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卡拉曼利斯总理在京举行答谢宴会
希腊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祝酒时表示中希扩大合作有广阔前景
据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十五日电 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和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晚在这里都表示相信,中希之间扩大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卡拉曼利斯总理在他举行的答谢宴会上祝酒时说:“在双边关系上,我们都看到了我们两国之间不仅不存在问题,而且有扩大合作的可能性。”
邓小平副总理致答辞时说:“尽管我们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处境也不完全一样,但是我们相信,中希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有着广阔的前景。”
答谢宴会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邓小平副总理、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我国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中国驻希腊大使何扬,应邀出席。他们同卡拉曼利斯总理、拉利斯外长、赫里桑索普洛斯大使等希腊贵宾欢聚一堂,共同祝贺卡拉曼利斯总理这次访问中国取得圆满成功。
卡拉曼利斯总理首先在宴会上祝酒。他对在北京能同华国锋总理、邓小平副总理就双边关系以及当代最迫切的国际问题交换了看法,表示满意。
他说:“我们都确认了我们两国恪守对于各国人民的安全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基本原则的信念。我们还同意,双方有必要为维护目前在世界许多地区被扰乱的和平而作出努力。”
卡拉曼利斯总理说:“在我在此逗留期间,无论是你们古老文明的遗迹,还是中国人民为发展自己的国家所作的巨大努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你们要在二十年内把中国建成强大和繁荣昌盛的国家的努力一定会成功。”
邓小平副总理在祝酒时说,卡拉曼利斯总理来到我国的四天,对发展两国友好关系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四天。他说:“几天来,华国锋主席会见了总理先生并进行了友好的谈话。总理先生和我本人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就重大国际问题和两国关系进行了深入的会谈,取得了广泛的一致,或有着近似的看法,增进了我们相互了解和友谊。通过会谈,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希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不但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邓小平副总理指出,中希两国当前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共同任务。“我们两国都有决心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为维护世界和平尽自己的力量。”
他称赞卡拉曼利斯总理的访问为中希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并请总理先生回国后向希腊人民转达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也应邀出席了宴会。宴会前,卡拉曼利斯总理还会见了他们。今天上午,卡拉曼利斯总理访问了北京近郊四季青人民公社。(附图片)
华国锋总理和卡拉曼利斯总理十一月十五日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希腊共和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签字仪式。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哈克外长在黄华外长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说
所有外国军队必须撤出冲突地区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十五日电 外交部长黄华今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穆罕默德·沙姆斯·哈克教授一行。
黄华外长首先在宴会上讲话。他在谈到中孟两国的良好关系时说,近年来我们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文化交流进行顺利,友好往来日益增多,中孟友好合作关系正在令人满意地向前发展。
他说:“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中,我们两国人民一向互相同情、互相支持。在国际事务中我们都伸张正义、主张平等互利,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在许多问题上有着一致的看法,进行着有效的配合。这使我们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更加牢固的基础。特别是当前霸权主义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和进攻性,很多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各国人民,包括我们两国人民,更加需要提高警惕,更好地相互支持和帮助。这是符合本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利益的。”
黄华外长表示深信在中孟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孟友谊和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哈克外长在讲话时说:“我感到特别满意的是,在我们两国关系已经牢固地建立在深厚友谊和密切合作的坚实基础上的时刻,我有幸前来访问贵国。是地缘政治形势和我们两国所执行的国家政策中各项崇高原则,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哈克外长在谈到东南亚地区的局势时说:“我们不安地注意到,东南亚的局势,特别是印度支那的局势对该地区以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形成严重的威胁。按照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我们反对在任何地区的一切形式的外来侵略、外国占领、支配或干涉。为了实现持久的和平,必须确保有关尊重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得到严格的遵守。因此,极为重要的是,所有外国军队必须撤出冲突地区,使人民自己能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孟加拉国驻中国大使莫明和夫人应邀出席了宴会。
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等出席了宴会。
哈克外长是应黄华外长的邀请前来我国进行正式访问,于今天上午乘飞机到达北京的。黄华外长等前往机场迎接哈克外长一行。
今天下午,黄华外长同哈克外长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了会谈。


