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回忆周总理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蒋本良
一九七五年九月,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书记维尔德茨同志,率领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带着兄弟的罗马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带着齐奥塞斯库同志对周总理本人的关切和问候,到中国来访问,希望能会见深受罗马尼亚人民敬爱的周总理。这时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已经病得很重,但是为了中罗两国的兄弟友谊,周总理还是抱病会见了维尔德茨同志和代表团。那一天是一九七五年九月七日,是他老人家去世前四个月的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九月七日上午,代表团正在首都参观一个纺织厂,突然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周总理马上要会见代表团。听到这个消息,维尔德茨同志和代表团的其他同志们,都十分激动、高兴我作为翻译人员,曾多次随同周总理工作,但周总理病重住院后,一直没再见过周总理,十分盼望能见到他。现在很快就能见到了,我的心情也特别激动。
北京爽气宜人的秋天,和煦的阳光格外使人心情舒畅。中午一点,汽车把我们带进医院。周总理出来迎接客人。
周总理同客人们在简朴的医院门厅合影留念。为了不耽误周总理一分钟、一秒钟,我们几个工作人员按预先排好的次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合影人员的排列工作。
周总理当时的病情,是不允许作长时间谈话的。所以,原来只是安排合影留念,然后进行简单交谈。但是,为革命从来奋不顾身的周总理,仍然请维尔德茨同志到会客室,进行了谈话。
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五日周总理追悼大会的悼词中,号召我们学习周总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地、不知疲倦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利益”的高尚品质。周总理在这最后一次会见罗马尼亚贵宾时,也充分表现了他的这种高尚品质。
病魔的摧残,“四人帮”的迫害,夺走了周总理坚强的体魄。他瘦削的身影,深陷的双颊,艰难的步履,看了使人十分难过。
从医院门厅到会客室这段短短的路,对重病的周总理是多么不容易啊。周总理没有要陪同的同志扶持,迈着艰难而坚定的步子走完了这段路。
周总理的目光炯炯,浓眉似剑,他的声音还是那样刚劲有力。
周总理用平易的语言谈了客人们特别关心的他的身体情况。周总理说,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这没有什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周总理回忆说,时间过得真快,就在十年前,我到布加勒斯特去参加乔治乌—德治的葬礼,大衣也没穿,步行走了四个多钟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连四分钟我也走不了了。这是多么真切感人的话啊!这些年来,多少罗马尼亚同志回忆起周总理为乔治乌—德治送葬时,在寒冷的三月天长时间步行的情景,无不称赞周总理真是钢筋铁骨的身子!如今,周总理的身体竟这么快衰弱到这种地步,怎能不使我们对摧残他的“四人帮”更加痛恨,怎能不使我们对忘我工作的周总理更加热爱,无比崇敬!
我永远不能忘记,一九七三年底,在周总理已经身患绝症,仍然夜以继日地不倦工作时,有一位外宾问起他的身体情况。当时周总理发出了重如泰山的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对周总理是多么真实的写照,在他身上又得到了多么光辉的体现!
周总理首先向维尔德茨同志问候齐奥塞斯库同志。然后一个一个地问候了罗马尼亚的老朋友。周总理很关心当时也在重病中的波德纳拉希同志,询问波德纳拉希同志的病怎么样。当维尔德茨同志说,波德纳拉希同志也不大好的时候,周总理特意请维尔德茨同志回去向他问好。
周总理亲切地回忆起了以前访问罗马尼亚的美好印象,无限深情地说,我再也不能看到漂亮的布加勒斯特了,但我还可以从电影上,从照片上,从图画上看到她!我翻译着这些话,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周总理啊,您老人家身受着病魔如此残酷的折磨,还把生死完全置之度外,献出全部的心力,精心浇灌着世界人民的革命友谊之花。您这样崇高的情怀,怎能不叫人深深感动!
一九七五年九月是多么严酷的日子!“四人帮”为实现篡党夺权的迷梦,把周总理看作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是这样的霸道,这样的得意,简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可是,革命伟人的思想境界光照日月,周总理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发出了时代的预言。周总理对维尔德茨同志说,请你告诉齐奥塞斯库同志,经过半个多世纪毛泽东思想培育的中国共产党,是有许多有才干、有能力的领导人的。现在,副总理已经全面负起责任来了。在旁陪见的一位领导同志解释说:“这是指邓小平同志”。接着,周总理威严庄重、斩钉截铁地说,具有五十五年光荣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的。周总理气势磅礴的豪言含意是多么的深刻!这是预告我们伟大光荣的党必将战胜“四人帮”。就在周总理发出这些字字千钧的话以后一年的时间,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扫清了天空层层的乌云,使灿烂的阳光普照祖国大地。周总理的遗愿实现了,周总理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中国人民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所以,维尔德茨同志最近在回忆这次同周总理难忘的会见时,意味深长地说,经过中国后来的历史演变,我才真正懂得了周总理当时说的话。
