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蜜糖与苦果
傅嗣熙
时近岁末,当寒霜沿着越北的山林悄悄地向南蔓延时,饥饿的阴影,更加浓重地笼罩越南全境。多少越南家庭主妇,不得不为在一九八○年元旦给一家人安排一顿大米饭而大伤脑筋。对付年复一年的严重缺粮,越南当局的办法是越来越把人民的裤带勒紧。不久前据法新社报道,目前每个越南人每月八公斤的配给粮中,一减再减的大米供应量仅剩一公斤,其余是白薯和别的薯类。曾有“印度支那谷仓”之称的越南,它的黎民百姓,现在连吃一顿大米饭也如同消费一种舶来奢侈品那样难。事情的变化简直无法想象!
一九七五年解放西贡的炮声,曾使越南人民欣喜若狂。但曾几何时,今日的越南,却呈现出一幅意想不到的衰败景象。《华盛顿邮报》发自河内的专稿这样描绘:“到北越和河内的访问者感到最为吃惊的是那种赤贫状况,人们骨瘦如柴,衣衫褴褛,房屋破烂,从肉类到药品一切东西都奇缺。”住在河内的一位西方侨民更以悲悯的口吻谈到,胜利后的头一个春节,越南人民饭桌上的东西还是丰富的。可是以后,他们“饭桌上的东西一年比一年少”,去年已到了“什么也没有,有的人甚至没有饭吃”的可怕地步!
越南经济一团糟,这对越南人民来说,确是一种莫大的灾难。抗美战争时,越南人民想胜利、盼统一,盼望战后能过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可如今,抗战胜利、国家统一已四年多,越南百姓却越过越穷,居民每月的配给口粮竟从抗美战争时期的十五公斤降至八公斤;定量中的大米也由十公斤半降至一公斤。百姓度日十分艰难,远不如抗战时期日子好过。苦难的现实,已成为越南历史大倒退的可耻一章。
几年来,越南当局为了充当东南亚地区的“南霸天”,进一步投到苏联怀里,扩军备战,猖狂反华,对邻国大动干戈。为了支撑一支庞大的军队和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甚至废农耕、停生产也在所不惜,搞得民不聊生。现在的越南经济,简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走进了死胡同。正是由于推行这种反动的“大炮先于大米”的侵略扩张政策,越南在国际上已由当年的英名远播一变而成为臭不可闻。
越南当局使越南人民大吃苦头,却装出一副体贴老百姓的模样,对越南人民吹响了一支支“幻想曲”,许下一个个诺言。三年多前,他们大言不惭地宣布:今后五年内,不仅“保证”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粮食、蔬菜、鱼肉、水果,而且还要“满足人民对电扇、钟表、收音机、电视机、缝纫机的需求”。多么迷人的“保证”,多么动人的诺言啊!
可是,画饼岂能充饥。五年的限期如今只剩下一年多了,莫说鱼肉糖蛋和电视机之类在越南国营市场近乎绝迹,就连老百姓的裤带,越南当局也是越勒越紧。口粮供应已减至比维持健康水平所需少百分之三十左右,人民普通处于半饥饿状态,苍白贫血,病容满面。越南老百姓心里明白,越南当局许诺给他们的是蜜糖,可是,给予他们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苦果;而把蜜糖舐光的,首先就是对他们大唱迷魂曲的那些高官要人。
越南人民熟悉的中国伟大文学家鲁迅,曾经讽刺过那些伪善的“正人君子”,指出:“饱人大约是爱饿人的,但饿人却不爱饱人”。一九四五年的越南八月革命当然是为了砸碎殖民主义的枷锁,但那年一场洪水带来的饥荒,却无疑是这场革命的导火线。越南人民浴血奋战三十年,不是为了要尝今天的苦果。到了他们饿得实在活不下去时,愤怒的旋风就将席卷大地。请听以下几位被迫从越南出走的难民的控诉:
——经过三十年反对法国殖民主义者和美国侵略者(的战争),越南人民盼望休养生息,建设自己的国家。但是,越南当局却以“解放”的名义侵略柬埔寨,剥夺人民的自由,使人民饥饿……
——我们感到沮丧、失望,因为我们梦想的社会主义已成为一个贪污腐败的体制……
——我们不能再忍受在越南的生活……
——在越南,我敢说,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希望离开祖国。如果第二次革命爆发,现政府将垮台!
这难道不是一场可怕的旋风之前的雨丝风片吗?


