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运用经济规律,力争最优经济效果
克山农场科学安排作物种植计划
黑龙江克山农场为夺取今年粮食增产和取得更大盈利,广泛发动群众,根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总结历史经验,选择了经济效果最优的比例,制定了科学的作物种植计划。
克山农场是一个拥有耕地三十六万多亩的谷物农场,一九七八年获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大丰收,粮食单产超《纲要》,上交国家商品粮六千多万斤,商品率达百分之六十三,平均每个农业工人为国家提供商品粮一万三千斤。全场农业生产盈利四百多万元。
在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盈利增加的情况下,继续前进的步子怎么迈?农场党委在贯彻三中全会决议的过程中,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人们的一致意见是,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生产商品粮的国营农场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选择最优的经济效果,把生产安排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什么是最优的经济效果呢?他们对一九七八年的经营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十一万多亩小麦,亩产五百零一斤,亩盈利四十二元七角,盈利率为百分之一百二十;十万多亩大豆,亩产二百一十一斤,亩盈利十一元八角,盈利率为百分之三十八点三。小麦和大豆两项共盈利六百多万元。六万多亩玉米,亩产四百零八斤,每亩亏损六元七角,其他作物亏损更多。很明显,小麦是经济效果最优的,大豆次之。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十一万亩亏损的玉米和其他作物的经营成果,达到小麦和大豆的水平,全场农业生产的盈利额就可比现在增加一倍。
这一分析,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说:“大苞米把我们坑苦了!”有的说:“国家需要小麦,一亩小麦的收入顶二亩半苞米,可我们瞪着两眼硬往赔钱的苞米上干。今后再也不干那种赔本的傻事了。”
那么,光种小麦不种玉米,行吗?有些农业技术人员列举了大量的技术分析数据,强调指出农业生产有强烈的相关性、多样性、季节性,没有其他作物提供好的前茬等条件,小麦的增产是不可能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不能简单地孤立地计算某一作物的产值和盈利,必须有合理的作物布局和科学的种植比例才能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农场领导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必须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于是他们组织科技人员和基层干部,组成历年产量变化、气候分析等三个调查组,由主要领导同志带队,展开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
各个调查组很快地得到了可贵的第一手材料。克山农场建场已二十四年,历年气象资料的分析说明,当地气象的最大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四至六月份平均每年有八级以上的大风十九次,这一时期降水量很少,只有八十六至一百二十五毫米。从这种情况出发,耕作栽培措施的关键,就是要在春季做好抗旱保苗工作。建场初期由于对这里的气候规律没有充分认识,只看到当地适合种小麦,就过多地种植了小麦。一九六五年以前的十一年中,小麦种植面积多达百分之五十四,有的年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加上耕作方法不合理,年年耕翻土地,使土壤中的水分散失很多,不能抗旱保苗,因而十一年中小麦平均亩产量只有一百三十七斤,多数年份亏损。被认为经济价值最高的小麦,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好的经济效果。
吃到了苦头之后,他们逐步把小麦的种植面积缩减到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把有利于后茬保墒的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百分之十五左右。同时,改翻耕法为少耕法,结果产量大增,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八年十三年间,小麦平均亩产量增至二百九十二斤,其他作物的产量也不断提高,多数年份盈利。实践证明,农业生产的最优的经济效果来自按客观规律办事。
但是,场领导只看到了增种玉米有利的一面,却忽视了不利的一面,不适当地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一九七五年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一,一九七六年达百分之二十八,小麦面积则被压缩到百分之三十。增种玉米对于建立合理的轮作和耕作制度,促进小麦增产,有很大作用。但这里无霜期只有一百一十天,加之玉米机械化还没有过关,种多了管理跟不上。一九七六年由于早霜为害,玉米亏损二百零六万元,一九七七年又亏损一百五十六万元。这两年小麦虽然连年丰收,但因种植面积减少,抵不住玉米的亏损,因而造成了全场严重亏损的局面。
在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总场提出了一九七九年种植的主要作物的比例是:小麦占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大豆占百分之三十到三十三,玉米占百分之十四左右,其他作物占百分之十左右。为了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克山农场召开了生产队干部大会,把调查分析资料绘制成二十三张大图表,张贴在墙上,发动大家讨论,统一了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各生产队按照总场提出的作物种植比例的原则,发动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地制定今年的农业生产计划。群众高兴地说:场领导作风大变样了,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到研究经济规律上,再不凭“长官意志”瞎指挥,这就抓到点子上了。原来,前几年场部硬性下达种植任务,强迫各生产队过多地种玉米,群众不愿种那么多,就虚报面积,有的地明明种的是小麦,却报成玉米。在场部统一领导下,他们对去年的十多万亩小麦地,一块一块地作了严格的测量,结果去年小麦的实播面积比上报面积多出二万亩。根据实测面积,把原来统计的小麦亩产五百零一斤,调整为四百二十七斤三两。
现在,克山农场的各生产队选择最优的经济效果,按地块一块一块地落实了今年的作物种植面积和各项增产措施,还搞了群众性的“地块技术设计”。
本报通讯员 丁履枢