第4版()
专栏:

陈慕华会见刚果新任驻华大使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十五日电 陈慕华副总理今天上午会见了刚果人民共和国新任驻中国大使阿尔贝·马托科。


第4版()
专栏: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举办的“收获后谷物处理技术讲习班”结束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十四日电 联合国粮农组织“收获后谷物处理技术讲习班”,在联合国官员卡尔·罗安弗尔特和欧维·瑟德带领下,今天结束了在中国为期一个月的讲习活动。
参加讲习班的成员来自孟加拉、缅甸、印度、伊朗、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肯尼亚、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十一个国家。他们在北京、无锡、上海等地一些基层单位,详细考察了我国粮食储藏管理工作的情况,听取了有关的技术讲解,受到各地粮食部门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
今天晚上,讲习班全体成员在北京举行告别宴会,感谢我国粮食部对他们的帮助和接待。朋友们将于明天起分批离开我国。


第4版()
专栏:

英国图书展览在京开幕
一百零八家出版社参加,展出图书约一万种
据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十五日电 英国图书展览今天上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来自首都科学、医学、出版、新闻界和大专院校的三百多人,以极大的兴趣观看了展出的书刊。
这次展览是中国图书进口公司主办的,展出由英国出版商协会提供的有关科技、医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图书约一万种。其中,自然科学书刊约四千种,社会科学书刊约三千种。英国出版商协会代表英国三百五十家主要出版社。这次参加的有一百零八家出版社。展品主要是近两年出版的新书。


第4版()
专栏:

倪志福会见并宴请日本朋友
据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十五日电 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今晚会见并宴请了以中村卓彦为团长的日本钢铁产业工会联合会友好访华团,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代表团是应邀于十四日抵达北京的。代表团将在访问武汉、上海后回国。


