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高风亮节留人间
——纪念王昭同志
一九七○年二月十二日,原青海省党政主要负责人,青海各族人民尊敬的革命领导干部王昭同志,正当他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盛年,被林彪、“四人帮”阴谋害死在监牢里,饮恨含冤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党和人民。
青海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王昭同志热爱人民,对党无限忠诚以及对建设新青海做出的巨大贡献;永远不能忘记,十年前,当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捏造罪名,对王昭同志进行令人发指的残酷折磨时,他那铮铮的铁骨,以及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党的优良传统那种无私无畏的革命风格与巍然不屈的英雄形象。
王昭同志是一九三二年十五岁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青少年时代在家乡河北平山一带搞地下工作。抗战开始以后,他历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区党委书记、军政委、兵团政治部主任,抗美援朝归国后任公安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三年困难时期,他毅然决然奔赴青海高原,去扭转当时青海省十分困难的局面。
还在抗日战争以前,当平山地下党遭受敌人严重破坏,环境极其残酷的情况下,王昭同志领导党员、群众坚持了斗争,开辟了胜利的局面;抗日战争时期,他坚持在太行山敌后根据地,遵照党的指示,壮大抗日力量,领导群众浴血抗战,英勇奋斗;抗战胜利后,王昭同志代表晋察冀军区与美蒋代表谈判,慷慨陈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揭穿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在北平解放前夕,他带一支劲旅,斩断前来驰援的国民党王牌部队四百辆装甲车、汽车的铁流,有力地支援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在长城内外以及石家庄、太原战役中,他骁勇善战、指挥若定,博得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誉;在抗美援朝前线,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突破临津江,切断敌军回路,奋战七天七夜,占领和固守了马良山,使敌人为之丧胆;在他归国后,主持公安部政治工作期间,在建设一支为人民所喜爱、为敌人所畏惧的公安队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王昭同志躲过了白区斗争鹰犬的盯梢与逮捕,没有牺牲在明火执仗的国内外敌人的屠刀与枪弹之下,却以光明磊落之躯,惨死在专搞阴谋诡计起家的林彪、“四人帮”及其爪牙的黑手之中。这个血的教训,多么值得人们警惕呵!
(一)
一九六一年春天,在中国人民三年困难时期,王昭同志来到了青海高原——这个边远的困难更为严重的省份。
他肩负着党中央、毛主席的重托,精神抖擞地踏上了青海的大地。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人瘦、地瘦、牲口瘦,田园荒芜、万户萧疏的景象。救人如救火。他首先着手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和迫在眉睫的春耕生产问题。他在高原特有的风寒中,奔波在玉树草原、湟水两岸,出了贫下中农的土屋,走进贫苦牧民的帐篷。他带着自己夜以继日、辛勤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回来和省委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共同商量研究,制订搞好当年生产的大计。
那几年,青海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执行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作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要克服困难,扭转局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地纠正错误,摆出矛盾,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把青海的工作推向前进?敢不敢和坚持错误的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王昭同志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和得失,他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民主,有事和大家商量,义无反顾地往前冲。在一次会议上,他情不自禁地扶案而起,把帽子甩到桌上,斩钉截铁地说:“为了刹住歪风、纠正错误,就是摘了我的‘乌纱帽’,我也心甘情愿!”使与会同志精神大振,勇气倍增,决心制止那些“左”倾蛮干、玩忽党的政策,违反经济规律、不实事求是等错误做法,把什么“以开荒为纲”,什么“亩产八千五百八十五斤”,以及头脑发胀时说的一些昏话统统扔到青海湖里去。
