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坚持群众路线 实行民主办校
上海师大民主推荐副校长
本报讯 记者刘军报道:四十九岁的副教授袁运开最近担任了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协助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他是一位由学校教职员工民主推荐、经教育部报国务院批准担任这项工作的中年干部。
去年年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上海师大党委根据学校教学行政领导班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从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副校长,充实领导力量的设想。当时,学校里一部分人认为可以试一试,但不少人认为这不可能,有的人还有顾虑。这也难怪,因为解放后大学正副校长历来都是由上级任命的,怎么能由群众自己推荐呢?校党委认为,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一定要解放思想,发扬民主,让群众自己推荐信得过的、有能力的中年干部担任领导,否则领导班子老化的问题就不可能顺利解决。
校党委首先把副校长人选的条件告诉群众,让大家酝酿。党委对推荐什么人,不作任何暗示。在酝酿过程中,大家对学校行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学校原来有正副校长七人,平均年龄六十三岁,最大的七十四岁,最年轻的也已五十六岁。他们虽有相当的教学经验,但多数已年老体弱,有的还有不少兼职,对校内工作力不从心。学校里不少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组织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大家认为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从中青年教师中选拔适当的人来担任学校领导。
思想一解放,人材就涌现出来了。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各系教研室和其他科室推荐了三十三个人,其中五人提名比较集中。校党委因势利导,把这五位同志的基本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交给群众讨论。在这过程中,大多数人认为物理系副教授袁运开当副校长比较合适。理由是:他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在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具有一定的教学和行政领导工作经验,在担任物理系副主任和主任期间,坚持党性原则,工作干劲足,民主作风好;他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坚持“双肩挑”,在担负行政工作期间,从事过电磁学、理论物理、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并有一定的造诣,粉碎“四人帮”后被提升为副教授。缺点是工作上有时比较急躁,但他正在注意改正。校党委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把袁运开再次提交全校教职工代表会议审议,代表们一致赞成推荐他担任副校长。
民主推荐副校长在上海师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原来对发扬民主有疑虑的同志看到自己的意见能得到尊重,也开始畅所欲言了。更多的同志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为办好学校献计献策。有的同志针对学校后勤工作比较薄弱的情况,提议再民主推荐一位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校党委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有的同志还希望把这种民主推荐副校长的做法坚持下去,以促进干部制度的改革,逐步改变那种干部只能上、不能下,把职务当作终身职业的状况。
校党委向上级主管部门如实反映了群众推荐袁运开的情况,得到了批准。如今,袁运开协助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已经三个多月。他注意向老同志学习,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工作勤勤恳恳。学校里的一些老同志和教师、干部兴奋地对记者说:“袁运开是我们自己推荐出来的副校长,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他工作,希望他工作再大胆一点。”原来被群众提名而没有被最后推荐的其他中青年教师和干部,也受到鼓舞,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


第3版()
专栏:

培训师资是一项基本建设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调查
山西省现有中学教师十万三千人,其中九万名是近十几年新增加的。他们中只有少数是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绝大多数是从小学教师中提上来的。现有小学教师十二万八千人,只有二万名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这样,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新教师均居多数。他们大都积极肯干,热情好学,但文化基础比较差,缺乏教学经验,要胜任教学工作还有很大困难。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认真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战线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
如何培训这么多的中小学教师呢?山西省各级教育部门采取的做法是:
一、举办教材分析会。全省举办了以新编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材分析会,着重解决四方面的问题:初步明确小学和中学阶段各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了解各科教学的内容、编排原则和指导思想;基本掌握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和关键,扫除教学中的“拦路虎”;补充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基础知识,交流教学经验,研究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方法;明确演示和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的技能。
二、办短训班。省、专、县都办短训班,时间一般在一个月至三个月左右。根据需要学习一、二个专题。去年,专、市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共办各类短训班四十多期,离职培训中小学教师四千多人。县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也办各类短训班。
三、开展师专函授教育。今年五月开始对全省八万多名不及师专毕业程度的初、高中教师,进行在职师专函授教育。现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学制暂定四年。参加进修的教师,根据自己任教课程,进修同一专业。要求每周集体学习或自学八至十小时。经毕业考试鉴定合格者,发给师专结业证书,记载学历。
四、为山区基础薄弱的县开办师资培训班,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要求结业时,基本达到大学专科程度。结业后,分配到所在县、区的重点学校任教。
五、办好省、专、县三级教师进修学校。目前,各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还不平衡,但多数进修学校在培训师资方面已经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六、编写教学参考资料,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和方法。
七、实行广播培训。省广播电台举办了英语、日语、农业知识、汉语拼音、汉字知识、小学教学漫谈等专题讲座。广播时间和内容统一安排,各校组织教师按时收听。
八、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以老带新,互教互学,开展教学研究。太原、大同等市还组织了校际各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的还举行了观摩教学活动,以便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的还把退休老教师请回学校,辅导青年教师备课。
杨 荣


