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理直气壮地恢复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劳动管理制度
遵义县大旱之年五谷丰登
新华社贵阳十月二十二日电 贵州省遵义县今年百分之七十二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积极性,大旱之年夺得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一实践,使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认识到,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党的政策,扫除偏见,理直气壮地恢复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劳动管理制度,是当前加速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一环。
从去冬到今年初夏,遵义县六个多月没下透雨,大部分塘库干涸、河溪断流。到了“芒种”前夕,大片大片的稻田还干旱无水。当时不少人担心,全县将有二三十万亩稻田插不上秧,稻谷要减产一两亿斤。然而就在建国三十周年前夕,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只见田野一片金黄,稻谷飘香。乌江两岸,娄山关下,哪里开镰,哪里就传出丰收的喜讯。县委负责同志高兴地告诉记者,全县十七个区,区区增产。今年粮食总产量是三十年来最高的。
油菜籽、烤烟、花生和辣椒等主要经济作物也无不增产。今年头八个月,生猪、鲜蛋、菜牛、菜羊的收购量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七成、九成、两倍和三十倍。
遵义县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普遍建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的生产责任制的。今年春天,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讨论真理标准问题,总结了合作化以来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的经验,支持建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酬这种形式。六月九日,全县普降去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雨。不等雨停,各个作业组就投入抢水打田活动,许多女青年半夜还在轮流值班看水灌田,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结果,全县大部分社队只用了二十天左右就完成了往年要四十天才能完成的栽秧任务。接着,他们认真加强田间管理,终于夺得了水稻的丰收,包谷的大幅度增产。
遵义县许多干部从今年夺取农业全面丰收的实践中,一方面看到了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从思想上消除了十多年来形成的许多偏见。
“实行包工到组势必背离共同富裕道路,引起两极分化”。这是许多干部开始最担心的问题。甚至当群众轰轰烈烈动起来以后,一些干部还处于“看生产形势喜人,看方向道路担忧”的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从县到区、社的干部不断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越是积极搞包工到组的地方,分配制度就越完善,执行政策就越坚决,集体生产就搞得好,根本没有发现人剥削人的现象,也就根本不存在两极分化,破坏“共同富裕道路”的情况。
“包工到组,分组分心,削弱集体经济”。这是过去一部分干部的另一种忧虑。事实上,生产队尽管分成若干作业组,但仍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收益统一由队核算,计划由队统一安排,劳动力由队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归队统一管理使用,农副产品由队统一分配。而且由于各作业组实行联系产量的责任制,把劳动报酬和生产成果直接联系起来,大家对全队的生产也比过去更为关心了。许多生产队划分作业组以后,不但粮食丰收,还抽出一些人力从事打米,磨面,烧石灰等副业生产,壮大了集体经济。
“包工到组会影响农田基本建设”。在实践面前这个疑虑正在得到扫除。县委一位分管农业的负责同志原先就担心这个问题。他过去看惯了水利工地上人山人海。现在他的看法改变了,他说:事实是去冬今春社队办水利工程项目增多了,水利也讲实效了。三岔公社把任务落实到队,分配到组,去冬今春完成的水利工程量相当过去十个冬春的总和。今年全县新增加的蓄水量占到了遵义专区的一半左右。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三北种羊场的畜牧科技人员和职工,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培育出我国新毛色品系的“彩色三北羊”,为发展我国畜牧业作出了成绩。
内蒙古三北种羊场的牧工在精心喂养彩色三北羔羊。
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摄


第2版()
专栏:

解羁绊骏马奔腾 批极左牧业快上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丰收纪实
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今年畜牧业生产获得近十五年来最好的收成。到六月底全区牲畜达到三千九百多万头,比去年同期净增三百五十三万头,纯增率为百分之九点九。其特点是:牧区丰收,农区、半农半牧区普遍丰收;集体增产,社员自留畜也增产。全区八十六个旗、县,有七十九个增产。牲畜质量也有较明显的提高。发展缓慢的大牲畜也有较大的增产,光黄牛就比去年增加了近二十万头。
今年内蒙古畜牧业生产,是在前年冬去年春遭到大风雪灾害的困难情况下取得的。在大灾之后,牲畜发展这么快,丰收面这么广,固然与今年雨水较多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落实了三中全会精神,批了极左,砸碎了套在人们头上的枷锁。正象干部和牧民们说的:解开羁绊,骏马才能奔腾;批了极左,牧业才能快上。
畜牧业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草原面积大,无霜期短,降雨量少。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劳动人民从事畜牧业生产,有着悠久的传统习惯和丰富经验。在这样的地区坚持以牧为主的方针,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林彪、“四人帮”一伙,以极左的面目出现,不顾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和自然特点,无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极力反对,硬要搞“以粮为纲”。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谁要搞畜牧业,就说你“重副轻农”“搞资本主义”。在牧区更荒谬地提出“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大量开垦草场,改种粮食。
粉碎“四人帮”后,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极左路线没有受到深入的批判,畜牧业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去年秋后,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同志和分管牧业生产的其他领导同志,先后深入到全区二十几个旗县的村庄、浩特,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的意见,调查了解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认为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发展畜牧业完全符合当地的实际,完全符合广大群众的心愿。于是,区党委决定在全区执行“以牧为主,围绕畜牧业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让畜牧业坐上第一把交椅。然后,大张旗鼓地批判极左路线,为因搞畜牧业生产而挨批挨斗的干部、群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且把一批熟悉畜牧业生产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各级领导部门还分别表彰和奖励在畜牧业生产中做出贡献的模范人物。这样,就造成了全党抓畜牧业、抓畜牧业光荣的局面。
采用了能增产能治穷的法子
区党委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不受什么条条框框限制,只要能增产、能治穷的法子就用。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着重对牧民最关心的两项经济政策拨乱反正:一是坚决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恢复“两定一奖”(定工、定产,超产奖励)制度,并明确指出,定工定产到畜群,责任到人,超产奖励一定比例的牲畜。二是给牧民以“小自由”,取消限制社员发展自留畜的禁令,落实自留畜政策。这两项政策一公布,在全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赞。
实行“两定一奖”,把放养牲畜的好坏与牧工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牧民的责任心大大增强。过去,每年都有一部分老弱畜过不了冬,甚至死亡。可是今年的畜群责任到户,老弱畜饲养成活以后,按比例奖给社员一部分作为自留畜。这样一来,牧民们不辞辛苦精心喂养,结果死亡很少。据有关部门估算,光这一项全区就少损失五、六十万头牲畜。今年春天的接羔季节,整个北方地区出现了“倒春寒”,对羔羊成活威胁很大。由于实行了“两定一奖”,牧民们千方百计接羔保羔,全区的仔畜成活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九点六。在执行“两定一奖”的社队,一般都有百分之六十多的社员得到了集体奖给的牲畜,加上集体有计划地出售给社员的一部分母畜,绝大多数社员增加了自留畜,增加了收入。呼伦贝尔盟的一些社队,社员自留奶牛的收入达五、六百元。鄂尔多斯草原一些牧民,光自留羊绒毛收入每户就有二、三百元。
还要继续批极左肃流毒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生产出现的大好形势,是自治区党委带领群众大胆拨乱反正,批极左的结果。但是,畜牧业战线受林彪、“四人帮”破坏极为严重,要彻底肃清流毒,任务还很艰巨。正象自治区的负责同志讲的,批极左才刚刚开了个头,“四人帮”在畜牧业战线上的流毒才刚刚触动,对它的危害和影响确实不能低估。“两定一奖”的生产责任制,本来是畜牧业生产中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牧民积极性的好办法,可有的地方就是顾虑重重,不敢执行,怕犯“走回头路”的错误。有的在执行中只落实到畜群组,而不敢落实到畜群,怕被说成是“包产到户”。有的定了工、定了产而不去兑现,怕引起“两极分化”。还有的在兑现时只奖给工分、现金,而不奖牲畜,怕说成是“挖了集体的墙脚”。再如,落实自留畜政策阻力也很大,一些地方还没有开始落实,就大讲自留畜的消极因素;落实的办法没有订出来,限制的措施倒先订出来了。社员们气愤地说:“儿子还没生下,先给他准备下了棺材。”
广大干部和牧民一致呼吁,当前畜牧业战线的头等大事仍然是深入批判“四人帮”的极左路线,继续落实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只要坚持下去,全区畜牧业必定会出现更好的局面。
本报记者 刘云山


