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李大钊与吉野作造
吕万和
今年十月六日,是李大钊同志逝世九十周年。李大钊同志曾留学日本多年,在我国五四运动前后与日本的民主主义者吉野作造有过交往。他们当时都在本国发表文章,相互支持中日两国的民主运动。
一九一九年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日本也有一个“大正德谟克拉西”(注)运动。它的理论指导者,就是日本著名民本主义者吉野作造。
吉野作造是李大钊同志的老师。他是日本一位民主人士,曾编纂《明治文化全集》二十四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版了他的《民主主义论集》共八卷。在五四运动时期,他支持我国的五四运动,而李大钊同志也支持吉野作造领导的“大正德谟克拉西”。
吉野作造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一九○六年至一九○九年,在天津法政专门学校教书。李大钊同志当时在该校上学,听过吉野的课。其后,李大钊同志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吉野在东京帝国大学当教授。吉野与中国留学生交往甚密。据日本人士回忆,李大钊同志回国后,对这位老师很怀念,“每遇日本人来华,都要问吉野先生好。”
吉野作造于一九一六年发表长篇论著:《论宪政之本义兼论达成其最终完善之途径》,由此坚持宣传“民本主义”(他特意把“德谟克拉西”译为“民本主义”而不译为“民主主义”),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他不畏强暴,在两千多名青年学生和群众的支持下,与右翼军国主义团体“浪人会”公开进行辩论,影响很大。这次辩论之后,在日本相继出现了黎明会、新人会等进步团体,形成了“大正德谟克拉西”的一个高潮。
与吉野上述活动约略同时,李大钊同志于一九一六年从日本回国投入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他先编《晨钟报》(后改名《晨报》),继又参加改组后的《新青年》编辑部,主办《每周评论》,以炽热的文字,指导并组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运动。
《每周评论》一创刊就寄赠吉野作造。该刊第五期上登载了吉野的来函,感谢赠刊,并希望彼此“遥为声援”。《每周评论》毫不迟疑地声援了吉野作造的进步活动。第七、九两期连续报道了吉野作造领导成立黎明会的详细情况,说“黎明会”这三个字在日本政治思想史上真成了一个绝大的纪念。李大钊同志并写了《祝黎明会》(署名:明明)、《黎明日本之曙光》(署名:TC生)两篇文章,热情地说:“黎明的曙光现了,东亚的晨钟响了”,希望两国人民握起手来,使“中国的黎明”和“日本的黎明”相互辉映,造成“东方黎明”。一九一九年三月九日,《每周评论》第十二期又刊登了李大钊同志在《晨报》副刊发表的《新旧思潮之激战》一文(署名:守常),肯定“黎明会”是“与顽迷思想宣战”的新思潮代表。五月十五日,“黎明会”的刊物《解放》创刊,十一天之后,《每周评论》就全文转载了该刊创刊号宣言。反映如此之快,报道如此之多,说明两者关系之密切,也说明李大钊同志对吉野作造所领导的民本主义运动之关切。
吉野作造也真挚地支持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当时日本官方和资产阶级报刊对五四运动一片污蔑,吉野先生却挺身而出,在《中央公论》、《东方时论》、《解放》、《新人》等报刊上连续发表文章,同情五四运动,驳斥各种污蔑,号召两国人民相互支持。
日本统治者污蔑五四运动是受“某国煽动”。吉野则指出:这次运动“纯然为自发的”,
“发自一种确信精神,并为达到此确信之目的而正确选定了关键性事件”,所谓“煽动”云云,“纯属无稽之谈”。日本统治者攻击五四运动是“传统的排日”,吉野指出:五四运动的目标,首先是“排除国内之祸根”。至于所谓“排日”,吉野说:有“侵略的日本”,有“和平的日本”。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
