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林木茂密的锦绣江山
新华社访朝代表团
九月初秋季节,我们乘飞机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飞机进入朝鲜上空,从机窗下望,除不时出现的片片田野、点点房舍、湛蓝湖水、细细河流外,只见那山丘起伏的大地上,林木茂密,苍翠葱茏。以后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我们一直为这个国家林茂花繁、山青水秀的如画美景所吸引。
我们在朝鲜访问,不管到什么地方,总是满目青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在妙香山、金刚山,那崇山峻岭之中,既有茂密的灌木和幼林,又处处是挺拔有力、枝叶繁茂的参天松柏,把层层峰峦覆盖得见不到天日。沿路众多的丘陵地带,多是布局匀称的丛丛幼林,看得出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培育起来的。平原上,金色田野中的村庄,掩映在郁郁苍苍的绿树之中。整个朝鲜大地成为一块点缀着田野、房舍、江河、湖泊的绿色织锦。朝鲜同志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些数字:全国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七。在北部山区的两江道(相当省),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七。在慈江道和咸镜北道、咸镜南道,森林面积占到百分之九十左右。这几笔数字表明,朝鲜已成为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国家之一。
朝鲜还以果树多而著名。一天,我们经过新兴工业城市安州回平壤,几十里公路,两边山坡上和丘陵地带,全种满了果树。在这金秋季节,棵棵果树青枝绿叶,果实累累。这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得我们入了迷。主人好象理解我们的心事,一路上向我们谈起朝鲜发展果木的情况:停战后,咸镜南道北青郡(相当县)人民在山坡上大种果树,到一九六一年果树面积发展到十万公顷。一九六一年,劳动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朝鲜历史上著名的“北青会议”,号召全国向北青郡学习,把荒山变成花果山。全国人民热烈响应这一号召,掀起了在山坡、丘陵地带营造果园的群众运动。现在,全国已有三十多万公顷的果树园,除各道、郡建立了国营果园外,全国三千多个合作农场也普遍建立了自己的果园。朝鲜大地上大片大片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果园,把朝鲜的山野点缀得更加绮丽迷人。
朝鲜的绿化工作,还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使一座座城市装点得绚丽多采。我们访问过的咸兴、元山等城市,除了在建筑上具有整齐美观的特点外,市内条条林荫大道和林茂花繁的公园和游览区,也使它们增添了优美动人的景色。首都平壤更是美丽整洁幽雅。这里,不仅建筑林立,而且是世界上绿化面积比例最大的城市之一,平壤市的建筑面积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全市百分之八十的地面是公园和游览休息场所。
朝鲜植树造林、绿化大地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是朝鲜人民在劳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把造林工作看成是彻底保护土地,改造大自然,争取国家富强发展和子孙后代繁荣幸福的万年大计。祖国解放不久,一九四七年四月六日,金日成同志就亲自在平壤市郊文秀峰参加植树,并号召全国人民为子孙后代幸福爱护森林,多多植树。以后国家把四月六日定为植树节,每年春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投入植树造林的运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严重破坏的山林逐步恢复起来。但是,没过几年,美帝国主义就发动了侵朝战争。战争期间,在朝鲜土地上倾泻下十万吨炸弹,朝鲜许多地方被炸成一片焦土,全国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战争刚结束,一九五三年八月五日,金日成同志就在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要以全民性的运动来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补充战时遭到破坏的林产资源。于是,全民性的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朝鲜对植树造林作了有远见的安排,并且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全国那些土地用作造林,由国土管理机关在国土建设总规划中通盘作出安排。现有林场,没有正当理由,未经批准,不得随便毁林改作他用。国家还要求一切城市、村庄和公路旁都种上树。
