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国际舆论高度评价华总理西欧之行
《开辟了中国同西欧关系的新时代》
英国《经济学家》高度评价说,华总理的访问使中国和西欧的合作得到了加强,这可能起到防止战争的作用。由于这次华总理访问,继建立对美、对日关系之后,中国同西欧的关系又进入了新时代,其意义非同小可。
这四国首脑非常清楚,欧洲和平的基础,即军事的平衡,正是因有中国才勉强得以维持。苏联军队共有一百六十八个师,其中有四十五个师部署在中国边境沿线,如果发生苏联把这些兵力全部调到欧洲的事态,那么对欧洲来说,这就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日本共同社
《华总理访欧打开了对话的渠道》
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正式访问西欧,这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可以认为,它也将给今后的世界政治带来巨大影响。
这次的出访成果,恐怕在于确认了中国同西欧的友好关系,围绕着今后共处和合作关系的格局基本上达成了协议。由此,中国将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的支持下,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战后西欧同中国的关系,整个说来比日、美建立得早。但是,后来由于以文化大革命为顶点的中国国内形势的激剧变化,双方的关系僵化和停滞下来。西欧对华总理这次访欧表示欢迎,说是“欧中之间第一次打开了真正对话的渠道”。之所以如此欢迎,原因就在这里。
关于中国的现代化,华总理在各国并没有拘泥于眼前的利益,而是强调长期合作。我们希望,双方对于相互立场和欧中合作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能够成为走向世界稳定的重要一步。
——日本《每日新闻》
《欧洲争取到中国》
在跨入八十年代门槛的时候,在欧洲大陆西半部令人烦恼的是防务问题。
中国总理华国锋从法国开始,一直向那里的领袖们发出同一信息:“霸权主义”,即苏联是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因此,北大西洋联盟和共同市场应该加强它们在国际政治上的作用,并且应该联合起来。
中国领导人的讲话和访问,将会使北约今年十二月召开的高级会议上应该作出关于核防务决议的戏剧性争论更加激烈。在华国锋出访前几个小时,就产生了“第一个反应”,即北约成员国决定,拒绝“冻结”目前大大有利于华约的力量对比。
中国领导人认为有必要通过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来加速实现本国的现代化。因此,华国锋对欧洲的访问具有重大意义。
——西班牙《改革十六》周刊
中国同西欧存在着客观上的密切关系
毛泽东继承者的中国热情地培育同西方,特别是西欧新的友谊。中国同西欧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密切关系,因为双方都是苏联扩张主义的主要目标。
尽管北京清楚地看到俄国旨在包围和孤立中国的阴谋,但它并没表现出非常恐惧。苏联除了要扩张其帝国,还企图从各个方向包围中国。但是,北京确实不害怕它那个强大的敌人。
华国锋执行的使命是邓小平两年前在巴黎执行的那种使命。希望欧洲国家能遵循中国人高瞻远瞩和大无畏的榜样。
——巴西《圣保罗州报》


第5版()
专栏:

华总理访问西德蒂森优质钢厂时,受到工人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5版()
专栏:

江萨总理说泰中友谊日益加强
据新华社曼谷十一月六日电 泰国总理江萨·差玛南六日晚上设宴招待中国广东潮剧团时说,泰国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艺术和其他方面的交往,这种联系正在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发展。
他说:“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我们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还说:“中国广东潮剧团来泰国访问演出,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而且还增进了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宴会前,江萨总理接见了潮剧团全体成员,并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宴会结束后,泰国艺术家为中国客人表演了他们创作的《泰、中友谊舞》等文艺节目。
参加今晚宴会的还有泰国副总理森·纳那空,外交部长乌巴蒂·巴乍里央恭,泰国社会福利院主席安内·因突波提和泰中友好协会主席差猜·春哈旺。


第5版()
专栏:

黄华外长到南斯拉夫访问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十一月六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黄华,六日下午乘飞机抵达贝尔格莱德对南斯拉夫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友好访问。
黄华外长是应南斯拉夫联邦外交部部长约·弗尔霍韦茨的邀请前来访问的。
今天,黄华外长在机场上受到了南斯拉夫外交部部长约·弗尔霍韦茨、外交部部长助理沃·佩基奇等同志的热烈欢迎。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周秋野以及使馆其他外交官员也到机场迎接。


第5版()
专栏:

雷迪总统接见我驻印度大使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七日电 新德里消息:印度总统雷迪今天上午接见了即将离任的中国驻印度大使陈肇源,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双方表示了要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
在此之后,印度副总理恰范也接见了陈肇源大使,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第5版()
专栏:

萨利赫总统接见何英副外长
新华社萨那十一月六日电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今天上午接见了正在萨那访问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英,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何英向萨利赫总统转达了叶剑英委员长和华国锋总理对他的问候和良好祝愿。萨利赫总统请何英副外长转达他本人对中国领导人的问候。
萨利赫总统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支持阿拉伯人民和阿拉伯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表示赞赏。他表示将进一步发展也门和中国之间现有的友好合作关系。


第5版()
专栏:

孔切主席视察我援建的太拉水库工程
据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六日电 尼亚美消息:尼日尔国家元首孔切主席在中国驻尼日尔大使王传斌的陪同下,四日视察了中国援建的太拉水库工程。孔切主席在水库工地听取了中国专家组长杨庆和、总工程师李志忠对水库建设的情况介绍之后说,你们不仅建起了大坝,而且还使几百名尼日尔工人得到了技术培训。孔切主席视察了混凝土溢流坝等主要工程。他强调说,对尼日尔来说水是无价之宝。建设了水库将使这个地区的居民和牲畜常年有水,这是一件十分有益的根本大事。


第5版()
专栏: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由副社长穆青率领的新华通讯社代表团结束了对西班牙的访问,三日离开马德里回国。代表团在首都马德里、巴塞罗那和塞维利亚等城市进行了参观访问。埃菲社社长路易斯·马里亚·安松宴请了代表团。
△一九八○年中国波兰科技合作议定书十月三十一日在华沙签字。议定书规定,双方除继续交换科技考察项目外,还将发展两国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并商定了非外汇对等交换科技人员的共同条件。
△中国驻日本大使符浩应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的特别邀请,十一月三日到创价大学参加了该校建校九周年的联合活动。
△中国荣宝斋展览会十一月二日上午在东京池袋西武百货店七楼开幕。展出的作品共一万四千多件,其中包括中国近代与现代绘画、书法和木版水印画以及文房四宝。这是荣宝斋开店三百多年来第一次在国外这样大规模地展出。
(据新华社)


第5版()
专栏:外国人士看中国

接待外国人何必兴师动众天天设宴
美国青年卡玛罢宴
指出去掉干部坏作风中国四化更有希望
本报讯 美国青年卡玛(韩丁的女儿)和她的丈夫高富贵不久前对本报记者说:一九七五年我们来中国,中国人也同我们讲友谊,甚至表示尊敬,但那是“敬而远之”,不论到什么地方,总是听人们讲相同的话,重复别人规定的口号。我们在上海住了三个月,交不上一个朋友,听不到一句真话。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紧张。这一次来中国,感到中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紧张气氛没有了,有信心,说真话,能交朋友。现在许多中国朋友不掩盖问题,说话坦率。比如说,中国还很穷,还有要饭的。哪个国家没穷人?!美国那么富,不是也有失业的,有人活不下去的?中国十亿人口,有天灾还有人祸,出现困难不稀奇。
卡玛夫妇这次来华,是为韩丁描写中国的书《翻身》拍摄插图照片的。卡玛说:我们不是官方代表,而是常来常往的朋友,根本用不着兴师动众地搞接待。唉!你们为什么一见外国人非那样接待不可呢?这次去山西,从省里到村里,竟然天天宴席,不,是一天三顿宴席,连清早起来也叫人喝酒!真是太可怕了!这得花多少钱?这钱是哪来的?山西的老百姓吃什么,你当我们不知道?我们下乡去,跟着我们的是一群人,两位处长,还有大汽车、小汽车和工作人员。去年,我爸爸去山西,反对大吃大喝,演过一场“韩丁罢宴”,这一次是我“卡玛罢宴”,我拒绝参加他们在张庄办的宴会。我们夫妻搬到张庄大队干部王金红家同吃同住,金红爱人炒一盘土豆丝,加上馒头、小米粥,我们吃得很香。
卡玛又说:更叫人生气的是有些干部,因为陪了外国人,就神气得可怕。我们离开张庄时,让王金红和我们一起去北京看农机展览,因为他爱钻研农业机械,有创造精神,但是陪同的处长硬不准,甚至弄虚作假对付我。为什么在中国办一件有益的事,有时就这么难。
卡玛说:我想说,中国有些干部对待农民的态度那么恶劣,这才叫“阴暗面”呢,我希望你们多宣传干部的好作风,批评我们看到的那些坏作风,这样,中国的“四化”就更有希望了。