“侵略的日本”而非“和平的日本”。吉野还说:“多年以来,吾人为此而致力于从官僚军阀手中解放我所爱之日本,北京学生团之运动于此岂非与吾等同其志向目标乎?愿我等速使这一解放运动成功,并真切祈愿邻邦民众之同一运动也有所成功。从官僚手中解放,始可建筑两国间牢固之国民亲善,而以往之所谓亲善,其实乃妨碍真正亲善之大障碍。”
吉野作造的这种见解是卓越的,可贵的。中国人民高度评价吉野的进步立场。上海《中华新报》和《东方杂志》(一九一九年七月号)全文译载吉野所写的《北京大学骚扰事件》一文,并摘登了他的《致北京某君书》。这个“某君”,很可能就是李大钊同志。吉野在这封信里写道:“我知贵国虽盛倡排日,所排之日,必为野心的、侵略的军国主义的日本,而非亲善的、平和的、平民主义的日本。侵略的日本,不独为贵国青年所排斥,抑亦我侪所反对者也。侵略的日本行将瓦解,未来平和人道的日本,必可与贵国青年提携”。
“五四运动”与“大正德谟克拉西”性质不尽相同。李大钊与吉野作造的思想也有差异。以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而言,吉野作造同情这个运动,但并未能摆脱资产阶级对群众运动的偏见。在对华政策上,他抛弃了早年的某些错误论点,但并未能超越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尽管有这些局限性,却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进步立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民主与反民主、对华友好与对华侵略,这是日本近代史上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长期进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吉野作造是属于进步势力一边的。他欢迎中国进步,主张中日友好,希望日本民主。这就是共产主义者的李大钊能够和民主主义者吉野作造相互支持的基础。今天,中日友好已成为时代的潮流。李大钊烈士和吉野先生如果有知,亦当引以为慰吧!
注:“大正”是日本大正天
皇的年号(一九一二至一九二
六年)。“德谟克拉西”在英语
中意为民主。


第5版()
专栏:

旅行家树
玛拉沁夫
在非洲腹地的布隆迪共和国访问期间,在我们居住的一座洁白的小楼门前,有两棵大树,婀娜、翠绿,秀气极了。那树的形状,不同于一般树木,它没有枝丫,没有碎叶,在结实而修长的树干上面,生出长长的坚硬的阔叶,而那阔叶也不象一般树木那样向四周扩散,它只向两侧伸展,看去就象开屏的孔雀,又象展开的扇面。起初我不知道它叫什么树,暂且就称它为孔雀树、扇子树。
到非洲别的国家里,也经常看到在一些华丽的住宅或别墅门前,都栽有这种树,给那些豪华的建筑物锦上添花,增添不少清幽、高雅的情趣。当时我还以为这种娇秀的树木,只能在阳光明媚、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的地方生长哩,但是后来在一次沙漠旅行中,我忽然发现这种树木竟然也生长在茫茫沙海之中。在黄沙的衬托下,它越发显得蔚然翠绿,充满生机。
我想记住它的尊姓大名,便问同行者:
“这叫什么树?”
我的同行者,仰望着它那翠绿欲滴的阔叶,回答说:
“它的名字很别致,叫旅行家树。”
“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他解释说:
“这种树,原来生长在沙漠上,后来才被人移植到碧野闹市。在沙漠上旅行,当人们受到热沙炙烤、炎阳曝晒,而疲惫干渴得难忍难熬的时候,突然在茫茫沙海中遇到这种树木,它不但以浓荫为你纳凉,而且只要你用刀子在它身上划开一条口子,它就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为你解渴。它是沙漠旅行者不可失却的朋友,故名旅行家树。”
听了这番有趣的解释,我对这种树木产生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情。它既能生长在土质肥沃、气候相宜的美丽风景区,又能繁植于干燥贫瘠、漫漫沙流的不毛之地。它在湖光山影、花红柳绿的秀丽处所,风姿飘洒、落落大方,现出一派不卑不亢的仪表;它在满目黄沙、寸草不生的古漠,轻声慢语、谦和内秀,没有一点傲然超众、孤芳自赏的神情。我爱旅行家树所具有的这种品质。