第2版()
专栏:

及时运送农用物资支援春耕春播
济南铁路分局今年头两个月组织运输农机、化肥、农药、粮种等农业急需物资九万五千多吨
据新华社济南三月六日电 济南铁路分局不失时机地搞好支农物资的运输工作,今年头两个月就组织运输农机、化肥、农药、粮种等农业急需物资九万五千多吨,及时地支援了春耕春播和某些地区的抗旱斗争。
济南铁路分局采取了许多措施,对运输农用物资实行优先审批、优先进货、优先配车、优先装车、优先挂运。二月上旬,泰安地区农机公司有一批胶管、水泵、电机等成套排灌机械急需运往湖北农村抗旱用,泰安车站一面积极组织这批货物进站,一面向分局要车,很快便把这批排灌设备运到了目的地。两个月来,泰安车站和当地联运部门向各地组织装运的农业机械就有二十多车。
济南车站支农物资装车量大,中转业务繁忙。这个车站的职工采取细安排、巧配装、不落地中转等办法,加速了支农物资的运输。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农村领导干部要当内行
中共陕西省礼泉县委书记 王保京
为了适应工作重心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农村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科学技术,逐步使自己由外行变成内行。这是新时期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今天,农村不少领导干部中,“甘居外行”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前些年林彪、“四人帮”横行时,天天要你“突出政治”,事事要你“抓阶级斗争”,处处鼓吹“外行领导内行”。他们把懂得农业技术的老干部,打成“只拉车,不看路”的“走资派”;把努力学习农业技术的新干部,打成“走白专道路”的“投降派”。那时,“外行”吃香,“内行”遭殃,是非颠倒,很令人气愤!
这种极左的流毒把农村干部的思想搞乱了,搞僵了,也搞懒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领导就是抓“纲”管“线”,懂不懂生产技术无关重要。他们惯于空讲政治,懒于学习技术,多年在农村工作,对农业生产规律和一般科学技术仍然是一知半解,靠自己的权力地位去发号施令,用“长官意志”搞瞎指挥。现在是迅速改变这种僵、懒状态的时候了,否则就会拖农业现代化的后腿。
列宁说过:“我们要少搞一点政治,多搞一点经济。”毛泽东同志强调干部要学几门科学技术,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我原来认为自己一直在种庄稼,不用说是个“内行”;可合作化后搞科学种田,我睁大两眼,毫无办法。幸亏西北农学院教授赵洪章、苏献忠等同志前来指导,帮助我们办起了农业技术学校,组织大小队干部学习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才把科学种田搞了起来。我学会了杂交培育优良品种和一些新的耕作技术,逐渐取得了领导科学种田的发言权和指挥权。我们烽火大队先后培育出一些小麦、玉米优良品种,总结出了一些增产新经验,促进了粮棉的稳产高产。
但是,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需要不断地学习钻研。比如去年我们烽火大队搞一块百亩棉花高额丰产田,用一般科学务棉技术已不适应了。我就同科研站的干部一起,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国外的务棉技术,采取了直育早发,高垄作务,利用光照等科学新技术,获得了平均亩产皮棉二百七十斤的成绩,比往年高出一倍多。又如去年上半年我县遭受了特大干旱,山区旱塬夏粮减产。怎样预防来年大旱,又成为新课题。当时,我得知位于高山上的上桥大队在大旱中获得小麦丰产的消息,马上就去学习和总结他们的经验。原来他们先一年就搞深翻改土,蓄好底墒,做到了“先发制旱”。去年夏收后,我们就指导旱塬山区因地制宜地深翻改土,蓄水保墒,及时冬种,效果不错。
要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面貌,必然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就迫切需要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刻苦学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尽快地由外行变成内行,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培训农业现代化的生产行家
上海市金山县县委办公室 顾吾浩
加快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摆在农村各级干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就是要迅速成为搞现代化农业的行家里手。
长期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农村政治运动无休无止,阶级斗争被扩大化了。干部一抓生产,就说是搞“唯生产力论”;一抓经营管理,就说是搞什么“资本主义管卡压”,弄得农村干部不知农,生产能手变“生手”。就拿我县来说,农村干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土改、合作化时期的老干部。他们原来有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但二十多年来不断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有的至今靠边站,不能发挥作用;有的对近年出现的一些新的生产技术,也是生疏的。二是从社队提拔上来的新干部,搞运动“有一套”,搞生产和管理缺乏经验,现在感到有点束手无策。三是从上级机关派下来的干部,过去他们多数担任宣传、组织方面的工作,没有直接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对农业技术知识也是知之甚少,不适应发展生产的需要。干部队伍这种状况如果不迅速改变,势必落后于形势,失去领导生产的主动权。
目前,要解决干部当生产行家的问题,必须搞好三个“转变”:首先是领导班子的建设要适应以生产为中心的转变。要落实党的干部政策,调整、充实干部队伍,充分发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干部、老模范的作用。特别是社队干部,要根据新《六十条》,建立岗位责任制,使他们各务其职,有职有权地抓生产。其次,要把干部的主要精力转到领导生产上来,搞好干部队伍的技术培训。根据干部的不同工作情况,定期举办农业技术训练班,还要发挥县科委、各专业学会的作用,经常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开展先进技术交流,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科教片、科技展览馆等手段,大力普及和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第三,切实转变各级干部的领导作风,尤其要改变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会议成堆的现象,让各级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学会生产本领,学好科学技术。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充分发挥老农作用
解放军某部 吕承义
过去,农村生产队大都有个“老农顾问组”。队里制定种植计划、安排农活和决定增产措施等,都要把老农邀在一起议论一番,才落实下去。这些老农们热爱集体,很懂生产。对损害集体财产的人,他们敢管;对劳动中偷懒耍滑的人,他们敢批评;遇到脱离实际的瞎指挥,他们敢顶。大家称老农是“红管家”、庄稼人的“诸葛亮”。
前些年,林彪、“四人帮”搞极左,反“右倾”,“老农顾问组”不宣而散了,他们说话也没人听了。特别是十多年来,农村干部以主要精力抓政治运动,在研究农业上下功夫不够;大批年轻的新干部实践经验不多,不懂得怎样领导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就更有发挥老农作用的必要。
但是,现在有些干部还以为老农“右倾保守”,“看不惯新生事物”,又“不懂现代化”,不加重视。因此,肃清极左的流毒,仍然是当务之急。