第4版()
专栏:开展一场关于农业思想的讨论

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长期动乱贫穷的病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研究生 陈 平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他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报摘要发表这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就是以粮为主。到现在,中国以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密集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上搞粮吃,路子越走越窄;而欧洲、美国都保持牧农林的混合经济结构,百分之五到十的农业人口提供了高营养的食物。近几百年来,中国分工协作的发展始终步履艰难,小生产的传统紧紧地捆住了我们的手脚;而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工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都促使我们从全球性的经验,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重新审查评价中国以粮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究竟是通向现代化的大路,还是小生产的绝路?我们希望当前对农业思想的讨论,从单纯技术经济的角度提高到整个历史和全球的观点来加以考察。否则,将难以彻底解放思想,选择良方。
单一小农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
从历史上看,造成中国以粮为主的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多山少地、交通阻隔的自然条件;二是土地战争产生的经济政策。这两方面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并不取决于个别帝王的意志。
多山少地、人口增长,促使农牧混合经济转变为单一农业经济,并进一步从大土地经营(井田制)瓦解为小土地经营(地主制)
牧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所需劳力少,单位面积可供养的人口也少。因此,有无充分的土地资源是古代能否发展牧业的前提。中国平原面积只占国土的十分之一,三分之二是山地,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占百分之四十。考古证明,可能早在西周,至迟在春秋战国,中国已经由农牧混合经济转变为单一农业经济。春秋各国争霸,竞相奖励生育,人口激增,按人平均土地下降,不得不毁林开荒,扩大耕地。战国时期,土地危机加深,井田制瓦解,从大土地种植转为小土地种植,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地主小农经济。这种情况,从商鞅以后持续了二千多年。单纯农业经济需要大量劳力,谁家壮丁多、垦地多,谁家就相对实力强,这就刺激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进一步导致按人口平均的耕地下降,不得不再开荒,构成恶性循环。
土地战争、征兵积谷强化了以粮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
从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历代的群雄争霸、农民起义,实质上都是土地战争。农牧混合的欧洲经济结构无法长期支撑庞大的官僚、军事机器,而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则不然。司马懿说:“灭贼之要,在于积谷”。朱升向朱元璋献策,把“广积粮”作为称王的经济基础。秦修驰道,隋开运河,目的都是为了运输征收的粮食进京。历代帝王兴修水利、奖励生育、厉行屯田,都是从维持统治所需的军队出发。据估计,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人口大致在一亿左右,以后变动不大。中国从西汉到明代,人口都不超过五千万。但是中国历史上战争的规模和军队数量却是欧洲的十倍以上。中国土地战争的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历代皇朝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以粮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
山岭纵横、交通阻隔造成了封闭的经济体系,阻止了农牧经济的混合
欧洲农牧混合经济需要发展贸易,东西方贸易一直是欧洲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地形复杂,全国分割为许多大大小小的经济自给区。北部游牧地区的主要产品牲畜,在中国多山的内地极难赶运,粗重的皮革、羊毛也由于运输困难不受欢迎。除了汉、唐两代从西域换得大批马匹用于军事目的之外,中国经济对外来经济的需求极小。筑长城虽然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但在客观上强化了单一农业的封闭体系,阻止了混合经济的发展。
单一农业封闭经济造成的严重恶果
自然生态破坏,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递减
农牧林混合经济结构的最大优点在于保护了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而单一的小农经济结构带来的毁林开荒、消灭草场,则破坏了几千万年形成的生态结构,导致水土流失、气候恶化、地力贫瘠,这又动摇了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我国人口密集的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首先遭到严重的破坏。据统计,黄河水灾的周期,秦汉间平均二十六年一次,三国五代十年一次,北宋为一年一次,元明清为四到七个月一次,到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时代竟三个月一次。二千年间黄河决口一千五百多次,其中大改道二十六次,河道高出地面三到十米,为世界害河之冠。此外,历代中国政权不稳,连年战争,火攻烧山;代代新修宫室,大量耗木,加剧内地森林的毁灭。水利工程代代修,常常垮,工程越拉越大,效果越来越差。农民“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陷入恶性循环。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一为低产土壤。农田平均有机质含量只有欧美国家的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尽管中国汉代以后铁器农具和耕作技术高于西欧,农民辛苦的程度举世罕见,但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却非常缓慢,按人平均的粮食产量不断下降。按范文澜的数据估算,西汉平均亩产约一百斤。北宋苏州地区亩产可达七百到千斤以上,这并不比现在的水平低。但西汉按农业人口平均的粮食在一千斤到一千五百斤左右,远高于现在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了单一农业经济的弊病。
人口问题和周期性的土地危机
中国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毁林开荒不受限制。土地兼并的无限趋势和有限的耕地面积发生不可克服的矛盾,造成周期性的土地危机或粮食危机,直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内战,消灭大量人口,导致大量荒地出现,才使危机获得暂时的解决。秦汉以后社会动乱的周期长短取决于上次大动乱造成的破坏程度。隋末农民战争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出现广大荒地,使唐朝统治者的“均田”较为彻底,土地自然兼并的周期就较为长些。中国历史上的周期性土地危机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世界上仅有的。以人口升降为例,战国末年人口共二千万,秦末农民战争后仅余十分之三。西汉人口高达六千万,三国动乱后直到盛唐时期都恢复不到西汉的数目。人口死亡过半的大破坏在中国二千年间至少发生了十次。这充分说明,单一的小农经济是人口问题和周期性土地危机的主要根源。