离开非洲时,我曾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的幼苗,移植于自己的庭院里,后来又作罢,心想:倒莫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于自己的心中。


第5版()
专栏:世界一角

魁北克一日
张治平
从渥太华到魁北克城,要车行四百六十公里。早晨,太阳刚刚出山,我们驱车从首都出发,不多时就驶上了麦克唐纳—卡蒂埃大桥。桥下是波涛汹涌、曲折蜿蜒的渥太华河,它是加拿大操英语的安大略省和讲法语的魁北克省的天然分界。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大的省份,面积一百五十四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有三个法国那么大;人口六百二十万,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都讲法语。
一进入魁北克,仿佛到了另外一个国度。大街小巷的建筑物上都飘扬着蓝地白花的省旗。据说蓝地标志着万马奔腾的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而那四朵洁白的百合花则是法兰西民族的象征。我们的汽车穿过繁华的赫尔镇,越过深邃的渥太华河谷,在公路上疾驶。透过车窗,极目远望,一派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在我们眼前相继掠过:那一望无际的牧场,成群结队的牛羊,星罗棋布的农舍和布满森林、连绵起伏的洛伦希恩山。
上午八时,我们到达蒙特利尔,它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讲法语的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位于渥太华河和圣劳伦斯河的汇流处,多年以来,她是北美重要的金融和工商贸易中心,人口二百八十万。
近年来,魁北克省政府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法语为本省的唯一官方语言,要求所有的工商贸易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医院和商店)都一律使用法语,否则依法论处。据说这项法案公布以后,一夜之间,所有工厂的招牌、商店的广告和街道的路标都换成了法语。在学校里,绝大多数学龄儿童也只能学习法语。英语逐渐失去了它在魁北克的传统的合法地位。这样,一些原来讲英语的人在生活和就业方面都感到许多不便,子女上学也有一定困难,于是纷纷出走。迄今为止,约有三百五十家大公司(多数是英商经营的)已经把他们的总部搬出蒙特利尔,使这个城市的居民日趋减少。
我们的汽车在加完油以后即驶离蒙特利尔,穿过圣劳伦斯河河底隧道,径直向魁北克城进发。圣劳伦斯河水道运输繁忙,西起北美大湖区,东经圣劳伦斯湾,南下出海口,全长三千七百公里。每年加拿大近三分之二的外贸物资都要经过这条水路转运世界各地。沿途,我们看到一艘艘远洋货轮正开足了马力,乘风破浪,浩浩荡荡驶向大西洋。
上午十一点,我们来到了魁北克城。这是一座小巧玲珑、充满了浓重的法兰西色彩的古老城市。我们沿着树木葱郁的林荫大道缓缓前行,可见一排排哥特式建筑物昂首挺立,一座座巴黎圣母院式的教堂直指蓝天,大街上所有的灯柱都用法国紫罗兰点缀,古战场上的青铜炮台和公园里的英雄塑像似乎都在向人们反复地述说着魁北克悠久的历史……
魁北克人的祖先早在英国人征服北美大陆以前就在圣劳伦斯河流域定居下来。一五三四年,法国航海家雅克·卡蒂埃首次航行于圣劳伦斯河,并声称:“这是法兰西的土地。”一六○八年七月,法国探险家香普兰来到魁北克城,他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白人殖民地,并被任命为新法兰西省的第一任省长。此后,为了争夺对北美大陆的独占统治,英法殖民军曾经长期征战不已。一七五九年,英国远征军在亚伯拉罕平原登陆,新法兰西军队溃败,魁北克城陷落。一七六三年签署的巴黎和约把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全部租让给英国,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加拿大的雏型。