第3版()
专栏:

五所农学院成为全国重点高校
本报讯 国务院最近批准西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五所农业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这五所农学院今后面向全国,侧重大区,在办好普通班的同时,逐步扩大招收研究生、进修生的比例,并适当招收一部分外国留学生。这几所学院实行由农业部和有关省双重领导,以农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第3版()
专栏:

科学家们研究合理的耕作制度
本报讯 合理的耕作制度,要以建立高产稳产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个生产力为目标,而不应只追求粮食。这是最近在成都市召开的全国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上科学家们的意见。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农学会、中国作物学会联合召开的。会议回顾和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高度评价了四川省最近两年从实际出发,推广一些确能增产的耕作改制措施,在连续两年大旱的情况下,增产粮食一百亿斤的经验。同时,对苏南地区推广“双季稻三熟制”以及其它地区耕作改制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3版()
专栏:

决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本报讯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举办的全国第一期环境保护领导干部训练班,最近在旅大市结束。
一百三十多名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的领导干部参加了学习。这些平均年龄五十岁左右的学员,在一个月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克服文化程度低、身体不适等困难,学习了不少科学知识。
学习班邀请有关专家讲授“环境与环境问题”、“污染源”、“水体污染及其治理”、“大气污染及其治理”等专题课。学员们联系实际工作,感到过去对环境科学知道得太少了,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太少了,从而增强了事业心和紧迫感。训练班还对如何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第3版()
专栏:来信

建议少办些展览会多建些博物馆
前不久,我随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代表团去美国访问。在我们访问过的城市中,几乎都有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文艺博物馆或科技博物馆。纽波特纽斯是一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城市,却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造船与航海博物馆,展品有古今各种船舶和船用设备模型,也有部分实物,包括上海黄浦江的舢舨。
我国是一个造船历史悠久的国家,却没有一个造船博物馆。
解放以来,全国举办了许多各种类型展览会,这些展览会长的几个月,短的几天就拆了。近二年,刚办了工业学大庆展览会,又办了科技展览会。内容大同小异。据说每举办一个这样的展览会要耗资一千万元以上。如用这些钱来建博物馆,我国的博物馆也不至于象今天这样少得可怜。
建议少办一些展览会,多建博物馆。并希望有关部门批准在上海建立一个造船博物馆。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梁华生