第2版()
专栏:来信

抓紧配备农村技术员编辑同志:
当前有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有些社队缺少农业技术人员,影响着科学种田的深入开展。拿使用化肥来说吧,目前化肥种类很多,使用量也很大,怎样根据土质、农作物品种、天气等自然条件,合理施用,达到既有效又节约的效果,实在很重要。可是,据我了解,有的地方因为没有农业技术人员,干部和社员又不大懂,或者根本不懂化肥的施用要领,以为越多越好,随便撒用。结果往往得不偿失,不仅浪费了化肥,而且影响了土质,损害了庄稼,造成粮食减产。
因此,抓紧培养和配备农村技术员,建设一支庞大的农村科技队伍,是搞好科学种田,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希望各级领导部门,特别是社队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河北省蔚县宋家庄公社南双涧大队 孙保山


第2版()
专栏:来信

农民迫切需要改善文化生活编辑同志:
加快农业发展,要在政治上充分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同时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文化生活。
几千年来,在封建剥削制度重压下,我国农村的文化生活落后。解放后,这种状况虽然有所改变,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要求。特别是近十多年,林彪、“四人帮”到处扣“封、资、修”的帽子,把已经开展起来的农村文化活动,如农民夜校、识字班、文化室、图书室以及地方曲艺、戏剧等等,扫尽禁绝,使农民精神生活极为贫乏。
目前,农村中的文盲还为数不少,懂农业科技知识和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更寥寥无几。农民的文娱生活尤为缺乏,别说看什么戏,连看电影都是机会难得。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迅速恢复或兴办夜校、农业技术训练班,希望每个公社有自己的电影放映队,希望文艺团体经常巡回下乡演出,改善农村的文化生活。这件事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
贵州省贵阳市
孟关中学教师
李成忠


