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改进医院工作、提高医护质量的好办法
上海市七所医院加强经济管理
本报讯 记者奚锦芬报道: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等七所大、中型医院,在不增加病人负担的前提下,自今年第一季度起加强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医护质量普遍提高。
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加上财政制度上的某些缺陷,这七所医院过去普遍存在工作效率低、浪费严重的现象。仅以注射器、玻璃试管及橡皮手套等的消耗量为例,在业务工作量基本相近的情况下,一九七八年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一倍多。有的医院由于积压、过期乃至霉烂而造成亏损的药品,达数万元。这七所医院一九七八年和一九六五年相比,床位总数仅增加百分之八点二,医院经费总支出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七。由于无具体定额,缺检查指标,又无明确的奖惩制度,干好干坏一个样,节约浪费一个样,贡献大小一个样,技术高低一个样,许多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良好的风气遭到破坏。
今年年初,七所医院的党组织,分析了医院管理工作的现状,迫切感到加强经济管理,是充分、合理地使用医院的经费、人力、病床、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使之发挥最大的医疗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关键一环。他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把国家对医院的经费补助,由原来的“差额补助”改为“定额补助,结余留用”。原来的“差额补助”是:医院的经费支出超过收入的差额部分,完全由国家补助,差多少补助多少,医院不负经济责任。这种办法助长了医院当“伸手派”、“吃大锅饭”的思想,造成严重浪费。改为“定额补助”以后,不仅国家的补助数目有了限制,而且节余下来的钱,医院可自行处理,使医院在经济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从今春实行这个办法以来,到九月底,这七家医院在不增加病人负担的前提下,共结余七十多万元。他们用这笔钱改善医院的工作条件、职工集体福利,以及评发个人奖金。这样试行的结果,激发了医院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医院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气象:
一、促进各医院制订和健全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岗位责任制。各医院按部门规定了业务指标、节约指标等,还普遍实行了药品管理、收费管理等办法。医院各科室、部门都有了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规定,职责分明。
二、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医疗质量。例如,由于改进管理,各医院病床使用率已大大提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泌尿科病人较少,病床使用率不高。他们就把多余的病床让给病人多而床位又不足的骨科。今年一至七月,这所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提高了百分之六点三,不仅使一些原来不能住院的病人住了院,还增加了住院费收入一万三千九百元。这七所医院一至七月病床使用率平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百分之八点五六。此外,七所医院的疾病治愈率、无菌手术感染率等各项业务技术指标也都有提高,有的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
三、开始树立勤俭办院风气,基本上改变了大手大脚的现象。有的医院卫生材料消耗量逐月下降,仅这方面就节约了数千元;有的医院开展为基层单位代做化验等业务,既帮助基层提高医疗质量,方便了病人,又增加了收入。
四、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进一步调动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七所医院普遍修订了考勤、考绩和检查评比办法。按规定,各项业务指标都达到要求的医院,可从当年的结余金额中提取百分之四十,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奖励有综合奖和单项奖两种。第一次奖金已分别于十月和十一月初评发完毕,平均每人得十五元左右;第二次奖金将于年底评发。
最近,上海市革委会教卫办公室、市卫生局总结了这七家医院的经验,正在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逐步试行这种经济管理办法。


第3版()
专栏:

重庆市科委对十个工厂进行调查,以大量事实说明:
采用新技术与就业问题不矛盾
本报讯 发展科学技术,采用新的技术成果,会不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安排?重庆市科委通过调查研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不会。
今年以来,重庆市有的部门提出,现在待业人员这么多,推广新技术成果不必那么着急,自动化建设应当停一停,有的人甚至要让正在建设的自动线下马。
重庆市科委针对这个问题,对全市十个工厂,三十多条自动线、联动线进行了调查。大量事实说明,采用新的技术成果,改善了劳动条件,使企业成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增加了盈利,同时也为劳动就业开辟了途径。
重庆氮肥厂合成氨造气工段建成生产自动线以后,生产工人由二百八十人减少到一百五十六人,年产合成氨由五千吨提高到一万二千吨。他们把节余下来的生产工人,除一部分加强仪表、电工、机修以外,新建了一座甲胺车间,还招收了六十七名新工人。重庆红岩玻璃厂、曙光电镀厂、綦江齿轮厂、重庆牙膏厂四个工厂,建成生产自动线以后,共节省劳动力一百四十六人,但由于工效、产量成倍提高,相应地增加了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运输等前后工序的劳动任务,把节余的劳力全部投入这些工序以后,仍不能满足需要,还要增加职工一百一十六人。
一些建成自动线的工厂,把一部分原来直接参加生产的技术力量抽出来,研制新产品,加速老产品的升级换代,有利于企业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重庆干电池厂建成自动线、联动线以后,集中了一部分科技人员,研制成功一种能量大、用途广、能多次充电的碱性高能电池,目前已进行小批量生产,因而增加职工二十八人。重庆氮肥厂合成氨造气工段实现生产自动化以后,抽出技术骨干进行尿素生产自动化的设计,以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再安置一部分人就业。
采用新的科学技术,产品质量有了保证,销路广了,生产规模也要相应扩大,劳动力的需要量也随之增加。重庆钟表厂原来只有职工三百多人,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技术,实现了手表零件加工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发展,职工人数迅速增加到二千六百名。重庆蓄电池厂建成蓄电池的基本材料——铅粉生产联动线以后,蓄电池的产量成倍增长,劳动力需要大量增加。现在除大集体的四百名工人外,还计划招收一百五十名新工人。
用新技术武装工业,质量有保证,产量大增加,扩大了企业外的运输量、包装量等,给街道居民就业开辟了门路。例如,重庆塑料五厂建成泡沫塑料凉鞋生产自动线以后,产量由六十一万双增加到一百二十二万双,仅包装纸盒一项,就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在街道工厂就业。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发展,为国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就为解决劳动就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重庆氮肥厂、红岩玻璃厂等十个工厂,建成自动线以后,年上缴利润由三百八十一万元猛增至一千四百三十一万元。如果利用增加的利润来发展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手工业,每年就可以解决一千人的就业问题。


