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水电建设要加快
本报评论员
今天本报发表了长江葛洲坝工程正在加紧建设的消息。葛洲坝是斩断万里长江的第一坝,是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最大水电站。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松花江流域的白山等一批大型水电站也已陆续动工兴建。它标志着我国水电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揭开了我国大规模水电建设的序幕,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工业是现代化工业的基本动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没有强大的电力工业,没有高度的电气化,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难以设想的。无论从当前和长远来说,我国的电力工业都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大力发展水电,是改变电力工业落后面貌,加快电气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总蕴藏量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现在开发可利用的水力资源很少。煤炭、石油和水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三大能源支柱。开发水力,不单纯是一个电力问题,也是国家对能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要象开发煤炭、石油一样来建设水电站。据估算,如果把我国水力资源总蕴藏量开发利用一半,那么,水力发电总装机就可达二亿九千万千瓦,每年发出的电量,相当于燃烧七亿吨煤的火力发电量。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巨大的能源,如果不把水力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就不能保证更多的石油、煤炭用于其他方面。我国南方水多,北方煤多,如果不拿出更大的力量来发展水电,也不能根本扭转北煤南运,解决动力平衡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水电发展,即使在建设上比火电多花一点投资,工期稍长一些,也是应该的,值得的,好处是无穷的。
水电建设要获得高速度的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中小水电站,对解决广大农村分散用电问题作用很大,需要继续大力发展。但是,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还必须兴建大型水电站。过去建成的刘家峡水电站,迅速改变了陕、甘、青用电的状况。现在兴建的葛洲坝水电站建成投产后,将使湖北电力供应比目前增长一倍以上。将来三峡、金沙江这些百万、千万千瓦的巨型电站建成之后,实现西电东送,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华中、西南,以至华南、华东的电力面貌。
要兴建葛洲坝这样宏伟的高难度的水电工程,勘测、设计、科研工作一定要走在前面,一般要提前五年或者更早一点下手,拿出切实可靠的和技术先进的设计方案。二十多年来,我们水电建设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我们的勘测设计、施工手段还很落后,管理水平低,这种状况,是不适应今后建设要求的。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水电建设队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积极地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我们要用现代化的设备来武装水电队伍,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第2版()
专栏:

林区烧柴耗费森林资源的问题应设法解决
——福建省林区调查
我们在福建省林区访问,到处都看到一棵棵可派大用场的松杂原木,竟然被人们锯劈成一堆堆柴块,被投进锅炉或砖瓦窑炉灶烧掉了。当前,林区用木柴做工业和生活燃料,消耗森林资源的数量相当大。据不完全统计,建阳、三明两个地区,仅工业燃料,每年要烧掉木柴三十万立方米。建阳县县办工厂、社队企业,每年要烧掉木柴三万八千多立方米,城镇居民和农户,每年要烧掉木柴十六万二千立方米,占全县每年森林资源消耗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已经招致大自然的惩罚。以建阳县为例,一九五七年普查,有森林资源一千四百多万立方米,森林苍绿茂盛,很少旱涝灾害,保障了农业生产。后来,森林破坏严重,平均每年消耗资源五十多万立方米,荒山面积逐年扩大,水土日益流失,旱涝灾害接踵而至。近几年,每年干旱面积达八、九万亩。
林区工厂锅炉为什么不烧煤而烧柴呢?我们访问了邵武县造纸厂。这个厂烧柴块,一年要烧掉木柴三千六百多立方米。因为本地没有烟煤,国家又没有计划指标。而省属邵武煤矿离邵武县造纸厂才十二公里,虽然厂里再三要求烧这个煤矿的煤,有关部门至今没有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锅炉燃料仍然继续使用木柴。建阳麻沙造纸厂的情况类似。这个厂年产四千吨纸,用的原料是芝杆,烧的是柴块。一台十吨的锅炉,每天烧柴五十吨,一年达一万五千多吨。粉碎“四人帮”以后,工厂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解放思想,一九七六年底,他们把烧柴片的锅炉改成了烧粉煤的半沸腾炉,但是,他们遇到了困难,主要是烧的煤没有纳入国家计划,离得较近的省属邵武煤矿不能供应他们煤,他们只好到远离一百多公里的崇安、建瓯等县县办的小煤矿去拉煤。有时由于煤不能及时供应,还得烧柴。所以,要解决林区工厂烧木柴消耗森林资源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就应该把工厂用煤纳入国家计划,切实解决煤炭供应问题。
我们在林区还看到,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机关、招待所的伙房旁边,都堆着一堆堆柴片,用来烧火做饭。林区社员做饭不用木柴或少用木柴行吗?邵武县水北公社三都大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过去,这个大队社员普遍使用专烧柴片的“老虎灶”,火力小,耗柴量大。全大队每年社员砍柴花工达一万四千多个,烧掉木材三千四百多立方米。后来,干部和社员群策群力,通过多次试验,创造出一种通风助燃好,充分利用余热,一个灶口烧火,三个锅同时使用的省柴灶,不烧木柴烧茅草,省工省柴又能多积肥。邵武县委在这个大队召开现场会,专门发了文件,在全县推广。三都大队这个“省柴灶”的经验,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各地林区难道不可以仿效吗?新华社记者 林俊卿 刘仙鹏


