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通信自由
乐秀良
一九六九年一月五日,张志新同志在狱中写了一封家书。可是,这一封充满革命激情和夫妻、母女情意的诀别书,落入了“四人帮”在辽宁那个死党一伙的魔爪,竟以“现行反革命分子张志新给曾真的信”的名义,分别纳入两个人的档案。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三年,张志新同志的千古奇冤终于得到昭雪,这一封十年前写的信,才获得自由,到达了收信人手中。
唐代大诗人杜甫遭安史之乱,在长安写下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绝代名句。在林彪、“四人帮”猖獗的年代,我们许多同志不是也都有“棚中无日月,家书抵万金”的深切感受吗?可是也确实有不少信件,被非法扣压,致使云天遥遥,鸿雁路断,有的同志甚至因此而抱恨终身。在那年头,大量的书信遭到了同日记一样的命运,被抄走了,非法拆阅了,被歪曲、捏造,株连无辜,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冤案。
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互通消息、商量问题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革命导师的通信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书信,以及《鲁迅书信》和《鲁迅日记》,都是了解和研究他们思想的重要文献。
在旧中国,革命人民的人身自由没有保障,更谈不上通信自由了。处身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鲁迅,对此尤为愤慨。他在《两地书》的序言中,曾讲到在白色恐怖下,自己两次弃家出走,为了怕连累别人,大烧过两次书信的事,感慨地说:“古时候有牵牵连连的‘瓜蔓抄’,我是知道的,但总以为这是古时候的事,直到事实给了我教训,我才分明省悟了做今人也和做古人一样难。”他还讲到自己在书信里遇到较为紧要的地方,“往往故意写得含胡些,因为我们所处,是在‘当地长官’、邮局、校长……都可以随意检查信件的国度里。”旧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近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没有民主权利,没有人身自由,没有通信自由,这是毫不奇怪的。可是鲁迅在书信问题上的这些遭遇,却在六十年代的新中国重演,这真是历史的悲剧。
通信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的历届宪法都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权利,保护公民有通信自由等等。但是,把法律条文变成事实要经过斗争,可能遭受失败,甚至付出代价。张志新是敢于冲破现代迷信,很早与林彪、“四人帮”斗争的英雄,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伟大的公民,她应该享受公民的一切权利。退一万步讲,她作为一个“政治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的有关规定,也没有任何理由扣压她的家书。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三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气魄,平反了大量冤案、假案、错案,也解放了大批信件。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我们从中受到很大的安慰。
保护公民权利和通信自由,靠领导的决心,也要靠人民的争取。当前,在抓紧平反冤案中,应把那些还没有处理的抄来的、扣压的信件,尽快退还给书写的主人。这也是消除余悸,增强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团结一致搞四化的一个重要措施。


第6版()
专栏:

草叶儿香
王士美
我到巴布力合公社奥古斯台大队去采访时,正赶上一场绵绵细雨。在奥古斯台汽车招呼站下了车,大队派一个名叫其其格的蒙古族小姑娘来接我。我们骑马离开柏油马路,就进入了茫茫的大草坨子。
天色已经黑下来,淅淅沥沥的雨仍旧下个不止。其其格从她身背的一个挎包里掏出一件雨衣来递给我:“请穿上雨衣吧。”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小姑娘自己已是湿漉漉的一身泥水了。我赶忙说:
“你穿吧,其其格!……春雨贵如油啊!我喜欢它浇浇呢。”其其格笑眯眯地伸出手掌,接住亮晶晶的雨珠,朗声地说:“我更喜欢它浇呢!它会浇得草叶儿香呀!”“草叶儿香,这是怎么回事?”我怔怔地望着她。
其其格看到我的神情,噗嗤一声笑出声来:“呀!呀!记者巴克西(注),我说我喜它浇,是因为这雨能帮我们种好草。你知道发展畜牧业,要靠什么来保证吗?草!草呀!”小姑娘说着,策马跑到了前面。
我们攀上一座高高的草坨。这时,雨已停了,云层后面射出了月光,轻风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
细雨初歇,夜间的草坨深处,怎么会有人呢?我惊讶地问其其格:“其其格,风雨夜,这里怎么这样热闹呀?”
其其格把头一扬,骄傲地说:“这是我们种草专业队的姐妹们呀!她们正趁雨种草呢!我是放下犁杖才去接您的。”
我们又攀上一座高高的草坨,就看到十四五副犁马,一字儿排开,正在湿漉漉的沙土地上开犁疾进。
那些姑娘们,她们的脚深深地踩在新翻起来的湿漉漉的沙性土中,但身段却象雨中的燕子一样轻捷。她们一手扶犁,一手赶马,不断地唱着,笑着,吆喝着。每个人都是精精干干的装扮,长长的辫子也紧紧地盘在头上,连雨衣也不穿……
十四五副犁杖,一闪从我们面前掠了过去,最后边的一个姑娘发现了我们,立刻对其其格嚷了起来:
“其其格,你这个作孽鬼!叫你给同志带路,你干么把同志领到这里来呀?”
“不是路过嘛!”其其格答应了一声,扯扯我的袖口说:“这就是我们种草专业队的大班长梅其其格。”
我很想看一看姑娘们怎样种草,就踏着梅其其格犁出来的犁垄,紧跟着她走去。走近了,看得清楚了。她们种草的方法真新鲜,真稀罕哩!扶犁的手轻轻摇动着,犁把上好似有个什么机关,扯动着她背上斜挎着的一个点播草籽的葫芦头,细细的草籽就顺着葫芦下的扫帚糜子把,均匀地洒落在新翻过来的沟垄儿里。肩还挎着一个什么东西,能把洒播在垄沟里的草籽,用湿土封住。一个人干着几个人的活计,同时完成几样工作,真快变成一架联合播种机了!
我跟在梅其其格的犁后,被她那轻快协调的动作迷住了,被她们的创新精神惊震了。突然其其格闯过来,不容分说,从梅其其格手中夺下了犁杖,替她赶马扶犁。梅其其格这才转身笑呵呵地对我说:“真对不起,记者巴克西,慢待了!……您瞧,云又涌上来了,还有半夜好雨呢。我们真恨不得下场雨就把这八百里大瘦草坨子都种上鲜肥的绿草。这里要成了草海,牛羊就会变得象鱼儿似地在这里游了!”
“梅其其格,你们冒雨种草,为什么不穿上雨衣呢?不冷吗?”
梅其其格笑一笑说:“噢!这叫轻装前进呀!趁雨种草,需要快抢突击。一副犁杖当成三套使用。您瞧我们肩上挎的,背上背的,穿上个雨衣可怎么干活呀!不穿雨衣也不会冷。我们每个人都喝了老支书尼玛大婶亲自给我们煮的滚热的羊肉汤,心头可热啦!”
说话间,我们走到了十里垄头。犁杖需要停下来歇一歇了,梅其其格这才给我介绍其他姑娘。她对我说:“记者巴克西,快过来见见我们种草专业队的姐妹们吧,我们都叫‘花儿’(注),这是那仁其其格,太阳花!这是莎仁其其格,月芽儿花;那个叫丁香,这个叫海棠;对了,还有你们北京来的小老乡呢,柳翠莲,和张月兰!看,热闹吧?”
姐妹们笑了,我也笑了。我对她们说:“小姐妹们,你们真是最可爱的小花儿,是献给祖国四化的报春花!”
我说罢,柳翠莲摇摇头表示不同意:“记者同志,请您别再把我们比作花了。我们宁愿作原野上的一棵草,一棵富有生命力的、知春最早的绿茵茵的草!”
正说笑着,雨又刷刷地呼响起来。小姐妹们个个欢呼雀跃:“哟!哟!雨又浇过来啦!快呀!快呀!种草呀!”
她们立刻又扶犁赶马,走进了如烟的风雨中。这时候,不知几时跑到别处去的其其格,忽然又浑身湿淋淋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她笑呵呵地捧着一个泥团团。泥团团的中央,绿茵茵地挺立着一株草丫儿。其其格热切地对我说:“记者巴克西,您瞧,十天前我们趁雨种下的紫花苜蓿,已经长出四个嫩叶儿来了!”
我细细地端详那泥团团上的草叶。这草叶儿,象碧玉一般:又绿又莹洁,还吐出一股淡淡的清香。是的,种草专业队的姑娘们,你们真象这草叶儿,充满了生机,多么茁壮,多么青翠,多么喜人啊!
(注)“巴克西”意为老师;“其其格”意即花。都是蒙古语。


