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日外务省驳斥苏联否认日苏存在领土问题的谬论
坂本德松谴责苏联建立色丹基地威胁亚太地区安全
新华社东京十月十六日电 日本外务次官高岛益郎今天下午会见苏联驻日本大使波利扬斯基,驳斥了苏方关于苏日间“不存在领土问题”的谬论,并且重申领土问题解决后才能缔结日苏和平条约。
今天下午,波利扬斯基到日本外务省宣读了苏联政府的口头声明,说“在苏日关系中不存在任何领土问题。苏联有权在本国境内采取任何行动,别国对此提出要求是粗暴地干涉内政”。声明责怪日本政府“不仅不阻止这种不友好的宣传,反而进行煽动”。
近来,日本舆论不断谴责了苏联在日本的北方领土上加强军事力量的行动,并要求苏联归还日本的固有领土。日本政府也曾就苏联的这些无视日本领土主权的行为提出抗议。苏联政府的这项口头声明就是针对日本舆论和要求而发的。
高岛次官驳斥苏联政府的口头声明说:“说日苏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这是苏联单方面的解释。日本政府的立场是明确的,必须解决存在的领土问题,然后才能缔结日苏和平条约”。 他强调说,“苏联的主张,坚决不能接受”。
高岛说:苏联在国后、择捉和色丹岛增强军事力量,日本不能不加以严重的关注;日本全体国民都关心这一事态,并提出抗议。
高岛说:“苏联方面希望推进同日本的睦邻关系,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是办不到的。”
新华社东京十月十六日电 日本促进要求归还北方领土全国协议会会长坂本德松今晚在东京说,苏联在色丹岛建立军事基地是它加强对日本进行侵略的部署,是对日本及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坂本的这番话是在要求归还北方领土东京、埼玉、神奈川促进会联合举办的学习会上讲的。坂本在会上发表了题为《色丹岛的基地化和苏联的世界战略》的讲演。他指出,苏联在色丹岛等日本的北方领土加紧建设基地是同苏联的远东军事战略和世界战略密切相关的,是苏联同美国争霸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坂本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绕全世界战略要地和拥有战略物资地区的斗争已经加剧,在这种争夺中,日本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焦点。苏联最近已把十五架逆火式超音速战略轰炸机部署在远东。
坂本说,苏联无端地攻击中国为“霸权主义”,并且指责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但是,在北方领土扩建基地的是苏联,利用越南侵略柬埔寨并向中国挑衅的是苏联,使用古巴干预非洲的是苏联,这些都赤裸裸地暴露了苏联霸权主义的本质。
他强调,日本人民必须坚持反对霸权,坚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要求归还北方领土的运动。


第6版()
专栏:

琼斯对苏在日北方领土部署军队表示关注
日防卫厅证实苏在远东部署逆火式轰炸机
新华社东京十月十六日电 正在日本访问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十五日会见日本防卫厅长官山下元利等,就亚洲形势交换了意见。
据日本报纸报道,在会谈中,琼斯对苏联向色丹岛等日本的北方领土派遣军队表示关注。他在回答防卫厅次官亘理提出的问题时说:“与其对苏联的意图进行种种推测,不如注意这一事实,即在日本面前存在着苏联的军事力量。因此,对于这种军事力量的存在,要注意今后的动向。”
琼斯同一天在会晤园田外相时说,美国“没有考虑从亚洲脱身”。
新华社北京十月十七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厅今天首次证实:苏联已把“逆火式”超音速战略轰炸机部署到远东。
日本防卫厅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竹田今天会见记者时作了这个证实。他说,“可以认为”这种轰炸机“已经部署到远东”,并表示担心这将对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构成巨大的威胁。
据报道,美国政府曾在今年八月向日本政府通报说,苏联已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部署了“逆火式”轰炸机。


第6版()
专栏:

西德、英、法国防部长会谈后发表公报
强调加强西欧军备合作
据新华社波恩十月十六日电 西德、英国和法国国防部长十六日结束了为期两天的会谈。会谈后发表的公报强调西欧国家在军备领域中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参加这次会谈的有西德国防部长阿佩尔、英国国防大臣皮姆和法国国防部长布尔热。会谈的主题是安全和防务政策,以及三国在发展未来武器系统方面更紧密地进行合作的可能性。三国部长就共同发展反坦克导弹签署了一项协议。


第6版()
专栏:

联合国印度洋特委会通过决议草案指出
大国争夺印度洋加剧紧张局势
据新华社联合国十月十五日电 联合国印度洋特别委员会十五日上午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建议在一九八一年召开一次关于印度洋的会议,以履行联合国大会一九七一年通过的关于建立印度洋和平区的宣言。
决议草案对大国在印度洋地区加紧军事部署、加剧紧张局势,表示深切的忧虑。草案指出,大国之间为了争夺,继续在印度洋地区部署军事力量。它们在那里的军事存在呈现着升级的危险。这种局势,使采取实际步骤及早履行建立印度洋和平区的宣言具有了更大的迫切性。决议草案将送交本届联合国大会讨论、通过。
在委员会十五日上午的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代表发言,再次谴责超级大国在印度洋的争夺。
索马里代表说,超级大国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印度洋国家为建立和平区所作的努力。它们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威胁了这个地区各国的主权。中国代表指出,超级大国的争夺是实现建立印度洋和平区宣言的主要障碍。


第6版()
专栏:

巴抗议阿富汗飞机侵犯领空
新华社伊斯兰堡十月十七日电 据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十六日晚上报道,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十六日说,巴基斯坦政府就阿富汗飞机最近侵犯巴基斯坦领空提出强烈抗议。
外交部发言人说,巴基斯坦外交部十月十四日就此事召见了阿富汗驻巴基斯坦大使,通过他把这项抗议递交给阿富汗政府。
据外交部发言人说,巴基斯坦政府请阿富汗大使特别注意,十月八日阿富汗飞机侵犯巴基斯坦帕拉奇纳地区领空时,入侵的阿富汗飞机曾扫射巴基斯坦的村庄,致使当地人民的财产遭到损失。