第2版()
专栏:

林区公社党委书记的苦恼和希望
九峰公社希望上级和有关部门从领导力量、劳力安排、投资分配和粮食供应等方面,帮助林区把工作转到以林为主的轨道上
据新华社广州电 《南方日报》刊登了记者莫复溥的来信,《林区公社党委书记的苦恼》,信中提出的问题有普遍意义,现摘要如下:
乐昌县九峰公社是广东省里重点林区公社。最近,记者到这里采访,公社党委书记周伟和副书记杨新,诉说了他们在工作中的许多难处,渴望上级和有关部门给予帮助。
他们最大的难处是:林区竟难以实行以林为主。
九峰公社地处粤北山区,全社山林面积有十九万多亩,而稻田和旱地只有一万六千多亩。象九峰公社这样的林区,实行以林为主,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在文化大革命前,每年国家就供应一大批粮食,以保证他们能够腾出主要力量抓好林业。可是,前几年,在林彪、“四人帮”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乐昌县委有的领导同志片面理解“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竟要九峰公社摘掉“统销帽”,不当“五保户”。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县里就不再给他们统销粮食,前年还要他们上调粮食。这么一来,公社党委只好集中主要精力去抓粮食,投入林业生产的劳动力只占三分之一,结果林业生产下降了。文化大革命前,全社每年上调给国家的木材有六、七万立方米,这几年减少到每年只有二、三万立方米。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用大部分力量抓了粮食,对林业生产就只能主要抓砍伐和造一些林,没有力量对中幼林进行抚育,严重地影响了林木的成长。
最近,广东省委负责同志尖锐地指出:我省森林资源已面临枯竭的边缘。九峰公社的同志听后深感林区应该大抓林业,迅速把林业生产搞上去,以适应加速四个现代化步伐的需要。他们希望上级和有关部门,从领导力量、劳力安排、投资分配和粮食等物资供应方面,帮助林区把工作转到以林为主的轨道上来。
九峰公社的同志说,党中央一再强调种植要因地制宜,林区要以林为纲,为什么县里一些领导同志对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不去认真研究贯彻?他们热切地希望县委领导落实党的政策,改进干部作风,实事求是地领导农业生产,把林业生产搞上去。


第2版()
专栏:

大田县狠刹毁林歪风
原桃源公社党委书记林乐秋带头策划破坏国有林木,情节十分严重,已开除党籍,提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新华社福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中共福建省大田县委严肃处理原桃源公社党委书记林乐秋带头策划破坏国有林的严重事件,在全县大张旗鼓地进行保护森林的法制教育,基本上刹住了毁坏山林的歪风。
桃源公社境内,原有一片森林,名叫分水格山场,总面积达二千五百四十亩,属国营桃源林场经营管理。从一九七五年冬到一九七七年八月,在林乐秋的策划下,先后三次组织大批人员强行到这个山场乱砍滥伐,共毁林一千二百二十一亩,砍掉林木五千六百七十五立方米。使昔日一片青葱的壮龄林,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他们还把一部分砍伐下来的木材,非法地同外单位搞“协作”交易。在此期间,大田县委曾多次向桃源公社党委发出制止砍伐的指示,但林乐秋等人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甚至派电影队到林场慰问砍伐人员,要他们加快砍伐速度。
在林乐秋等人带头毁林的影响下,桃源公社刮起了一股毁林的歪风。仅一九七六年,全社国家和集体山林,除了分水格山场外,被破坏四百六十多亩,计木材九百多立方米。毁林涣散了人心,助长了资本主义思想倾向的发展。有些人“站在田头望山头,丢了锄头拿斧头,跑到山上砍木头”。结果,林木破坏了,粮食减产了。一九七六年,这个公社粮食总产比一九七五年减少六十六万八千多斤,平均每人减少口粮六十多斤。
去年六月上旬,中共三明地委、大田县委派出有公安、法院、林业局、军分区、人武部等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前往桃源公社进行了三个月的调查。查清了事实真相,分清了责任。中共大田县委认为,林乐秋身为公社党委书记,目无党纪国法,拒不接受县委指示,长期地大规模地策划毁坏国有林木,情节十分严重。为加强法纪,保护森林资源,决定开除林乐秋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提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同时还依法惩办了破坏森林的其他七个罪犯。
为了对全县广大干部、社员进行保护森林的法制教育,县委在全县召开了十万人的广播大会,宣布了林乐秋的毁林罪状。在这个基础上,又组织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护林的法令和政策,建立和健全护林组织,订立护林公约,还表彰了一批爱林护林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现在,全县干部、社员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提高了,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也起来了。去冬今春,全县造林七万八千亩,超额完成了任务。那些被林乐秋等人抢砍滥伐过的山上,现在也全部得到了更新。


