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奋战万里风沙线 真正造福于人民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进展顺利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三日电 新华社记者黄正根、傅上伦报道: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今春正式上马以来,进展顺利。“三北”十一个省、自治区的造林面积,已达到今年国家的计划指标。据一些地区的普查验收,造林面积比较实在,成活率也比较高。
今年“三北”各省、自治区的苗木种子工作也做得比往年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采种基地九十处,良种繁育场六十个,各地培育的各种苗木基本上可供一九八○年造林的需要。
与此同时,“三北”地区的十一个省、自治区都按照国家规定,顺利地完成了本省、区的防护林规划设计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十分关怀和重视。国务院继去年年底批准这项工程上马之后,今年又批准由国家农委、林业部、共青团中央、农业部、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和“三北”十一个省、自治区的二十一位负责同志,组成“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为了计划、组织、指导这项建设工程的实施,林业部还设“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各省、自治区对这项工程也普遍加强了领导。陕西、青海、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宁夏等省、自治区,分别由省、区革委会或计委主持,召开了各种类型的会议,研究部署“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问题,一些省、区为此专门作出了决定。辽宁、内蒙古、青海由省、区革委会负责同志挂帅,成立了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
今年,记者长时间在“三北”万里风沙线上采访,耳闻目睹了这项工程的兴建是多么得人心、顺民意,极大地调动了“三北”地区人民的积极性。光是规划设计这件事,据九省、区统计,就出动了七千九百多人。他们精神饱满,不畏艰难,跑遍了万里风沙线和水土流失地区。长期奋战在野外,精心调查,精心设计。许多科学家和林业干部都非常关心这项工程建设,他们根据自己的多年调查和实践,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积极为工程献计献策。中国林学会今年就组织了一批专家深入到西北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对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行实地考察。北京林学院教授关君蔚撰写的《黄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与林业建设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副所长朱振达的《从沙漠角度看“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问题》、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副研究员胡式之的《从植物生态观点对“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意见》、中国林科院副研究员高尚武的《西北风沙区现状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总体规划原则》等学术论文,对于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为了培训骨干,“三北”许多地区先后举办了治沙造林技术训练班、水土流失区造林规划设计和国营机械林场总体设计训练班。今年,林业部委托北京林学院在北京举办的“三北”地县林业局长训练班,参加学习的就达一百九十二人。新疆、宁夏分别举办了农田防护林技术训练班,培训了二百一十八名业务骨干。
十二月十七日,中国林学会在北京召开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会议,来自各地有关方面的一百七十多名专家、学者和林业科技工作者,带着一百一十多篇论文,聚集一堂,对工程一年来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议,并就这项工程能否搞得更好和如何搞得更好,广泛交换意见。这将有助于这项工程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真正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子孙万代。


第3版()
专栏:

建议在桉树林区建立育林造纸联合企业
建立育林造纸联合企业,这在我国是一件新事。这个建议,值得有关部门参考。 ——编 者
前不久,我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林盟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温带、地中海地区速生阔叶树人工林技术讨论会,发展桉树、用于造纸的经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资料介绍,由于桉树生长快,纤维较多,桉材适宜造文化印刷用纸,纸浆质白,近十年来世界桉树人工林面积翻了一番。
参照外国经验,我建议: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广泛提倡发展桉树,并在桉树集中林区发展造纸工业,这样做有助于解决我国纸浆不足、纸张供不应求的现状。林业部与轻工业部可以协商建立林纸联合企业,林业部投资营建桉树林基地,轻工部门投资建纸厂。
现在就可以选择栽培桉树较多较集中的广东省雷州林业局作为办育林造纸联合企业的试点。这个局有人工林五万多公顷,其中桉树四万多公顷,加上附近国营农场和社队集体营造的桉树林,总面积约达十五万公顷以上。经营好这些人工桉树林资源,便可办一个大造纸厂。 祁述雄


第3版()
专栏:

发挥当地自然优势 因地制宜种植作物
平度县粮棉油全面增产
本报讯 山东省平度县调整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因地制宜实行作物区域化种植,粮棉油全面增产。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减少百分之五点八,总产量却增长百分之十;棉花播种面积扩大百分之三十五,总产量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五;花生播种面积扩大不到百分之二,总产量却增长百分之二十。社员人均收益分配达到百元,比去年增加二十五元以上。
平度是山东省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县,有山有水有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景非常广阔。过去,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致使粮、棉、油的布局不合理,自然优势发挥不出来,影响农业全面发展。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把他们从单一经营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县委通过深入调查,发动群众反复讨论,根据当地的土质、水利、气候和群众种植习惯,制订了区域化种植规划:东部、北部十个公社为花生集中产区,西部、南部十五个公社为棉花集中产区,中部二十个公社为粮食集中产区,以北部大泽山公社为中心发展林果生产,以南部翏兰公社为中心种桑养蚕。在具体工作中,这个县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从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出发,适合种啥就种啥。如地处山区的两目公社,土质条件适宜种植花生,群众也有这方面的经验。一九六六年,全社花生总产量曾达到四百三十八万斤,到一九七六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近年来,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实事求是地组织农业生产,今年,全社粮、油亩产和总产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地处涝洼的白埠公社,土壤系黑粘土,含薄碱,宜棉不宜粮。一九七六年以前,全社皮棉亩产连续四年过百斤,粮食亩产一直没有超过五百斤。以后,粮食征购任务越压越重,逼得他们不得不丢棉保粮。一九七八年,粮食总产量虽然比一九七五年增加五十八万斤,而皮棉总产量却减少了八十五万斤,得不偿失。今年,这个公社适当扩大了棉田面积,发挥出自然优势,棉花获得丰收,结果对国家贡献的经济价值高了,集体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强了,社员的收益分配也多了。
认真落实党的有关政策,把压在农民身上的包袱卸下来。今年,平度县扩种棉花十万亩,昌潍地区给他们调减粮食包购任务二千万斤。平度县也做出具体规定:凡是增加棉田而减少粮田的社队,都适当地调减粮食包购任务;对两个重点植棉社和八十个重点植棉大队,全部免除粮食包购任务;其它植棉社,县里则授权公社在本社范围内调整粮食包购任务。同时,县里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只看粮食、不看其余的做法,制订了一系列有关粮、棉、油生产的奖惩政策。这样做,使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千方百计地夺取丰收。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区域化种植开放“绿灯”。如棉花生产适当集中后,县里针对过去因农药、药械、化肥等供应不足或不及时造成棉花低产的情况,要求县、社、队逐级明确责任,即县里保证物资供应,公社保证组织分配,队上保证种足种好。有关部门还从物资分配、资金投放等方面,大力支持集中植棉的社队。
德山 曙光 贾建舟


第3版()
专栏:

贵州“干人”的富裕之路
——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特点出发安排农牧业
如何根据“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特点,尽快把农业搞上去,使贵州的“干人”(穷人)富起来?这是贵州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
贵州省长期以来,在生产方针上、政策措施上,没有从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一自然条件出发,全面发展农业,而是单一抓粮食,使农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搞了近三十年,一九七八年全省粮食亩产平均才三百一十四斤,每人平均产粮四百八十斤,平均口粮只有三百五十一斤,现金分配每人仅四十六元四角,是全国农业人口平均收入最低的“干人”。
贵州位于中亚热带范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山草丰盛,四季常青,宜牧地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三分之一,是现有耕地面积的三倍。可惜的是,直到现在,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据调查,全省现有的五百八十多万头牛羊,基本上只利用村边地角的青草,大片草原弃置不用。
从贵州农牧业发展的起伏过程来看,农牧结合是高速度发展农业的一条客观规律。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全省牲畜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六,粮食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一;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的五年中,牲畜平均每年递减百分之十一点五,粮食平均递减百分之七点三;一九六六年以来的十年间,牲畜一直在一千万头上下,粮食也在一百亿斤左右徘徊。由此可见,凡是以牧促农,正确处理农牧关系,农牧业生产就并驾齐驱;单一抓粮,两败俱伤。许多先进社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牧促农,农牧兴旺,这确是一条富国裕民之道。
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现实状况,去年以来,省委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农牧业发展的政策,如给社员划饲料地,提高投肥报酬,调整收购肥猪、菜牛、菜羊的奖售政策等。并指出,凡是为发展正当的畜牧业而受到错误处理的,该平反的要平反。这些措施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据上半年统计,全省生猪存栏数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二,收购增加百分之三十以上。收购菜牛、菜羊,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四十九点九和四点八倍,鲜蛋的收购半年就超过了全年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二点四倍。
但是,落实政策也有不少障碍。最近,省委专门召开会议,强调要继续落实政策,鼓励社员个人养牛、养马;集体饲养牛羊,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可以专业组养,也可队有户养。总而言之,要打破多年来“农业即粮食”、“畜牧业即养猪”的片面看法,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贵州自然条件和特点,农牧并举,全面发展。只要路子对,政策稳,团结一致大干三五年,“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干人”就会慢慢富起来,周总理寄希望于贵州“后来居上”的遗愿定能变成现实。
本报记者 杨锡玲 龙向超