刘少山 摄(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和平玫瑰的故事
——记中美人民的友谊之花
张雪玲
在中美建交的令人高兴的日子里,我想起了和平玫瑰的故事。
和平玫瑰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法国人精心培育的品种,属于玫瑰科,花朵比一般玫瑰花略大,初开时是浅黄色,愈开愈浓,后来呈红色。这个法国人为了保护这新生的品种,使它不致遭受纳粹的蹂躏,把它分送到几个国家培植。它原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大战结束后,被命名为和平玫瑰。可以说,和平玫瑰从它诞生起,就是和人们反对强暴,热爱和平,增进友谊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的。
一九七八年五月的北京春意正浓。人民大会堂里,叶剑英、聂荣臻、邓颖超、康克清等我国领导人,正在会见前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访华团。延安时期的老朋友们久别重逢,分外高兴,会见厅里笑声不绝,气氛既亲切又热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座中一个小茶几上的一杯清水中,插着一枝娇娜多姿的浅黄色玫瑰花,衬着几片青翠的嫩叶,它的倒影映在小茶几的玻璃板上。
“中国也有和平玫瑰?”一位美国朋友惊喜地轻声自语。
这时候,邓颖超同志向朋友们讲起了这花儿的故事,原来这枝可爱的玫瑰花是她带来的。
邓颖超同志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了抗日战争炮火纷飞的年代:
一九四四年冬天,美军飞行员奥利渥·欣斯德尔在中国东北上空执行任务,飞机被高射炮击中,掉落在山海关附近时,撞在一棵大树上。欣斯德尔和他的六个同伴侥幸地发现他们自己还活着,但不知身在何方。正当他们举目茫茫,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欣斯德尔想起了上级的话:如果出了问题,就到山上去找游击队,因为毛泽东的军队在华北抗日。于是,欣斯德尔和他的同伴们选择山地前进。他们很快遇到了当地解放区的一个老乡,这个老乡把他们带去见当地领导。山海关的同志们很快同延安联系上了。延安发来电报说,把他们护送到延安去,这样做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但一定要把他们营救出去。
欣斯德尔等七人开始了他们从山海关到延安的共一千五百英里的长途跋涉。寒冬腊月,他们迂回绕道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走着。护送他们的,有时是八路军,有时是老乡,有一次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子。欣斯德尔和他的同伴沿途看到了真正的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解放区的人民当时缺衣少食,却无论如何保证他们所护送的美国朋友有吃有住。人民军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农民同甘共苦,情同鱼水。欣斯德尔等从他们亲身的经历中,看到了中国人民后来取得胜利的真正力量。六个月以后,他们终于来到延安。在延安的窑洞里,毛主席请他们吃饭,共同为盟军的胜利干杯。他们在延安结识了一些中国领导同志,熟悉了延安人民。他们和中国人民增加了相互了解,结成了深厚友谊。他们在延安一直住到抗战胜利。
多少年来,尽管中美关系出现了曲折,欣斯德尔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他的中国朋友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再次来到中国,感谢中国朋友为他所做的一切。但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就去世了。一九七二年,中美上海公报签订了。欣斯德尔夫人认为,实现她丈夫遗愿的时机到了。一九七三年她带着女儿,带着欣斯德尔的梦想,以及他给她讲过的对中国人民的无数友好回忆,到中国来了。
欣斯德尔夫人随身带来了两株和平玫瑰。她所居住的加利福尼亚州是最适宜和平玫瑰生长的地方。她要用这生气勃勃的、带有家乡泥土的花儿,来表达她和欣斯德尔对中国人民的友情。这两株和平玫瑰放在一个长长的盒子里。一路上欣斯德尔夫人和女儿小心翼翼地、费劲地抱着它们上下飞机;每到一个旅馆,就设法让它们透透气,使它们不致太冷,也不致太热。在这样细心的照料下,这两株美国的和平玫瑰,越过太平洋,来到中国。以后,一株送给了毛主席,一株送给了周总理。
“我把它栽在我们的院子里,精心地培育它。”邓颖超同志对美国朋友们说。“这几年,这株玫瑰花每年都开得很茂盛。今天,我特意摘了一枝花带来给朋友们。这是一枝中美人民的友谊之花。”
讲到这里,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朋友们的目光都落到小茶几上的那枝花上。阳光透过窗格正照射着它,使它显得分外精神,似乎它也在为负有这一美好的使命而高兴地微笑。
会见结束时,邓颖超同志把这枝和平玫瑰送给了美国朋友。她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象这朵玫瑰花的颜色一样,逐渐地由淡变深。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要世世代代传下去。(附图片)
邓颖超同志向前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访华团赠送和平玫瑰。