第6版()
专栏:

母亲、孩子、人民的英雄
——牛痘苗发明者琴纳
黄可泰 金时昌
“我们看看自己的臂膊,大抵总有几个疤,这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是使我们脱离了天花的危症的。……但我们有谁记得这发明者隋那的名字呢?”
——摘自鲁迅:《拿破仑与隋那》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两年调查,于今年十月二十六日在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消灭了天花病。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证实天花消灭证书全球委员会有鉴于此,最近提议各国边境完全可以取消检查预防天花接种证书。这是人类同传染病斗争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个普天同庆送瘟神的日子里,我们不能不想起预防天花的牛痘苗发明者琴纳(过去曾译隋那)作出的卓越贡献。
爱德华·琴纳(一七四九——一八二三年)出生于英国柏克辛的一个牧师家庭,他从小喜爱医学,不愿继承父业,十三岁时,给当地一位老医生当助手。七年后,到伦敦学医,成绩优异,得医学士学位。他谢绝了医院重金厚礼的聘请回到故乡,为农民看病。那些年代,天花猖獗,许多人因天花死亡或毁容。琴纳特别致力于防治天花的实践和研究。
十至十一世纪,在朴素的自然免疫现象启示下,中国创造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收到较好效果。十七世纪末,当中国军民击退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后不久,帝俄即派人来中国学习种痘法和检痘法。从此,种人痘术传入俄国。之后,这项先进技术传到土耳其,进而传到英国和欧洲大陆以及美洲、非洲突尼斯等地。同时,也东传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
约在琴纳当医生以前的半个世纪,即一七一七年,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公使的夫人蒙德古在当地学会了种人痘法,为自己子女种人痘。回国后,英皇亲眼看到蒙德古对一些人进行接种试验,效果较好,一七二二年也为皇家子孙种了人痘。从此,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技术在英国传播开来。到琴纳出生那一年,伦敦已有了种人痘中心。人痘接种法以后对乡村医生琴纳发明牛痘苗是个极大的启示。但是,种人痘也有危险,种得不好,也容易染上天花。这就限制了人痘的推广,琴纳
也看到这一点。
在十七八世纪天花广泛流行的时候,奶牛群中的牛痘也很猖獗,这种天花病毒的“同族”牛痘病毒往往传染到接触病牛的挤奶人身上,使挤奶人
也患牛痘。当时,英国格罗斯特一个小村庄中的挤奶妇,从她们的亲身经历中,已经注意到凡是患过牛痘的人,就不会再得天花。有一年天花流行时,这个村的农民捷斯梯,就曾经为她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种过牛痘浆。早在琴纳学医的时候,他也看到有一个农妇被一位老医生怀疑患了天花。但是这个农妇满有把握地说:“我已出过牛痘,不会再患天花了”。琴纳对她的病情进行跟踪,发现她果然很快恢复了健康,完全不象出过天花的样子。这给琴纳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每年都有天花发生,琴纳看到很多人痛苦地死去,但他没有发现死者当中有挤奶妇。这位乡村医生就年复一年地在奶牛棚下观察牛出天花的过程。他一再看到,人为正出痘的牛挤奶时,手里沾上了牛的痘浆,就会得牛痘:手指间会出现水疱,低烧,感到不适及局部淋巴腺肿,但不久即可痊愈,没有致命的危险。