阻碍分工、抑制交流的超稳定经济结构
西欧的牧农混合经济,要求贸易和分工的发展。中国单一的小农经济结构,使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结合,造成工业、农业分工和发展的重大障碍。中国的运输困难,加上历代实行的官商官工制度、户口保甲制度、闭关自锁政策,都进一步抑制了商品的流通、人员的交流和协作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缺乏横的联系。社会体制不是一种网络结构,而是一种垂直系统。因此,虽然政治极不稳定,但是经济结构却超稳定。外来资本主义也极难动摇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由于中国是单一的小农经济结构,所以尽管中世纪中国城市的规模比欧洲城市大十几倍,但城市却是地主官僚聚居的军事政治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都不占重要地位。农村对城市也不存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城市却依赖农村。这就造成了中国农民游击战争得以发展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经济基础,但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商品经济生长的重大障碍。
由此可见,几千年的单一农业经济,是长期阻碍中国分工协作的大生产方式的发展、阻碍科学技术进步的经济根源。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屡遭失败;为什么至今封建传统仍然十分强大。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提出:不改造保守的经济结构,不可能建立革新的政治体制。
我国农业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前途
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客观条件上受到的基本限制
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限制是,多山少地,扩大耕地面积的可能性小。产粮区成本高、产值低,对农机的要求复杂,使得耕作机械化在工业高度发展以前,不可能成为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根本出路。
我国经济还面临第二个困难,即缺少海港和陆上交通网,不能象日本那样利用优越的海运条件大量进口原料,迅速输出制成品。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后,由于世界市场的存在,决定经济命运的是工业而非农业。我国解放后,农业上的波动对整个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不得不放慢工业发展速度,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这是因为中国大体上仍然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我国工业结构的效率很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力,农业商品生产的比例也很小,既不能象日本那样用工业品换粮食,也不能象一些东南亚国家那样用高产值的经济作物去换取粮食。农业被迫自给自足,造成工业受农业拖累。
从长远来看,正确的方针不应因为交通困难而要求牧区粮食自给,反对南粮北调,反对进口粮食;而是恰恰相反,应该大力发展交通网,以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如果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中国的林、牧、渔业和经济作物将大有发展的余地,即使粮食生产暂时缩减也是值得的。
建立生态平衡的农林牧的混合经济结构是改造我国的百年大计
目前,虽然有人已警告长江流域有变为第二个黄河、东北平原有变为第二个黄土高原的危险,但是单一农业造成的生态危机,远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
从长远看,不仅黄土高原,而且东北、东南、西南等所有农业区,都应逐步改造为生态平衡的农林牧混合经济布局。这样做,在一个时期内耕地面积可能要缩小一些,但如果措施得当,仍然能够提高粮食总产,而且可以开展多种经营,逐步恢复或者建立新的生态平衡系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面貌。改造农业经济结构是比农业机械化远为根本的大事。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愚公移山,而是愚公造林、种草、放牧。造林、种草同粮食作物搭配得当,争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收益,实质上比单纯种粮更需要科学。
解决农村的物资、能源的传输问题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粮食的生产,林木的发展,只要因地制宜,政策对头,措施得力,广大农民是有极大的积极性的。问题在于工业究竟应该怎样真正促进农业的发展。
以往片面追求拖拉机数量的做法,不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不受农民欢迎。农业机械化的口号,也没有研究分析农村实际,指明从何处化起。我国农村汽车很少,又根本不生产农用汽车。农村的拖拉机绝大部分用于运输,效率只有汽车的十几分之一。不大力发展农用公路和农用汽车,不建立汽车和拖拉机的合理比例,钢材、燃料都是极大的浪费。
工业不向农村提供廉价高效的充足能源,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我国农区能源短缺,秸秆不能还田。高原和山区运煤极其困难,能量利用率也低。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给交通不便的农村提供更多的电力、煤气或燃油等便于传输的二次能源,这就向工业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改造目前以燃烧固态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便于传输的其他能源。
经济结构是决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把生产力的要素归纳为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劳动者三个因素。他还强调了分工协作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经济结构的思想。我们希望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来讨论经济结构的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探讨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第4版()
专栏:

赵紫阳同志在成都会见并宴请南共联盟代表团
据新华社成都十一月十五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今天在这里会见并宴请了以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克罗地亚共和国共盟主席米·普拉宁茨为团长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去年八月,赵紫阳同志随同华国锋同志访问南斯拉夫时,曾会见过米·普拉宁茨同志。今天,他们在成都重逢,畅叙友情,显得分外亲切。南斯拉夫驻华大使奥斯托依奇和夫人参加会见和宴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