第6版()
专栏:

从历史看越南侵略柬埔寨的卑劣手段
陈玉龙
河内的扩张主义者最近抛出一个所谓“柬埔寨救国民族团结阵线”的傀儡组织,妄想以此遮掩世人耳目,给它的侵略行径披上“合法”外衣,以便实现其蓄谋已久的吞并柬埔寨、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的迷梦。
这种手法,并非什么新鲜的玩意儿,不过是抄袭了历史上河内老祖宗一向玩弄的侵略柬埔寨的老把戏。
早在十七世纪后半叶,越南封建统治者灭掉了南方的占城国之后,就把柬埔寨(那时叫真腊国)当成它进攻和脔割的对象。他们对这个河川交错、阡陌纵横、美丽富饶的国家垂涎欲滴,开始把它的侵略筋须伸进了柬埔寨。
越南黎朝后期大权旁落于郑、阮两氏之手,出现了北郑南阮长期分争的局面。从一六五八年以后,盘踞南方的阮主利用真腊国王室的王位之争,直接插手,数次出兵干涉真腊国的内政,一手扶植起傀儡儿皇帝,强迫他们称臣纳贡。
例如:公元一六七三年,真腊国王匿翁禛死,匿翁嫩继位。一六七四年,皇族匿翁苔向暹罗求救兵,攻袭匿翁嫩,夺取了王位。匿翁嫩败走,奔泰康营(今越南边和)求救。阮主阮福濒派芽庄道阮扬林为主将,阮廷派为参谋,兵分两路攻袭匿翁苔,陷柴棍(今胡志明市)营寨,进逼南荣城。匿翁苔败走,他的弟弟匿翁秋被迫出降。阮主把匿翁秋看作嫡系,扶立为“正国王”,建都于乌栋(龙澳城)。又封匿翁嫩为“副国王”,建都于柴棍。命令他们二人每年必须朝贡。当然,主子和奴才之间不是没有矛盾,儿皇帝们也不是个个都那么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只要他们稍萌叛意,阮主马上就派兵前往镇压。如一六九七年阮主阮福凋派统帅阮有镜攻袭匿翁秋,剥夺其王位。
一八○二年,开门揖盗的阮福映假借法国的兵力,打败了西山阮,在法国殖民者的卵翼下建立了越南的阮氏王朝。他还是亦步亦趋追踵前代,对真腊国的干涉和侵略一点也没有放松,于一八一○、一八一一年两年中两次出兵干涉真腊国。为了进一步把真腊国降为保护国,在一八一四年他还专门设置了“保护真腊国”的官职,主管其事。人们可以看到:这个寡廉鲜耻的阮福映,他自己就是傀儡,还要扶植小傀儡;他自己就是奴才,还要豢养二号奴才。
贪婪凶残的越南统治者除了对真腊国进行武装干涉和政治颠覆外,还从海路派送一批批的移民渗透到柬埔寨境内。这些移民到了柬埔寨后,就鸠占鹊巢,驱赶柬埔寨农民,迫使他们放弃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没有被赶走的农民也遭到外来征服者的百般凌辱。而被阮朝派去的所谓“保护真腊国”的官员及其部下则通过苛捐杂税及其它手段,对柬埔寨人民敲骨吸髓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
柬埔寨人民当然不甘心祖国的国土沦亡,不甘心民族的生存和尊严受到蹂躏,于是在一八二二年爆发了反抗越南侵略者增加捐税的斗争。他们大摆野牛阵,把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这次起义后来虽然遭到越南刽子手黎文悦的血腥镇压,被淹没在血泊中,但柬埔寨人民的光辉战绩,却被载入史册。
就在阮朝侵略者逐步蚕食柬埔寨国土、大做其侵略和扩张的美梦的时候,它的主子法国殖民者也步步向它进逼。后院起火了,儿皇帝的命运,危在旦夕,征服柬埔寨的迷梦也跟着幻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阮福映们刚从柬埔寨人民手里夺来的土地一转手又拱送给法国殖民者。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当年奴颜事敌的阮福映和今天卖身投靠苏修的河内扩张主义者何其相似乃尔。
血淋淋的事实说明,河内扩张主义者的所作所为,与它的老祖宗的做法如出一辙,而且手法更加卑劣。事隔一百多年,他们还想重温侵略与扩张的旧梦,可见其何等贪婪、何其愚蠢!