第3版()
专栏:

崞村中学为教师办了十件好事
河北省宣化县崞村中学党支部为解决教职工的柴米油盐问题,办了十件好事,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一、住房问题。过去,全校只有十间教职工宿舍,教师住房拥挤。学校通过勤工俭学,自筹经费,盖了十二间宿舍,解决了全部住校教职工的住房问题。
二、烧煤问题。每年秋天,学校提早给每个教职工解决一吨越冬取暖用煤,并且送到家中。有位六十多岁的老教师家居怀来县,生活有困难。不久前,学校出车,往返几百里给他家送了煤,这个教师很受感动。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未误过一节课。
三、吃菜问题。每年秋天,学校确定专人负责,到县城或当地买过冬菜,满足大家的需要。
四、办好教职工食堂。党支部专门派一名支委抓这项工作。注意饮食卫生,在不提高伙食标准的前提下,尽力改善伙食。
五、节假日回家探亲的教职工,特别是年老体弱和带孩子的女教师,学校派人直接到火车站接送。
六、对因公外出的教职工的家属,学校确定专人照顾。
七、年老体弱和带小孩的女教师家庭,适当延长冬季生火取暖时间。
八、学校后勤人员到城里办事,为大家捎买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
九、关心未婚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婚姻问题。
十、分居两地工作的教职工,凡要求调出或调入的,学校“不卡不堵”,尽可能协助解决。
刘骜


第3版()
专栏:

深受欢迎的教师招待所
山东省曹县的教师以往进城有两难:一是住宿,二是吃饭。每次教师进城工作,总是为吃住问题发愁。逢到教师开会,安排食宿就更困难了,不是开会日期一拖再拖,就是会开起来又换地方。就这样,县教育部门每年还要从教育经费中开支住宿费五、六万元。
去年三月,教育部门因陋就简,办起了一个有百十个床位的小型招待所。教师住进招待所,就象到了家一样。韩集公社向庄小学女教师于世兰,去冬因下肢瘫痪进城治病,医院住不下,附近旅社又无空床,她和家属心里十分着急。教师招待所主动把她接来,给她安排了单间,垒起了煤火炉,想办法为她解决了去医院看病的车子问题。两个月后,她治好病高高兴兴地返回了学校。
这个招待所不仅方便了教师,而且增加了收入,节省了教育经费。一年多来,共收入三万六千多元。教育局从这笔款中,抽出一部分用于扩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受到了教师的欢迎。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优先供应学校和教师用煤
黑龙江省青冈县煤建公司采取积极措施,供应学校用煤和教师生活用煤,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好评。
入秋以来,青冈煤建公司根据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学校、教师用煤坚持做到优先照顾,优先付给。他们根据学校教学时间紧、资金少、运力不足的实际情况,直接把取暖煤运到学校,不让教师为煤奔波。为了使教师安心上课,不影响教学工作,他们还把教职工三、四季度的用煤和取暖煤一次拨给。这一做法大大方便了教师。
阎学民 付文举