为使国家关于植树造林的安排和要求能够实现,朝鲜采取组织专业队伍和广泛发动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做到每个地方从种树到保护、管理林木都有人负责。各大中城市设有绿化事业所,各道有造林事业所,各郡有造林作业所,每个造林作业所都有一支一百至二百人的造林专业队伍。这些造林机构和造林专业人员负责组织各地区的造林和保护、管理林木的工作。为了组织和开展全民性的大规模造林运动,国土管理机关给机关、企业、学校、团体划定各自负责的区域。政府号召机关、企业、学校、团体和公民积极参加春季和秋季植树,并负责保护和管理各自负责的地区和林木。在无人居住的地方则由造林机构和造林专业人员负责植树和管理林木。
朝鲜开展植树造林,对于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增加林产资源和水果收获、美化国土已经收到明显的成效。朝鲜的事实证明,造林工作确实是争取国家富强、造福子孙后代的万年大计。


第6版()
专栏:罗马尼亚通讯

给农业插上翅膀
新华社记者 陈大斌 穆广仁
在康斯坦察县的普洛佩尼农业生产合作社,我们参观了合作社的奶牛场。场的规模不算大,全场有奶牛七百二十头,还有小公牛一千头。设备并不太现代化。但是由于管理科学,肉牛长膘快,奶牛出奶率较高,每头奶牛每年平均产奶四千公升,全场一年的产奶量要用二十节火车厢才能运完。
奶牛场有一排专门为孕牛设置的、分隔成若干间的牛栏。孕牛在产前一个月就牵到这里分栏饲养,饲料增加了精度。到了临产,孕牛被移到另一间经过打扫、消毒的产牛间,产后又换另栏饲养。小牛在十五天内专栏饲养,喂母牛的奶;十五天后又分栏,移至有棚的室外饲养,可以晒太阳。然后就可以在牧场放牧。这里不养公牛,全部母牛采取人工授精,由授精站供应精液。小公牛养到四十天后,即转卖给肉牛饲养场。
场长是位青年人。他热爱牛场,热爱养牛事业。他对场里的生产管理、饲养业务也都精通。我们向他提出的有关的问题,他都对答如流。社员们也都很尊重他,当我们参观时,就不断有饲养员来向他请教如何解决饲养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他都能及时、迅速地作出妥善处理。
这个青年场长是几年前在布加勒斯特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国家分配来这个合作社工作的。象他这样的农业大学各科系的毕业生在这个合作社里共有五人。他们在从事指导粮食、水果、蔬菜、畜牧生产和经济管理工作。
普洛佩尼农业社的情况在罗马尼亚全国并不在少数。据介绍,现在罗马尼亚全国每一个农业社都有国家派来的农业大学毕业的专门科技人员在工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尼亚国家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视。
罗马尼亚重视农业科研工作,是从教育入手,从基础工作做起的。现在农村也普遍实现了十年制义务教育。要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年,在这十年中要接受两年农业知识教育。在义务教育结束后,有百分之四十的人有机会进中等农业学校,接受专业教育。
现在罗马尼亚全国有四所农业大学,一百八十多个中等农业学校,每个县都有三到五所。各县还都有农科短期训练的“农艺师之家”,专门培养成年农民学习农科知识。现在,全国有三万八千多名农艺师、专家。
多年来,罗马尼亚努力建设起一个完整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体系,仅国家农林科学院系统就有七个研究中心,二十二个研究所,六十多个研究站,三百五十多个试验站,共有高级研究人员三千五百多名,另外全国各地、各农林系统还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
有了这样一支科研队伍,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也是罗马尼亚党和国家十分注意的问题。在罗马尼亚,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象从事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受到党的爱护和社会的尊重。我们接触过几位在农业社工作的科技人员。他们都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他们每个人也都有较高的生活待遇。有的每月收入达到四千几百列伊,据说达到大学副教授的工资水平。普洛佩尼农业社奶牛场的那位青年场长,月工资为三千二百列伊,其中二千八百列伊由国家支付,余额由合作社负担。如再加上农业社给的奖励,收入就高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他们在岗位上有职有权。不少人被推举到合作社或其他农业生产的领导岗位。普洛佩尼农业社奶牛场的青年场长对我们说,他在这里全权负责,从饲养员的选调、使用,到畜牧业生产和产品的销售,他都有权决定。