第6版()
专栏:比利时通讯

海上狂涛
——苏联海军对北约的威胁
新华社记者 汤六一
“驻在布鲁塞尔的北约国际军事参谋部,过去一直在研究处于战备状态的苏联陆军和空军。但是现在,他们也必须更加密切地注视海上的交通供应线。因为,盟国面临着一支新的强大的海上力量”。“苏联海军现已遍及世界各大洋。”“曾经被认为仅仅是一个陆地力量的国家,现在却掌握了各型军舰。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一支海军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拥有这么多的作战舰艇。”
这是北约总部摄制的影片《大路》中的几段解说词,反映了北约人士对不断增强的苏联海军力量的忧虑。
对北约国家来说,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广阔的海域具有难以估量的战略意义。西欧大陆三面环海,与北美大陆远隔重洋,战时不但需要海上作战的配合,更依赖于北美通过海运进行人力、物力上的增援。北约官员估计,除了作战部队和某些轻武器可通过空运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重型装备、弹药和后勤物资要靠海运。他们认为,如果北约不能掌握制海权,西欧大陆将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北美和西欧工业赖以生存的燃料和矿物资源,主要来自第三世界,特别是中东、非洲和南美。据统计,美国原油消费的一半左右,西欧的百分之九十左右需靠进口。这些国家每天有六千艘商船,或者在港口装卸货物,或者行驶在海洋上。北约大西洋盟军司令哈里·特雷恩等人写道:“如果我们的原料资源或者贸易航道受苏联力量的支配和影响”,那么“北约国家的命根子就将落入一个潜在的敌人手中”,“北美的工业能力也将遭到严重损害”。因此,人们把海洋称为北约的“生命线”,把从波斯湾南下绕过非洲东、西海岸进入北大西洋的航道称为“咽喉”,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然而,就是在这个“生命线”和“咽喉”上,现在却搁着要命的“刀子”。这就是实力日益增长、到处耀武扬威的苏联海军。
苏联海军的大发展时期是在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近几年来则着重质量上的提高,现有各型主要作战舰艇六百三十余艘
(含预备役舰艇一百四十余艘)。核动力潜艇正在越来越多地代替常规潜艇,装备导弹的水面战舰、具有先进电子仪器的远程飞机源源充实着苏联海军武库;航空母舰不再为西方所专有,潜艇发射的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更是不容西方忽视的“战略威慑力量”。
目前苏联海军的四个舰队中有三个驻在欧洲地区。这就是摩尔曼斯克的北方舰队,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舰队和敖德萨的黑海舰队(它在地中海还派有一个分舰队),共有各型主要作战舰艇三百五十余艘,占现役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这样的部署,首先直接威胁和控制着北约欧洲战场的南北两翼。这两个地区,由于政治、经济上的矛盾和困难,军事上又处于结合部,素有北约的“软腹”之称。第二,这三个舰队可以分别经过挪威海、北海和地中海,闯进北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拦截北美对西欧的海上军事增援。第三,当前对北约国家最现实的危险是苏联海军对西方石油航道的威胁。
当然,苏联海军也有它自身的弱点,主要是它的几个舰队的出海口都很狭窄,战时易遭封锁;缺少永久性的海外基地和设施;航空母舰的吨位还不够大等等,限制了它的远洋作战能力。但是,苏联海军力量的发展趋势是不容忽视的。
面对苏联海军的严重威胁,北约怎么办?北约军事委员会前主席希尔—诺顿将军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不愿放弃使用海洋的权利,我们要维持海上力量,装备充分,训练有素,以对付这种大规模的威胁。”北约的官员和专家们普遍认为,西方海军的潜力雄厚,目前大力加强备战措施还为时不晚,问题是在于政治领导人的意志和决心以及盟国间的团结和协作。
他们建议:进一步从数量质量方面扩大北约特别是西欧国家的海军实力和加强多国混合舰队的协同训练,使之处于高度战备状态,提高在战争初期迅速作出反应和深入对方海区的实战能力,并加强对北约防区外海区的巡逻和监视,保障西方要害地区海上航道的畅通。有人还要求美国增建一个舰队常驻印度洋。前大西洋盟军司令基德将军写道:“如果我们要保持海上威慑苏联的能力和维护海上交通的话,我们就必须具有新的决心,新的义务,新的灵活性和新的投资”。
(本报有删节)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诺贝尔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五日决定将一九七九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授予美国哈佛大学的谢尔登·格拉肖教授和史蒂文·温伯格教授以及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英国伦敦皇家科技学院的阿卜杜·萨拉姆教授三人,以表彰他们对基本粒子之间弱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特别是对弱中心流的预言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同时还决定将一九七九年诺贝尔化学奖金授予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杜大学的赫伯特·布朗教授和西德海德尔贝格大学的乔治·维蒂格教授,赞扬他们发展了硼和磷的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美两名教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月十六日决定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奥多·舒尔茨教授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阿瑟·刘易斯教授一九七九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舒尔茨教授是美国农业专家,从事于对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研究工作。刘易斯教授着重研究发展中国家居民贫困以及经济增长率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在研究工作中,他们都比较注重对实际状况的研究。
奖金将在十二月十日在斯德哥尔摩颁发。
美国火车相撞数百人受伤
美国费城一个主要火车站十六日上午发生了一起火车相撞事件,约四百人受伤,其中十多人受重伤。
据报道,这是一次连锁反应的撞车事故。在十六日上午的高峰时间里,一列以每小时三十英里速度行驶的客车,撞了停在火车站上的另一列客车的尾部,被撞的列车往前冲又撞了停在车站上的第三列客车。在这三列客车上估计共有一千二百名乘客。
捷同西方发展生产协作关系
最近几年来,捷克斯洛伐克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签署了近五十项生产协作合同,其中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协作合同有二十项。
为了提高生产水平,促进科技发展,捷克斯洛伐克还注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从一九六五年以来,捷克斯洛伐克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购买了六百八十一项专利。
智利利亚伊马火山爆发
智利利亚伊马火山十五日凌晨再次爆发。喷出的烟雾高达八百米。
利亚伊马火山高三千一百二十米,位于首都圣地亚哥以南五百公里,从一九七一年一直处于休眠状态。(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美政府认为萨尔瓦多政变“令人鼓舞”
新华社北京十月十七日电 华盛顿消息:据西方通讯社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霍丁·卡特十六日说,萨尔瓦多政府的更迭是“令人鼓舞的”。
他在评论萨尔瓦多武装部队通过政变推翻罗梅罗政府并取得政权一事时说,如果新政府改善那里的“人权”问题,美国将考虑恢复对萨尔瓦多的军事援助。
另据报道,美国官方人士表示,美国将给被推翻的罗梅罗将军在美国避难的权利。有消息说,罗梅罗目前正在危地马拉,准备去美国。


第6版()
专栏:

值得注视的萨尔瓦多局势
凡文
十月十五日,中美洲面积最小、人口最稠密的“火山之国”——萨尔瓦多发生了军事政变。一个由五名军人和一名文职人员组成的执政委员会取代了卡洛斯·罗梅罗总统领导的军政府。关于这次政变的具体情况还不很明朗。可是,这种政局变化的出现,却并不出人意料。
长久以来,萨尔瓦多局势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美洲国家组织的一个委员会在报告中说:萨尔瓦多的动乱是基于社会和经济的极端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几十年来在这里越来越严重了。在三十年代初,曾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统治集团的镇压下,数以千计的起义者被杀害了。起义失败后,“十四家族”支持的军政府一直用各种方式统治着这个国家。
法国《世界报》记者马尔赛·尼德尔甘对统治萨尔瓦多的“十四家族”作了如下的介绍:“他们一共是十四家。在首都圣萨尔瓦多安装了空气调节器的大楼、银行、贸易公司、保险公司的墙上,装饰着鲜艳夺目的家族纹章。……十四家族的首脑牢牢地控制了萨尔瓦多的政治、经济生活。他们的女婿、侄儿、侄媳、姑表兄弟……操纵了萨尔瓦多的每一个行业。十四个家族虽然没有出头露面,但是自从萨尔瓦多独立以来,历届政府都是由他们建立、推翻的。”
《墨西哥太阳报》说,“整个萨尔瓦多实际上是一个完全被军人控制的国家”。“从四十五年前起,所谓十四个家族……就同老警卫队的军人结成联盟。历届总统的内阁都由军人和这些家族的成员组成。他们在每一次政府更迭中轮流上台”。
近十多年以来,萨尔瓦多贫富不均的情况更趋严重。“十四家族”已经变成占人口不到百分之五的“九十个家族”,它们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和国家的大部分财富。
萨尔瓦多只有四百二十万人口,警察竟达二十万人之多。警察的名目繁多。除了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察、市政警察、财政警察、侦缉警察(进行专门调查)、政治警察、交通警察以外,还有参谋部情报处、总统府、安全办公室的特别警察和军事警察。其中“国土勤务部队”,拥有三千个巡逻队,大约有六万名成员。巡逻队的职责是对全国城乡居民进行监视和镇压。此外,连私人雇用的夜间看门人都被国民警察所控制,以监视城市居民的活动。
为了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一九七七年十一月,萨尔瓦多罗梅罗政府炮制了一个所谓《维护和保障公共秩序法》。其中规定政府有权逮捕有非法活动之嫌(包括参加工会或参加示威游行)的人,判以七年徒刑。在人民的反抗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萨尔瓦多当局被迫于今年二月宣布废除这项法令,但对人民群众的迫害却有增无减。
今年五月以来,萨尔瓦多人民展开了规模巨大的反独裁斗争。五月二十三日萨尔瓦多政府宣布全国进入戒严状态,停止宪法保障三十天。但是,这并没有使人民停止斗争。在尼加拉瓜总统索摩查垮台以后,萨尔瓦多人民的反政府活动日益增加。九月六日,罗梅罗的一个兄弟被杀,以后又出现了群众占领大教堂和在首都举行游行示威的情况。拉丁美洲和西方国家一些报刊,把萨尔瓦多比作“等待爆炸的火药桶”。
目前,拉丁美洲人民的斗争不断兴起,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拉丁美洲的争夺日趋激烈,特别是苏联及其代理人古巴正加紧插手拉丁美洲各国的事务。在这次军事政变以后,萨尔瓦多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和对拉丁美洲其它国家将会产生什么影响,人们正注视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附图片)


