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苏联连日向阿富汗空运大批作战部队
美国要求国际社会谴责苏联干涉阿富汗内政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苏联最近向阿富汗空运大批作战部队和武器装备。
美联社二十六日发自新德里的报道说,乘飞机离开喀布尔的旅客二十六日“看到十几架苏联运输机在喀布尔着陆,从飞机上卸下了装甲车和数百名苏联作战部队。”
报道说,一名飞机乘客在到达新德里时说:“我看到有一百五十名至二百名佩有步枪的俄国军人从我们身旁走过,还有相当多的人留在集结地区。”
报道引用一位亚洲旅客的话说,标有苏联标记的AN—12和AN—22运输机,在卸货时引擎仍在转动,卸完货后就立即起飞了。这位旅客还说:“机场上,阿富汗人因看到俄国人——到达时穿着军装并拿着武器——而大为震惊,我看到有些人在哭。”
报道说,据估计,自从二十四日晚上以来,至少有六十架苏联飞机在喀布尔降落。这种飞行“使得喀布尔的人没法入睡”。
报道还谈到“乘客看到穿着厚厚的大衣的俄国人、装甲运兵车”和其他武器装备“从飞机上弄下来。”
报道指出,苏联“调这些军队来也许要参加一次计划中的攻势”,向阿富汗穆斯林武装的据点发动进攻。
新华社华盛顿十二月二十六日电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霍丁·卡特今天说,苏联在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两天向阿富汗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运。
他说,参加这次空运行动的飞机有一百五十架次,在喀布尔国际机场上有“几百名苏联士兵”。一名美国官员认为,通过这次空运,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人员可能又从原来的五千人增加到一万人。
与此同时,苏联还继续在向苏联同阿富汗北部边界毗邻地区增兵。霍丁·卡特说,根据美国得到的情报,苏联已在那里集结了“相当于五个师”的兵力。
这位发言人说:“看来苏联人在向阿富汗派驻军事力量方面正在跨过新的门槛。”
他说:“我们已向苏联人直接表明了我们的看法。我们认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应当谴责这种明目张胆地干涉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内政的行为。”


第6版()
专栏:

霍梅尼说人质危机可能导致战争
新华社德黑兰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据伊朗报纸报道,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十二月二十六日说,人质问题的危机可能导致战争。他说:“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战争。一场政治和经济战争,军事上的战争也可能会发生”。
他在向伊斯兰禁毒协会领导人发表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的经济只依靠一个国家,只要外国人卡住他们对我们的出口,就能轻而易举地使我们屈服。”他还说:“现在,他们用经济封锁威胁我们”,“我们应该作好准备”。
同一天,伊朗外长戈特布扎德警告说,如果联合国要(对伊朗)实行制裁或美国进行单方面经济封锁,所有的人质将作为间谍受审。


第6版()
专栏:

美国青年示威声援被扣留的美人质
美国禁止银行向伊朗提供任何信贷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华盛顿消息:约二百五十名美国青年二十六日在白宫前的大街上举行示威,声援在伊朗被扣留的美国人质。
五十名学生化装成被扣留的美国人质,象征性地蒙住面孔和被捆绑,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美联社说,这次示威是对卡特总统向伊朗施加压力要求释放人质的行动的支持。
在集会上,一名发言者说:“我们的哥哥姐姐们曾为反对越南战争而示威。我们游行是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灾祸。”
一位教士在讲话中指出:“以宗教的名义,我们抗议用宗教的名义犯下的罪行。”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华盛顿消息:美国财政部昨天宣布,禁止美国银行向伊朗提供任何信贷。
财政部在一项声明中指出,对伊朗在美国的财产实行冻结的命令也适用于信贷方面。声明说,从十一月十四日以后,禁止延长给伊朗贷款的期限或向它提供新的贷款,除非银行得到许可。


第6版()
专栏:

伊朗要求增加对苏出口天然气价格
新华社德黑兰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伊朗石油部长莫因法尔二十六日要求修改规定伊朗向苏联出口天然气的双边协定。他说,伊苏协定对伊朗不利,天然气的价格应当增加。
莫因法尔对《德黑兰时报》记者说,伊朗和苏联之间的谈判已经开始,并将举行一系列的会谈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他说,伊朗由于石油的减产已经削减对苏联出口天然气。
他谈到,伊朗计划在从一九八○年三月二十一日起新的伊朗年度期间,出售二百二十亿至二百三十亿美元的石油。这笔收入将作为伊朗明年发展项目和其他方面的资金。


第6版()
专栏:

伊朗伊斯法罕市动乱不安
新华社德黑兰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此间报纸报道,伊朗伊斯法罕市近来发生动乱,各种组织的人在市政府内举行静坐示威,要求取消霍梅尼在这个城市建立起来的所有的委员会。
报道说,动乱是十天前开始的。当时人们举行示威,要求撤走从别省派来的革命卫队,取消这个城市的各种委员会,并要一位前宗教法官回来。
据《消息报》报道,大约有七十五个革命组织支持伊斯法罕人民的要求。这些组织在给霍梅尼的一封信中,要求他下令取消那些委员会。


第6版()
专栏:

伊朗宗教领袖沙里亚—马达里
希望恢复伊朗和伊拉克的正常关系
据新华社科威特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据科威特报纸报道,伊朗宗教领袖沙里亚—马达里对该报发表谈话说:“我们希望同伊拉克的关系恢复正常和互相开放边界。”
他在谈到伊朗同邻国的关系时说,“我们同苏联有着友好的关系,我们同象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这样的伊斯兰国家就更应保持良好关系。我们应当巩固同科威特、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睦邻关系。”
沙里亚—马达里在谈到伊朗政府同库尔德族之间发生的冲突时,表示不希望用战争的办法来处理不同教派之间的关系。


第6版()
专栏:

布热津斯基说八十年代是个危险时期
美国要加强防务和军备控制对付面临的挑战
据新华社华盛顿十二月二十六日电 提前出版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一期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登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对该刊记者的谈话,谈到美国在进入八十年代时在世界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将采取的对策。
布热津斯基说,在过去十五年中,美国面临着两个基本的挑战:第一个是对它“在世界上的地理战略地位的挑战”,第二个是“对它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国家的关系的挑战,这些国家在过去二十年中突然在政治上觉醒了”。
布热津斯基说,美国的地理战略地位之所以受到挑战,部分是因为“我们(美国)的对手已经改善了他们的地位并且一直在向全世界扩张”,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登上世界舞台,“意味着在世界事务中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的结束”。
他说,因此,需要“通过防务计划和军备控制来加强我们(美国)的安全”,并且更有成效地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他说,“伊斯兰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政治的和宗教的复兴。它能够产生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结果”。他说,“我们不能预先作出判断说这种伊斯兰的复兴是自然而然地同我们相敌对的”。他还说,“从长远来说,穆斯林世界与苏联之间的不和谐比同美国之间的不和谐要大得多”。
在谈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能否帮助美国对付欧洲以外的危机时,布热津斯基说,北约仍然同美国保持着主要的联盟关系,它的目的是促进大西洋地区的安全。
关于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问题,布热津斯基说,过去几年来苏联一直在军事方面努力加强,“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我认为八十年代将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的局面”。他说,通过军备控制安排,更为重要得多的是通过美国的防务计划,以及通过处理好同外国、特别是同第三世界的关系和继续改善美国的地理战略地位,那么就可以保持全球性的均势。
他认为,苏联在军事上是强大的,但在经济、政治上都是软弱的,在国际上也是孤立的。这也是能保持美苏均势的因素。
布热津斯基说,“东南亚的局势仍然是十分敏感的,越南的侵略性可能对国际和平构成严重的挑战”。他说,越南对柬埔寨的占领很容易造成同泰国的摩擦和冲突。他说,从广义上说,八十年代“将是一个危险的时期,我们前面已讨论过的那些动乱和不稳定的局面可能会仍然存在。这种情况本身就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情况,诱使各方采取大家都可能感到遗憾的行动”。