第5版()
专栏: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访加代表团
九月的加拿大,碧空万里,秋色宜人。枫叶刚刚开始转红,一眼望去,说不尽的嫩黄浅橙深红淡紫。这里的秋天是那样的清旷明净,又是那样的绚丽多彩。
就在这大好秋光中,以王炳南同志为团长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应加中友协全国协调委员会的邀请,来到加拿大进行友好访问。我们从东岸大西洋边的蒙特利尔开始横越加拿大,一直到太平洋畔的温哥华,加拿大得天独厚的美丽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以及它高度发展的科技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更加令人难忘的是,加拿大人民所给予我们的深厚情谊。加中友协朋友们的精心安排,加拿大各地政府和各界朋友们的友好协助,加籍中国血统朋友和华侨的亲人般的照料,使我们的访问获得了圆满成功。我们所受到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对于九亿中国人民来说,加拿大和白求恩的名字是分不开的。白求恩已把中国人民和加拿大人民的心联系在一起了。我们怀着中国人民对白求恩同志的崇敬心情,瞻仰了竖立在蒙特利尔市中心的白求恩塑像。塑像是一九七六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协赠送的,一九七六年从北京运来此地。这是一座用汉白玉制成的全身立像,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白求恩同志的热爱。现在它立在白求恩同志曾经工作过八年的这个城市的街心,就象他生前一样与群众密切无间。我们代表团还专程从多伦多驱车前往一百英里以外的格雷文赫斯特瞻仰了白求恩故居。这是一座二层的小楼,一八九○年白求恩就在这里诞生,一九七六年加拿大政府把它辟为白求恩的纪念馆。楼下的房间按他诞生时的样子陈设,楼上有一部分是生平事迹陈列室。院子里整洁的草坪上有几棵大枫树。望着这座沐浴在秋日阳光和微风中的小楼,代表团的同志们都感到亲切无比,浮想联翩。这位加拿大人民伟大的儿子,为了真理和理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战,救死扶伤,最后在中国的土地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如故居陈列的他自己的语录所说:“我来自一个易动感情、固执、不会逆来顺受的人种……不过具有对真理的幻想,并有进行下去的干劲,……即使这将导向毁灭”。具有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不懈斗争的干劲,这确实是对他一生的绝好写照。但是他并没有毁灭,他将在人民的解放斗争中永生。中国人民将世世代代尊敬他,纪念他。
缅怀白求恩大夫,是我们和加拿大朋友经常提起的话题。王炳南团长向加拿大朋友追忆了他与白求恩同志相识的经过:一九三八年初,白求恩同志来到武汉,王炳南同志作为党的联络员第一个见到了他,他拿出介绍信,要求立即会见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由于工作紧张繁忙,在深夜十一点半会见了他,谈话一直继续到凌晨三点。由于解放区生活艰苦,周恩来同志建议他先在国统区适应一个时期,可是白求恩同志坚决回答说,他从西班牙战场来到中国战场是为了工作,不是来享受的。战场上急需医生,他要求尽快去解放区。这样,王炳南同志被指定为白求恩去延安作出具体安排。当时因交通线被日军轰炸破坏,路上走了很长时间,经过了三个月才到达延安。王炳南同志怀着尊敬的感情说:“我和他短短的相聚,没有想到以后就永别了。我感到他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对中国人民怀有极大热情的人”。
在温哥华时,王炳南同志等还特地坐水上飞机去对岸的维多利亚看望了当年随白求恩来华的护士琼·尤恩。六十多岁的尤恩女士已经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当她认出这位远道来访的中国客人就是一九三八年十月与她一起坐船撤离武汉到重庆并遭日本飞机轰炸、患难与共的王炳南时,不禁惊喜交加,十分感动。临别时,这位老人的眼眶红了。的确,中加人民的友谊是在战斗中结成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在任何情况下,中国人民都不会忘记曾经在艰苦岁月里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们。
在温哥华一位朋友的家里,我们代表团与加中友协的朋友们相聚一堂。客厅挤得满满的,不少朋友席地而坐。在热烈的交谈中,笑语不断。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中国字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成了室内气氛的真实写照。象这样的友好会见和座谈,在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城市和许多朋友家里都举行过。
中加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中国移民和加拿大其他劳动人民的汗水流在一起,对加拿大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自己的一分贡献。据说,在讲法语的魁北克省,有一个地名就叫“中国”,相传在四百多年前,人们相信从这里可以通向中国,就以此为名,说明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并且向往中国了。在中部十四万人口的小城里加那,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这里的农民组织曾发表抗议声明,谴责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动。这个文件今天仍保存在里加那博物馆里,是中加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一个明证。
我们这次还见到了不少加拿大的老朋友。朗宁先生作为加拿大有经验的老外交家,从四十年代起就与周恩来同志有过友好的接触。他今年八十多岁了,代表团抵加第一天,他就来看望老朋友王炳南。还有文幼章、云从龙、苏维廉等其他一些老朋友,这些年来一直积极从事加中人民友好的活动,他们为加中友谊所作的贡献,令人永志不忘。
我们在加期间,各地加中友协和有关友好团体正忙于筹备庆祝我国庆三十周年和迎接白求恩同志逝世四十周年(十一月十二日)纪念。温哥华的十个友好团体共同发起把十一月定为“中国月”,要举行一系列的友好活动。
短暂的十二天的参观访问,使我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记忆。加拿大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将象那绚丽的红枫和明净的秋光一样,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


