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一个独特的博物馆——明治村
马成三
明治村,乍听好象是个村庄的名称,其实它是日本明治时代建筑艺术和文物的博物馆。它位于日本爱知县犬山市郊,距名古屋约四十公里。
清秋时节,我们到明治村参观。一下汽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铁门,中间的两座门柱上各挂一块牌子,左侧的牌子写着“明治村”,右侧的牌子写着“第八高等学校”。日本朋友告诉我们,这座铁门就是明治村博物馆的第一号展品——原在名古屋的第八高等学校的大门。这是一座西洋式的大门,也是明治时代高等学校校门的代表作,它体现了当时日本积极向欧美学习的时代特色。村里展出的还有明治时代的工厂、医院、商店、教堂、银行、法院、官署、邮局、监狱、兵营、桥梁以及贵族别墅等。明治村的建筑物大都是从各地“迁居”来的。它们开始向明治村“迁居”,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事。那时由于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大量的旧建筑物陆续被拆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明治时代的建筑,由文化界和财界人士发起成立了一个组织,专门移建明治时代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并搜集明治时代的文物。他们在全国有关方面的支持下,采用分解、搬运或者重建等办法,把有保存价值的明治时代建筑迁移到明治村。明治村于一九六五年开馆,当时展出的建筑物只有十六栋,后来陆续增加,现在已达五十栋左右。这些建筑物分别来自北海道、本州和九州的许多县市,其中以来自东京的最多,还有从夏威夷和巴西移来的日本移民的集会厅和住宅。
虽然明治村展出的建筑物以洋式建筑居多,但是,明治时代的建筑师们在汲取西方建筑技术时,也很注意与日本的传统特点相结合。建于一八八五年的东山梨郡官署,就是西洋形式与日本的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木制建筑,其外观的优美与庄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明治村里也有纯粹日本式的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治时代的大文豪夏目漱石在东京租用过的住宅。就在这栋木屋里,诞生了《我是猫》这部名著,因而被世人称为“猫屋”。明治村里还展出了明治天皇使用过的专车以及当时的蒸汽机车、有轨电车等。我们参观时,那发出隆隆声响的有轨电车正满载游人作表演运行。
明治村里的各种展览室还展出一些实物和历史资料。在“校舍”里,可以看到明治时代的教科书、学生作业以及校长发给学生的奖状等;在“银行”里,可以看到日本的货币发展史资料。
明治村不单是个博物馆,同时也是人们游憩的场所。“村”内点缀着花草树木和石阶曲径,如同公园一般。游人中,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更有青少年学生。特别是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每到一处,总是一拥而上,并用小本作笔记。据说,他们回校后还要以参观明治村为题写作文哩。我们虽不能看到这些孩子们在作文里写些什么,但我们相信,智慧的日本人民一定会从自己民族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寻求光明的道路。(附图片)
明治村一景


第6版()
专栏:

比睿山上望京都作 赵朴初
重来倍觉友情真,老幼扶携迓故人。眼底江山如有待,天边风俗自相亲。
典型珍重长安旧,电子庄严世界新。晓起琵琶湖上望,壮心腾作岭头云。
(日本国大平首相应邀访华前夕,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赵朴初同志手书歌颂中日友谊的近作一首,以庆祝两国友好关系的新发展。)(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雨中岚山(访日写生) 劳崇聘


第6版()
专栏:

在印度过灯节
詹得雄
早就听说印度的灯节很热闹。一个月前,我们终于亲历其境了。
印度人,主要是印度教徒,为什么要庆祝灯节呢?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传说是:这天,司掌人间财运的女神吉祥天女拉克希米巡行人间,慧眼所至,财运也就降临,因此人们点起灯来,吸引她那法力无边的目光。另一种说法是:史诗《罗摩衍那》中的英雄罗摩,这天战胜了十首王罗婆那之后,结束了十四年的流放生活,于是家家户户点灯来迎接他凯旋归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神克里希那战胜了恶魔那拉卡苏,把人民从暴政下解放出来,所以人们高兴地点灯庆祝。一些专家则认为,灯节可能起源于古代印度人对火的崇拜,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
印度的灯节是印历八月见不到月亮之后的第十五天,今年按公历算是十月二十日。这时盛暑消退,秋播已毕,一年里最舒适的冬季就要来临。人们把这一天当作周而复始的日子,商人们习惯在这天换用新的账本,因此,灯节也可以说是印度的新年。
灯节之夜,我们应邀到一位印度朋友家里共度佳节。主人的住宅和左邻右舍,无论是楼房的阳台还是平房前的庭院,都是烛光闪闪,彩灯熠熠。主人请我们坐下后,给我们一一介绍已经在座的印度朋友。其中一对夫妇是穆斯林。我们好奇地问道,灯节是印度教徒的节日,穆斯林也过这个节吗?他们笑着回答,灯节原来只是印度教徒的节日,但在印度的伊斯兰教徒,现在也有不少人同印度教徒一起欢度了,因为这是一个表示兄弟情谊和亲善的节日。我们听后笑着说,是呵,今天我们中国人也一起来过节了。
印度人过灯节,也有放焰火的习惯。印度的焰火品类繁多,色彩鲜艳。有一种火星点点,名曰“石榴花”。还有一种能在地上打转,类似中国的“地老鼠”。热情的主人请我们到门口放焰火。大人小孩望着火树银花,拍手欢呼,笑逐颜开。
放完焰火,主人请我们吃节日甜食。席间,女主人还邀请我们的女同志同她合唱《洪湖水,浪打浪》。这家乡的歌声,同门外节日的鞭炮声相交织,使我们感到仿佛正在家里欢度春节一般。
告别印度朋友后,我们特意到新德里的闹市区去领略一下街头的节日夜景。一路上只见家家户户,门口窗前,都亮着灯。有的摆着,有的吊着,有的成串,有的成片,真是五彩缤纷,明珠迸射,好一片灯的海洋。最有特色的是一种小小的油灯盏,用泥土烧成,点燃灯芯,显得古朴素雅。印度友人说,穷人买不起彩灯、蜡烛,还可以点这种油盏,以一豆荧光,来祈求神女的惠顾。望着这小小的灯火,我们但愿“吉祥天女”化作无数明烛,照遍印度的万户千家。


第6版()
专栏:

缅甸人有姓吗?
有人问,为什么许多缅甸男人都姓“吴”,女的都姓“杜”?其实,缅甸人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姓氏的民族之一。“吴”和“杜”都不是姓,而是尊称。
以常见的男性名字“巴”为例,小时候大人称他“貌(弟)巴”,小朋友们也叫他“貌巴”。成人以后,与他年龄相仿的人和比他年轻的人称他“郭(哥)巴”,长辈也可称他“郭巴”,也可称“貌巴”。上了年纪以后,一般都称“吴(叔伯)巴”,与他年岁相仿的可称他“郭巴”或“吴巴”。他本人仍可自谦地称“貌巴”或“郭巴”。
同“貌”和“郭”相对应的女性称呼是“玛”,有姐妹之意。以常见的女性名字“丹”为例,叫“玛丹”。同“吴”相对应的女性称呼是“杜”,既是尊称又有姑姨之意,叫“杜丹”。 (春风)


第6版()
专栏:

古代阿拉伯人的“文学集市”
马瑞瑜
阿拉伯人民在古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早在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人就为人类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学瑰宝,其中包括著名的“文学集市”。
公元六世纪,在阿拉伯半岛游牧的阿拉伯人,每年定期定点举办集市。这时,阿拉伯半岛的各部族赶着羊群、驼群和阿拉伯良种马群,带着椰枣、精制的武器和美丽的服饰等物品,来到集市上进行贸易。集市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驼铃叮当,熙熙攘攘,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人们不仅在集市上进行贸易,而且相互传递消息,办理诉讼案件,观看骑士们的比武竞技。特别是各部族的诗人、演说家也在这时来到集市上,他们吟诗、赛诗或发表演说,使集市成为文学家的盛会。作为“文学集市”,最负盛名的就是俄卡才集市。俄卡才集市每年回历十一月举行二十天。各部族的演说家、诗人在俄卡才集市上发表演说,举行赛诗会,并邀请著名诗人进行评选。女诗人汉莎悼念亡弟的不朽诗篇,就是首先在这样的赛诗会上吟诵的。
历史学家认为,古代阿拉伯诗人的不少名著,包括悬诗(也叫金水诗,据说用金水书写在板上,挂在麦加克尔白古寺的墙上,因而称悬诗)也都是由诗人在集市上吟诵并广为传播的。这些诗篇意境雄浑、音节优美、语言凝炼,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民的游牧生活、社会情况和风土人情,被誉为“阿拉伯人生活的镜子”。其中有七首悬诗更是遐迩闻名、脍炙人口。诗人们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勾画出沙漠壮丽寥廓的景色,讽刺抨击了不合理的宫廷礼教,歌颂了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贞的爱情。今天,古代阿拉伯的“文学集市”虽已消失,但由于它在传播古代阿拉伯人的文化思想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至今仍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为了发扬民族文化,更进一步研究阿拉伯半岛的文明史,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正为确定俄卡才集市的原址,展开细致的考古研究工作。迄今从沙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陶瓷及生活用品,以及位于俄卡才集市以东的阿巴斯时代的古迹,已证实了俄卡才集市的原址是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塔伊夫城的北郊。


