蛋二百个以上。按这个标准要求,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产量应达到一万三千亿斤到一万四千多亿斤。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五千九百亿斤。要达到上述标准,必须在二十二年内使粮食总产量增加一点三倍以上。如果一九八五年的指标是八千亿斤,那末,前七年每年要递增百分之四点五,后十五年每年要递增百分之三点五。就粮食生产来说,实现了这样的增长率,也可以说就是实现了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农业不只是粮食生产,还包括林业、牧业、渔业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业。这些产品的增长率还应当更高些。但关键是粮食产量。到本世纪末,如果粮食平均每亩年产量,北方为八百斤以上,南方达到一千六百斤以上(平原二千斤以上),就能腾出许多土地来种经济作物,让一些坡地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那时,我国人民的生活将大大改善,我们的国家将变得山青水绿,空气清新,生态循环平衡,富饶而又美丽。
一些先进单位走过的道路
记者访问的四省农村中,已经有一批社队的粮食增长率超过了上述指标。这些社队粮食产量高,五业兴旺,社员生活比较富裕,展示了我国农业光辉的远景。记者选择了大体能代表各该省自然条件的单位,逐一作了调查。这些单位走过的道路,对于我们探索农业高速度发展是很有启发的。
先看看四川的下食堂大队和五桂大队。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中,四川省粮食增产百分之十八,达到五百九十多亿斤。一九七七年增产,人们说是天气好。一九七八年持续大旱,仍然增产四十亿斤,不能不承认是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发挥了威力的结果。今后要长期保持这样高的增长率当然困难,但是平均年递增率达到百分之四点五还是可能的。已经报道过的地处丘陵地区的宜宾县喜捷公社下食堂大队,十五年来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率就达百分之十一,一九七八年亩产达到二千二百七十四斤,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现在,着重介绍一下地处川西平原的新都县天元公社五桂大队。
五桂大队九年来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率为百分之八,一九七八年平均亩产二千零二十三斤,每人平均分配收入一百二十六元。一九六九年以来,他们大力发展养蜂业,每年收入五至七万元;加上竹编、砖瓦等项工副业,年收入多达十余万元。他们用这笔钱买了一部汽车,十台拖拉机,仅三年时间就基本实现了耕作机械化。目前,他们正在研究解决地下水位太高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产量还可大增。
再说说贵州省的康济公社。
贵州的自然特点是:山高,土瘦,水位低,矿藏多。发展农业生产有不利因素,但也有有利条件。据初步勘测,八十四个县、市中,八十一个县、市有煤矿;铝、镁、锰、硫、重晶石等矿各分布在一、二十个县。改变这种“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状况,开发矿藏,发展社队企业,以其所长,补其所短,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资金,农业完全可以快速发展。清镇县康济公社就是走这条路子,六年中粮食生产达到了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一的速度。
康济公社平均每人只有七分多地,一九七三年以前粮食亩产不到五百斤。那一年,贵阳师范学院毕业的王世鼎当了公社党委书记,大抓社办工业,先搞小煤窑,后又办起铝钒土矿、酒厂、养猪场、机砖厂等十五个企业。公社用工业积累的钱购置了大批农业机械,兴办了水电站和几十个电力提灌站,使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有了灌溉保证;还制造了大量适合本地土质,具有肥田、保水、改善土壤结构优点的腐植酸铵肥料。这样,粮食很快就上去了,一九七八年全公社平均亩产粮食一千零三斤。这在贵州高原是难能可贵的。据公社书记王世鼎谈,如果进一步精耕细作,再增产一倍是完全可能的。
现在,介绍一下湖南的大瑶公社胜利生产队。
湖南省大抓了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小气候比较调匀,农业稳步发展。一九七○年以来,除一九七二年外,粮食年年增产。一九七八年全省平均亩产八百四十多斤。一些先进社队已超过此数几倍,最突出的是浏阳县大瑶公社和平大队胜利生产队。九年来,这个生产队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二,一九七八年粮食亩产高达二千八百四十九斤。
