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笑迎风沙战高寒 汗水浇开石油花
——记献身柴达木的人们
八月中旬,记者乘汽车翻越新疆、青海交界处海拔四千二百米的阿尔金山,来到柴达木盆地西部石油探区采访,沿途走过的一千多里路程,竟不见一棵树木,一个村落,绝大多数地方连稀疏的戈壁草也没有。一片片光秃秃的荒沙滩使人感到满目凄凉,而空气稀薄的高原环境更使人气短心慌,头晕脑胀。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气候恶劣的不毛之地,却吸引着许许多多前来参加柴达木盆地建设的石油工人。在柴达木西部探区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中,有一千九百多人已在这里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他们越干越是精神振奋,斗志旺盛,对高原生活充满着难舍难分的感情。一九五五年就来到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薛纪元,由于长期在高寒缺氧的环境里工作,身患多种疾病,健康状况已经很难适应这里的艰苦条件。可是当组织上两次调他到海拔较低、条件较好的地方工作时,他都舍不得离开探区,坚持要留下继续找油。象薛纪元一样常年奋战在柴达木盆地的同志,揣着病假条拚命大干的人有之,连续几年不肯回内地探亲休假、忘我工作的人有之,多次推迟婚期一心扑在石油上的人也有之。这两年,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石油勘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个老“柴达木”意气风发,一批批新“柴达木”从胜利油田、玉门油田和北京、浙江、河南、四川等许多省市源源而来,光是最近一年多来到这个艰苦地方的职工就有五六千人。
正在海拔两千九百五十多米处打井的三二八五五钻井队,是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职工组成的英雄集体。他们从繁华的城市、富庶的平原、四季常青的鱼米之乡来到这里后,深受气喘、头晕、流鼻血等高山反应之苦,却一直顽强地工作着。全队仅去年完成的钻井进尺,就超过了计划的百分之八十二,被石油部命名为“翻番钻井队”。今年八月一日晚,他们在打一口三千五百多米的深井时,突然出现了可能井喷的危险迹象,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冒雨搬运重晶石抢险压井。每袋重晶石五十斤重。在缺氧的环境里,人们要在呼吸困难的情况下连续搬运大量重晶石,把井喷制服,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大家以千难万难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争先恐后地抢运,硬是在两个小时内把两千袋、总重量十万斤的重晶石突击运完,压住了井喷。这时,大家衣服淋湿了,大口大口地吸气。他们看到保住了探井,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心里别说有多甜。
青海石油管理局局长尹充升的情况,同样向人们显示了柴达木石油职工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精神风貌。这位二十二岁就来到盆地的领导干部,把自己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献给了柴达木,现在身体差了,断不了吃药、输液,有时还昏倒在井场上。人们劝他休息,他不干;组织上三次安排他到北戴河疗养,他谢绝。他一直奔波在基层调查研究,指挥生产,辛勤找油。
解放初期就来到盆地工作的地质师顾树松,除了同大家一样要承受自然条件的考验之外,还背上了被错划成右派分子的政治包袱。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精神上的创伤,没有动摇他献身柴达木的远大志向。二十多年来,他刻苦钻研业务,坚持地质调查。特别是他被错划右派的问题纠正后,积极性更高了。他放弃探亲假,不休节假日,废寝忘食地搜集和研究地质资料,和同志们一起很快写出了所在地区生油规律的调查报告,为进一步开展石油勘探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被青海省评为一等科研成果,受到了奖励。
山东胜利油田三二三五八钻井队来到柴达木参加石油勘探会战。到达盆地后,强烈的高山反应使一些同志病倒了。复杂的新地层和高原新环境给钻井工作带来了不利因素。这个铁人式的钻井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坚持高标准,稳扎稳打,硬是打成了柴达木探区有史以来第一口质量最好的三千六百五十米深井。
作为石油勘探“先行官”的二九三地震队,也是在困难面前显露英雄本色的先进集体。他们从事地震工作的区域,是一个凹凸不平的戈壁滩,步行不便,汽车一个小时只能挪动五六里路。在这样的地方,如果按照规定时间上下班,那么除去走路,一天只能工作三四个小时,一个月最多能完成二三十公里的地震测线。怎么办?大家决心拚命干。他们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就起身到野外去,晚上顶着星星才收工。就这样,他们赢得了时间,一个月能完成五六十公里的地震测线。
“笑迎风沙战高原,汗水浇开石油花”,这是工人写的同大自然搏斗的豪迈诗句。一位炊事员同志写的五言诗,既朴实又动人:“谁说会战苦,我说最幸福。日日传捷报,越干越舒服。”这就是今天柴达木探区石油工人的胸怀!
新华社通讯员 傅家理 新华社记者 张荣大 于有海