第5版()
专栏:

日本出版发行我国地图集
新华社东京十一月七日电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日本出版公司帝国书院同中国地图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日文版),最近在日本全国各地书店开始发行,很受欢迎。
这本地图集由中国地图出版社负责地图编辑,并提供地图印刷原版,由日本中国研究所和帝国书院共同承担文字资料、地名索引的编辑和全部地图译名工作。
地图集包括中国专题地图和分省地图两个部分。


第5版()
专栏:

火星并非一片干旱荒漠
有两个地区水份较充足可能有生物存在
据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六日电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一个天文学家最近在一次科学会议上宣布,火星上有两个地区水份比较充足,具备生物存在的条件。这表明:今天的火星并不完全是人们所描述的一片干旱的荒漠。
报道说,美国天文学家罗伯特·休格宁早在一九七三年就注意到这两个奇特的地区。他发现当火星距离太阳最近时,这两个地区变得明亮了。如果这些斑块是由于白天放出的水到夜间就结成霜所引起的,那么,每天每平方厘米的地面至少要放出一百毫克的水。
这两个地区正好在火星赤道以南,位于火星最热的地方。美国火星探测器证实了这两个地区的水蒸气比火星任何其他地方要多十至十五倍。
休格宁指出,地球上的许多生物可以在这种条件下生存。因此,这两个地区有可能是火星上仅有的有生命残留的地方。他建议将它们作为将来宇宙飞船考察的首要目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