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的基础上,王昭同志和他的战友们根据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响亮地提出“正确认识青海,积极改造青海”、“把架子放下来,把生产搞上去”等口号,他身先士卒,以极大的革命毅力和气魄,坚持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工作,为全省各级党委做出了榜样。在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省委根据青海的实际情况,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了让农民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在农业区提出了
“轻税政策”,少征购或暂不征购,鼓励农民多种多收,换得了一九六三年的农业大发展;一九六五年在青海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在牧业区,王昭同志坚定地执行党在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他号召牧区干部和群众“做好一家一户的思想发动工作”、“搞好每一个生产队”,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稳重态度和求实精神,迅速扭转了全省畜牧业生产的面貌,一九六五年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建设青海,先要正确地认识青海。但是青海能不能建成祖国的粮仓?提高载畜量的草原建设如何着手进行?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的丰富矿藏资源怎样开发利用?通向祖国边疆的铁路怎样尽快修成?……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王昭同志越荒原,走戈壁,攀雪山,历尽千辛万苦,走遍省内牧业区六大州,农业区十一县、市,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柴达木盆地是祖国的聚宝盆,矿藏资源十分丰富。要开发柴达木,就要发展农业,但有人说柴达木缺水少土,发展农业前途不大。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王昭同志决定亲自去摸一摸那里的水文、气象和土壤情况,并且决心沿着交通最不方便的盆地南缘前进。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劝阻他们,说这里自古少行人,飞鸟难通过。但是王昭同志坚持要走。他率领一个由干部和农业、水利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带上帐篷和简单的炊具,以探险者的姿态来完成这次勘探任务。
那正是一九六五年的夏天。从格尔木市到乌图美仁这一段路,汽车有时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路上全是翻浆和沙漠地带,车轮常常陷进泥里出不来。王昭同志和大家一起用木板垫路,让汽车凭借木板一节一节向前移动。他还带头喊着号子在前边拉车。宿营时,王昭同志和大家一起拾柴、做饭,夜晚就宿在帐篷里或蜷曲在汽车里。这一带牛虻、蚊子多,叮的他满脸是包,他却感到其乐无穷。
他们一路与当地基层干部、群众交谈,访问水文、气象、地质人员,勘查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研究各个地段的地貌、土壤。王昭同志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情绪,充沛的精力。他身背水壶,颈上挂着望远镜,和同志们边走、边看、边商量,他说:“谁说柴达木是不毛之地?这里建设几个农场没问题!”当他听到有的同志说这里人烟稀少,开发起来不容易时,就鼓励大家说:“正因为任务艰巨,才需要我们来闯!什么艰难困苦的事都是人干的。柴达木是我们大显身手的好地方!”
在行程六千里的调查研究过程中,王昭同志还视察了牧区的定居点和草原,视察了石油局、铅锌矿和石绵矿……每到一地,他认真听取汇报,检查工作,布置任务。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制定完成任务的措施。他说“下来就要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我们下来干什么?”
在牧区,他和当地领导同志一起研究发展畜牧业生产和草原建设问题,讨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为牧民群众解决帐篷、衣服和商品供应问题,筹划孩子的上学问题。在偏僻的水文、气象站,他注意观察并仔细询问职工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通讯、医疗、听广播和婚姻问题。……就是这样,王昭同志在长途跋涉的调查研究中,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在本上,挂在心上,作为他制定未来工作计划的依据。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上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不变青海誓不休!”
