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猫懒鼠勤
董逢亚
报纸上发表过一封《提倡养猫》的读者来信。说菏泽地区出现了罕有的鼠害,竟至三五成群,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摇大摆,横冲直撞,甚至“无人照顾的熟睡的孩子有的也被咬伤”。还说鼠害如此严重,是由于在用药灭鼠的同时,老鼠的天敌——猫,也被大量毒死了,而猫的繁殖速度却远不如老鼠快。所以,“猫几乎死光了,老鼠却添子添孙,越来越多”。于是,读者“希望迅速发展养猫”。
读了信,想起另一则“猫懒鼠勤,人民遭殃”的群众呼声。这是关于社会鼠害的,“猫”,指的是我们的专政机关及其人员,“鼠”,指的是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刑事犯罪分子。这当然是人民群众的一个形象化的比喻,觉得把两者的关系比得很恰当。人民建立专政机关,组织专政队伍,正是如同养猫,目的也正是用来灭鼠,以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受鼠的噬害。可以说我们专政机关及其人员是否作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也就是看他是否“厥尽猫职”,勤于捕鼠,真正成为那些“害怕阳光的坏东西”的“天敌”。
有些地方社会鼠害严重的原因,既不是“猫几乎死光了”,也不是“老鼠添子添孙,越来越多”,而确乎是由于有些“猫懒”。这些“懒猫”,对于为非作歹的“老鼠”缩手缩脚,该抓的不抓,该判的不判,或重罪轻判。在懒猫面前,老鼠不只是“勤”,而且凶了起来。杭州“二熊”之辈,不就很有那么一股“三五成群,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摇大摆,横冲直撞”的架势吗;有的犯罪分子,竟敢拍着桌子向专政机关当面挑战,而“猫”却束手无策,这简直有点儿象老鼠戏猫的传说了。难怪人们抱怨我们专政机关:“一猫镇千鼠”的威风哪里去了?
我们的“猫”,不管黑的白的,大多数原是很能抓老鼠的好猫。林彪、“四人帮”这些鼠妖,因此才进行疯狂的阶级报复,大施虐害和摧残。江青不就因“管到我们头上来了”,才狂喊“砸烂公检法”的吗?继之,林彪、“四人帮”又弄了些鼠披着猫皮,不仅护了鼠,而且咬猫、咬人。现在,鼠妖们打倒了,应该是大显“一猫镇千鼠”的威风了,然而有的却还心有余悸。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有的留有林彪、“四人帮”棒击的后遗症而精神不振;有的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办法缺乏全面的理解而踌躇不前;有的听了扑朔迷离的什么“人权”、“自由”怪论而迷迷糊糊;有的怕再误伤人而缩手缩脚;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人们在盼望着懒猫振作起来。杭州“二熊”伏法之后,人们赞猫情绪之热烈,可见人心。我们的猫,切不可听那些惯于惜鼠的人关于什么人权的胡言乱语。他们讲的虽是人权,保的其实是鼠权,听任老鼠去咬人的耳朵,岂不就是对于真正人权的极大损害吗?至于熟悉和准确掌握法律,严格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区分人鼠,力戒伤人,这些当然是应该设法保证作到的。


第6版()
专栏:

友谊的花环
——记《鉴真东渡》剧组和日本朋友的友好往来
康洪兴
飒飒的秋风,染红了西山的红叶。九月底十月初,由村田达二先生率领的日本《友谊之门》电影摄制组,完成了在北京之外的拍摄计划,紧接着在中央实验话剧院排练场和广济寺给话剧《鉴真东渡》拍了排练实况纪录影片。这部纪录片,该是早已同千家万户日本人民见面了。而描写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千古流传之佳话的历史剧《鉴真东渡》,也已经搬上了北京的戏剧舞台。
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在建立这种友谊的过程中,两国的祖辈都作出过无数贡献,其中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为了传播盛唐文化和弘法传律,他不畏艰险,五次东渡失败,终于到达了日本都城奈良,不仅在日本开创了律宗,也为灿烂的天平文化奠定了基础。《鉴真东渡》便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这一光辉篇章的生动的再现。
回顾该剧创作和上演的过程,每一步都渗透着中日两国文艺家的深情厚意。今春,日中友好协会的朋友们从中国方面研究中日关系史的历史学者汪向荣处,得知了中央实验话剧院在创作话剧《鉴真东渡》的消息,非常高兴,预祝成功。不久,日中友协常务理事岛田政雄先生接到了中国方面寄去的剧本初稿,很快阅毕,并将本子转给著名戏剧家河原崎长十郎(扮演过根据日本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天平之甍》中的鉴真和尚)。河原崎先生兴奋不已,不顾七十多岁高龄,偕同夫人去到岛田家中,请岛田先生把剧本亲自口译给他俩听。之后,他又跑到唐招提寺森本长老那里,亲口告知剧本序幕中写到了森本长老本人一事。长老得知后,高兴得眉开眼笑。岛田先生又代表诸位给剧组写来了回信,表达日本友人读了剧本后的欣喜之情,并提出了宝贵意见。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颗新的友谊的种子,就这样萌芽破土了。
五月中旬,前面所述的日本拍摄的以鉴真事迹为内容的《友谊之门》摄制组来到中国。他们一下飞机,就要求同《鉴真东渡》剧组见面。中日两国文艺家一见如故,双方毫无保留地交流了创作构思和经验。日本友人给剧组赠送了唐招提寺的画册,中央实验话剧院为他们搜集了中国古代的音乐资料。不久,日本戏剧家河原崎先生也给赵朴初、汪向荣(两位都是《鉴真东渡》的顾问)以及赵丹(《鉴真东渡》的艺术指导)和吕复(中央实验话剧院负责人之一并主演剧中的鉴真和尚)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书信,并给剧组寄来了由他主演的《天平之甍》的剧本、剧照、设计图和化妆等有关资料,同时还寄来了作曲家团伊玖磨先生为《天平之甍》所作的全套乐曲录音胶带。
剧组同志们在日本朋友诚挚的友谊鼓舞下,对剧本作了多次修改。中国方面把第九稿寄到日本后,岛田先生一口气把剧本翻译成了日文,并于今年十月份在以宇都宫德马先生为顾问的日本杂志《中国》月刊创刊号上发表。同期,还发表了赵朴初和赵丹两位同志的题词。赵朴初的题词是:“高山流水,千载知音,华雨和风,万年携手。”赵丹的题词是:“鉴真和尚搭起的中日友好此座桥梁,我们世世代代要维护它,修缮它,使之更坚固,更辉煌。”第二期,又发表了赵朴初同志为《鉴真东渡》发表而写的专题文章:《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人物》。嗣后,岛田先生来中国访问期间又亲临排练场观看了该剧第一、四两场戏的排练以及剧中的武打和舞蹈场面,在百忙中写了书面意见。
不仅日中友协和日本戏剧界、电影界的朋友们如此诚挚、热情地关心和爱护《鉴真东渡》,为这朵友谊之花培土、整枝,就连日本新闻界的朋友也为它浇水、施肥。今年七、八月间,《朝日新闻》和《日本与中国》两报相继发表了中央实验话剧院排练《鉴真东渡》一剧的报道和照片。最近,岛田先生和作家秋岗家荣又来信告知:日本电视台要在该剧于北京公演之后,来中国拍摄该剧的电视片。
《鉴真东渡》的编演,也受到了邓颖超同志的赞扬。十月二十五日晚,在出席了庆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一周年纪念酒会之后,邓副委员长观看了《鉴真东渡》的演出,并于幕间休息时上台接见了剧组全体成员,合影留念。邓副委员长亲切地说:“四月份我在日本唐招提寺看见了一千二百多年前的鉴真坐像,今天又在我国戏剧舞台上看到了鉴真的艺术形象,我很高兴。我再到日本时,见了天皇一定告诉他这个情况。中日两国人民一定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邓颖超同志说出了全剧组同志的心里话,说出了中国人民的心里话!
从唐代和日本天平时代到现在,历史已经走过了一千二百多年的路程。这期间,中日两国虽有过暂时的失和,但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却始终没有间断过。戏剧艺术的交流也证明了这一点。本世纪早期,我国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戏剧教育家、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创始人欧阳予倩,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戏剧团体“春柳社”,最早把日本的话剧艺术带回祖国,使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为增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作出了贡献。现在,由他老人家一手创办的中央实验话剧院创作并演出话剧《鉴真东渡》,正是在先人们开拓的中日友谊之路上迈出的新的脚步。中日两国的艺术家和友好人士,正是用这朵艺术之花,编织着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新花环。愿这样的花环越编越多,越织越艳,把中日之间的友谊之路装扮得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第6版()
专栏:

相见欢
赵朴初
——选送熊猫欢欢
往日本国志喜
深情曾注兰兰,掌珠般。
永结良缘更为遣欢欢。
人地好,蓬壶岛,祝平安。
遥指青云脩竹万千竿。


第6版()
专栏:文化生活

书林应当多采
江霞
读书有感,写点札记、随笔之类,当然比不上重头论文那么逻辑严密、分析周详、说理充分。可是,如果真有深切的体会,所谓一得之见的,倘又写得短小、亲切,却实在可以收到给人知识、给人启发而并不使人感到沉重的效果。
这类文章的传统,在中国,是相当深厚的。较为古老的笔记、札记、笔谈、小品、拾零、摭拾集等等,有许多集子,至今还为人们所爱读。鲁迅就写过《书苑折枝》、《夜读偶记》及其他类似题目的文章。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前辈也有过这种集子。近人如唐弢的《书话》,秦牧的《艺海拾贝》,陈原的《书林漫步》……,同样很受欢迎。
因此,能否设想“读史札记”、“读诗随感”、“哲林拾英”这一类的书籍,经由作者的努力来逐步形成,即:作者们有意识地围绕一个中心,经常写些精炼、生动的读书笔记发表,积以年月,然后将这些作品加以编排、修改、加工、整理,形成一本既有中心、略具系统,又是各自成篇,每篇比较短小活泼的专集。这种集子,以古今中外的广泛文化知识,丰富人们的思想,开阔人们的眼界,给予人们智慧,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显然是会得到普遍欢迎的。象鲁迅的《门外文谈》,象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这样比较深入浅出,既有系统又有文采的文集,确实值得大大提倡。许多学科,诸如逻辑学、历史、地理,以至经济学,是否都可以提倡这种写法,以便得引人入胜、易读易懂的益处,避枯燥、单调、沉闷的弱点。这些,作为对于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专著、学术论文的一种补充,大抵也不失为是“书林”的一种丰富多采吧。
宋人刘克庄在《卜算子》一词的上阕中写道:“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在书籍的园地里,也希望出现这样“百种千般巧”的局面。


第6版()
专栏:

绿色的林带(外一首)
董耀章多么令人神往啊,绿色的林带,你把千古荒丘郁郁覆盖,再听不到狂风嚎啕,打哨游荡,再看不到日蔽黄沙,云漫尘埃。——秃顶老山,容颜顿改。到处是绿的层楼,绿的桑陌,到处是花的潮头,花的大海,是三中全会的东风给山乡浓浓抹了一笔,山乡啊,绿云呈祥,荡玉泼彩。——一代育林,造福万代。山岭,披挂起翡翠般的锦袍,大地,绿荫如屏,歌飞天外,送高楼广厦方方栋梁,送铁路钢轨枕木排排。——江山不老,青春永在。
公 社 大 堤好一座巍峨的大堤,气度不凡,横贯东西,挽起莽苍浩瀚的峰岳,镇守万顷绿色的涟漪。给高峡一汪平湖,给山乡一派生机,琳琅满目啊,扬花吐翠,应接不暇啊,堆金积玉。好啊,公社巍峨的大堤,你叱退洪峰,把琼浆玉液献给大地,风吹不动,象巨人般巍巍耸立,浪打不移啊,牢牢筑就在社员心里!


第6版()
专栏:

富 士 山 下
〔中国画〕
王维宝


第6版()
专栏:闻者足戒

开不开的“后门”
赵宗亭
县计委李主任的爱人老胡到县劳动局找到了秘书老魏,她热情地说:“魏秘书,今天找你的麻烦来了。”说着,从钱包里掏出一张不大的白纸条子,递给了魏秘书。
老魏拿着条子,仔细地默读着:“我已和陈局长商量,同意给李主任的孩子安排工作。王。”
“不行呀!老胡。”魏秘书站起来为难地说。
“怎么不行?”
“不合政策,也不合手续。”
“书记、局长都同意了,还不行?”
“那也不行。”
老胡板起面孔说:“是书记、局长说了算,还是你秘书说了算?”
“党的政策说了算。”老魏干脆地回答。
“你算老几,拿钱不多,管事不少。”老胡蛮横地说。
“那总比拿钱不少,只管私事的人强吧。”来劳动局办事的一个同志不服气地插嘴说。


第6版()
专栏:闻者足戒

要什么
梦泽
“他大叔,这回招工,我那小妞儿够条件了吧?”
“文化考试都及格了,就是体检不行啊!”
“咳,一点儿小毛病,你这大书记打个招呼就过去了!”
“大婶……”
“孩子他爸去东北出差,给你带了两瓶虎骨酒。可不易弄到啊!”
“我不要,大婶!”
“还有一大包‘猴头’哩……”
“我不要,大婶!”
“还有一斤上等高丽参哪!”
“我不要,大婶!”
“你要啥呢?”
“我要……”
“唉,就怕你要的我没有。”
“你有哇,大婶!”
“什么?”
“你肯给吗?”
“咳!他大叔,掏心里话,我不怕你要啥,就怕你啥都不要啊!既然你要的我有,你就尽管说吧,我还能不给吗?一定给!准保给!你就快说吧!”
“大婶啊,我要的就是你支持我不搞特权开后门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