第3版()
专栏:三言两语

谁的思想混乱?
云月
某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很多。一位负责同志建议关心一下科研人员的生活,遭到党委副书记的反对:“站在知识分子一边,为他们的生活福利问题乱嚷,会引起知识分子思想混乱!”
发这番高论的副书记大概是这样想的:对于知识分子,任何时候都不能代表他们,更不能站在他们一边。他们的生活问题,是提不得的,更不用说尽可能去解决了。因为,一提这些问题,就要引起思想混乱;如果动手去解决,那岂不引起天下大乱?
然而,读了这一组关心教师生活的报道,我们发现这几个单位的知识分子,不仅没有思想混乱,反而积极性更高了。
很值得研究:究竟是谁的思想混乱?希望有上述副书记看法的同志能早醒悟。


第3版()
专栏:

要创造条件让老专家写书
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佘祖熙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催化剂专家。他曾对我国化学催化剂工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得到党和国家的多次嘉奖。抚今追昔,这位研究化学催化剂大半辈子的老专家既高兴,又感到责任的重大。他想把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写出来,但苦于没有时间,一直不能如愿以偿。今年他已经六十五岁了,近年来又患老年白内障眼病,读书写字渐感吃力,若再不抓紧写书,恐怕要遗憾终身。类似的情况不止佘祖熙一人。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应该创造必要的条件,选拔中年科技人员接替老专家的日常工作,给老专家一段创作假期,或允许他们脱产,让这些老专家有完整的时间集中精力,总结经验,写出专著。南京市科委