第2版()
专栏:来信

“帮忙田”为谁帮忙?
编者按:《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了不同地区的粮食亩产指标,许多地方把上《纲要》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了“过黄河”、“跨长江”的战斗口号,奋发努力,达到和超过了《纲要》的规定。这些地方的干部和社员是实干家,是真英雄。也有些人搞“帮忙田”来“帮”着“上纲”,弄虚作假,谎报产量,欺骗国家,坑害群众。干这种事的人们,同那些实干家比比,显得多么渺小啊!我们是提倡实事求是的,奉劝大家动手,把搞“帮忙田”这种坏风气扫除干净。编辑同志:
近几年来,有些地区为了“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骗取虚假的“荣誉”,出现了一种“帮忙田”。
南方有一个公社,按照计划种了两万五千亩粮食。这个公社的干部又命令生产队把两千亩柑桔、桑树、竹子等经济林木统统砍掉,多种了两千亩粮食。到了秋后,把两万七千亩的产量,按两万五千亩计算,这样,亩产和总产都大大提高了。
类似这种情况,在其它地区也存在,有的“先进典型”也不例外。
搞“帮忙田”的危害很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计划性,败坏了党的实事求是作风。搞粮食“帮忙田”,明明是弄虚作假的错误行为,为什么有的同志非搞不可呢?因为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只有个人和小单位的荣誉,把党和国家的原则丢到了脑后。“粮食过了江,书记脸上光”,“多种经营可以丢,一俊能够遮百丑”,便是他们的自白。
当然,用这种不老实的做法追求个人或小单位的虚名,其结果必然帮了倒忙,既损害了国家利益,也坑害了本单位和群众。
“帮忙田”的产生和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也有密切关系。有些同志,片面理解“以粮为纲”的方针,单打一地抓粮食。下达计划,安排任务,检查生产,评比先进,都是只讲粮食单产,不问多种经营。他明知有些社队报的粮田亩数和粮食亩产量不准确,甚至弄虚作假,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批评、教育。这就使得搞“帮忙田”的歪风不能得到及时制止,甚至越刮越严重。广大群众对这种做法极为不满。
北京 邢光前


第2版()
专栏:来信

弄虚作假的“帮忙田”编辑同志:
我是山东省桓台县荆家公社高王大队的一个青年社员。近几年来,我们这里有一种所谓“帮忙田”的说法和做法。比如,明明是一千二百亩地里打下来的粮食,对外却说是一千亩地的粮食产量,这样每亩的产量听起来就高了。那瞒下不报的二百亩地,就是所谓的“帮忙田”。我们党历来主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对工作中的成绩应当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决不能虚报成绩。如果大家都这样搞“帮忙田”,工厂里也这样乱报产量,把两个月的产量说成是一个月的,把甲车间的产量算到乙车间头上,这样将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
我不知道其它县和省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如果有的话,都是应当坚决纠正的。因为这种弄虚作假的作风,对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十分有害,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只会起拖后腿的作用。
山东省桓台县荆家公社高王大队 胡兆江


第2版()
专栏:

国家统计局的意见
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多年来遭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在计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上《纲要》问题上,弄虚作假的现象不断发生。三位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确实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关于如何计算粮食耕地平均亩产,我们历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按照所辖区域内的全部粮食实际占用耕地面积和全部粮食产量来计算,即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的口径范围应是同一的。任何违反这一原则的作法,都是不妥当的。一般所说的
“帮忙田”,就是指计算粮食上《纲要》问题的一种不正确的作法,应该纠正。另外,还应当指出,在粮食实际占用耕地面积的折算方法上,现在各地还袭用着一些不够完善、不够准确的计算方法,这些也要研究改进。
国家统计局


第2版()
专栏:来信

要老老实实计算粮食亩产编辑同志:
我们这里在如何计算粮食亩产量上存在一些问题。粮食亩产,顾名思义,就是一亩耕地生产的粮食。但有些单位却不是这样计算的。据我们调查,有些县、社、队把河滩地、树下地、山坡地、闲散地、新开垦的荒地,甚至社员的自留地上生产的粮食,统统计算在总产量里。而在计算粮食亩产的时候,却将这些地抛开,只除以过去上报的耕地亩数。这样一来,粮食亩产就大大超出了一亩地的实际产量。这种计算粮食亩产的作法,是浮夸作风的一种表现。如果领导上承认这种“计算”方法,就会助长图虚名、说假话的恶劣风气。
计算粮食亩产应该实事求是,应该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方法来统计。至于计划外耕地所产粮食,可以作为一种成绩计算到粮食总产量里去,但不能参加亩产计算。到一定年限,新开荒地变成正式耕地,其产量和耕地面积都应同法定耕地并在一起计算产量。领导机关考核社、队生产搞得好不好,粮食生产有没有发展,不能光看粮食亩产增长的数量,还要看粮食总产的增长数量,看每个劳动力(或农业人口)创造粮食的数量和对国家贡献多少全面衡量。
河北省唐山地区农林水利办公室 张承义


第2版()
专栏:

“工人说话顶用了!”
——太原钢铁公司发电厂选举工段长纪实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旬,北风呼啸,地冻冰封。然而,在太原钢铁公司发电厂,却洋溢着浓郁的春天气息:全厂职工心花怒放,喜上眉梢,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投票选举工段长,精心挑选率领大家奔向四个现代化的带头人。
邓小平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工会“九大”的致词中指出:“今后各个企业的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要由本车间工段和班组的工人选举产生。”太钢发电厂党委组织全厂职工,反复学习党中央的指示,批判“四人帮”破坏党的民主作风,大搞法西斯专政的罪行,决定发动群众民主选举全厂的工段长。一开始,厂里有的领导干部担心群众不了解情况,选不准,仍想由上面提出候选人,让大家画圈圈。这个想法很快被群众否定了。
厂党委经过讨论,决定在选举中自始至终走群众路线。党委宣布:一个工段选几名干部,谁当候选人,提几个候选人,任期多长,都由群众讨论决定。这个决定,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汽机工段原有三名工段长,群众一合计,认为只要两名就够了;工段与班组之间,原来设有三名大班长,大家认为,由工段长直接领导,可以取消大班。厂党委认为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是正确的,坚决支持了群众的意见。工人们高兴地说:“我们说话顶用了!”
正式选举的那些日子里,许多出差在外、回家探亲的同志,许多长期因病休养的职工都纷纷赶回工段,参加投票,履行自己民主权利。每一个工段选举揭晓后,厂党委负责同志都到会表示祝贺。工人代表登台提出对新干部的希望,当选人向大家表示决心,会场充满了生动活泼和浓厚的民主气氛。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许多实心实意搞四个现代化、为群众所拥护的老工段长重新当选了,一些揭批“四人帮”的积极分子,熟悉生产技术的普通工人,也被选上了领导岗位。燃料工段劳动模范、老工段长梁志贤,在一九七七年的学大庆运动中,带头跳进积满污泥的除灰沟,忍着窒息人的浊气,用镐挖,用手扒,三天三夜不下火线,直到挖通除灰沟,保证全厂恢复生产。事后,他被太钢命名为“钢城铁人”。选举会上,大家说:“老梁是个实干家,咱们信得过!”全工段以全票重新选他当工段长。化学工段老工人阎炳衡,业务精通,技术过硬,不仅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业余时间还为青年工人上技术课,在他的带动下,全工段普遍提高了操作技术,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这次,大家一致选举这位老师傅进入工段领导班子。经过选举,全厂有十四名老工段长重新当选,另外,还有三名普通工人被选为工段领导干部。工人们说:“选这些干劲大、生产内行的积极分子担任基层领导,搞四个现代化的劲头就更大了。”(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