第3版()
专栏:来信

厂办大学不宜称为七·二一大学
目前,各地许多厂办大学仍沿用文化大革命时的校名,称为“七·二一”大学。这个名称,是根据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编者按转引的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批示而来的。我认为,再用此校名,是不合适的。理由是:一、毛主席的这个批示,是讲“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这一个方面,并没有讲整个职工高等教育。如果继续用这个校名,就会使人以为职工教育的任务,只是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二、“七·二一”大学这个名称,不能反映各类职工大学的性质和特点。不如按专业叫“职工医科大学”、“业余造船学院”等。
陈世梁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有利无害的事为什么办不成?
皮革脱毛一向采用灰碱法,用石灰和硫化碱的溶液浸泡生皮,让毛腐烂脱落。这种落后的加工操作方法被工人归纳为“脏、臭、累”,还污染环境。为了改变制革工业的落后面貌,科研单位和有关工厂研究成功用微生物酶脱毛的工艺。到一九七五年,全国已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制革厂采用酶法脱毛。这种方法简化了工序,改善了工人操作条件。脱下的猪毛不受损坏,可全部回收,增加了工厂收入。皮革质量也有显著提高。酶法脱毛还解决了制革业的老大难问题——环境污染,变害为利。酶脱毛废水中含有大量氮,是很好的肥料。浙江省农田大面积试验表明,酶脱毛废水肥效显著,可增产百分之二十左右。
酶法脱毛制革工艺,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先进的。可惜的是,这项新工艺刚刚推广几年,不少制革厂又恢复采用灰碱法。这是为什么呢?
生产酶制剂需用粮食。初步估计,如果全国各地制革厂都采用酶法脱毛,需用粮三千吨左右(主要是麸皮、豆饼、玉米粉、白薯粉等粗杂粮)。但是这些粮食列不上国家计划。原因是:一、酶制剂属轻工业,轻工产品应当就地供应,自给自足;二、粮食紧张,国家不能统一解决。结果,每个省只好都投资兴建酶制剂厂。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原料消耗大,成本高,有的产品质量还不过关,制革厂不愿使用。而原来生产酶制剂的几个大厂,尽管原材料消耗小、成本低、质量高,产品受到使用单位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原材料的限制,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或转产其他产品。结果是酶法脱毛新工艺推而不广,灰碱法旧工艺恢复采用。
轻工产品要各地争取自给自足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有些产品,如牙膏、墨水这类日常用品,消耗量大,生产技术不复杂,各地能够自行解决,没有必要通过长途运输由外地调拨。但是酶制剂用量不大,运输方便,全年用量只占一列车车皮。集中在几个大厂生产,能够充分发挥设备能力,为国家增加积累。片面强调各地自给自足,由各地兴建小厂,在投资、设备、人力上都造成了浪费。
生产酶制剂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粮食,这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酶废水作肥料可以增产粮食。使用酶脱毛废水,还可以减轻对化肥生产的压力。国家统一安排生产酶制剂,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为什么硬是行不通呢?再说,各省自行生产酶制剂,不是也要用粮吗?何况小厂消耗原料多,全国加起来就不止三千吨,为什么不选择对国家更有利的事来办呢?
建议计划和轻工等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解决这个问题。
本报记者 张敏求
颜景政