琴纳联想到是否可象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一样接种牛痘呢?他把自己在乡村的见闻和想法写信给老师罕特约翰,得到了鼓励。一七八八年起,琴纳又连续进行了八年的观察和试验,他推测染过牛痘的人和动物的身上,会产生一种抵抗天花的能力。他由此作出结论: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公元一七九六年五月十四日,琴纳作了一次决定性的试验:在一个八岁男孩的左臂上种了牛痘浆,六周后,又在他的右臂上接种了流行天花患者的鲜痘浆。几个星期过去了,这个男孩一直很健康,天花感染对他没有发生影响,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试验成功了。
琴纳把这一结果写成学术论文,送到皇家学会,希望得到承认。可惜当时英国医学界的许多权威对此抱怀疑态度,报告被拒绝了。琴纳不得不用
自己的积蓄来印刷论文。这时候有权势的教会却大肆愚弄群众,说天花是天神降下来惩罚人的,若要不得天花,只有向天花女神赎罪。它们在教会出版的刊物上,刊登了攻击琴纳的文章和漫画,并公开造谣说,那个种了牛痘的孩子咳嗽的声音已经象牛叫的声音,脸上长出了牛毛,眼睛已经象公牛一样看人了。琴纳还收到许多诽谤信和恐吓信。那时,琴纳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一生从来没有遭受过象现在这样的打击,我好象乘着一只小船,快要到对岸了,却受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哥白尼、布鲁诺、伽俐略等的形象浮现在琴纳的眼前。
科学必然战胜迷信。有一年,就在这个教区里,天花又猖獗流行,上帝没有保佑人们,种过牛痘的人安然无恙。种牛痘能预防天花已成为抹煞不了的事实,因此要求种牛痘的人愈来愈多。后来,有一支船队要远航,水手们在出发前种了牛痘。因此种牛痘也随之传往国外。琴纳的著作
《接种牛痘的原因和效果的调查》出版后,被许多国家翻译出版。英国政府终于承认了琴纳的研究成果,发给了奖金。琴纳把一部分奖金为第一个接受他种牛痘的孩子盖了一幢房子,并亲手在房前种了蔷薇花。但琴纳拒绝到英国政府去当官,仍在故乡当乡村医生。
一八○五年,牛痘传到了人痘接种法的发源地中国。当琴纳遭受教会势力压迫的时候,由于中国人早有种人痘预防天花的基础,种牛痘在中国却能较顺利地推广。琴纳听到这个情况后感到十分欣慰。
一八二三年,琴纳在七十四岁时去世。为了纪念这位平凡、伟大的乡村医生,人们给琴纳竖立了雕像——一位聚精
会神地为他抱着的婴儿种痘的医生。他的碑铭上写着:向母亲、孩子、人民的英雄致敬!(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唐三彩与中外文化交流
王仁波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发掘出数量众多、琳琅满目的三彩釉陶器物,这些釉陶器物称为“唐三彩”,其中以陕西省境内出土的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
唐三彩属于低温釉陶系统,以造型生动、色泽艳丽、生活气息浓厚闻名于世。唐代的这种雕塑艺术珍品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
唐三彩雕塑艺术来源于社会实践。“秦中自古帝王州”,唐代的长安城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国际性大城市。当时,它和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互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据《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每年有大批外国客人和国内少数民族的使节来长安。