然而,世世代代在魁北克居住的法裔加拿大人总是想方设法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魁北克的古城堡,四周为城墙所环绕,人们把它誉之为北美洲的直布罗陀。它象一只矫健的雄鹰巍然屹立在全城制高点之上,几十门大炮一字排开,警惕地守卫着辽阔的圣劳伦斯河水面,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魁北克城历来是通向北美大陆腹地的军事要冲,它曾作为欧洲探险家远征西部落基山脉和南下墨西哥湾的前进基地。如今,它正以诱人的魅力和奇异的姿色向各国旅行者招手,一年四季,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
下午四点,我们踏上了归途。当我们的汽车再次路过蒙特利尔,已是掌灯时分。这座沸腾的城市并不因为夜幕的降临而稍许安静。从皇家山到圣海伦岛,车水马龙,灯火辉煌,把整个市区映照得如同白昼。此时此刻,我怀疑那些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里是否真的有人办公。然而人们对这种浪费能源的现象似乎早已司空见惯。
一路上,我们快马加鞭,披星戴月,终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赶回到首都渥太华河边。屈指一数,返往近一千公里。这才是:两河涛声犹在耳,千里魁城一日还。(附图片)
魁北克市街景之一。图为市民用平底雪撬在滑道上滑行取乐。


第5版()
专栏:国际副刊

庞培古城的今昔
一千九百年前,这个意大利古城在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中被埋葬了。经过两百多年的发掘,现已可以约略看到庞培当年的面貌。
柳门
著名的意大利庞培古城兴建于纪元前第六世纪,它是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拉丁城市,位于那不勒斯的东南,背山面海,风光绮丽。当时往返沿海各地的船只多在那里靠泊、装卸。耕种业和各种工商企业在那里迅速发展,罗马贵族及富户人家争相前来游乐、寄居,使庞培古城的人口增加到三万人。
可是,这个古代繁荣的城市,却在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中被毁灭和埋葬了。
那是公元七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上午十时。庞培城附近的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出大量的熔岩,起先是往上直射,喷至数千米高空,然后向四周下坠。亿万吨的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砂和火山灰将附近地区掩盖。庞培古城就这样连人畜带房舍建筑都被埋葬了。
有关庞培古城末日降临时的情景,唯一可供后人参考的,仅存在着当时从现场经海上逃生的布林涅其人的两封长信,但多语焉不详。于是,随着时代的演进,庞培古城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漠而消失了。
可是,在一千六百多年之后,即公元一七四八年,当地农民偶然发现了一些石碑和石像,于是初步开始发掘工作。从一八六○年起,发掘工作才较大规模地加紧进行。与此同时,人们在一九二七年发现了古城左近另一个古镇赫尔古兰农姆的遗址,也是七九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被掩埋的。
庞培古城和赫尔古兰农姆古镇的发掘工作,目前还没有全部完成,但是,所得的成果已是十分惊人的了。从发掘出来的人、畜遗物,乃至公私建筑、房舍,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千九百年前庞培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居民的生活情况。
尽管庞培古城掩埋在火山灰烬底下近二十个世纪,但由于建筑、房舍没有遭受彻底的损坏,仅仅是屋顶受重压坍塌,因此城里建筑的墙壁、窗户、门扇,乃至家具、用具、器皿都保存得相当完整。甚至炉里烤好的面包、橱里放置的煮熟了的带壳鸡蛋、瓦缸里盛的蚕豆、小麦等,都还历历可辨。至于豪华府第墙上的精工壁画、地面的镶嵌图饰,都俨然一如往昔,没有遭受腐蚀或损毁。