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我们不断思索着:农业究竟怎样才能上得更快呢?罗马尼亚的经验有哪些可供我们参考呢?通过半个月的访问,我们肤浅的感受有两条:第一,国家在真正承认集体所有制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之一,要从政治上、经济上保护、支持它,保护集体经济和社员个人的政治、经济权益,使农业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第二,必须用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手段(包括机械化,农业科学工作等)把农业武装起来。用罗马尼亚同志的话来说,就是要给农业插上翅膀。是的,让农业有一个健康的躯体,再插上有力的翅膀,它就可以展翅飞翔了。(附图片)
图为罗马尼亚普拉霍瓦县布柯沃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暖房一角。穆广仁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匈牙利通讯

另开油路
新华社记者 陈学燕
最近,我们在匈牙利石油天然气托拉斯负责人的陪同下,到这个国家西南边境上的小村“丘尔戈”进行了参观采访。这里是连接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亚得里亚输油管进入匈境后的第一个加压站所在地。
凌晨六时许,我们从布达佩斯出发,冒雨驱车在平坦的公路上疾驰了三、四小时到达了目的地。幽静而苍翠的“丘尔戈”座落在绍莫吉州西南部,距匈南边境只六公里半。这里,耸立着四座八米高、三米直径的加压装置。在如茵草原下面一米多深处,粗大的输油管将通过南斯拉夫,一直延伸到亚得里亚海滨。这是南欧纵贯三国(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一条新辟的经济大动脉,它反映了这些国家群众为抵制能源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共同努力的战斗意志。
能源问题,在这些东欧国家也是一个尖锐问题。每当匈牙利朋友谈到这个问题时,往往耸耸肩膀,摊开双手表示,“匈牙利是小国。资源缺乏,少不了从外国进口。”长期以来,匈牙利每年要从苏联进口占全国需要量百分之八十的原油。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这位邻居认为奇货可居,要价也扶摇直上。自一九七五年到七九年,它对匈出口原油价格年年涨价,每年增长幅度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一百三十不等。这就给匈牙利的生产和生活罩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由于原油的储量有限,为了保持产量一定的稳定,匈牙利每年自产原油只能控制在二百万吨左右。对于匈牙利这样的国家来说,这真是杯水车薪。因此,除了开辟其他能源外,在石油上,一来苏联油价卡脖子,二来自己的油够不上,匈牙利等国的视线,就不能不也转向中东。
修建亚得里亚输油管,从中东进口一部分石油的动议,是一九七三年,即国际石油涨价的前夕,由南斯拉夫主动向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来的。在得到两国同意后,于一九七四年六月三方签订了正式协定,一九七七年中期开始正式敷设钢管。
按照三国协定规定,南境内的油管由南方负责兴建。匈境内的一百九十公里输油管除捷担负九十五公里的兴建任务外,其余部分则由匈自己承担。总投资为二十二亿福林。
据悉,目前匈牙利原油消耗的基本构成是自产百分之二十,从苏联进口百分之八十。输油管投产后,按规定,匈牙利每年可获得五百万吨原油。如果按每年加工一千五百吨计算,新的结构将是:自产百分之十五,从亚得里亚输油管取得百分之三十三,那时,从那个邻国的进口量就可减少到百分之五十二了。听说,从中东国家通过亚得里亚输油管进口的原油价格比国际市场便宜得多,而且进口量越多,价格越便宜。当今,匈牙利正帮助某些阿拉伯国家兴建油管和从事其他的经援工程,相当部分的费用将以原油偿还,使匈牙利受益非浅。