第2版()
专栏:集体企业具有强大生命力

束鹿县服装厂坚持质量第一
六年来生产的出口服装无一退货
河北省束鹿县服装厂职工,六年来生产了二百五十七万件出口服装,全部免验,无一退货,为国家做出了大贡献。今年国家给该厂下达的出口任务是二十四万件,一至九月份,已完成四十三万六千件,一级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
这个厂原是由几家裁缝铺组成的服装生产合作社。一九七三年,开始生产出口服装。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他们坚持每周三次业务学习,现在一般工人都能熟练地掌握十六种以上出口服装样式和八十多种款式的工艺技术。全厂千件无返修的工人有七十五名,万件无次品的工人有十六名。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厂领导对生产中的问题,从不轻易放过。去年,在给科威特生产一万二千件绣花童装时,只出了七件次品,正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四。虽然正品率已经这样高,但他们对这七件次品并不放过,一一做了检查。在这七件次品中有四件是厂里一个质量标兵做的。这个女工因闹家庭纠纷,分散精力,出了质量事故。领导一面派人家访,帮助解决家庭纠纷,一面教育她正确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通过典型教育,使广大职工树立精益求精的严细作风。
杨增杰 胡广岭 周宝申 崔金铭


第2版()
专栏:集体企业具有强大生命力

小集体飞出了金凤凰
石门县城关镇纸袋厂生产好、福利高
湖南省石门县城关镇纸袋厂是个街道小厂。全厂固定资产四万多元,流动资金七万二千二百元,新修厂房十七间,八年来向国家交税十一万五千二百七十多元。
这个集体所有制的小厂,是雷二秀等七个家庭妇女办起来的。开始工效不高,不交税人均每月只有二十五、六块钱。但人们不灰心,不气馁,精心钻研技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打开了产品销路,生产逐渐发展,指标一升再升。八年来,年产值由二万二千多元增加到二十二万六千多元,年利润由六千元增加到三万五千多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增多,积累增多,集体福利事业相应发展。现在工人休病假和婚丧假,工厂按规定发工资,医药费全部报销,职工子女入学,厂里负担一半学费。厂里还按职工家庭经济情况,每年评发两次困难补助。工人们说:“俺们打心眼里热爱俺们的厂,小集体也能飞出金凤凰。” 陈俊武 田恢文


第2版()
专栏:集体企业具有强大生命力

甩掉“铁饭碗”不喝“大锅粥”
开原县皮毛制帽厂越办越好
辽宁省开原县皮毛制帽厂,最初是由六家个体户组成的生产合作组。当时,缝纫机、工具都是职工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资金是凑起来的,但办得挺红火。
一九五八年,有关部门把制帽、制鞋、制革三个合作工厂拉到一起,变成了地方国营,工人端起了“铁饭碗”。到了一九六一年,资金赔光了,人心涣散了,不得不把地方国营改成大集体的合作工厂。合作工厂实行统负盈亏,还是办不好,继续赔钱。到了一九六四年九月,又改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集体企业。制帽厂的工人甩掉“铁饭碗”,不喝“大锅粥”,干劲又上来了。当年就盈利一万元。从那以后,企业越办越好。
从一九六四年到现在,该厂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一点六,产量递增百分之十一,全员劳动生产率递增百分之十二以上,利润是建厂初期的十二倍,资金是二十倍。
辽宁省二轻局


第2版()
专栏:

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了更好地开展物价大检查
采取措施首先解决领导机关的问题
在最近的物价检查中,发现有些商品由于价格不合理,影响人民生活,造成经济管理混乱。其中有的问题是自治区有关领导部门在调整某些商品价格时不慎造成的。自治区决定及时调整影响大的商品价格
据新华社南宁十月二十三日电 新华社记者马力报道: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革委会在领导全自治区进行物价大检查时,首先采取措施解决自治区一级的机关和商业部门的问题,以推动全自治区更好地开展物价大检查。
广西在最近的物价检查中,发现有些商品由于价格不合理,影响了人民生活,造成了经济管理上的混乱。其中有的问题是自治区有关领导部门在调整某些商品价格时不慎造成的。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革委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慎重的反复的研究,决定及时调整那些影响大的商品价格。广西部分城镇按计划供应的花生油零售价格偏高,群众有不少意见,但责任不在基层。自治区决定,从十一月一日起,在花生油、茶油零售价格超过八角八分的地方一律降到八角八分,低于八角八分的维持原价。纺织品类商品一九六七年由于铁路运价降低,已经减少了费用,降低了成本,但是核定零售价格时一直还按降价前的运价计算成本。其他有的商品,商业部门在制订价格时,也有就高不就低的现象。这类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检查清理,逐步解决。
目前,全自治区已全面展开以检查国营和集体商业零售价格为重点的物价大检查。自治区决定,检查要从十八类基本生活资料和饮食服务行业开始。对违反中央和自治区规定擅自提价和变相提价的,要坚决降回来,多收的价款要退还,无法退还的要上交。有意违反价格政策纪律的人不能评奖,情节严重的要追究责任,违法乱纪的要给予党纪国法制裁。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适当简化农业生产环节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洪兴华 阎宗彪
我国要加快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保证高产稳产的前提下,如何减少田间作业次数,简化农业生产环节。
所谓简化农业生产环节,就是运用科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改良品种、肥料、农药,改革农业机械,使生产过程逐渐简化。
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表明,科学地简化农业生产环节,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促进高产稳产。美国朋友韩丁采用了免耕法种植玉米,省去了耕翻、耙压、间苗、中耕锄草等生产环节,达到平均亩产一千斤。我国黑龙江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一九七八年试用化学除草剂代替了中耕锄草,八十七亩大豆的亩产突破了本队历史最高水平。吉林省农科院机械化耕作栽培研究所,一九七三年以来进行了“机械化少量有效耕作法”的研究,省去一至二个生产环节,减少三至四次作业。试行这种少耕法的田块,比其它田块增产百分之六至三十。实行免耕法、少耕法,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根据国外在坡度百分之十五的玉米地上试验,采用免耕法的保水能力,比普通耕作法强二点五倍。我国吉林省农科院的实验也证明,采用垄翻深松、耕种结合的少耕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抗旱保墒、防风保土的能力,并有利于提高地温,合理利用肥力。
我国是世界生产水稻的主要国家之一,可是至今没有解决“三弯腰”的问题。国内外种植水稻的实践表明,采用水直播或旱直播方法,可以省去育秧、拔秧、插秧等生产环节,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产量也不比插秧的低。我国广东湛江的湖光农场,一九七三年来,水直播面积二千亩左右,单季产量平均每亩连年超过五百斤,比人工插秧提高百分之十以上,生产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直播方法还易于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和中耕机械化。
我国棉区,多年来一直沿用棉花早中耕、多中耕、深中耕的老方法。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棉花并不是中耕作物。他们从免除中耕条件下分离选育出来的科遗二号,已经大面积推广。这样,不但省去或简化了中耕环节,减少整枝次数,还提高了棉株抗病(尤其是枯萎病)能力和结铃性能。近几年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组织下,全国有八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棉花高密植、化学除草不中耕的试验,一般比常规植棉增产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棉絮品级提高一到二级,用工量节省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目前棉花生产的植保用工及农药消费较大,但还是病虫成灾。因为只是见虫治虫,忽视了播前对棉花种子进行检疫和处理,而在虫害发生时,又不注意准确测报和选用有效药剂,并以高效率的植保机械喷洒,往往就不能及时地控制虫害蔓延。
农业生产环节的简化,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一个环节的简化,不是一个学科的研究实验能单独完成的,必须加强农业综合科学研究。生产环节的简化,又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比如,免耕法、少耕法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土质条件,并采用合适的作物品种及农业机械,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免中耕和直播要有化学除草剂的配合,才能达到简化的目的。所以,各种简化方法的采用,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为啥人多地少反而劳力紧张?
江苏省江都县 薛烽 赵昌智
“集中力量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这句话已经成为农业战线上的口头禅。怎样才算是“足够”了呢?是不是队里有多少劳力,就得“一个不漏,全部归田”呢?事实很能说明问题。
我县有个小纪片(十个公社),一个大桥片(十四个公社),各有耕地二十二万亩左右。小纪片用于纯农业的劳力是四万四千人,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五亩;大桥片用于纯农业的劳力是七万七千人,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只有二亩八分田。相比起来,大桥片用于农业的劳力应该是“足够”了吧。但是,从两个简单的数字就可看出问题来:去年,小纪片农业收入二千九百八十一万元,社员人均分配收入一百一十七元五角;大桥片农业收入二千九百零四万元,社员人均分配收入六十四元九角。花劳力多的,反而收入少。这就提醒我们,对农业第一线集中劳力的问题,应该区别情况,从经济效果上来具体、细致地考虑。
我国农业有人多地少的特点,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的耕地,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少得多。整个说来,农业第一线的劳力应当是足够有余了。但是,在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叫“劳力紧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认为,除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加强生产责任制外,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克服单一抓农业、单一搞粮食的观念,根据农、副(林、牧、副、渔)、工几方面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通盘地合理地安排劳力,不能顾此失彼。事实证明,给工、副业安排一定的劳力,效果大得多。例如,小纪公社大林四队,去年种十亩桑田,养蚕五十六张,产值五千五百多元,还提供一千二百斤化肥(奖售)、二万斤蚕沙肥,只用工六百零四个,相当于两个劳动力一年的用工量。这比集中两个劳动力去铲地皮,不是更为经济合算吗?
第二,农业生产的任务指标不能层层加码。现在往往有这种情况,比如国家下达一个地区二亿斤粮食的生产任务,落实到社队,就可能超过二亿五千万斤,甚至更多。社队只得拚命扩大粮食面积,毁桑、毁林、围湖造田,挤各种经济作物和饲料地;或者不适当地提高复种指数,本来三熟制搞百分之四十、五十就可以了,硬要扩大到六十、七十。这样,劳力就不足了,而且由于作物品种单一,茬口、农活错不开,一到收种季节,劳力显得特别紧张。
第三,科学种田的措施要有利于劳动力的节约。科学种田,既应按作物生长规律办事,又要能以最少的时间、劳力、物力获取最好的成果。实际上,许多地方推广一种“新套套”时,总是不惜工本,很少考虑劳动力的节省。例如,播种搞“人工薄片深翻”、“粒播”等等,花工很多,如果大面积推开,就是再增加一倍劳力,恐怕也不会“足够”。
第四,要尽量避免无效劳动。目前,一个生产队重复用工、无效用工是不少的:有的是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工;有的干活不定质量标准,反反复复用工;有的是在瞎指挥下做无用工等。如果把这些问题好好解决一下,一个生产队就可节省出好些劳力来。