庞培古城街道的建筑方式,很象欧洲其它地区遗留下来的罗马古道。其特点是用大块石头砌成,两边还设有比目前一般稍高的人行道。街道中心行驶车辆,由车轮磨出来的两道辙迹,平均都在十厘米以上,可见当时应是车水马龙的繁华盛世。最教人深思的是:在每个十字路口,每一条街道都横向安设着有如大砧板般的三块或五块圆形石柱,高出路面约摸十厘米。笔者参观时初次看到颇感莫明其妙,于是求教于意大利向导。他的回答是:“这是当时作行人横穿马路的‘斑马线’。”显而易见,这石柱式的“斑马线”是用来保护行人雨天出门时避免脚踏水坑,而不是有如今日的为着躲车安全。
走着走着,突然间有人看到路面刻着似乎是十六世纪的一尊加农炮的浮雕像,便向向导提出疑问:“一千九百年前还没有加农炮,为什么会来这种形象的雕刻?”向导轻声地说:
“这是当时的指路标,指点过路游人寻花问柳的好去处。”等到大家沿着指示方向走去看时,原来是一家妓馆的所在地。妓馆的陈设真不寻常,除了床铺、椅桌而外,四边墙壁都点缀着巨幅的不登大雅之堂的秽亵画幅来作装潢。根据史书的记载,在罗马帝国的统治到了晚期已经腐败不堪,贵族社会的淫乱更是达到荒唐的地步。
一位游客听了,不禁风趣地说:“这种行径就难怪要遭受天神的惩罚,教火山把他们压顶了。”说得大家都笑了。
公共温泉浴场的陈设是十分讲究的。墙壁都是用磨光的凝灰岩建成。拱形的高屋顶因为是石块砌成的,一直没有坍塌。全部拱形屋顶都刻有雕像和装饰图案,十分宏伟、华丽。除了浴用水是可调节的温泉水而外,墙壁里还设有热水管道,以作室内加温之用。公共温泉浴场分成两半,一半为男浴场,另一半为女浴场。此外,戏院、圆形剧场、斗剑士营房、庙宇、广场、市场等,一应俱全。各建筑物除了屋顶而外,都没有严重的毁损。
我们还看到了从掩埋人畜之处的原地空隙用石膏浇注出来的受难人、畜的塑像。它再现了当时的恐怖神态:有的人蹲在地上以两手掩鼻,有的横卧地上作挣扎状,有一个小女儿抱着坐着的母亲的膝盖,掩面而哭。一只狗因为被颈项链条所牵制,无法脱身,作后腿落地、前腿上翘的姿势。有的人将枕头顶在头上向街头奔驰,终于窒息倒地而亡。一群被人遗亡了的用铁链锁住的斗剑士,企图挣脱枷锁未遂,石膏模型都还带着铁链。许多豪商贵妇的石膏注像也带着一串串的金饰、银饰。此外,富户人家每人手边都拿着一袋袋的金币、银币和贵重首饰。
庞培古城的发掘工作还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全部完成,但是这一考古学上的特殊事例久已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今年八月二十四日——庞培末日一千九百周年——晚上,欧洲广大电视观众带着浓厚的兴趣,又从荧光屏观看了这个古城的现场。(附图片)
这是发掘出的部分庞培古城遗址,其背后冒烟的是维苏威火山。


第5版()
专栏:国际副刊

鲨鱼的家族
陈宗舜
提起鲨鱼,就会有许多人想到它凶残的模样。特别是一些同鲨鱼打过“交道”的人,他们的讲述,更使人对这种海洋生物增添一种可畏的神秘色彩。鲨鱼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凶残的象征。然而,这种看法是不公正的。鲨鱼也是海洋生物中的一个大家族。据不完全统计,海洋中有三四百种鱼类,都属于鲨鱼家族成员。而能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在鲨鱼家族中,又凶又狠的莫过于白鲨了。人们因此给它起了个绰号叫“白色的死亡”。白鲨嘴巴很大,牙齿十分锋利。它可以轻松地将巨大的海龟吃掉。即使是同一家族的成员,它也决不会嘴下留情。白鲨的活动范围很广,几乎遍及温带海域。白鲨的可恶之处,还在于它经常神出鬼没地从深海游向海滨浴场,突如其来地伤害在水中游泳的人。
除白鲨而外,虎鲨也是鲨鱼家族中另一可怕的成员。它之所以被称为虎鲨,除了因它的身体上长有象老虎一样的道道花纹外,还因为它的凶残比老虎也不相上下。虎鲨最大可长到九米左右,体重能达一吨。它只要发现海洋中有任何移动的物体,都要追上去,向其进攻。虎鲨的胃口很大,海洋中许多动物,经常成为它的腹中食。
在鲨鱼家族中,外观最美丽的要数蓝鲨了。它的整个身体呈流线型,身上有鲜艳的蓝色条纹。和其它鲨鱼不同的是,它经常在夜间游至大河入海口寻觅食物。这种鲨鱼通常活动在温带海域。但也可能在热带海域出现。