第3版()
专栏:开展一场关于农业思想的讨论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南京气象学院 桂 秋
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要素,既是农业生产必需的环境条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农业收成的丰歉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极大。一个地区能否进行某项农业生产以及产量的高低,首先要看当地气候条件是否许可和人们对当地气候资源合理利用的程度。
在农业生产中,气候作为必需的环境条件,已被人们普遍承认,但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往往被忽视。这里仅从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角度,就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讨论。
有些地区组织农业生产不因地制宜,后果严重
我国是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都很显著的国家。一方面,冬干夏雨,冬冷夏热,雨热同季,降水和热量能够被充分利用,植物合成所需要的太阳辐射能也很丰富。这使得水稻、玉米等喜温高产作物以及纤维、油料作物,在我国纬度较高的地区都可以种植,增产潜力很大。另一方面,降水、温度等气象条件年际间变化较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旱涝、低温,几乎年有发生,只是程度和范围不同而已。
从全国的气候资源看,我国幅员辽阔,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几个气候带,加上地形复杂、高低悬殊,使气候类型多样化,因而非常适合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粮、棉、油、麻、丝、茶、糖、果等综合发展。
但是,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有些地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违反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造成宜林不林,宜牧不牧的局面。就是在宜农地区,往往过分强调种植粮食作物,而减少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经济作物。例如,吐鲁番的葡萄、东北的大豆、山东的花生、湘鄂赣的油菜、华南的甘蔗、柑桔等都减少了种植面积,以致许多经济作物和农副土特产品大幅度减产。一些地区“守着聚宝盆没钱花,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白白浪费了优越的气候资源,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
一两年的经验不能作为指导当年生产的依据
一个地区的气候,既有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上海年降水量平均为一千一百三十九毫米,多数年份在一千一百毫米左右,这是稳定的一面;但少的年份只有七百毫米左右,而多的年份又达一千六百毫米以上,这是不稳定的一面。光照、温度等也有类似情况。因此,安排和组织农业生产,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都要建立在气候稳定性的基础上。如果缺乏气候概念,不考虑气候的变化,只是按头一两年的经验办事,很可能会吃大亏。南京等地区,一九七一年夏秋温度高,秋季低温来得迟,后季稻追施穗肥的普遍增产一成左右。第二年夏秋温度偏低,生育期推迟,秋季低温来得早,结果穗肥追到哪里,产量就减到哪里。类似的例子各地都有,但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互不相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气候条件又有变化,所以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否则就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改革种植制度必须遵循气候规律
种植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气候、土壤、耕作、栽培、肥料、种子、植保、劳力以及农业成本诸方面。
一般说来,南方双三熟制,水的问题较好解决,但光和热就不然。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七至八月份是光照最强,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最旺盛的时期,可是双三熟制的前季稻已进入生育后期,光合效能大减,而后季稻正处于秧苗期和移栽不久,田间实际叶面积很小,光的利用不充分,很大一部分光能浪费了。又据南京一九○五年至一九七四年期间的五十六年资料分析,温度条件往往是满足了前季稻的要求,就难于满足后季稻的需要;反之,满足了后季稻的要求,前季稻又感不足。而且双三熟制往往加剧了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对前、后季稻的危害。有时后季稻成熟推迟,还迫使三麦不能适时播种,从而影响到第二年的生产。当然,在某些地区,生产水平较高,布局与茬口安排合理,三熟制也是可以成功的,但最终是否合算,仍值得研究。如果种一季晚稻(或杂交稻)和一季小麦,则光能和热量的利用就合理得多,还可避开春秋低温阴雨的多变天气,加上成本低,两季总收成不见得比双三熟的低。所以,从气候角度看,南方有些地区的双三熟制并不一定是最合理地利用了当地的气候资源。
引种、扩种要尊重科学
每一种作物或品种,对周围环境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要想把它引入新的地区,就要研究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能否满足它的要求。为此,必须进行原产地与引入地区农业气候条件的对比分析和试种。凡是经过上述分析和试种证明可行的,一般都会引种成功。例如,将平原地区冬小麦引到青藏高原作春麦种植,创造了高产纪录,其原因不仅是在高原地区找到了它所要求的基本农业气候条件,而且充分利用了青藏高原日照时数多、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有利条件。当然,不经过科学分析和试种,或只经过一两年试种偶获成功就大面积推广,以致造成损失的例子也不少。例如,把河南半冬性小麦引入广东,把罗马尼亚双交玉米“311”引入北京郊区等,都是因为它们所需要的基本农业气候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失败的。因此,引种、扩种必须尊重科学,并经过农业气候相似分析。
气候资源的利用要和保护、改造相结合
气候资源是可以恢复的一种自然资源。一般说来,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如果只讲利用,忽视保护、改造,气候资源便有日趋恶化的危险。近些年毁林开荒、毁草种粮、围湖造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恶化了气候条件。当前迫切需要迅速恢复和扩大森林、草场等植被面积,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可以防止风沙的侵袭,而且可以调节温度、降水的时空分布,降低各种气象要素的变率,减轻旱涝、低温、冰雹等灾害的程度,为农业生产创造优良的气候环境,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目的。
我国的气候资源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是十分优越的。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利用,趋利避害,注意保护和改造,按照气候规律办事,我国的农业生产就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