第2版()
专栏:来信

注意科学组织劳力
过去,一提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少地方总是把希望寄托于实现农业机械化,不注意对劳力的合理组织和使用,劳动力的浪费很大,而平均到每个劳动力的收入很低。以山西朔县为例,农业总产值曾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一九七七年,每个劳动日的产值也只有一元一角。今年以来,这里的许多社队改善了劳动管理,实行分组作业,责任到人,基本上克服了干活“一窝蜂”的现象。从今年的春播夏锄来看,不少生产队完成的工作量同往年相比,投工少百分之二十以上,劳动质量也好。
科学组织劳力,必须因人制宜,因材使用。神头公社北邵庄大队,人多地少,有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一九七六年以前,他们一直是“单打一”搞农业,一些具有经营林、牧、工、副业专长的劳动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加之生产责任制不健全,窝工浪费严重。每年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力占到总劳力的百分之八十六,集体经济仍然发展缓慢,每个劳动日值最高也只有一元五角。从一九七七年开始,他们在保证搞好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抽调出一部分专业人材搞起了十几种工副业生产。去年,农、林、牧、工、副总产值从一九七六年的三十七万元猛增到四十八万元,每个劳动日值提高到两元两角。
希望各地注意科学地组织劳力,防止劳力窝工浪费的现象。
山西省朔县 刘泰 文仁


第2版()
专栏:编后

对传统的精耕细作采取科学的态度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为什么对传统的精耕细作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呢?看一看《适当简化农业生产环节》一文,可以得到启发。
农谚说:“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我们传统的耕作方法中,有许多要继承和发扬的好经验。但是,随着人们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精耕细作方法,也表现出不足和落后的一面。首先,我们的精耕细作,主要是建立在手工操作基础上的,费工费力,如果不革新,劳动生产率就不能迅速提高。免耕法、少耕法、水稻直播法,帮助我们打开了眼界。免耕、少耕法,省工省力,还能保持水土和肥力;水稻直播,育秧、拔秧、插秧等生产环节省却了,免除了“三弯腰”的劳累,产量也不低,何妨因地制宜地一试呢?
其次,传统的精耕细作方法,也有不合乎科学的地方。我们历来提倡棉花早中耕、多中耕、深中耕,以为这能提高棉花结铃性能和抗病能力;科学实验证明,中耕并不一定有此作用,完全可以免掉,省工省力省成本,好处之多可想而知。这些科学研究的新事物告诉我们:我们对经常与之打交道的农作物,并不完全了解它;所付出的精耕细作的努力,并不一定是它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以为耕作越精越细越好,有时竟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今天,解放思想,讲究科学,实在很要紧。实事求是地总结传统的精耕细作经验,既要看到它符合农作物生长规律的一面,又要研究它在何种条件下应该改进,以最少的时间、劳力、物力获得更多的收成,反复试验,加以取舍,是值得重视的新课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