第3版()
专栏:

四川农民卖猪发愁
本报讯 据《财贸战线》报道:今年四川生猪有很大发展。生猪存栏数已由年初的三千七百多万头增加到三季度末的四千五百多万头。今年预计出肉将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以上。商业部门一至十月收购的肥猪比去年同期净增四百二十四万头,增长近百分之五十。这样的一件大好事,目前却变成了一件大愁事。猪卖不出去,商业部门愁肉销不出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农民有猪无处卖,从表面上看是商业部门实行计划收购、限制交售造成的。成都市从十月份起就层层下达计划,限制收购。该市金牛区石羊公社食品经营站每天发放六十张收购票,平均每个生产队不到一张,凭票交猪。有的未领到票的社员一天跑四、五个公社交售不掉,气愤地说:“过去卖猪一家喜,而今卖猪一家愁。卖猪比喂猪还难。”
实际上,商业部门更愁。他们看见大批肥猪涌来,却苦于经营手段严重不足,对相当一部分超调肥猪是“收不起,杀不死,储不了,运不走”,只好把交猪的农民拒之于门外。目前,四川的情况是收购大于销售。全省猪肉供应都是敞开的,多余的猪肉储存不下,又调运不出。全省冷库容量仅五万余吨,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四,而生猪的收购、出肥量均占全国的百分之十以上。往外调运由于受冷冻加工和运输条件的限制,数量有限。在目前全省大小冷库均处于“饱和”状态的情况下,又值生猪出槽旺季,大批生猪涌来,商业部门自然承担不了。同时,屠宰和圈存条件也不适应需要。成都市目前日屠宰能力仅七千头,十至十一两月共到猪四十八万多头,平均每天达八千头以上。多余肥猪宰杀不了,造成活猪圈存量超过容量百分之六十,连收购点的院坝、走廊都成了猪圈,重庆市活猪圈存最大容量为四万多头,现已达七万多头。由于饲养、屠宰能力不足,生猪死亡、急宰和掉膘损失增大。十月份成都市急宰和死亡的生猪高达五千四百多头。
目前,四川交猪难的问题已引起省委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开始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有关同志认为:当前实行计划、限制交售,虽然只是食品经营部门采取的权宜之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看来,解决交猪难的根本途径是积极扩充经营手段,特别是冷冻、储存、运输能力。除此以外,还应当做到:改进经营,积极扩大内销;打通渠道,力争向省外多调一些肉;努力开展腌腊加工,做到旺为淡储;轻工部门也要力争多产一些肉类罐头;同时要改进宰杀、圈存工作,因地制宜地搞好代养、寄养和建立临时饲养点。总之,做好旺季生猪购销工作,切实解决售猪难的问题,是当前四川经济工作亟待抓好的一个大问题。


第3版()
专栏:

开封花生丰收 社员超产得奖
本报讯 记者翟启运报道:河南省的花生主要产区开封县,今年种植花生十八万亩,比去年增加十万亩。由于实行了联系产量的责任制,社员精心管理,细心收获,产量比一九七八年增长幅度较大,绝大部分生产队和个人都有产可超。丰收以后,分配政策变不变?超产奖励要不要兑现?县委的态度是:说话一定要算数,坚决按政策办事。
为了真正做到政策兑现,取信于民,县、社主要干部深入生产队,进一步宣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两个文件,监督检查兑现情况,讲政策,表态度,给社员及时送去“定心丸”。
上面撑了腰,下边壮了胆,各个生产队坚决做到政策兑现,多劳多得,奖罚分明。范村公社传里寨大队第八生产队,超产花生八千六百多斤,社员应得超产奖励三千多元,十月三十日,公社党委在这个队召开政策兑现、让社员抱“金娃娃”的现场会。生产队会计当场把现金发给三十二家超产户,最多的得奖三百三十三元。也有少数社员这次没有得上奖,其中一个亏产户当场拿出自留地生产的花生七十二斤交给了集体。领到奖金的社员,无不喜笑颜开,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社员刘庆德说:“往后,我要带着全家好好劳动,争取明年抱个大‘金娃娃’!”