在唐太宗时期,入居长安的突厥人一次即近万家。唐高宗时期,波斯王子泥俚师自长安统率回国的部属有数千人。唐德宗时期,中亚胡客有四千人久居长安达四十多年。长安城内设有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专门负责接待外宾;在国子监里设国学六馆,接待新罗、日本等国许多留学生。这些人在长安十分活跃。唐代雕塑大师们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形象,用雕刀和塑版记录下来,并用唐三彩这种新的形式赋予新的时代风格。
缕缕蚕丝织友情,鸣驼千里传佳音。诗人杜甫有诗云:“东来橐驼满旧都”;“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唐三彩正是这样栩栩如生地记录了当时中外交流的这些盛况。唐三彩骆驼有中亚种的双峰驼,有阿拉伯种的单峰驼。这些三彩骆驼有的仰首嘶鸣,有的跪卧在地,或满载丝绸,或驮载乐队,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动人场面。长安城中居住着很多“赤髯紫眼”、“琉璃宝眼”的中亚胡人。唐三彩中那些头戴翻沿虚帽、身穿窄袖长衫,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牵驼俑,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中亚胡人的形象。当时来自中亚一带的良马,也为唐代雕塑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怀章墓、契苾明墓、西安东郊十里铺三百三十七号唐墓出土的三彩马,就塑造了当时各种混血马的雄姿。
唐三彩不仅在国内风行一时,而且还传到国外。当时日本派到唐朝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以及我国去日本传播佛教的高僧,都可能带去了我国的三彩器物和烧制技术。日本考古学家在许多地方发现了唐三彩,奈良县大安寺址曾出土三十多件唐三彩和搅胎枕头,其形制与西安唐墓所出土的唐三彩枕头非常相似。负责营造大安寺的道慈和尚,曾于公元七○二年随同粟田真人等第七次遣唐使入唐,公元七一八年返日。不久,日本很快模仿唐三彩而制作了奈良三彩。日本考古学家冈崎敬教授认为,在第七、八次遣唐使之后,可能从长安、洛阳等地携回唐三彩器物。福冈县冲之岛地处遣唐使航线的中转点,曾发现一件唐三彩长颈壶,与西安、太原等地出土的三彩壶相类似。福冈县太宰府的观世音寺遗址曾出土唐三彩镀残片,可能是营造寺院的日本和尚玄昉从中国带回的。唐三彩传入日本,为日本陶瓷手工业增添了新的品种,为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光彩。
谈到唐三彩的发展和传播,人们就会想到古代的波斯三彩。波斯三彩又称伊斯兰三彩,在西亚、中亚许多地方陆续被发现。此外,在苏联撒马尔罕曾发现三彩残片,印尼出土过三彩壶。日本陶瓷专家三上次男认为,波斯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影响下制作的,因为在萨马腊的王宫遗址内,不仅出土了唐末越州窑的青瓷片以及白瓷片,而且也出土过多彩陶,很类似唐三彩初期的单纯的多彩陶。但也有人认为,波斯三彩陶来源于伊拉克。值得注意的是,唐三彩中的胡瓶、凤首带把壶、牛首杯、象首杯和鸂鷘酒卮等,是仿造波斯萨珊朝金银器的器形。这些足以说明,沿着驼铃叮当的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交流,曾使我国的彩陶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附图片)
一九五九年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的居三彩 罗忠民 摄