胜利生产队在大瑶镇旁边,人多地少,二百零三口人只有五十七亩四分粮田(另有一亩饲料地)。于是,他们从工业、副业方面找出路,抽出八十多个社员从事“浏阳花炮”等生产,每年收到社队企业转给生产队的工资二万多元。有了钱,就有了机械,有了化肥,农田面貌改变了,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了。一九七八年,这个每人平均只有二分八厘田的生产队,居然每人能分粮六百六十三斤,还卖给国家八千二百斤余粮,真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现在,胜利生产队的经验已在当地开花结果。一九七八年,它所在的和平大队亩产粮食二千二百八十三斤,它所在的公社粮食亩产一千六百三十九斤。
最后,再看看江苏的华西大队等单位。
江苏省的粮食平均亩产已超过八百五十斤,苏南地区过了千斤关。水网地区的特点是怕涝不怕旱。一九七七年雨水多,大减产。一九七八年连晴高温,大增产。若能建成灌溉和排水两套系统,再加上大量肥料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能更上一层楼。著名的江阴县华西大队就是这样。这个大队一九七八年粮食亩产二千四百二十七斤(按晚稻栽插面积计算),十五年中增长了两倍。
华西大队的情况报纸上已经详细介绍过,这次记者去采访,着重了解附近社队向华西大队学习的情况。
前几年人们去华西大队参观,看到这个队的农业生产费用很高,除去成本,可以积累的就没有多少了。有的人不明白他们哪有那么多钱买化肥和机器,修建居民新村、教育大楼和电影院。后来才知道华西大队有个“聚宝盆”藏在农家大院里,这就是五金加工厂。这个厂投资十三万元,年产值七十多万元,年盈利二十多万元。他们把工业积累的资金,用来发展粮食生产;又以大量粮食为后盾,发展畜禽养殖业。
秘密公开后,远近社队都学习这种“为了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办法。两三年内,不少社队都赶上或超过了华西大队的水平。记者访问了华西四周的向阳、华明、前进、立新、华士、周七等六个大队。一九七八年,这些大队粮食亩产二千斤到二千四百斤,每人平均分配收入一百四十元到二百元。这些大队的居民新村,比华西大队更美观更适用。真是后来居上,一个赛一个,令人越看越高兴。
高速度发展我国农业的途径
各省农业先进单位的实践表明,无论山区、丘陵、平原还是水网地区,粮食生产都能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四点五以上的高速度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走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各个农业先进单位差不多都是循着这条道路“起飞”的。
江苏省无锡县玉祁公社民主大队支部书记刘健华,年纪很轻,人称“小刘书记”。他根据本地农业先进单位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公式,工业积累的资金+副业提供的肥料=农业高速度。这个“小刘公式”传播很远,引起了农村工作同志浓厚的兴趣。记者与四省农业战线的同志讨论,觉得“小刘公式”很有意思,但还不够完整。许多同志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强大的经济实力,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赢得我国农业发展的高速度。人们可以概括成这样一句话,社员干劲加经济实力加科学技术等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起社员的干劲,一要国家推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并让社队有自主权,二要社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和按劳分配制度。这还不够,还必须使社队增产能增收,社员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由于长时间的极左路线的干扰,记者采访过的先进社队在前两方面的工作中都有不少毛病。尽管如此,可是由于他们有发达的工业、副业作后盾,做到了年年增产增收这一点,就激发出了社员很大的生产积极性。可以预见,随着农村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打碎了束缚社员手脚的一切枷锁,农民一定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来。