第6版()
专栏:剧评

急风暴雨后的沉思
——话剧《三月雪》观感
钟艺兵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在上演由苏叔阳、张锲创作,刁光覃导演的《三月雪》。这是一部反映一九七六年“四五”运动的话剧新作。有人说:事过境迁,观众的情绪有了很大变化,大家更注目于当前形势下带来的新问题;何况三年半间,曾产生过《于无声处》、《有这样一个小院》等许多有影响的剧作,今天再写这个题材,难度太大,会不会吃力不讨好呢?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其道理的。但是,“四五”运动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场斗争对于我们的今天和未来,仍在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经历了这场运动,我们究竟取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地来总结、汲取的。正是由于“四五”运动已成为过去,我们才有更充裕的时间、更好的条件来对它进行思考,才可能看得更清晰些,想得更深透些。话剧《三月雪》恰恰是作了这样的尝试,因此,这部剧作给我的印象是急风暴雨后的沉思。也正是由于三年半来已经产生过一批反映“四五”运动的作品,这就逼着后来的新作回避雷同,艺术上非走一条更为艰辛的探求、创新之路不可!
《三月雪》给我们的戏剧创作带来了一些扑面而来的新意。这新意,我以为首先是作者为了这种“沉思”而创造了高震坤、陈明浩、甄爱民这三个各具特色的人物。
“四五”运动产生了一批为全国人民所敬佩的英雄。但是,更多的人们是从苦闷、徬徨走向愤慨、抗争,是在运动中逐渐觉醒的。《三月雪》所着力塑造的整部戏剧的主角,是一个逐渐觉醒的人物——公安局副处长高震坤。
高震坤是个老“公安”,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林彪、“四人帮”用“砸烂公检法”的反革命阴谋打了下去,直到七五年才从干校回来,还是“控制使用”。“四五”前夕,局里忽然调他来搞“政治保卫”,要他直接干预天安门广场群众悼念周总理的活动。他知道,这是在给他出难题,是要他“在刀尖上跳舞”。起初,他执行着上级布置的种种与群众相对立的任务,却天真地以为天安门广场“总会有个别坏人,对他们进行制裁,是完全必要的。”他说:“我们是剑与火。对敌人,是一把无情的剑;对人民,是一团温暖的火。”然而,
“四五”运动事态的发展越来越证明:“无情的剑”不是在指向敌人,而是对准了忧党忧国的广大人民,其中包括他自己身边的年轻人。这不能不引起他内心的矛盾和痛楚。作为一个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在一九四七年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中同国民党反动派作过殊死斗争的老党员,他深深懂得我们的党是在为人民解放的奋斗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但是,为什么在当时“党”的意图竟如此尖锐地与人民的愿望、利益相对立呢?高震坤深思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从他内心的郁闷、矛盾、痛苦、疑虑中,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作者通过塑造高震坤,真实地概括了通过这场运动逐渐醒悟的人们所走过的思想历程,引导观众去思索上百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用血泪换来的斗争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月雪》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人物的典型性,决定着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高震坤所苦恼、所深思的问题,依靠这场人民革命运动本身的教育,得到解决。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说,他身边的年轻人的行动和感受,是作为一个横断面来展示人民群众广阔的斗争场景、炽热的革命感情,从而帮助高震坤解开脑海里苦苦思索的问题,那么,这虽然是一种必须的、基本的写法,但是,这种写法并未脱出已有的同类作品的窠臼。陈明浩这个人物的出现,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剧本艺术构思一般化的局面。只有当这位老教授从历史经验这一纵的角度上,来揭示这场复杂的现实斗争的实质时,人们才进一步地觉察到这部戏剧的思想深度。这就是一种新意!当然,作为历史学教授的陈明浩,在有限的台词里,对现实、对文学、对天安门广场的见闻,似乎谈得多了,而对历史却谈得少了,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关键的地方,从历史的角度,说了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性的、闪耀着思想火花的语言。比如,他对尚未觉醒的民警常哲民说:“你知道谁是历史的主宰?天安门前有过多少次人民的大斗争?近百年来,皇帝、军阀、反动派都是怎么垮台的?我们又怎么建立的新中国?你知道吗?你根本不知道!你连什么叫人民民主专政,都闹不清楚!”他对高震坤说:“历史的天平,总要沉在人民这一边!”这些话既是陈明浩这个人物的见解,也是作者借以阐述剧本主题的“画龙点睛”之处。为什么在“四五”运动中,无产阶级专政机构会颠倒过来镇压人民?现在大家都能回答:是由于党和国家的一部分重要权力,被“四人帮”这一小撮暗藏的敌人篡夺了。可是在一九七六年,当时这几个丑类的真实面目尚未完全暴露;处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我们的干部和群众,是如何透过迷雾,辨别是非,认准道路,奋勇前进的呢?《三月雪》这出戏告诉我们:根本的一条,是要看对待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我们对于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集团,都不要只听他们的宣言,而是要检验他们对待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态度,看他们是代表人民的利益,还是同人民作对。这就是“四五”运动留给我们极其珍贵的斗争经验。
《三月雪》给予观众的沉思,并没有到此为止,剧中另一个人物——社会青年甄爱民又来到我们面前。这个在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反响。为什么会这样呢?甄爱民是个“六出派出所,三回折局子”的小偷。他之所以沉沦到如此地步,是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的。他十一岁时,父亲成了
“叛徒”、“特务”、“走资派”,关进了监狱,母亲跳楼自杀了。此后九年,他一直被称为“狗崽子”。天安门事件教育了他,使他感到国家和自己都有了希望。于是,他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老老实实给周总理鞠了仨躬”,保证要“改邪归正”了!在这之后的斗争中,他是非分明地站在人民一边。作者对于这个人物,虽是寥寥几笔,却勾勒得有声有色,真切动人,使观众在笑声中落下辛酸的眼泪。这是我们在过去戏剧作品中从未见过的人物。甄爱民这个艺术形象的力量,就在于不仅使我们感受到“四害”横行给青年一代造成的灾难,还使我们看到在一九七六年那个寒冷的春天里,人心的向背。甄爱民在八亿人当中,可算是极个别的了。这样的人尚且能惊醒过来,参加斗争,那么,“四人帮”之天怒人怨,不得人心,是不言而喻的了;这样的人尚且有一颗关心国家命运、人民前途的心,何况其他人!因此,虽然全剧结束在高震坤等人即将遭到逮捕的时刻,但感染给观众的却是一种乐观、自豪、坚定、昂扬的情绪,使我们坚信: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三月雪》的导演刁光覃同志以“冷处理”的手法来统一全剧的基调,从而严肃、深刻地表达了剧本的现实意义。这与整部戏剧所带给观众的
“沉思”气氛,是完全相吻合的。同时,也让我们再度欣赏了以深沉、凝炼、细腻、真实而取胜的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不少著名老演员参加了这次演出,周正同志饰高震坤,赵韫如同志饰高妻徐敏,田冲同志饰陈明浩,他们精湛的表演,以及几位青年演员的同台合作,给了我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月雪》还不是一部已经成熟的剧作。我认为,比较严重的缺陷,一是戏剧矛盾不够尖锐。代表“四人帮”帮派势力的人物没有一个上场来,舞台上出现的九个角色都是人民这一边的。自然,我们也不否定这也是一种写法;但出场的人物起码要把幕后的激烈斗争尽量反映到舞台上来。主人公高震坤所承受的压力,现在写得还不够份量。应该给高震坤以更多的、感情丰富的台词,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缺陷之二,是高翔、韩彬、陈建华、陈建平这四个青年写得一般化了。当然,作者写他们的思想、爱情都随着革命运动的斗争生活而一起成熟起来,这是写得成功的地方。但总的看来,他们缺乏各自的性格特征,思想水平在相互之间也缺乏差异,因而不如老一代感人。衷心期望《三月雪》在现在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使其最终成为一部反映“四五”运动的优秀的戏剧作品。