第6版()
专栏:

墨西哥壁画艺术与西盖罗斯
陈宗舜 吴柱华
墨西哥人民喜爱壁画。现代壁画是墨西哥绘画艺术中一枝别具风格的鲜花。它造型生动,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
提起现代墨西哥壁画,它的兴起和发展应归功于大卫·阿尔法罗·西盖罗斯、何塞·克利门特·奥罗斯科和迪埃尔·里维拉这三位代表人物。一九二二年,他们与另外八名画家在墨西哥城成立了“革命画家、版画家和美术工人联合会”,提出了墨西哥艺术家的创作宗旨是“创造以美洲殖民化以前伟大画家和卓越的文化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和人民的、不朽的英雄艺术”。从此,现代墨西哥的壁画艺术,就以其鲜明的思想内容、奇丽多彩的艺术笔法和独特明朗的民族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墨西哥,人们从繁华的都会城市到僻远的乡村小镇,都可以看到一幅幅色泽鲜艳的壁画。画家们在壁画上描绘祖国的河山、民族的历史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一位墨西哥评论家说:“壁画可以向所有的人进行无声的教育,这是壁画独有的一大优点。”现在,壁画在墨西哥是得到国家保护的。墨西哥宪法规定,不准毁坏已制成的壁画。
谈到现代墨西哥壁画,人们不会忘记西盖罗斯(一八九八——一九七四年)为发展壁画艺术所作的卓越贡献。
西盖罗斯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道路上,深入生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他的壁画,极其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政治倾向。他的代表作《新民主》,就是这样一幅作品。画面中间,是一个象征着他的祖国——墨西哥的妇女的形象。她从痛苦中挣扎起来,挣断了锁链,象一团烈火一样扑向敌人。作者着意刻划了她那双巨大壮健的双手,以此突出墨西哥人民一旦挣脱了殖民主义的羁绊,就迸发出势不可当的新生力量。再如壁画《我们的面孔》,西盖罗斯在画里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画出一个体魄强健的人物的身形,然而,这个人的头部却还没有成形,而只是一块岩石。西盖罗斯用这个象征性人物,表现墨西哥人民正在运用自己的力量,塑造自己国家的形象。
一九五四年,西盖罗斯在墨西哥大学城创作的壁画《为民族服务的大学》,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最大壁画之一,全部画面竟达四万三千平方米。
西盖罗斯不仅是一位创作态度严肃的民族艺术家,同时也充满了勇敢的创新精神。从三十年代起,他发明并推广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硝化纤维化学油料,用这种油料绘制的壁画,能经受风雨侵蚀而保持鲜艳的色泽。此外,西盖罗斯利用建筑物墙壁凹凸不平和人的视点变动,首创性地绘制了“移动壁画”,人们从不同角度观赏这种壁画,可以感到整个画面的变化和运动感。
一九六○年以后,西盖罗斯又全力贯注于“雕塑壁画”的创作。这是一种以壁画为基底,配以浮雕或高浮雕的新型艺术作品。他创作的题为《人类在前进》这幅壁画,可作为
“雕塑壁画”的代表作。在这幅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的巨幅壁画上,塑造了人类历史上几百个英雄人物的形象。
一九五六年西盖罗斯曾来我国访问,给予中国画和云岗石窟雕塑以很高的评价。同年在北京、上海举行的“墨西哥造型艺术展览会”上,他的许多作品曾和我国广大美术爱好者见面,受到欢迎和好评。
一九七四年,西盖罗斯去世。墨西哥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许多国家的报刊也撰文表示哀悼,认为这颗“文艺巨星”的陨落,是墨西哥现代壁画运动的一大损失。(附图片)
西盖罗斯的青铜像


第6版()
专栏:

刊头图片:日本香川高松节日舞蹈。


第6版()
专栏:

民谣声中忆香川
刘德有
金毗罗船啊金毗罗船,
顺风扬帆,破浪向前,
到四国赞州那珂郡去啊,
金毗罗神殿在象头山。……
神殿祭祀的,是海神金毗罗,
海上遇风浪,他能保平安,
纸罩的蜡灯哟多明亮,
靠岸抛锚,咱去游玩。
日本国大平首相访问我国的消息传来,我的耳际蓦地又回荡起当年在大平首相故乡日本四国香川县访问时听到的一首民谣——《金毗罗船啊船》。香川县这首民谣,旋律活泼,曲调明快,深为群众所喜爱。据说,从江户时代末期起,就在日本全国流传。它唱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记得一九七二年九月,田中前首相和当时的大平外相为实现中日复交访问中国,周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时,中国乐队为表示中日友好和对大平先生的尊敬,特意演奏了这首香川民谣,受到贵宾们的热烈欢迎。
香川在日本四国东北部,濒临风景秀丽的濑户内海。它古称赞岐国,与伊予国(今爱媛县)、阿波国(今德岛县)、土佐国(今高知县),形成了“四国”。如今,香川县已成为四国的大门。它的首府高松市,从明治维新以后,就是四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市区的百分之八十毁于战火。但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松市也逐步恢复和成长起来。
香川的土地是富饶的。江户时代,香川县的主要产品是糖、棉、盐。人们称之为“赞岐三白”。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情况发生了变化。拿盐来说,过去是在海滨晒盐,但从一九七二年起已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膜制盐法,盐田已经废弃,如今只成立了一家制盐工厂。碧波荡漾的濑户内海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全县的沿海渔业比较发达。
在风光如画的田野上,我们看到一方方绿油油的稻田。稻米,是香川农业的主要产品。赞岐平原,则是香川的粮仓。香川由于缺少雨水,这里的特点是池塘多。自古农民就靠引蓄水池的水灌溉田地。据说全县有一万八千多个蓄水池。香川县西部的“满浓池”,是八世纪初修建的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蓄水池。近几年来,由于香川水利工程的建成,缺水问题已基本解决。除稻米外,香川县还盛产烟叶和西瓜、桔子、桃、梨等水果。看来,这儿不仅可称为“鱼米之乡”,也可算作“瓜果之乡”哩!
在访问中,我们看到香川人民正以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自己家乡的面貌。香川县的工业,原来多是一些轻工业和手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缝制手套、制作团扇等。丸龟市的团扇产量曾占日本全国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但是,由于电风扇和冷气设备的普及,团扇生产逐渐衰落,现在已成为一种家庭工业。战前,香川的重工业是不发达的,战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在坂出市番之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形成了六百多万平方米土地。在这里,川崎重工业公司建立了一座造船厂,相继修建了可以建造三十万吨和五十万吨船舶的船坞;三菱化成公司、四国电力公司和亚洲共同石油公司等也已经或正在建厂。在丸龟市也填海造了二百七十多万平方米的土地。
是的,四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与日本一些地方比较,还存在着差距。这同四国地区与本州之间被一道海峡隔离这个不利的地理条件有关。久远以来,这里的人民就梦寐以求地盼望能修建一座桥梁,把四国与本州连接起来。一九七八年十月十日,人们终于在香川县坂出市和对岸的冈山县仓敷市同时举行了修建大桥的开工典礼。施工区的海峡距离为十三点二公里,按计划,将利用海峡多岛的地形,共修六座桥梁,再把它们联成一座上下两层的大桥。这座大桥建成后,香川及四国其他地区就将大为改观,同时也将扩大以京都、大阪、神户为中心的关西经济区。香川,将会一天比一天繁荣。
由于距离古都京都、商埠大阪、神户较近,香川县的文化艺术比较发达。近代的香川,出了不少著名的学者、艺术家和作家。女作家壶井荣写的《二十四只眼睛》,就是以她的家乡——香川县东北部的小豆岛为背景。它通过一个乡村女教师,写了十二名小学生在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悲惨遭遇。小说中反映的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引起广大日本人民的共鸣。根据这部小说摄制的同名影片,不仅在日本受到好评,也为中国观众所赞赏。
香川,曾与我国有过悠久的历史因缘。我们接触过的一些香川县人,总爱自豪地谈起空海和尚,以表示对中国人民的友好。空海和尚谥号弘法大师,香川人。三十一岁时,他入唐求法。两年后回国,在高野山修建金刚峰寺传播真言宗。空海不仅是日本真言宗的鼻祖,而且在日本文化史上也留下了伟大业绩,特别是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日本朋友说,空海虽然是距今一千多年的历史人物,但他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而辛勤努力的精神,今天仍然活着。是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香川县人民同广大日本人民一道,不正在为两国人民的世世代代友好而继续谱写着新篇章吗?(附图片)
本州四国跨海大桥一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