第2版()
专栏:

这许多中药材为什么霉烂了
成都中药材站五二二库已经或者正在霉烂变质的药材有五十多个品种、数百万斤,总值四百四十万元。这一严重损失,明明是省、市有关中药材领导机关不察下情、盲目经营的官商作风造成的,但在问题暴露之后,他们竟充耳不闻,更谈不到检查自己应负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更加令人惊奇的是,个别领导人竟然说,药材霉烂,是因为落实了政策,生产得太多了!
在成都,当许多人拿着中药方,跑了许多药铺,嗟叹“抓药难”的时候,离市中心十余里路的成都中药材站五二二库,却因为有关领导部门的官商作风,造成数百万斤药材已经或者正在霉烂变质。据仓库同志反映,正在霉烂变质的药材有五十八个品种,总值四百四十万元。
记者到五二二库,只见库房外的空地上、通道里、树荫下,甚至打包机房中,堆满了竹席包装的药材。二十多间库房里,药材堆垛超过横梁,挤满墙根,连门口也找不到可供手推车回旋的余地。几十个工人在露天堆垛上吃力地翻动着发霉的药包,有限的空地上铺满长着黑霉的羌活、大黄等药材。在他们身后,还有几十座小山似的堆垛,有的只在顶上盖了一小块篷布,活象大胖子戴了顶婴儿帽;有的干脆光着“头”,任凭风吹雨打。在这些堆垛的底部,药包的竹席已经黑朽,用手一抓,药材和竹席纷纷坠落。剔出的霉烂药材,已经堆成两座高十余米,直径七、八米的小山。空气中散发出腐烂气味和翻包时飘荡出的灰黑色的霉灰。仓库主任说,霉烂仍在继续发展。
为什么这么多的药材会在仓库里霉烂变质?有关单位的同志们说,责任完全在官商作风严重的省、市中药材领导部门。
五二二库有简易库房二十五幢,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库容量一千三百万斤。就这么一个中型仓库,却要担负接收阿坝、凉山、甘孜、内江、温江、乐山和西藏的昌都等七个地区的中药材调供全省、全国的繁重任务。多年来,省、市中药材领导部门盲目经营,从来不考虑仓库容量,使仓库长期处于来多少收多少的被动状态。到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止,这个库已调进的药材达三千一百五十七万斤,超过可容量一倍以上。为了放置这些药材,仓库职工竭尽全力,除了现有二十五幢库房尽量超高堆码,还占用了车棚、加工房、炕房、职工食堂,并违反防火要求,在库房间距的空隙地上搭盖货棚。尽管如此,还剩了八百万斤没有房子放,只好堆放在通道上。由于通道堵塞,加工场地被占用,直接影响了对药材的处理。据仓库同志反映,露天堆放药材,每年损失三分之一左右。仓库在最近几年内,曾向四川省中药材公司和成都中药材站打了多次报告,汇报仓库堵塞的严重情况,要求扩建仓库或调整任务,但都没有引起任何一个领导机关的重视。去年七月,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来货激增,仓库没有办法,只好采用写人民来信的方式,向省财贸组、省供销合作社、省中药材公司等八个领导机关反映库小药材多、损失严重的情况。八个领导机关中,有的回信说了些表示关心的话,有的干脆置之不理,药材仍源源不断发到仓库。仓库要求在龙潭公社租八亩地,搭棚堆货,但因需三万元资金,上级不予批准。五二二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大批药材霉烂。更使人奇怪的是,尽管药材霉烂已造成严重损失,但有关领导机关仍将大批药材调进仓库,今年春节前后,调进药材平均每天十万斤左右。仓库领导说,雨季一到,还有可能被冲掉啊!
药材大量霉烂,明明是省、市有关领导机关不察下情、盲目经营的官商作风造成的,但在问题暴露之后,他们竟充耳不闻,更谈不到检查自己应负的责任了。成都市中药材站的领导同志说,仓库的报告,我们都往上照转了。一个财贸领导机关的负责同志说得更新奇:霉烂的原因,“是今年落实了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药材生产太多,我们受不了。”请大家听听:这不是公然把责任推到辛辛苦苦跋山涉水采集药材的广大群众身上了么?
本报记者 贺晓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