第6版()
专栏:文化生活

淄博陶瓷有特色
郎志谦 张守智
山东淄博陶瓷历史悠久,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已烧造出青釉瓷。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发展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基地,成为我国目前七大陶瓷产地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又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部分工序做到了连续化,产量倍增,质量大大提高,不仅恢复了“雨点釉”、“茶叶末釉”和“云霞釉”等传统的产品,而且又新试制成功了乳白瓷、鲁青瓷和象牙黄瓷,使淄博陶瓷放出了新的光彩。
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展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日用配套茶具、餐具和咖啡具。这些利用当地原料生产的多种色泽的滑石质瓷、焦宝石“色瓷”和硬质陶等新产品,突破了以往日用瓷“以白为上”的旧框框,为多品种地发展日用瓷的生产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这些日用陶瓷产品的设计,经过产销部门紧密配合,有针对性的注意了销售地区的生活习惯与群众爱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力争设计具有时代特点。“色瓷”和“硬质陶”的造型因坯质的不同特点,吸取了陶器粗犷、浑厚的艺术风格,又经过严格的工艺加工。在装饰设计上,没有追随一般国内常见的陶瓷花底装饰,而是采用了丝绸印花图案。经过科技工作者与设计人员紧密配合,试制生产了釉上丝绸无铅颜料和高温快烧釉中彩色料,克服了日用瓷铅熔出量的缺欠。这类产品适用于较现代化的宾馆、饭店大批量日用配套瓷的需要。更可喜的是,这批新瓷质、新造型、新画面的设计,已经不是停留在试验室中的“一枝花”,而是不断投入批量定货的大宗商品。
此外,具有淄博地区独特风格的刻瓷,也给了我们较深的印象。刻瓷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工艺。它是以瓷胎为底,刻刀做笔创作的一幅幅不同质地色彩的画面,效果素雅、含蓄。这种刻瓷装饰工艺,吸收了我国传统绘画技艺,兼有金石篆刻的特点,无论是写意花鸟,浅刻人物或堆刻结合的雪景,都给人以新鲜感,在陶瓷装饰上别具一格。尤其是刻瓷挂盘深受群众欢迎。


第6版()
专栏:

朝阳〔木刻〕
崔振国 王复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