第3版()
专栏:关于农业思想的讨论

如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的恶性循环
农垦部 陈重
建国三十年来,我国农业的成绩是伟大的,但也存在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是对农业的片面理解,即农业就是粮食。
我国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合一百四十四亿亩。其中耕地十五亿亩,约占十分之一。三十年来,我们只着眼于这十分之一,忽视了十分之九。无情的采伐,大量的毁灭,使我国森林覆盖率已减到百分之十二。黄河上游彻底光秃,黄河的含沙量激增,长江、松花江、辽河等大河流也都相继成为或就要成为新的黄河了。有的地方水源污染到了危及生物生存的地步。新疆山区的常年积雪线明显上升,从大西北滚滚东进的黄沙已经逼近北京城。四十多亿亩草原由于毫无森林保护,只用不养,也正在严重恶化。十五亿亩耕地周围没有树木保护,降水量令人吃惊地减少,地下水下降;秸秆尽烧,大面积土壤中所含的有机物已下降到百分之一左右。
由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近年来,我们一些同志谈增产就是水、肥,谈灾荒就是旱、涝。于是,打井、修水库、挖渠、修梯田、南水北调等等办法应运而生。我认为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因为,这些只是治标而非治本的办法,并非智策。比如谈到南水北调,我们必须问一句:北方为什么水少?南方为什么水多?这个问题如不从根本上弄清并加以解决,将来南方的树砍光之后也会和北方一样。长江现在不是已经差不多成了黄河了吗?到那时,恐怕中华民族将处于更大的困境。治本的办法是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恢复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只顾工程措施而忽视生物措施,将来会吃大亏!现在,不仅原来的旱区、沙漠正在日趋扩大,连本来雨水适宜的黑龙江、安徽也大旱起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态平衡问题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一天病入“膏肓”,想栽树也栽不活了。
农业上的单打一,必然破坏适宜于农业的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农业陷入恶性循环。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黑龙江省的情况。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已经是我国商品粮、石油、煤炭、林业、糖料的重要基地,是一个发展潜力极大的省份。但是由于前些年不尊重客观规律,搞掠夺式的农业,已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土壤有机质迅速递减。以大小兴安岭为屏障的这块世界稀有的黑土省份在开荒之初,黑土层一米多厚,含有机质高达百分之六到八。可是开荒之后几乎完全没有保护措施,约有一半耕地面积的黑土层,每年以流失一厘米的速度在递减,几乎所有耕地有机质的含量每年递减千分之一。现在大部耕地只含有机质百分之三或四,有的只有百分之一了。象拜泉县这样的产粮县份,开发以来不足百年就已经一大片一大片地出现了“火烧云”、“破皮黄”(即岗地黑土全光,黄土裸露),这种现象还在日趋加重。
二、草原面积大量缩减。黑龙江省素以草原大而肥美著称。现在不仅草原面积大量缩小,而且产草量由每亩三百斤锐减到一百斤,草质下降,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森林面积锐减。由于伐多于栽、多于生长量,现在荒山秃岭有八千万亩,过熟林在腐烂,过伐地还在过伐。黑龙江省之所以能够比同纬度的苏联一侧雨量多一百多毫米、无霜期长近半个月,就是因为有大小兴安岭的茂密森林做天然屏障。现在这个天然屏障已经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并且还在加速破坏中。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要知道,一旦这个屏障被毁,“北大仓”的帽子一摘,沙漠化的日子就到了。
四、由于森林的过伐少植,直接影响了气候的变化。黑龙江省二十五年前降水量有六百毫米,现在只有四百多毫米。过去仅仅是西部干旱,现在东部也旱。全省雨少、风大,灾害连年,甚至河水断流。
黑龙江省的情况是如此,我国北方各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甚至全国也与此仿佛。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恶性循环的趋势,把农业引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我主张抓以下四个战略性问题。
一、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方面,我国已经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措施。我认为,如果可能,最好不要停留在不增不减,而是要逐渐把人口继续缩减下去。
二、解决燃料问题,实行秸秆还田。就全国而论,沼气化是最好的办法,小煤窑、煤气、薪炭林、太阳灶也可以全面发展。建议国家把建化肥厂的一部分钱用来搞液化气、煤气罐、太阳灶,多生产些煤炭,免费或廉价供给农民,用以代替木材和秸秆,使树木成林,秸秆还田(包括直接还田和饲养牲畜后还田)。这样办,效果可能比建化肥厂还好。因为,秸秆中所含的不只是氮磷钾,还有最可贵的有机物质。我们每年烧去的秸秆中所含的氮磷钾远比我们生产的要多。秸秆还田,用地养地,才能越种越兴旺。
三、要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各级党政干部进行农业合理化的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懂得按自然规律办事的重大意义,都认识我国吃饭问题的严重性,都能积极支持农业。特别是财贸部门,更应该大力支持,对农业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我们的政策必须作到使人们真正感到搞农业光荣,大家都愿搞农业。这样,农业才会发达,农村才会繁荣,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四、全民动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全国大地绿化起来,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最低达到百分之三十,并力争达到百分之五十。树是生态平衡的主体。一亩阔叶林地一年能蒸发十五吨以上的水分,它不仅能变成雨,而且能大幅度提高空气湿度,这就是不下雨的雨。这样不仅南方有水,北方也会风调雨顺。使用天上水是上策,使用地表水是中策,使用地下水是下策。为了“促”天下雨,就要逐步做到“山地林海化,平原林网化”。为了实现“取水于林,取肥于牧”这样合理的农林牧关系,我建议在“农业四化”中增加“大地绿化”一条,变为“五化”。
有人说:“当务之急是粮食。”是的。在粮食没有过关的今天,谁不想抓粮食?问题在于怎么抓。如果仍象过去那个抓法,“以粮为纲,全面扫光”,盲目围垦,盲目开荒,拚命地掠夺土地,那只能继续恶性循环,越抓,问题越大。这方面的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取。要知道,种地打粮是农业,植树种草养畜也是农业,种花耕海养鱼出口换粮食也是农业。打仗,有正面进攻和佯攻,而且要诸兵种配合作战,十八般兵器件件用上,为什么搞农业只能单打一,就粮食抓粮食呢?
还有人说,造林太慢,农村能源不易解决。我认为,这是老观点。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两年育苗,一年成林的好办法和好树种。只要认真推广,造林收效不见得慢。问题在于认识和决心,更重要的在于行动。坐而论道,森林是不会自然而然长起来的。
植树造林,可分近期和长期两步走。近期的,如三北防护林带,南方和西北的荒山绿化等。长期的,我建议除把南水北调工程停下,把钱用于西北黄土高原的生物治理之外,还建议搞一条乃至几条横贯东西的绿色长城,特别应该建设一大块纵贯南北的大林海。我国缺少的是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和林区,而涵养我国几条大河流的水源,阻挡干燥的西北风,保住沿海,打开大西北的宝库,非要有一大块纵贯南北的大林海不可。有了这样的大林海,才能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适宜于农业的国度。到那时候,我们不仅能够较容易地得到充足的粮食,还会有大量的肉、蛋、水果和木材。只有这样,才算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农业问题。
我们到一九八五年的目标是八千亿斤粮食。现在才达到六千亿斤多一点,离目标还差近两千亿斤。如果把人口稳住在十亿,我们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这两千亿斤粮食或相当于两千亿斤粮食的营养物的。例如:认真改造低产田,搞一些不影响大局、填平补齐的小开荒。采取发展化纤、少种棉花,戒烟、少种烟草,发展山区油料作物的办法,腾出土地种粮食。大力改良草原,大力发展畜牧业。大量生产水果和鱼虾。有计划地养殖销路好的奇花珍鸟、珍贵的中药材、土产(木耳、蘑菇、哈密瓜、葡萄干等等),出口换外汇买粮食。有组织地搞些劳务出口,包几项大工程,也可赚钱买粮食,等等。这些都是从农业角度着眼的生产和出口活动。手工艺品、戏曲、美术品、古董出口,大搞旅游,等等,还不在此列。总之,农业的门路是广泛的,潜力是极大的。我们要真正解放思想,有计划地把八亿农民组织到多种多样的生产中去,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使人们既受到教育,又生产财富。八亿农民动手,何愁农业不过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