第6版()
专栏:

金价突破每盎司五百美元大关
据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纽约消息:纽约黄金市场上昨天的收盘价格达到每盎司五百零三美元,从而使金价在历史上首次突破每盎司五百美元的大关。
另外,伦敦和苏黎世这两处西方最大的黄金市场因圣诞节休假,昨天没有开盘。
消息表明,自从十一月上旬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以来,西方市场上的黄金价格就不断上升。圣诞节前夕,伦敦金价已经涨到每盎司四百八十五点五美元。而十年前每盎司黄金价格还只有三十五美元,今年年初每盎司金价也不过二百二十五美元。


第6版()
专栏:

津巴布韦爱国阵线军官回国安排停火
首批英联邦部队抵索尔兹伯里监督停火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索尔兹伯里消息:根据最近签署的罗得西亚和平协定,由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游击队领导人马苏库率领的四十三名军官和由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中央防务书记雷克斯·尼翁戈率领的四十二名军官十二月二十六日分别从赞比亚和莫桑比克乘飞机到达索尔兹伯里,以安排罗得西亚的停火事项。
成千上万的黑人群众前往机场热烈欢迎游击队军官回国。
英联邦监督停火部队的军官也到机场迎接。
另据卢萨卡消息,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领导人恩科莫二十五日向准备回国的自由战士讲话时,指示他们到协定规定的地点集中并保持警惕。在谈到未来的选举时,他重申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愿同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联合战斗。
新华社北京电 索尔兹伯里消息:一百二十名英国部队二十日抵达索尔兹伯里。
根据罗得西亚制宪会议达成的协议,将向罗得西亚派出一千二百名英联邦部队,以监督停火和大选。二十日到达的这些人是英联邦部队的第一批。协议规定这支英联邦部队由英国、肯尼亚、澳大利亚、斐济和新西兰五国提供。
据报道,这支部队的其他人员将在今后一周内到达。(附图片)
津巴布韦爱国阵线游击队军官回索尔兹伯里时,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
专栏:外论摘要

回顾与展望(二)
危险的时代
日本《宝石》月刊一九八○年第一期刊登军事评论家村上熏的文章,题目是《苏军利用“北方领土”进攻日本的计划》,摘要如下:
从军事观点来看,不能不坦率地作出如下分析:现在苏联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个危险的时代,搞不好可能要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基于对形势的这种严峻分析,正在世界各地建设为这种情况作准备的战略据点。在中近东和非洲设立了军事据点;苏联舰艇和飞机实际上已在岘港和金兰湾停泊、降落;而且,在日本的北方领土上建设了军事基地。似乎可以说,这些都是苏联八十年代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对八十年代的苏联世界战略来说,苏军配备在北方领土有什么价值呢?说穿了,其目的是要把鄂霍次克海当成同美决战用的水中发射战略导弹(SLBM)的“圣域”。
当然美国海军肯定会设法对此加以进攻。因此,苏联为了建设守卫SLBM的发射据点鄂霍次克海的城墙,所以正在急于使包括国后和择捉在内的千岛列岛要塞化。
根据上述说明可以看出,现在苏联在北方领土增强军事力量的主要目的是为八十年代同美决战作准备。
但是,如果八十年代的某一天美苏开始决战,那么,苏联在这一地区必须解决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使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苏联太平洋舰队开进太平洋。为此,无论如何也要从我国的宗谷、津轻和对马三海峡通过。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概苏联会对日本政府施加强大威胁,无论如何也要求得三海峡的安全通航权。可以充分预料,在日本不答应苏联要求的情况下,苏联即使诉诸实力也要保证占领这三个海峡。因此,根据情况,苏联也可能占领北海道北部和北海道东部的一部分领土。现在苏联已在色丹岛驻扎了一个团的兵力(两千人),在国后和择捉两岛配备了进攻用的直升飞机。似乎可以认为,这些都是在为占领北海道东部地区而不断进行的准备工作。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日本国民不能对目前苏联的动向无动于衷;在北方领土增强兵力只不过是苏联走向它的世界战略的第一步。