发展农业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包括财力和物力。这一点长期被人忽视。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空喊“思想革命化”,企图让农民勒紧裤带,单凭原始的犁耙锄头,去创造出个高水平的农业来,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现在,人们开始懂得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的重要性了,知道美国一个农民拥有的机械装备比一个工人所拥有的高数倍,因此才能以百分之四的农业人口养活全国的人而有余。但是,如果离开经济状况来侈谈农业的现代化,必然是空话。我国农民还穷,许多社队没钱,先进技术装备买不起也用不起,往往“望机械、化肥而兴叹”,许多地方出现农业机械积压滞销的现象。各省先进社队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兴办赚钱的工业、副业积累资金,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武装农业,促使农业高速度发展。
科学技术是重要的生产力。当前,不要说全国,就是记者采访的先进社队在科学种田方面也是很差的。现在,良种需要培育,土壤急待普查,肥料应该改进……。切切实实做好这些工作,将对农业增产起很大作用。
把勤劳刻苦著称于世的我国农民的干劲,从极左路线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再加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两个“翅膀”,赢得农业发展的高速度是大有希望的! 新华社记者 喻权域


第2版()
专栏:

“不毛之地”变绿洲 大灾之年收成好
——右玉县造林效益调查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塞上高原。解放前,全县仅有森林八千亩,覆盖率只有百分之零点三,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十分严重,农业产量很低,被称为“不毛之地”。建国以来,县委从本县的自然条件出发,组织群众大搞植树造林,到一九七七年底,全县造林保存面积六十五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一点五,基本改变了过去缺林少树的面貌。一九六九年以来,成林面积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七年年平均粮食总产比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七年年平均总产翻了一番;羊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二,猪增加了三倍。
去年,雁北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先是大旱,右玉县第一次下透雨是七月二十七日,比大旱的一九二九年还迟降雨两天。全县河水断流,三十五个水库干枯。七月底以后却连续降雨,转旱为涝,四万多亩耕地被冲或被淹。此外还发生了风、雹和早霜等灾害。周围的左云、平鲁、朔县、怀仁、山阴等县都比右玉减产严重,而且可以明显地看出,越是林木少的地方减产越严重,而右玉县由于早造了林带、林网和片林防护着农田,灾害大大减轻。干部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庄稼长在林带、林网当中,风来树挡,云来雨降,这是多灾之年少受损失或不受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林多,风沙被锁住了。据清代末年《右玉县地理》记载:“……一曰起风地,遍地游沙,随风旋转,稼穑不能,畜牧不便,是不毛之地也。”全县原有流沙二十多万亩,还有大面积的犯风地。每值春播季节,大风一起,表土和种子就被刮跑,前晌种,后晌撂,一年要种两三遍。近十年来,全县营造了总长三百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地面风速减弱了百分之二十一到百分之五十五,沙尘(沙暴)日数减少了百分之五十,有效地控制了风沙危害,现在一次播种就捉住苗。城关公社红旗口大队,是个大风口。解放前,全村仅有三棵树,沙随风走,流沙盖住屋顶,人们耕作和生活都十分困难。现在已造林八百亩,设置三条防风林带,“四旁”植树两万多株,县国营林场在该队附近黄沙洼的坡梁地和苍头河两岸造林二万多亩,挡住了风口,锁住了风沙,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七年全大队粮食总产达到十八万斤,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三倍。去年虽然发生了多种自然灾害,但遭灾不成灾,全年粮食总产和单产仍达到前年的水平。