(二)
王昭同志初到青海时,有些农村基层单位的干部、群众受到全省形势的影响,革命和生产的劲头不大。他就到问题最多、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体察民情和解决问题,把老八路的传统作风带到人民中间去。
湟中县平安公社上庄大队,有个贫苦农民,名叫刘维金。解放十多年了,他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艰难处境,不仅生活困难,而且政治上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与歧视。不要说上边来的干部从未沾过他家的炕沿,就连村里的干部,也不屑喝他一碗水。但是一九六四年的秋天,王昭同志却走进了刘维金家的土屋,住在他那伸不开腿、没有窗户的小土炕上。这是一间什么屋子呢?炕下是羊圈,到处堆满柴草,墙面和屋梁经过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黑得象锅底一样。王昭同志在这里睡,在这里吃,和刘维金家一起吃那酸了的青稞馍,喝那能够照出人影来的杂面糊糊。他和刘维金促膝谈心,听刘维金诉说旧社会的苦,问他为什么解放了的今天,一家三个劳力还吃不饱饭?炕上还没有炕席?为什么旧社会被人看不起的人新社会仍然受气?从这里引伸到贫下中农掌握印把子的重要意义……
在总寨公社,王昭同志也住进村里最穷苦的唐永顺家,同样住进他家的牲口棚里。唐家阿奶听说他是省上来的干部,趁王昭同志外出,把他的行李搬到儿子的炕上。王昭同志回来后,感到很不安,他对老人说:“你们一家三代,住的不宽敞,我在那里住都是一样。”又把自己的行李搬回原处。在那些寒冷的夜晚,王昭同志的被头上有时结一层冰,两只脚直到天明都是凉的。后来有人告诉唐家阿奶说,王昭同志是省里的省长和书记。这位世代受苦、年逾古稀的老人,听了许久说不出话来。她简直难以相信,这位衣服打着补丁、搬石头拣最大个的、推车赛过小伙子的“干部老汉”,竟是这样一位“大官”。
那几年,青海农村的生活相当困难。当有的同志看到王昭同志和群众一起喝那带着燕麦壳的糊糊,提醒他不要扎坏嗓子,王昭同志似乎没有听见,大口大口地喝下去,还说:“好喝,好喝”。王昭同志白天劳动、工作,晚上开会,生活又差,人很快消瘦下去,他的糖尿病又犯了。一天晚上,有位同志给他端来了一小碗煮熟的蚕豆,他严肃地对这位同志说:“不要这样。我们怎能带这个头?群众年年月月过这样的日子,我们才住几天?群众的困难过去了,我们也就好过了。”接着就让人端给房东的小孩吃了。王昭同志还说:“我们冷,才能想到群众身上衣服少;我们饥,才能想到群众肚子饿。不亲身体察贫下中农的疾苦,怎能去积极解决他们的困难。”这些话至今还印在许许多多农村干部的心里,成为鼓舞他们前进的力量。
当王昭同志要离开农村的时候,贫下中农都含着眼泪恋恋不舍地说:“你住在我们这贫家寒舍,没吃我们一碗白面片,真不过意呵!”王昭同志回答道:“我们下来就是为群众办事的,你们能住,我们也能住;你们能吃,我们也能吃,我们是一家人。”
在文化大革命中,王昭同志无辜被批斗,横遭迫害摧残,广大贫下中农实在看不过。在一次批判会上,湟中县平安公社的一个普通社员刘维良,不顾别人的反对,勇敢地把王昭同志称作“王青天”。为此刘维良不知挨了多少打和骂,但他始终不改口,不示弱。他说:“青海变,是因为王书记吃了我们贫下中农的饭”。刘维良的话,反映了青海千千万万贫下中农的心声。
(三)
早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就划框框、定调子,蓄意把王昭同志搞掉。林彪、“四人帮”在甘肃、青海的代理人紧步主子后尘,胡说什么:“王昭是黑帮”,“王昭是黑线人物安在青海的黑钉子”,把置人以死地的政治“帽子”一古脑地向王昭同志扣来。
王昭同志敏锐地看到背后隐藏的龌龊勾当,不止一次地对同志们说:“不要怪群众,要做说服工作。要教育人们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识别真假,提高警惕。”在王昭同志随时会被打成反革命的时候,他仍然不忘保护自己的同志。他从来不为图得暂时的苟安而推卸责任,更不为迎合一些人而说不实事求是的话。在斗争会上,人们时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包庇坏人!”“他不是坏人,他是好同志。”……无理的纠缠,不斗垮也要拖垮的既定方针,使王昭同志无法工作和休息。好心的同志劝他暂时到外地去躲避一下。他说:“青海的阶级斗争是复杂的,对此我有思想准备。我历史清白,光明磊落,过去和国民党、日本、美帝国主义面对面地干过,今天没有什么可怕的。”
一九六七年二月,在青海省城西宁发生了一次不幸的流血事件。当时王昭同志因骨折到外省治疗,与此事毫不相干。但林彪、“四人帮”及其在青海的爪牙,硬把“罪魁祸首”的罪名强加在王昭同志头上,诬陷王昭同志是“特务、叛徒、里通外国、有现行活动、又和许多黑线人物关系密切”,他们在不明真相的群众中挑动仇恨,落井下石,必欲置王昭同志于死地。
就在这时,传来了周总理的指示:王昭同志不是“黑帮”,他是踏踏实实工作的人。要保证王昭的人身安全。……但是林彪、“四人帮”在青海的代理人对周总理的指示置若罔闻,猖狂对抗,拒不执行。
上百次的揪斗,每斗必打,每打必伤,但王昭同志昂首挺胸,毫不气馁地回答:“你们欺骗中央,你们诬栽罪名……”。
一年后,问题越查越清,他们强加在王昭同志头上的莫须有罪名,被铁的事实打得粉碎。但是原青海省委的负责人,林彪、“四人帮”在青海的代理人,给王昭同志定的“罪状”却越来越重,步步升级。他们依仗手中一时窃取的权力,不择手段地逼人写假材料,谎报情况,欺骗中央,先斩后奏,于一九六七年十月宣布“永远开除王昭党籍,判刑十五年”。他们赤裸裸地宣称:“王昭如果翻了案,我们这些人就完了!”