第6版()
专栏:外论摘要

能源与全球均势
英国《苏格兰人报》十二月二十日刊登该报能源记者弗兰克·弗雷泽的一篇文章,标题是《能源将怎样决定八十年代的全球均势》,摘要如下:
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今后十年里将继续是一支强有力的全球力量,它将给八十年代投上长长的历史性阴影。
一九七九年,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六的美国却消费了世界能源的百分之四十。美国公众未能看到美国经济继续繁荣的梦想已破灭以及全球能源短缺状况将糟得多。这是十分危险的。
苏联的能源政策在八十年代将是关键性的。尽管苏联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到一九九○年,世界这个地区可能也要依赖中东的资源。
八十年代,英国能源情况的主要特点毫无疑问将是滥用这个国家的宝贵的北海石油。
法国和联邦德国都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们都承认,大概在八十年代将竭力“向前”推进核政策。
在核问题上的纠纷毫无疑问将在今后十年里占主导位置。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处于建造核反应堆的过程,把用于和平计划的钚转用于军事计划这一做法将是走向核浩劫道路上的最不祥的里程碑。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说,到一九八一年,共同体将有三十个反应堆,东方集团将有六十个,北美将有一百二十个,亚洲将有四十个。
在整个八十年代,超级大国积累的核武器的数量将仍然是很大的。在八十年代期间,大概会加速空间军事化。
到一九八五年,苏联将会大大改进了其“快看”宇宙卫星的技术,以轨道飞行器为基础的美国航天飞机将会广泛使用,可能将为韦尔斯多年前作为科学幻想设想过的那种战争作准备。


第6版()
专栏:外论摘要

难以回避的战争问题
法国《费加罗报》十二月二十一日刊登帕特里克·瓦日斯曼写的一篇题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文章,摘要如下:
这些天来,无人不在谈这个问题。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外交家、记者和战略专家都在谈这个问题。实际上,人们今天已越来越难以避而不提出这个问题了:“你真的相信大家议论纷纷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吗?”
苏联及其盟国——它们在东西方横行霸道——在言词、地缘政治和精神这三方面,每天成功地使我们卷入的那种不露声色的、破坏性的、正在蔓延的战争。
何谓“争取裁军的有益战斗”?它使得俄国人在十年内,在战略武器方面,从极其落后的境况中赶上了美国,并在战术武器和常规武器方面大大超过了美国。
只须看一下全球形势就行了:在古巴本国的岛屿上,有一个苏联作战旅在离美国本土一百五十公里远的地方对美国的力量进行挑战。
在黑色大陆,情况大致相似。实际上,卡斯特罗的士兵正在那里十分卖力地为克里姆林宫作战。在埃塞俄比亚,由俄国军官指挥的古巴人并不限于人们所说的那样为地中海俱乐部作旅游调查。
而且不仅如此。在阿拉伯半岛,苏联人和古巴人在南也门为所欲为。是否还必须回顾一下红军在阿富汗的直接介入和描述一下这类军事存在总有一天会对邻国巴基斯坦发生影响?是否有必要提醒一下,在亚洲,正是莫斯科——大力地——帮助越南人使整个印度支那殖民化,甚至策动越南人对那些抵抗他们的人使用致命的化学武器呢?是否有必要回忆一下,在北欧,几年来华沙条约组织反常地增加了它们的部队人数,从而制定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钳形战略呢?
第三次世界大战并不是炮火连天、原子弹爆炸和全球毁灭的大战,而是在人所不知——或者人们不愿意知道——的情况下,我们每天上午从金边到亚的斯亚贝巴,从亚丁到喀布尔,从哈瓦那到罗安达所遭受的战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