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西藏领导同志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
平反昭雪了一批冤假错案,巩固发展了安定团结大好形势
新华社拉萨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同志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
今年一至八月,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同志,批阅、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来访人员近三百起。沉冤十五年的强巴罗布,原是自治区一个剧团的演员,因做过一些转手买卖,被控为“投机倒把”,戴上坏分子帽子劳动教养。今年初,强巴罗布找到区党委,请求落实政策。区党委书记热地了解了强巴罗布的情况后,立即责成区纪律检查委员会调查核实。在此基础上,热地同志召集纪委、信访处、公安局和文化局等有关单位开会,共同研究,决定给他平反,摘掉“坏分子”帽子,并给他安排了工作。强巴罗布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乃东县委工作的梅朵是我们党和政府从小培养起来的女干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她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遭到多次批斗。今年春天,区党委书记任荣接待了她的来访,阅批了她的申诉信,并经她所在的地、县领导机关讨论,平反了这一冤案。
芒康县养护段老工人田谷祥,在文化大革命中因揭发坏人武斗抢劫,被坏人诬陷致死,而且给戴上了“反革命分子”帽子。今年夏天,田谷祥的爱人颜淑珍到自治区党委申冤,区党委十分重视,责成法院、检察院、纪委等有关部门组织专案调查,多次听取汇报。最后,为含冤而死的田谷祥平反昭雪。
自治区党政领导同志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中,还注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对群众要求合理、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耐心地进行解释;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循循善诱地进行说服教育。


第4版()
专栏:

青海奖励一批科技成果
据新华社西宁十二月二十四日电 青海省人民政府十二月二十日召开大会,对新近评选出来的一百三十六项科技成果,分别颁发了奖状、奖金和证书。
这批获奖成果,包括农林牧、工交、医药卫生等各个方面。其中不少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纪金春等五位科技人员,与有关单位协作,经过一千多代的弱化驯顺,从过去引起绵羊冬春大量死亡的大肠杆菌中,培育出一种安全、高效的绵羊大肠杆菌弱毒菌苗。使用这种菌苗向羊群进行喷雾预防,免疫期可达半年之久。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印象初等十多位科研人员,不畏艰险,深入人烟稀少的西藏阿里地区,进行了为时三个月的考察,采集动植物标本一万四千多件,发现了四个新属,二十二个新种,写出了十一篇报告,不仅填补了我国这一地区的生物学空白,而且纠正了世界生物学界对这一地区的一些片面看法。青海石油管理局地质研究所完成的两项科研成果,首次提出对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的新看法,在学术上有很高价值,为开发利用柴达木盆地提出了科学的依据。


第4版()
专栏:

首都卫戍区警卫战士学雷锋树新风
据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三日电 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广大警卫战士在新长征中努力学习雷锋,带头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在北京八里桥哨卡,警卫战士们为了方便在附近上班的职工和来往行人,专门设立了“义务存车处”、“免费饮水站”以及“小信箱”、“急救药箱”。群众赞扬这个哨卡是“雷锋之家”。
在长城八达岭下,某团修理所指战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热情帮助来往司机修理临时发生故障的车辆。不论是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他们都应急修理,从未收过一份礼。
象这种助人为乐的崇高风格在繁华的市区也经常可见。据北京卫戍区有关部门介绍,今年以来,全区部队还涌现出许多舍身扑烈火、舍身拦惊马、抢救危重病人和落水儿童的英雄战士。十一月二十三日凌晨,一个造纸厂仓库失火,某团干部战士闻讯后,迅速赶到现场,与烈火搏斗,抢救出许多物资。
首都警卫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风格,不仅在首都群众中有良好印象,而且给许多外宾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有一次,战士冯立兴、陈景平在八达岭执勤时拣到一个印有英文字样的提包,里面装着人民币三百五十多元,旅行支票三百元,还有价值千元的贵重物品,他俩立即将提包送到派出所,在民警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丢失提包的外宾。


第4版()
专栏:

国家民委召开全国民族政策宣传工作座谈会
加强宣传搞好民族政策再教育
据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四日电 国家民委最近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民族政策宣传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了今后如何继续深入地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的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乌兰夫到会作了重要讲话。
参加会议的有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宣传部长和省、市、自治区民委的负责同志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同志。
会议认为,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以来,民族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与会同志指出,在充分肯定民族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决不应忽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地方违反民族平等原则,侵犯民族自治权利,忽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提拔,不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侵害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林彪、“四人帮”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严重地破坏了党的民族工作造成的;也同我们有的干部,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不重视党的民族工作,民族政策再教育未能有效地进行有直接的关系。为此,大家认为,向干部和群众继续深入地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是完全必要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进一步搞好民族工作,才能更好地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动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一定要从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搞四化这一总的目的出发,克服和纠正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错误思想和倾向。当前的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这是调整民族关系,搞好民族团结的关键。在存在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注意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教育的对象包括干部和群众、汉族和少数民族,主要是干部、汉族,在干部中又主要是领导干部。要把经常性的教育同适当时机集中教育相结合。从现在起到春节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要集中地进行一次教育,要把民族政策再教育同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对于民族政策的再教育和民族政策的宣传工作,希望各级党委加强领导。要动员各种宣传工具进行这一宣传,使这一教育收到更大的成果。


第4版()
专栏: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再次开庭
傅月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被判刑二年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四日电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今天再次开庭,公开审理傅月华一案,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判处傅月华有期徒刑二年。
被告傅月华,女,三十四岁,北京市人,原系宣武区服务管理处基建队工人,一九七九年四月三日,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批准,由北京市公安局逮捕。今年十月十七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傅月华案进行了公开审理。
公诉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员梁东园在起诉书中指出,傅月华一九七一年七月到宣武区服务管理处基建队当工人后,不安心工作,多次要求调动,由于未达到个人目的,竟捏造事实,于一九七三年三月诬告基建队党支部书记耿玉田在一九七二年二月十四日将其强奸。宣武区服务管理处经过反复调查,于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向傅月华宣布,耿玉田强奸她的问题不存在。但是,傅月华仍无理纠缠,又向国务院、公安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机关写了大量控告信,继续诬告耿玉田。在这同时,傅月华长期拒不上工,无故旷工,先后达三年多之久,却污蔑“共产党不给饭吃”,并多次到一些单位无理取闹,扰乱工作秩序。在此期间,她还因在公共场所进行扒窃,三次被群众扭送公安派出所教育。更为严重的是,一九七九年一月五日和六日,傅月华组织一些上访人员书写和张贴大字报《通告》,煽动上访人员到天安门广场闹事。一月八日,傅月华带领一些上访人员,打着由她拿出白布被里和竹竿制作的“反饥饿、反迫害、要人权、要民主”的大字横标,在天安门广场、西长安街聚众闹事,并且将队伍停留在新华门前和街道上,造成南长街南口至府右街南口交通堵塞一个多小时,严重地破坏了首都的交通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公诉人要求对傅月华依法惩处。
被告人傅月华在十月十七日法庭辩论结束后的最后陈述中,提出了两条关于她被耿玉田强奸的新的证据,合议庭认为需要进一步查证,因此法庭宣布休庭。
今天开庭后,审判长刘仲明首先宣布了调查结果:傅月华十月十七日在法庭上提出的两条被耿玉田强奸的证据,经过反复查证,都不是事实,是傅月华有意诬告、陷害。
接着,审判长宣读了判决书。
判决书说,被告人傅月华品质恶劣,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竟诬告、陷害他人,本应以诬陷罪予以刑事处分,鉴于未造成严重后果,对傅月华可从宽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被告人傅月华在诬陷耿玉田的同时,不仅长期拒绝劳动,无理取闹,扰乱工作秩序,而且多次进行扒窃活动,破坏社会治安。尤其严重的是,竟积极组织、策划上访人员聚众闹事,破坏社会安定,破坏交通秩序,已构成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应从严惩处,据此,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年。被告人如不服本判决,可于接到判决书的第二天起十天内,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上诉。


第4版()
专栏:

中共福建省委和省纪委负责工作人员名单
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书记马兴元、金昭典、伍洪祥、李正亭、郭超、许亚。
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李正亭,第二书记刘永生,第三书记贾久民,第四书记贺敏学,常务书记张傅栋,副书记孟进城、李桂荣、赵顶良。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把一切献给孩子们
——记北京三十六中教师
方华文
这个星期天和往常一样,方华文是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度过的。白天,方华文陪她的学生们到颐和园去春游;晚上,几个早年毕业的学生来看她,高高兴兴地忙了一天。二十年来,她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学生,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日子,她总是和学生们在一起,已经习以为常了。偶尔留在家里,也是念叨这个,想着那个。有时候,女儿会突然问起:那个两天没说话的男孩怎么样啦?好象他们全家都很挂念着。方华文总是回来得很晚,常常赶晚上十一点的末班车回家,连车上的司机和售票员都熟悉她了。她家住在西郊,有时末班车过了,她就步行一两个小时,精疲力尽地走回家。
夜深了,丈夫和孩子都睡了,周围一片安静。她的目光落在一张照片上:合照,方华文居中,周围簇拥着她的学生。这些学生,如今都长大成人,远走高飞了。但是,在老师眼里,他们依然是孩子。
方华文拿出几封学生最近的来信,准备写回信。她一封一封地读着,信里说:
“和您一起度过的五年学校生活,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在我们身上您花费了多少心血呵!”
“……我那时候不懂事,伤害过您,想起我做过的事,现在我还觉得脸红。亲爱的方老师,您是经过严峻考验的,您是我们的榜样。”
“我现在正在走您的道路,当了辅导员。开始我很怕,也很紧张,可是一想起您,就使我有了信心和勇气。”
……读着这些充满真挚感情的话语,方华文的眼角不觉湿润了。回忆,象长了翅膀,把她带到了文化大革命那疾风暴雨的岁月。
——学校都停课了,每个班都分成两派。方华文被批斗,住进“黑帮所”。平日敬爱的老师,突然变成敌人,耳边一片“打倒方华文”的呼声。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这是方华文最痛苦的时刻。不是因为要“打倒”她,而是她再不能和心爱的学生在一起了。一离开学生她就觉得自己没着没落的。没有学生还算什么老师呢?
——天上,瓢泼大雨,方华文被罚在院子里往外淘水。突然,一个学生提了一桶水,猛地从方华文的衣领中灌了下去。站在廊下的同学们心里一紧。方华文回头看了那学生一眼,笑了。
这一显露着真诚的爱和博大胸怀的笑容,深深嵌入学生的心中。过了许久之后,同学们还要问道:“方老师,那时候,你怎么还笑呢?”她回答说:“那是个恶作剧。我了解他,他是个好孩子。好孩子有时候也会办出一件你料想不到的事来,就象有魔鬼附了体一样。你能怪他么?”
——正当派仗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方华文的一个班居然团结起来复课闹革命了。方华文的想法十分简单:学生总要念书的。把青少年都变成文盲,不是革命的目的。
——雪花飞舞着,方华文迎着稀疏的爆竹声,走在长长的胡同里。从大年初一起,她连续三天访问了五十五名学生的家庭。开头,有人劝她:算了吧,现在这一套不时兴了。方华文却象至亲好友那样,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五十五家她没有吃一块糖,心里却象蜜一样甜:父母的心和教师的心是相通的,谁能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觉悟、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呢!
有没有不这样希望的?有。这就是林彪和“四人帮”。他们给青少年吞下太多的裹着糖衣的砒霜。当读书无用论、有文化是“精神贵族”、小流氓是“勇敢分子”等谬论象瘟疫一样传播开之后,青少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班上无故旷课的孩子多起来了。抽烟的,打架的,频频发生。大批干部到干校去,或者父母被隔离审查,许多孩子失去了家庭的管束和教育,而家庭的变故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创伤,必然会结出各种预想不到的混乱的果子。这一切,都使方华文忧心忡忡。
共青团员小D成绩下降,最近明显地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什么呢?一天,她从小D的书包里发现他写了一些“人生如梦”之类的东西,又听说小D和几个不三不四的人,骑着自行车,戴着墨镜,在街上闲逛。方华文想起小D入团那天,班里特地请小D的爸爸来讲团课。结束语引用了列宁的话:“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那一天小D是多么幸福而又激动呵,可为什么现在小D的情绪变得这样暗淡?方华文深夜访问小D的爸爸。
老师:“小D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缺点是分不清是非。”
爸爸:“这就是混,往下坡滑快着哩。现在社会风气不好,做家长的都很担心。”
老师:“他才十六岁,‘人生如梦’不是他的语言。社会影响不可避免,我们不能把孩子装进保险柜里。应该对症下药,帮助他分清是非。”