漫长的监狱生活开始了。一次次被拉出去批斗,每次回来都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清水煮菜和不足量的主食,支持不住被折磨的衰弱身体,但王昭同志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在能够站立时,他开始锻炼身体,做操、冷水擦身、原地走步。他把那间潮湿、狭小、不见阳光的囚室尽量打扫干净。他多次对人表示:“也许我要在这儿住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但我坚信纸是包不住火的。我的问题迟早会水落石出,我还要为党工作几十年。”
人们听到,从他的牢房里传出悲壮、低沉的歌声。那是岳飞的《满江红》,还有鼓舞斗志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歌曲,借以重温战争年代在太行山和长城内外的斗争岁月。
有一天,他从箱底翻出一身军装,避开看守人员,让同室的难友帮他穿好,吃力地在地上走了几步,很有兴致地说道:“看我还象个军人吗?我对部队是有感情的,将来打起仗来,也许我还有机会上前线……”他人在监牢,心却挂着人民,有时自言自语:
“好久不下雨了,不知庄稼长得怎样,群众的生活安排得怎样……”
王昭同志忍着伤痛、病痛,耗费大量精力,在囚室里写下了他的历史和一封封给党中央的信。他凭借一尺见方的小凳,整整写了几十万字。可是这些血和泪的控诉,这些凝结着他的痛苦、心血和对党无限忠诚的文字,竟如石沉大海,都被前省委负责人扣压不报。由于不堪折磨,身体日渐衰弱,他全身浮肿,胸部剧痛,呼吸困难,不断地咯血……于是,他对囚室的难友说:“看来我是出不去了。如有可能,请转告党中央,转告同志们,我是天大的冤枉啊!请告诉我们全家,告诉我的妻子,儿女,要坚强地活下去,跟着党革命到底!遗憾的是,我不能和同志们一起战斗了。……”“但是我坚信,我的问题总会有一天真相大白。虽然我等不到这一天,也会告慰于九泉。……”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末,王昭同志在他留世不久时,给当时的省委负责人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上说:“病是无情的。如果有什么意外,又发生在监所里,我个人生死事小,给党造成政治损失事大……我要求住院治疗,要求将我的病情转告中央。”但却得不到任何回答。绝望中,他曾悲愤地对人讲:“原来如此!他们是想让我死在监牢里,是想踏着我的尸体向上爬呵!”
一九七○年二月十二日黎明,在王昭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革命之后,在他同敌人英勇战斗耗尽最后一滴血之后,经过难以想象的痛苦的熬煎,终于饱含悲愤离开了他所热爱和眷恋的党和人民,死后被当作
“无名尸体”进行火化。终年仅五十三岁。
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把历史上最残暴最阴险的“四人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祖国山河如洗,万里廓清,王昭同志的沉冤也得到昭雪。在王昭同志的追悼会上,西宁街头万人空巷,哭声压过凛冽的寒风。“王昭同志呵,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多么需要你!”“王昭同志,如果你还活着,在新的历史长征中,你会跑得多快呵!”
王昭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青海各族人民表示:要记取这个血的教训。对恶人的斗争要象王昭同志那样无私无畏;要挑起王昭同志放下的担子,踏上他未完的征程,跟着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奋勇前进!
新华社记者 赵淮青 刘德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