如果你以为鲨鱼的形体都是又长又大,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近海浅海中,有一种外形和白鲨差不多的小鲨鱼,身体只有几十厘米长,超过六十厘米就十分罕见了。这种鲨,从不伤人,仅仅靠吃章鱼和其它甲壳类的生物过活。它的产卵方式也是极其独特的。这种鲨的卵是产在一个角形纤维状的袋子里,然后密封起来粘在海洋植物上。这一切都完成后,它就逍遥自在地一去不复返了。
鲨鱼家族的成员有各种各样的猎食方式。有一种鲨猢,它的下颌和牙齿不发达。如果靠嘴巴和牙齿去捕食,那它早就饿死了。为了生存下去,它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猎食方式。这种鲨一年到头都在追逐鱼群,一旦接近,它就猛冲过去,用它的尾部噼噼啪啪将鱼击昏,然后大餐一顿,扬长而去。这种鲨并不伤人。
在鲨鱼家族里,身体最长最重的要数巨鲨了。它的体重体长仅次于鲸鱼,但它却出乎意料地善良。既不象白鲨那样在海洋里横行霸道,也不象虎鲨那样到处作恶伤人。它主要靠吃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过活。它总是张着嘴在海里游动,当水从腮中排出时,浮游生物就留在口中了。巨鲨主要生活在温带深海海域里,但常常使人感到惋惜的是,鲨鱼家族中这个善良的“大哥”,有时竟因疏忽游到浅海而搁浅死掉。
在我国海域里,共生活着七十多种鲨鱼,较有名的有星鲨、角鲨、姥鲨等。(附图片)
鲨鱼家族中最凶恶的一种大白鲨。


第5版()
专栏:

你知道公历十二个月名称的来历吗?
璧珪
谁都知道公历一年有十二个月,但你可知道这十二个月的英文名称的来历吗?
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历法原来只有十个月,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一月、二月;原来的一月、二月变成三月、四月,余类推。这就形成了现在各国沿用的公历。
英文一月January一词由拉丁文Januarius演变而来,是为了纪念罗马人崇拜的守护神雅努斯(Janus)。他有两副面孔——前面的一副面孔注视未来,脑后的一副回顾过去。
英文的二月(February)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演变而来。罗马有一个节日叫菲勃卢姆节(Februum),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常想起自己在过去一年的罪过,为此而忏悔,希望洗刷自己灵魂,使之清洁。
英文三月(March)是拉丁文Martius转变的,这是原来罗马历法的一月,凯撒改革后变为三月,是为了对战神马尔斯(Mars)表示崇敬。
拉丁文Aprilis是四月,它的原意是大地春回,万象更新。这就是英文四月(April)的来历。
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Maia)是司春天和生命的。罗马人用她的名字命名五月(Maius),它在英语中变成了May。
罗马神话中的女神裘诺(Juno)是众女神之王,罗马人非常崇拜和信仰她,就称六月为裘诺之月(Junius)。英语六月(June)是由此演变而成的。
罗马统治者朱里斯·凯撒死后不久,元老院议员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朱里斯(Julius)命名他出生的那个月——七月,英文叫July。
凯撒的甥孙屋大维继任,尊号为奥古斯都(Au-gustus)。奥古斯都为了和凯撒齐名,就把八月改名为Augustus,英文中成了August。原来八月比七月少一天。奥古斯都比凯撒更进一步,从二月中抽了一天加到八月,使八月和七月的天数一样多,这样,奥古斯都就和朱里斯·凯撒平起平坐了。
以前,罗马历法只有十个月。七、八、九、十月都按顺序命名。拉丁语第七叫Septem,第八叫Octo,第九叫Novem,第十叫Decem。
后来,朱里斯·凯撒把增加的两个月由年尾提到年头,变成一月、二月。照推下去,原来的七月变成九月,八月变成十月,九月变成十一月,十月变成十二月。历书沿用至今,但这四个月还是叫老名字,尽管这些名称与原来的意思已不符合。于是,英语也沿用老名称:九月叫September,十月叫October,十一月叫November,十二月叫Decembe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