第6版()
专栏:

拳王阿里
乐山
《穆罕默德·阿里——人民的冠军》、《穆罕默德·阿里——胜利者》,这是去年美国相继出版的深受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欢迎的关于美国拳王穆罕默德·阿里的传记作品。这两本书的书名,正是阿里生涯的高度概括。的确,阿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不仅是由于他在拳击运动中的成就,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杰出运动员,而且也因为他具有同情被压迫人民、支持正义事业的高尚品格。十二月十九日,这位蜚声世界、从十岁起就渴望访问中国的拳王,怀着友好情谊,专程前来北京进行短暂的访问。
穆罕默德·阿里原名小卡修斯·马塞勒斯·克莱。一九四二年,他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阿里的父亲是
一个不得意的黑人艺术家,一生幻想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但是为现实生活所迫,只得专门为别人制作招牌。阿里受他父亲影响,具有一种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情受歧视者和被压迫者。童年,阿里没有受多少教育,这一点他自己深为惋惜。他在一次向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发表的谈话中说,“我真希望我会读书。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学习。正是这个原故,我要保证让我的孩子们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但是我无法同欢喜我的人谈话,我真感到羞愧。”
阿里早在十二岁时就开始拳场生涯。一九六○年,十八岁的阿里一举获得美国业余运动联盟轻重量级冠军、美国全国金手套重量级冠军称号和奥林匹克轻重量级金质奖章,引起了世界的注目。一九六○年后,阿里成为职业拳击手。一九六四年,他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举行的比赛中,在第七个回合击败了名将查尔斯·利斯顿。一九六七年,阿里与著名拳击手厄恩利·特雷尔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世界拳击协会举办的比赛中相遇。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两人难分难解地斗了十五个回合。最后,阿里以得分超过特雷尔,登上了重量级“拳王”宝座。阿里善于伺机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连续进攻,挫败对方的锐气,使对手陷于被动,然后猛击要害夺取胜利。因此,他被人们称赞为“富有耐心而又变化多端、机敏灵巧的拳击手”。
就在阿里登上“拳王”宝座这一年,他被征召入伍。由于阿里反对侵越战争,他坚决拒服兵役,被法院判处徒刑五年、罚款一万美元。阿里不服上诉,官司拖延了数年,虽然阿里没有入狱,也没有付罚款,但是组织拳击比赛的机构却撤销了他的冠军称号,阿里被剥夺了参加拳击比赛的权利达三年之久。据说,他就是在这个期间信奉伊斯兰教、参加黑人穆斯林组织,并且把自己的姓名由小卡修斯·马塞勒斯·克莱改为穆罕默德·阿里的。
阿里被禁止参加拳击比赛后,另一名黑人拳击手乔·弗雷泽被认为是重量级冠军。一九七○年,阿里恢复了参加拳击比赛的资格,同年,美国最高法院撤销了原来对阿里的判决。一九七一年,阿里在与弗雷泽的比赛中失利,但是随后在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的两次比赛中击败了弗雷泽,重登“拳王”宝座。一九七四年,阿里还击败了曾经战胜过弗雷泽的另一名著名拳击运动员乔治·福尔曼。这些比赛有不少是在其它国家举行的。一九七六年初,阿里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正式宣布“退休”,但是就在同年九月和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他还参加了一些重要比赛。在美国,有人说阿里不仅是一个运动员,还是
“殉道者”、“宣教者”、“拥有数以百万计的世界观众的表演者”、“富有天才的喜剧演员”。
也有人说,在体育运动已经“大企业化”的美国,象阿里这样一位名扬全球的拳王的家财必然多至不可胜数。这些说法当然都有道理。不过阿里自己有几句话是值得一提的。他说:“我并不需要更多的钱”,“如果儿童能够上学、吸毒者能够得到治疗,我就满意了”。(附图片)
阿里(左)击败拳坛名将乔·弗雷泽。


第6版()
专栏:

博亚卡的“鲁昂纳”
纪棠
当“阿波罗”号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敲响了月宫大门的时候,哥伦比亚博亚卡省的居民中间就传诵着“羊毛上天”的佳话,因为博亚卡向飞船提供了精美柔软的优质羊毛织毯,它覆盖在驾驶舱的壁上,显得天衣无缝,美观舒适。
博亚卡地处哥伦比亚东北部,气候温和,农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它的纺织业规模不大,但所产毛纺织物,因质地优异而驰名国外。
哥伦比亚独立前,博亚卡人连羊毛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制造毛织品了。当时,当地的印第安人只是用翡翠和食盐换来棉花,然后在简陋的织机上织出布匹。博亚卡居民是通过法国的毛织品首次结识羊毛的。商人们经过两年多的长途跋涉,才把塞纳河畔鲁昂城的毛料带到博亚卡的首府通哈城。哥伦比亚人就用这些毛料制作了最早的斗篷,并取名为“鲁昂纳”。它有斗篷、披风或者毛织物、布匹等的意思。
后来,博亚卡的原野上出现了一片片洁白的“云彩”,那是从外界引进的羊群在这里繁殖生长。牧羊人搭起一座座石砌的羊圈。以后博亚卡的一些乡村的茅屋里,传出了“唧唧”的机杼声,那是民间的能工巧匠用当地出产的羊毛在精心制作毛料织物。这些其貌不扬的小工房里出产的成品质地精密,色泽光洁,堪与丝织的天鹅绒媲美争妍,这是民间传统的成果,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些毛料织物很快被法、意、美等国的服装设计师发现,他们用博亚卡的“鲁昂纳”制成漂亮的男女衣衫,行销世界各地。
但是关于“鲁昂纳”和航空事业结上因缘,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哥伦比亚某些地区的老农乘飞机旅行时,往往披上“鲁昂纳”。他们坐在机舱里温暖安适的神情,引起宇宙飞船制造师们的注意,他们抚摸着这种柔软精美的织物,决定选用它来温暖飞船的“肌体”和宇航员的心。