二、林多雨就多,干旱减轻了。过去,这个县十年九旱。大搞植树造林以后,空气湿度相对提高,雨量有所增加。去年一月至八月二十四日,全县共降雨二百八十四点七毫米,比自然地理条件基本相同、但林木较少的平鲁县同期降雨多九十九点五毫米。在本县范围内,林多林少降雨多少也不一样。去年五月至七月,林木茂密的油坊、高墙框、杨村三个公社平均降雨一百四十五毫米;而林木稀少的庄窝坡、威坪公社只降雨六十四毫米到七十七毫米。高墙框公社蔡家屯大队,去年在沦头河防护林带内的一百六十亩小麦,亩产三百斤,比林带以外的产量多一倍。
三、林木覆盖面积大了,水土流失少了。过去,“旱天地冒烟,雨天流泥汤”,一遇大雨,山洪暴发,冲毁良田,泥沙遍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由于大面积植树造林,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截至一九七七年底,全县水土保持面积达九十八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七。李洪河流域总面积三十六平方公里,现在造林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地表径流比造林前减少百分之六十以上,河水含泥沙量也减少百分之六十以上,每年流失泥沙由十四万多吨减少到五万多吨。过去不能利用的旧河滩,已造良田二十三万亩。
四、树多了,霜冻轻了,冰雹少了。清代《朔平府志》记载:“右玉、平鲁,西北临边,寒早暖迟,所种惟莜、荞麦、胡麻。”解放后,随着林木覆盖面积的增加,无霜期延长了。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六年的十年与近十年相比,年平均无霜期由一百一十二点八天延长到一百二十八天,林网内霜冻危害减轻了,给农作物延长了生长期,使过去只能种莜麦、黍和胡麻的地方,现在也能够种植玉米、小麦和谷子了。冰雹灾害也大大减轻。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六年年平均降雹五点三次,一九六八至一九七七年年平均降雹减少到三点九次。
林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促进了牧业的发展,还提供了大量的燃料、木料、饲料和肥料,改善了群众生活。过去全县有二百三十三个大队共一万五千多户社员燃料奇缺,现在可以用整修的树枝和醋柳全部解决。高墙框大队过去靠刨草根、拾畜粪当烧柴。刨草根造成水土流失、草场沙化;烧畜粪造成肥料缺少、地力不足。现在林子起来了,烧柴不用愁了,畜粪用于肥田,秸秆还田,促进了粮、油增产。林多,枝叶多,林内绿草成茵,为养猪、牛、羊、兔提供了大量饲料。林多,木料多,现在全县每年可生产木材一千五百多立方米。按现有成材林木的生长量测算,每年可增长木材蓄积量五千至七千立方米,这是一笔很大的积累。群众高兴地说,这是咱们农民的“银行”。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来信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松毛虫蔓延编辑同志:
去冬以来,由于江南地区气温一直偏高,雨量偏少,林区大批松毛虫越冬,给林木带来很大危害。目前,浙江省新昌县已发现六、七万亩马尾松遭受虫害,其中二万多亩松林受害十分严重,已枯死近四分之一,损失木材一千立方米以上。
松毛虫是南方林区的第一号害虫。林业部门在新昌县黄溪渡大队和仓基大队现场调查发现,今年的松毛虫虫口密度很高,一棵松树上竟有三百条之多,并有松毛虫大暴发的趋势。抓住关键时刻,突击歼灭越冬老虫,已是十万火急!新昌县委对此高度重视,发动全县人民用千分之一敌百虫进行喷杀,灭虫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他们组织人工拷打、捕杀,围歼了大量的松毛虫。县林业部门还积极引进、繁育第一代赤眼蜂,采用生物防治的办法,效果也很好。
我们建议,林区各级党组织应高度重视越冬松毛虫的防治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松毛虫继续蔓延。
张令凯 柳永春 陶仁坤


第2版()
专栏: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地方小铁厂
甘肃省本着实事求是精神,下马停办了九个资源不足、长期亏损的地方小铁厂
据新华社兰州三月十九日电 本社记者王作言报道:甘肃省九个地方小铁厂因资源不足,长期亏损,在今年年初下马停办。这是甘肃省冶金工业局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所采取的一个果断措施。
这九个厂停办后,国家今年调拨十万吨生铁给甘肃,以弥补地方生铁产量的不足。
一九七○年来,甘肃省先后上马办了十二个小铁厂,几乎都缺矿少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这些小铁厂建设时花了三千多万元投资,投产后累计产铁只有二十多万吨。每吨生铁成本高达五百元左右,有的竟在千元以上。厂厂亏损,年年亏损,不仅一分钱投资没有收回,而且到去年底已累计亏损一亿零七百多万元。