第3版()
专栏:

农民喜交丰收棉
河北冀县东兴公社东兴大队建立棉花生产专业队,实行奖惩制度,责任明确,管理精细,棉花获得好收成,亩产皮棉一百二十斤。这是大队正向国家交售新棉。
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摄


第3版()
专栏:

再谈机电产品严重积压的问题
编者按:本报十月十三日刊登了《机电产品为什么严重积压》一文后,不少读者来信表示赞同,并对机电产品积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现从中选登三篇,望各地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及早解决这一问题。


第3版()
专栏:

我对机电产品积压的看法
读了人民日报十月十三日刊登的《机电产品为什么严重积压》一文,有很多感想,现结合实际,谈一点我的看法。
全国机电产品超储积压,除了该文所说的计划多变、盲目生产、质次价高、管理混乱等原因之外,还有以下问题:
一、代签合同。机电产品绝大部分属国家“统配”物资,由国家统一组织生产和分配订货。参加订货会议的人数虽然很多,但也很难做到供需双方直接签订合同,绝大多数由上级主管局代签。这样就容易造成品种规格上的差错,形成积压浪费。
二、层层设库。很多行业都是实行多级储备。一些行业,中央部、省局、分局、厂矿,都有储备。越是“短线”产品,各级都要储备,使该产品显得更短缺,而库存量往往很高。
三、硬性分配。有时上级认为下级需要某些物资,就要下级订购。有一个矿得到上级分来的进口圆盘给煤机两台,价值二十几万元,放置了二十多年都没有使用,又调不出去。
四、专业人材缺。有的大专院校虽然设有物资管理专业,但多年来没有招收新生,因此各行各业的物资部门,均感到人材缺。编制物资申请计划粗估毛算;搞仓储管理,很少维护保养,或存放不当,锈蚀变质;或库存数量不准,价格错乱。这些情况,都是影响库存量不能降低的因素。现在,一些大专院校的物资管理专业已开始招生,如果对在职的专业人员也采取措施进行培训,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会比现在的状况好些。
四川芙蓉矿务局 李 营


第3版()
专栏:

希望多登些这方面的文章
我是在工厂作物资工作的。现在国家搞四个现代化,在资金缺少、物资还不丰富的情况下,机电产品如此积压,势必要成为“四化”的障碍。近年来,全国大中小型各类物资调剂会、展销会,连续不断,然而机电产品的库存却直线上升,这种状况应该及时纠正。因此,希望党报多登一些这方面的文章,特别是怎样防止新的积压方面的建议和措施等,也可以介绍一些国外物资管理的先进技术和办法。
河南省商丘拖拉机配件厂
张凤梧


第3版()
专栏:

如何使物资不再积压
我是在基层生产单位搞供销工作的。我们厂只有十年的历史,今年产值二百零六万元,流动资金二十六万元,但库存物资达四十万元,其中积压物资占十二万元。自一九七一年以来,我们每年库存约以三万元的速度递增。近几年来,我们积极参加当地举办的物资调剂会,并设专人负责处理积压物资,但收效很小,积压仍在增加。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有:
产品不定型。我们每年生产的产品十几至二十几种,十年间中断生产的产品就有三十余种。每中断一种产品,都要积压一批物资。这种情况约占全部积压物资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未下达生产计划先订货。我们每年的生产任务一般都在当年三月份正式下达,但二、三类机电产品的申请计划都在上年度七月份编报。生产任务变了,物资的供方却仍按原报计划执行,不得不积压新的物资;
物资以年度为周期供应,生产单位只好以年度备料。材料和配套件的供方厂不以需方需要的时间来安排生产。有时需方急要的物资往往拖到四季度交货。为了不影响生产,工厂只好准备一年的周转量,这就增加了库存。
如何处理积压物资,避免再积压?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一、调剂会要打破行业界限,手续要简便,特别是付款手续。
二、以县、市为单位将积压物资全部集中起来,规定任何单位购买物资,必须先在处理物资门市部选购。
三、处理不掉而又有用的物资,可以考虑以成本价退回物资部门或是生产厂。避免物资部门重复进货,生产单位盲目生产。
四、维修用配件和材料,以县、市为单位力求配足配齐,基层单位一般不应保留这种库存。
五、物资部门要以保障供应为宗旨。生产厂如任务变了,物资部门对原订物资不要硬行推出门。如果物资部门品种和数量都齐全充足,用户能象居民购买油盐米柴一样方便,用多少买多少,这样,企业无需保留多少库存,物资周转期也可以大大缩短。
江苏省丹徒县农机修造厂 魏洪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