第6版()
专栏:

更正:
上期《国际副刊》《“$”的由来和用法》一文最后一段中的“国家”和“各国”之后,均应加“和地区”三字。


第6版()
专栏:

橡胶的由来
四百多年前,哥伦布在第二次赴新大陆的航行途中,发现海地土著人用一种圆球进行游戏,并得知这种球是以树胶制作的——这就是橡胶的原始制品。
橡胶是十八世纪被发现的。当年一支在南美洲的法国考察队对橡胶曾作了详细介绍。但直到苏格兰化学家查尔斯·麦金托斯提出把橡胶和石脑油溶液涂在两层纤维织物之间后,这才发明了有效的防水材料——一种橡胶制品。此后,这种防水胶布就以麦金托斯命名(英国人把雨衣称为麦金托斯),人们这才知道橡胶的真正价值。
橡胶树本来野生在南美洲的树林里,巴西十九世纪的繁荣就是靠橡胶起家的。直到一百多年前,巴西还保持着世界橡胶生产的垄断地位。
到一八七六年,亨利·威克姆从亚马孙收集了一些橡胶籽,种在伦敦热带植物园里。两年后,他将树苗移植到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从此开始了橡胶树的种植。从二十世纪起,精心培植的马来西亚橡胶树逐渐代替了巴西的野生橡胶树,从而打破了巴西橡胶的垄断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对橡胶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又促进了合成橡胶的大规模发展。六十年代,合成橡胶的生产已超过天然橡胶。今天,世界使用的合成橡胶约为天然橡胶的两倍。尽管如此,对天然橡胶的需求量仍在增加。
马来西亚雨量充沛,属热带气候,适合种植橡胶树。它仍然是天然橡胶的主要生产国。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业不断发展,每英亩产量已从一九○○年的三百磅增长到现在的一千五百磅。·张亮·


第6版()
专栏:

船舶的船龄
人有年龄,船舶也有船龄。人的年龄是从出生之日算起,船龄则以船只下水之日作为计算的起点。按照日本造船、航运界的说法,船龄在十年之内的称为新船,船龄在十至二十年之间的称为半新船,船龄在二十年以上的称为旧船。船龄在五年之内的新船,是船舶队伍中的佼佼者。
一般说来,货船的经济使用年限为二十至二十五年,定期客船为二十年,油轮为十五至二十年。在这段期间内,要收回船舶的建造费用(称为折旧补偿),并建造替代的船舶。
目前,各主要海运国家的船龄都比较小,根据一九七八年的统计,瑞典有百分之九十四的船舶的船龄不满十年。其它几个国家船龄不满十年的船舶占船舶总数的百分比为:法国,百分之八十三;挪威,百分之八十二;日本,百分之八十;西班牙,百分之七十九,丹麦和英国,百分之七十八。塞浦路斯和美国的平均船龄比较大,船龄超过二十年的,分别为百分之六十五和百分之四十。·奚根勇·


第6版()
专栏:

越南年景 方成 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