与此相反,甘肃省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全省地、县办的二十四个小有色矿点,从一九七五年以来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铅、锌、铜、钨等有色金属矿石,而且盈利七百五十多万元,为农业积累了资金。
鉴于近十年的历史教训,甘肃省冶金工业局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经与地、县协商,在今年初决定只保留矿石资源较有保证、冶炼技术较好的天水地区小河铁厂、酒泉地区铁厂等三个铁厂,其余九个小铁厂统统下马。下马后的铁厂通用设备,由地、县调剂到需要的地方去,职工由地县有关主管部门安排到其他企业,或转入其他行业。
小铁厂撤销后,甘肃省一些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和社队群众普遍表示满意。他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盲目大办小钢铁,“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事情早就该停止了。


第2版()
专栏:来信

应当加快首都风景区的绿化建设
北京郊区的西山、十三陵、八达岭、密云水库等地,是著名的风景区。为了绿化、美化这些风景区,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八年,大批机关干部、部队指战员和大专院校师生踊跃参加义务劳动,大搞植树造林。仅西山地区就植树七万余亩。经过十几年管理,已郁闭成林四万七千亩,使西山同卧佛寺、香山、八大处等风景区构成了一个绿化整体。每到秋天,黄栌、元宝枫等叶子变红,和郁郁葱葱的常青树交相辉映,呈现一片秀丽景色。
但是,一九六六年以后,这些风景区的绿化建设停滞不前了。这十来年,新造林地只有几千亩,旧林被破坏得越来越严重。现在,西山地区的不少山上,树木稀疏,岩石裸露,开始光秃。十三陵、密云水库等地,过去造的上十万亩林地,成林的不过四万多亩。
北京市重点风景区的绿化建设为什么止步不前呢?主要是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植树造林工作很少有人过问。八达岭、古长城一带的绿化工作,周总理生前就十分关怀并作过具体指示,但迟迟不见行动。年复一年,那里的自然景观没有什么改变。其次是靠林场少数人守摊子,没有发动群众植树造林。这几个风景区都已建立国营林场,共有两千多名职工,但平均一人一年造不了一亩地的林。组织机关、部队、学校造林的传统,也完全丢掉了。再就是对毁林现象制止不力。近几年,不少社队不经有关部门批准,随便在风景区内开山采石,严重毁林。有些生产队还随便在林地放牧牛、羊,危害林木。另外,不少驻京机关、部队在这些风景区大量占地,划为“禁区”。这些“禁区”林地,林场职工进不去,占地单位又没人管理,甚至在里面伐木盖房,毁林种菜。据不完全统计,西山各“禁区”的树木近年来被砍掉一万多棵,林场职工十分痛心。
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加快首都风景区的绿化步伐?有关部门和群众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一,北京市领导机关应该把首都风景区的绿化工作抓紧。对重点风景区的植树造林工作,要有一个总的规划设计,有具体的要求。有关部门要按规划每年下达造林绿化任务,要求各单位按期完成。要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风景区的绿化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不仅搞好绿化,还要搞好美化、香化(种花草)、果化(种果树)。
二,恢复在京机关干部、部队指战员、学校师生每年定期参加植树造林的制度,掀起大规模的群众性植树造林热潮。
三,建立专业化的绿化大军,把留在城市暂时没有就业的知识青年、社会青年组织起来,成立数千人的绿化兵团,同国营林场订经济合同,作为一支突击力量重点搞好全市的绿化建设。
四,切实搞好国营林场的整顿。北京市现有二十五个国营林场、两千多林业职工。目前林场的领导班子,职工队伍,尤其是经营管理,都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林场二百多职工,真正搞造林管理的只有几十个人,很多人忙于后勤和行政事务工作。有的林场自己就乱砍滥伐树木。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调查研究,逐步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研究生 黄文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