第6版()
专栏:旅美散记

纽约见闻点滴
本报记者 张彦
从底特律来到纽约,就好比从内地的一个工业城市来到了沿海的一个花花世界。
纽约是美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一个世界性城市,八百万市民当中来自德国和波兰的移民各占三十余万,来自其他欧亚国家的也数以万计。除了美国的大银行外,设在这里的外国银行有一百多家。
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天大楼群,从世界贸易中心的一百一十层顶上往下看,整个纽约好似一个高楼密集的模型,汽车犹如一串串蚂蚁在高楼之间的密缝里穿流不息。夜间,乘游艇沿纽约港周游一遍,映入眼底的是一座用无数繁星缀成的海市蜃楼。
但是,纽约也是矛盾最集中的一个城市。亿万富翁和靠救济维持生命的同处一地,富丽堂皇的摩天楼和断垣残壁的贫民窟相比为邻。虽说过去早有所闻,但未敢尽信。来这里以后才发现,悬殊就是这样巨大,矛盾就是这样尖锐。
贫民窟
从繁华的纽约市中心,到了黑人聚居的南布朗克斯,展现在眼前的景色,仿佛这里经过了一场浩劫。一路上,时时出现断垣残壁,有的楼房只剩下一个空架,门窗全没有了。有的干脆就是一片废墟,只留下了火烧的痕迹。沿街,垃圾成堆,三五成群的黑人在路边无事潦倒。
陪我去的美国朋友,一面开车,一面给我解释。住在这里多半都是贫困的黑人,失业者占很大比重,靠政府所给有限的救济勉强维持生活。他们经常付不起房租,拖不下去就溜之乎也。房产主往往用停暖气来威胁,剩下的房客冻不起的也搬走了。房子一空,就有人来把门窗管子所有值钱的东西统统拆走。剩下的空架子就成了吸毒或者酗酒的流浪汉栖身的地方。这时候,缴不起房地产税的房产主,干脆连房子也不要了,由政府收公。有的则甚至收买一两个亡命之徒暗中放火把房子烧了,他好从保险公司得到一笔可观的保险费。
效率
生活在纽约,总是感到脉搏跳动很紧张。街上来往的汽车跑得快,赶地下铁的人走得快,电视播音员说话快,好象总是在追赶什么,一分一秒似乎都很值钱。约人谈话办事,需要在一周或者至少三四天之前电话内预约,才能列入别人的日程表。
这里讲求工作效率,看来也和它的高度现代化密切有关。我有过这样一次切身的经验:我来纽约后很想去访问正在纽约州考察奶牛机械化的北京代表团,我只知道他们在离这里四五百公里的伊沙卡农村,但不知道确切的地址。我正发愁该怎么办,一个美国朋友拿起电话来就替我解决了。在美国,最方便的通讯工具就是电话,向全国各地、甚至向邻国挂长途就和挂本市电话一样方便。他第一个电话打到伊沙卡一个可能了解情况的农场,很巧,马上得到了中国客人所在地的电话号码。于是,第二个电话就和代表团取得了联系。接着,他打第三个电话给航空公司替我预订好了两天后去伊沙卡的机票,总共十五分钟。第二天,他带我去附近一家旅行社取票,工作人员一个电话打到航空公司,他身边的电子计算机上立刻出现我昨天订票的全部内容。他给了我票,我付了款,前后不过十分钟功夫。
广告
连美国人自己也认为,整个美国都是生活在广告的“污染”之中,纽约这个商业中心更是如此。电视里过不了几分钟就是一个广告,星期日的《纽约时报》有一、二百页之多,但真正的新闻版面寥寥无几。一些较大的超级市场,经常把商品广告编印成厚厚的一本书挨家挨户赠送。在这个社会里,物质生产很丰富,自由竞争极其激烈。我原以为这么多广告谁会去细看,后来才发现,不然。现在,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人们不能不精打细算,家庭主妇们拟订每周的采购计划时,这些广告书就成了她们的重要参考资料。事实上,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者不同的时间,价格可以相差很远。买一个照相机或者电视机,会买的可以少化一、二百美元。在这个社会里,老实人是吃亏的。
吸毒·犯罪
当我在这里的时候,《纽约时报》正好发表一篇长篇报道,说明“纽约毒贩充斥街头,私相售卖非法毒品已成为司空见惯。”一天下午,我和一个美国朋友走进闹市路边的一个小公园,公然有人拿着一支支卷有大麻叶的香烟满不在乎地走来向我们兜售,每支一美元。往前走几步,另一个人举起红红绿绿的塑料小纸包问我们:“五块钱一包,要不要?”我的朋友告诉我,这是更厉害的毒品柯卡因。
纽约四十二街的时报广场是个有名的黄色中心,这本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却是令人吃惊的。不需要等到傍晚,路边就活跃着娼妓。黄色电影,黄色书刊,在这里更是公开合法。这种现象早已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担忧和不满,其中最突出的要算女权运动者的“妇女反黄组织”。她们多次冲进黄色影院和书店去抗议,她们上街游行宣传,还举行大规模讨论会和发表文章号召大家起来制止这种现象。但是,又有什么用呢?据《华盛顿邮报》的副刊《行列》杂志揭露,这些黄色东西在美国是一个庞大的“工业”,一年盈利在四十亿美元以上。
犯罪问题在纽约就更严重了。我在这里期间正好赶上这个城市的银行抢劫案创新纪录——今年一月到九月半已达六百四十二起,比一九七七年全年六百四十一起的历史最高纪录还多一起。八月份,一天就发生过十起之多。至于其他小型抢劫谋杀等等案件,更不在话下。
纽约的这类问题由来已久,而且也决不限于纽约。美国政府不是不采取措施,但为什么老是解决不了而且每况愈下呢?一个美国朋友给了我这样一个解答:“政府的措施顶多只能起一个缓和矛盾的作用,因为这些问题是这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