方华文的办法是在严格批评之中,渗进热切的感情,激发你向上的精神。不久,小D到工厂去学工回来,写了一首诗,热情洋溢,充满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一扫“如梦”情调。方华文抓住这首诗大为嘉奖,登在黑板报上,油印出来,分寄给家长和工厂,给小D以极大鼓舞。
从此,方华文发现,写诗,能培植一个人高尚的情操。小D以优良的成绩毕了业,在方老师的鼓舞下,又成为一个诗歌爱好者。现在,小D是一名海军战士,在连队搞宣传工作,经常收到方老师寄给他的《诗刊》,也经常写诗抒发他心灵中最美好的感情。
在这一班里,最使方华文操心的,要算是小S了。第一次见面就和方老师吵了一架。
歪戴着帽子的小S走过来了。
老师:“请你把帽子戴正。”
小S:“你管得着我?狗咬耗子!”
老师:“我管得着。第一我是老师;第二我已经接了你的班主任。”
小S瞥了方华文一眼,没有搭腔。大约是“班主任”这三个字在孩子们的心中还有一些威望,他耸耸肩膀走了。
怎么说这个孩子呢?他,打架,骂人,抽烟,样样都来;不上课,上课也捣乱;不劳动,别人劳动他去捉蛐蛐;专门和老师对着干,故意制造事端气老师。五年中不知有多少次把方华文气得说不出话来。
方华文性格刚强,百折不回,心却似母亲一般的温暖。她既没有厌烦,也没有嫌弃,没有把小S从她的怀抱中抛出去。工作是困难的,但是,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花儿朵朵,可爱得象天使,那还需要班主任么?她做了家访,社会调查,向其他老师和同学了解,终于逐渐找到了通往小s心灵的路。
小S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从童年起就感到自己不如别的孩子。中学这几年,正是血统论盛行的时候,他小小的心灵,多次尝到了歧视的味儿。他逐渐由痛苦而愤懑而对立,终于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看破红尘派。你说应该学文化,他回答说:学文化有什么用?我哥哥书念得好,在农村插队,不让上大学。你说应该有礼貌,他回答说:礼貌管屁用,有人尊敬我吗?你说应该有理想,他说,咳,我们这号人,活着就不错了。有人说,这是一种阶级仇恨,方华文不同意这种看法。这样看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除了把他压下去,推出去了事,没有半点好处。这孩子有怨气,又不服气,是真的,他多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没人跟他谈心,一个孩子,能要求他把一切都看得很正确吗?作为社会现象来看,不能说他讲的没有一点根据。“四人帮”的极左路线,粗暴地践踏了毛主席提出的政策。因此应该帮助他,而不是打击他。方华文在小S面前一次又一次地碰了钉子,但也一次又一次地了解了他:这孩子感到自己没有前途,没有信心,因而自暴自弃了。他的乖张的言行,曲折地反映出他幼小的心灵受到的伤害。于是,他就同一切——社会、学校、老师作对。
“关键是建立信心。要使他有信心,必须首先信任他,看得起他。”方华文心里这样想。但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那几年,宣传队很时髦,能参加宣传队的演出,从孩子们看来真是“盖了冒了”(没比的了)。小S有一副好嗓子,但是他从来不和宣传队沾边。方华文想:建立信心就从这里开始。她又是说服,又是动员,又帮助他选歌曲,请伴奏,练习演唱,就象对待一个即将出场的名角那样尽心竭力。快要演出的时候,她又帮他换了身干净衣服,叫他理了发。小S从来也没有象今天这样兴奋,在他的生活中,这是一件大事,他将走上台去,面对那么多熟悉和不熟悉的目光,放声高歌。他能唱好么?他心里很紧张,往日那种玩世不恭、一切都不在乎的思想,消逝得无影无踪。他第一次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连天空也显得特别的蓝。他下决心要把这首歌唱好。
但是,他和他的方老师都失望了。有人坚决反对小s上台演出,理由是:“你们让什么人占领舞台!”小s掉头走了,不问可知,他心里是愤慨和悲伤。方华文的心中却充满了痛惜,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又垮掉了。
方华文没有气馁。她象被狂风吹掉小巢的燕子,又重新辛勤地衔泥筑巢。现在,小S和方老师的关系不同了。他觉得方老师理解他,信任他,就是批评他,他也能听下去。不能说有错误的孩子就没有是非,他并非不知道打架、骂人、气老师是不对的。但是,要老师、学校、社会也分是非,这样才能服人。方华文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不让他登台是不正确的;同时又指出,小S长期以来表现不好,虽然最近有进步,大家还要看一看,应该接受考验,努力克服缺点。演出不是目的,把自己变成一个好学上进、精神振奋的人,才是大家所希望的。这些话,方华文不是一次就说完的,而是在帮助小S复习功课,帮助他申请助学金(他家里八口人,生活困难),帮助他看病吃药,在无限关怀中,一点一滴注入小S的心田的。
在方华文力争之下,两个月之后,小s终于登上了舞台,引吭高歌,赢得了一片真诚的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充满了信任和赞誉,使小S周身热血沸腾。这掌声突然之间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偏见,使小s觉得自己不是迷途的羔羊,而是这个亲切的集体的一员。
信任,仿佛是一只温暖的手,抚慰了小s的心灵,把他从歧路上拉回来。他从对一切事情冷眼旁观转为积极参预,热情工作。一棵曾经有些弯曲的小树,在方华文的精心照料下,成长起来了。(未完待续)
本报记者 丛林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