第2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来信

要有鼓励节约能源的经济政策
最近,记者在辽宁采访,看到工交系统的一些部门对节约能源的工作似乎都很重视,喊得很响。但是据记者观察,实际上在能源消耗方面的浪费仍然很大。
一位工厂的负责人把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能源消耗状况概括为“五无”:一是领导心中无数;二是进厂的煤、油无计量;三是消耗无定额;四是用多用少无核算;五是节约浪费无奖惩。
为什么有些单位节约能源工作喊得响,抓得松,进展不快?据了解,原因有多种多样,关键是没有一个鼓励节约能源的经济政策。如能制订出一套这样的经济政策,把节约能源的成果同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四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就能有效地调动起各方面节约能源的积极性。
那末,应该制订什么样的鼓励节约能源的经济政策呢?有关部门的一些同志建议:
第一,实行企业节约能源归己或节约提成制度。节约归己,即企业在核定的供应量范围内节约的能源,归企业自己支配,核定的供应量最好三年不变。或者实行节约提成制度,即企业节约的那部分能源的价值,按一定的比例提取节约基金,除发给有关人员奖金外,其余可用作本企业节约措施经费和集体福利基金。这两种办法,企业可任择一种。
第二,实行节约能源单项奖。鞍钢第二炼钢厂今年上半年在炼钢生产各个环节实行了节约单项奖,仅燃料重油就节约了一万四千多吨,价值八十七万多元,支付的奖金只占节约价值的百分之三点九。
第三,实行择优供应,这可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果。这样做,需解决体制问题和一些具体政策问题,如让消耗高的小化肥厂停产,就需解决对当地的化肥供应问题。
第四,实行节约能源措施费贷款制度。企业节约能源往往需要改革设备和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免不了要花钱。银行可考虑给企业短期贷款,这部分贷款可从以后节约能源所得的费用中偿还。
鼓励节约能源的经济政策还可以列出一些,如对浪费能源者实行经济制裁等。实行这些经济政策,可以预料,将会大大调动职工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节约能源工作迅速进展。
顾铁风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空军节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本报讯 全军用油最多的单位——空军,不久前表扬了一些节油工作搞得好的单位,要求各部队进一步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把节油工作抓紧抓好,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空军领导同志,一向重视油料的节约和管理问题。一九七四年以来,空军和军区空军多次召开现场会、专业会研究布置节约油料的工作。为了把节油工作落到实处,空军党委责成空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陆续向部队颁发了《节约油料措施》、《回收油料管理规定》、《空军油料管理奖惩规定》等一系列办法、措施,加强油料供应和管理工作,调动广大用油、管油人员节油的积极性。仅去年一年,空军各航空兵部队和航空学校就在耗油标准内节约航空油料四万四千二百八十七吨,地面部队实物油料指标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五吨,为了鼓励空军地面部队节油工作继续开展,总后勤部奖励给他们三千六百吨油。
空军各部队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活动,采用先进供油和管理办法,是搞好节油工作的重要途径。各部队普遍建立和健全了航油保管、储运、使用、回收、上交和处理等各个环节上的节油措施,杜绝航油的跑、漏、洒、冒等浪费现象。不少部队采取了直线加油,减少周转浪费。有些油库、机场在油料管理、供应上采用了统筹法,避免了非科学管油、供油造成的浪费。不少机场设置了废油回收桶,有的还搞了再生炉,加工提炼,重新使用。


第2版()
专栏:

湖北省利用余热发电
本报讯 湖北省大搞余热发电。去年以来,全省利用企业蒸汽余热发电,已装机一万多千瓦,正在施工或组织建设的有五万多千瓦。
湖北省余热资源十分丰富,据有关单位调查统计,全省装有可发电的锅炉二百五十多台,余热资源总计为六百三十五万百万大卡。其中可用余热蒸汽发电的有三百九十九万百万大卡,可装机二十四万千瓦,如果把冶金行业的大量余热计算在内,全省能源的利用前景更为可观。到目前为止,全省主动要求办余热发电的企业有八十家,已经纳入国家建设项目的有三十多家。
武汉绒布厂几年来电力供应不足,去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用四个半月的时间,安装了一台一千千瓦的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使本厂原来一台中压锅炉的蒸汽余热发电成功,改变了生产被动局面。目前,这台发电机组的发电量占全厂用电量的百分之七十,减少了过去因停电造成的损失和浪费。
去年十月份,湖北省在襄北农场化肥厂办起了余热发电试点。经过几个月施工调试,今年五月,一台七百五十千瓦机组建成投产,正式供汽发电。该厂除每年生产七千五百吨合成氨外,每天还可发电一万五千多度,节约的电费在五年内就可收回全部投资。这个厂利用余热发电的成功经验,为全省小氮肥厂综合利用能源,实现高产、低耗、扭亏增盈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2版()
专栏:

新疆一拖拉机组节油多
新疆麦盖提县红旗公社拖拉机站三三○机组的四名维吾尔族青年,节油成绩突出。去年,这个机组作业量达到了四万一千三百七十五标准亩,平均每标准亩耗油五百二十克,低于自治区规定的耗油标准二百八十克,共节油一万一千五百八十公斤。今年上半年,这个拖拉机机组又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节油率比去年提高百分之九点七。(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一些省、市、自治区认真搞好土壤普查工作
摸清土壤底细 创造高产稳产土壤条件
新华社北京十月十九日电 自去年十一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会议以来,一些省、市、自治区先后在四十个试点县基本完成了土壤普查的野外工作,一百三十三个县正在进行土壤普查试点,同时培训了一万多名土壤普查人员。不少县已在资料整理、制图、分析化验及落实成果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这为分期分批地在全国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各地实践表明,开展土壤普查,摸清土壤类型分布、性能和肥力状况,作出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的全面规划,是一项加速发展我国农、林、牧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建设。各地应加强领导,动员组织土壤肥料科技人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切实把土壤普查工作搞好。
搞好土壤普查,摸清土壤底细,创造高产稳产土壤条件,充分发挥每一种土壤的生产潜力,是科学种田,提高生产力的必要前提。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合理利用土地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说过“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这说明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否则就要受惩罚。但是,土壤情况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季节抓得好,肥料愈多,就愈能高产。但很多事例说明,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盲目地多施肥,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一些土层较薄的山地,是发展林、果、牧草的理想场所,有些地方却乱毁林木、草坡去经营粮食。结果,水土流失严重,非但不能种粮食,再植树种草也很困难。有的地方乱垦草原,引起沙化,既毁坏了草原,风沙又侵袭了附近的农田。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破坏土壤资源的蠢事,千万不能再干了。我国地少人多,尤其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十五亿亩耕地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更要注意合理利用广大山区、丘陵、草原,做到土尽其力,让每一寸土地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总的任务是:查清我国土壤资源,提出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及农、林、牧业用地合理布局的意见,为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提供科学依据;查清低产土壤(包括农田、草场、林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改造、利用的措施;调查研究高产稳产的土壤条件,提出不同土壤建设高产稳产农田、草场和速生丰产林场的主攻方向和关键措施;测定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质,总结群众用地养地经验,提出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合理轮作、营林,因地选用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意见,为科学种田,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服务。
土壤普查技术性较强,工作量大。各地土壤普查试点县经验表明,鉴于当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搞好土壤普查,各地应在动员专业人员归队的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尽快培养一批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土壤普查队伍。这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验各地可以借鉴。为了适应土壤普查和加强土壤肥料建设的要求,广西从前几年农业院校毕业生中择优吸收三百人,充实了自治区和各地(市)、县土壤肥料机构,还从各地(市)县农业局抽调一名副局长参加横县土壤普查试点工作。他们采用以老带新、边学习、边调查等办法,培训了一批干部和技术人员,为在全自治区开展土壤普查打下了基础,自治区还结合土壤普查,开展土壤学术活动,既保证了土壤普查质量,又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了土壤科学。


第2版()
专栏:

为消除群众怕政策多变的顾虑
云南大姚县颁发《社员林地使用证》
据新华社昆明十月二十日电 云南大姚县革委会最近给划分到自留山的社员户颁发了《社员林地使用证》,消除了群众怕政策多变的顾虑。
目前,全县划给二万二千多户社员使用的二万三千多亩自留山中,有一万八千多亩已种上树木,有的还在幼林地里间种了粮食作物,从而使过去的一些荒山秃岭在短短的时间内披上了绿装。
大姚县耕地占全县面积的百分之三左右,其余的山地绝大多数适宜于种植树木。今年年初,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有关文件的过程中,县革委会决定,有条件的生产队都从集体所有的荒山中划出一部分,作为社员的自留山,归社员长期使用。


第2版()
专栏:

西藏农科所的一点二七亩试验田收获油菜籽一千零四十四斤
新华社拉萨十月二十一日电 西藏自治区农科所最近在一点二七亩高产试验田上收获油菜籽一千零四十四斤,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二斤。
这个农科所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在试验田里创造的油菜籽单产纪录也是很高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