第6版()
专栏:国际书窗

西欧联合自强的一个模式
介绍法国外贸部长德尼奥的新著《受到禁阻的欧洲》
金江
建立一个“有别于他人的欧洲”,这个欧洲要排除两个超级大国,在各方面进行合作。这是法国一九七七年出版的《受到禁阻的欧洲》一书提出的一个联合自强的欧洲的模式。该书主要就欧洲经济共同体如何进一步发展,西欧国家如何进一步加强联合的问题作了论述。
《受到禁阻的欧洲》一书的作者是法国外贸部长让·弗朗索瓦·德尼奥。他参加过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谈判,并长期在共同体机构中任职。作者在书中回顾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指出并分析了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共同体进一步发展、西欧进一步联合的主张。
欧洲是世界财政金融、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比较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眼里,欧洲是块肥肉。尤其是那个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苏联更是虎视眈眈,恨不得一口把欧洲吞掉。面对来自苏联日益加强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西欧各国人民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联合自强是西欧国家挫败北极熊侵略、维护自身的独立与安全的唯一出路。《受到禁阻的欧洲》一书的主张正是这种呼声的反映。由于这本书所持的西欧要联合的观点,符合西欧国家联合反霸的历史潮流,再加上作者占有的丰富的具体材料,更增添了它的生动色采。
《受到禁阻的欧洲》一书受到了法国政界和舆论界的广泛重视。作者在书中对欧洲经济共同体自成立以来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他的估计似乎太悲观了。他说,“欧洲好象死了。”固然,二十多年来,欧洲经济共同体所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但是它还是存在着、扩大着、发展着。这说明,欧洲经济共同体仍然是具有生命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让·弗朗索瓦·德尼奥虽然对欧洲经济共同体内存在的问题看得过重了一点,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对西欧联合丧失信心。他在“建立一个有别于他人的欧洲”的总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推动共同体前进的办法。作者认为,必须从三个方面推动西欧的联合。首先,维护罗马条约的现有局面,也就是要坚持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存在,只有承认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性,才可能设法使西欧走向更大的联合。其次是在文化、思想、习惯等各方面促使各国接近,培养出“欧洲人”来。此外,西欧各国“在对外方面也要有宏伟的目标”。三是促使那些条件成熟的国家,从货币联盟开始,进一步创造条件走向政治联盟。最近,共同体九国政府首脑已经达成协议,决定于今年一月一日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在朝着政治联合的目标方面也迈出步子,这是符合德尼奥的主张的。德尼奥在书中还提到,为了推动西欧联合,防务问题必须提到日程上来。事实是,在苏联威胁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正在不断加强防务建设。它们多次联合举行军事演习,许多国家已决定每年增加防务费用百分之三。德尼奥在这本书中写道,西欧国家只有不断加强防务,“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才能推动自己作出更大的努力”。
总的来说,《受到禁阻的欧洲》一书,对于西欧国家和人民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特别是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西欧日益加剧的侵略威胁的斗争,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6版()
专栏:

“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鲁迅
方成


第6版()
专栏:

巴黎圣母院
识小
法国首都巴黎塞纳河中的斯德岛上,有一座外貌显得极为明丽而又庄严的建筑,这就是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那幢欧洲著名的教堂——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所谓“哥特”,意即“蛮族”和“半开化”之意。这是十六世纪那些崇拜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艺术的人们对这类形式建筑的一种称呼。
巴黎圣母院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巴黎圣母院建成前,教堂建筑大多建造得笨重粗俗。厚实的墙壁,沉重的砖拱石拱,窄小的空间,阴暗的内里,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巴黎圣母院冲破了这种旧的束缚,创造出一种新的、轻巧的骨架卷。这种结构的出现,使拱顶变轻了,教堂升高了,里面的空间扩大了,光线更加明亮了,这种独特风格,很快在欧洲传布开来。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一一六三年,历时约一百五十年,直到一三二○年才建成。到了十九世纪,著名建筑师勒丢克又在上面加建了一个高约一○六米的尖塔,从而形成了读者在照片上所见到的外貌。
巴黎圣母院是用石头建造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屋顶、塔楼、扶臂等所有顶端都是用尖塔作为结束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尖塔看上去好象是争先恐后往上钻似的,给人一种热烈的生气勃勃的感觉。它的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在高约三十米的屋顶上只有赤裸裸的骨架卷。这些骨架卷在垂直的构件上集成一束,通到粗壮的圆柱头上,看起来筋骨嶙峋,苍劲有力,和尖矢形的尖卷一起形成腾空而起的姿态。
巴黎圣母院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它在技术和艺术上开辟了前所未见的天地,一种需要高度的职业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才能达到的天地。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渺小的’人们是伟大的匠师,这就是博物馆里古代遗物和欧洲古老城市中雄伟教堂所告诉我们的”。(《论文学》)从巴黎圣母院这幢建筑,我们确实看到了这一点。
巴黎圣母院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同时也是一座闪烁着法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建筑,它表现了建造它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望。(附图片)
庄严明丽、风格独特的巴黎圣母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