输油管的匈牙利段建设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去年年底就完工了。长途输油,油在管中流速减慢,因此,中途设加压站加压。我们在丘尔戈加油站参观了加压程序。这个站每年能加压一千万吨原油。管理基本上是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操纵室里的电气化操纵台上面,全是琴键式的仪器和红蓝开关。全站共有十五名管理人员,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职工对记者说:“祖国需要大量的石油,我的工作挺有意义”。他的朴素的语言明确反映了匈牙利广大人民的真实心声。在谈话过程中,当地管理人员向我们描绘了匈南接管的一番图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底,匈南工人们经过艰苦努力,接通了连接两国的输油管。当安上最后一个铆钉时,两国工人们欢呼跳跃,相互拥抱。拿出葡萄酒频频举杯共饮,庆祝共同的胜利。据说,今年年底南斯拉夫段也将竣工。患难见知交。他们都象大旱之望云霓,盼着,盼着,盼望亚得里亚输油管的石油早日滚滚流来。


第6版()
专栏:日本通讯

日本农民的家庭副业——养鸡
新华社记者 刘文玉
据统计,日本去年饲养的产卵鸡为一亿二千四百万只,年产了一百九十六万八千吨鸡蛋。目前,日本平均每人每年吃二百八十个鸡蛋。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在日本,鸡蛋一年到头充斥市场。装在塑料盒内一般大小的鸡蛋每公斤仅卖三百日元(约合人民币二元多)。今年六月,由于酷暑和梅雨,东京市场上一盒十个鸡蛋仅卖一百日元,静冈县烧津市市场上鸡蛋价格竟降到一点五日元(约合人民币一分多点)一个。日本职工平均每月收入二十多万日元,在高物价中,鸡蛋的价格显然太低了。
日本鸡蛋产量如此之多,究竟有什么诀窍?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日本在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养鸡的同时,鼓励农民采用半机械化的既简便又科学的方法发展养鸡业,这是提高鸡蛋产量的重要途径。今天,养鸡已是日本农户的主要副业之一。
在日本北陆的石川县的加贺平原上,有一家兼业农户。户主角田广司经营着一个木工厂,他的夫人经营一个养鸡场。角田利用业余时间耕种十五亩水田,并且帮助夫人作点重活,主要是给鸡添饲料和处理鸡粪。
角田养鸡场现有七栋鸡舍,三栋大的,四栋小的,总建筑面积为一千四百平方米。现在总共饲养七千只鸡,去年生产鸡蛋达十三万多公斤。
从外表看来,角田养鸡场的鸡舍没有任何出奇之处,顶棚盖以波浪式铁板,四周用铁丝网围起来。在顶棚上有几个电扇换气孔,鸡舍中间安着几盏电灯。鸡笼是用铁丝编的,在鸡笼前面,并排有两个狭长的槽子,一个放水,一个放饲料。生下的鸡蛋就落在笼子下面。在两排鸡笼中间,留有一条通路。这就是这家养鸡场的基本设备。
这个养鸡场使用的是从商店中购买来的混合饲料,它主要由玉米、大麦麸子和大豆渣子等构成。给鸡添饲料是养鸡的主要工作。他们采用一种半机械化添饲料的方法,一个人早晨起来后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轻而易举地给七千只鸡添上饲料。这是一辆特制的手推车,车下部安着三个小胶皮轮,上部载着一个大饲料斗。在饲料斗内有一个直径为十公分左右的铁筒,筒内有一个螺旋蕊,通过几个齿轮与下面的车轴衔接起来。小车往前走,车轴带动螺旋蕊转动,从而把饲料顺着铁筒推出来,经过一个弯头撒到饲料槽内。车子走得快,饲料就出得快,撒到槽子内的饲料总保持着均匀。而且,量的大小还可以通过一个手柄任意调节。
添了饲料之后,再往水槽内放点自来水,鸡的一天的吃喝就解决了。下午,作为养鸡场主力的角田夫人才来到鸡舍。她的主要工作,首先是拿着印好的“花名册”,挨个儿统计鸡生蛋的情况。角田夫人统计完鸡生蛋情况后,便推着小车拾蛋。她把鸡蛋放在塑料格子里,然后装入纸箱内,等着商店来收。角田夫人说,这种日常工作,每天拿出四个小时就绰绰有余了。
角田夫妇认为,要养好鸡,当然要有一定的设备,但是要求并不严格。
据他们说,大量养鸡最重要的是防病。为此,首先鸡舍一定要通风。鸡不大怕冷,但很怕热。夏天鸡舍内的温度如果上升到摄氏三十七、八度,他们这个鸡场每天就死几只鸡。因此,鸡舍的建筑要东西走向,防止太阳直射,而且要安电扇换气孔。其次是要根据生蛋的多少,在饲料中适当使用维生素A和D。冬天,要在饮水中加些大蒜汁,以提高鸡的抗病和抗寒能力。另外,每三个月要在鸡舍内散布一次疫苗,增强鸡的抵抗力,这种作法极为省事。
角田养鸡场的规模在日本来说是不算大的,从设备上看也称不上机械化、自动化,但是,把养鸡作为一种副业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九七七年石川县共有五百三十户养鸡,其中饲养一万只以上的有五十三户,饲养五千只到一万只的有七十户,饲养一千只到五千只的有一百○二户。角田说,作为农户的副业养鸡,使用科学的办法,经营到一万只左右,是既省力又经济的。(附图片)
日本石川县角田养鸡场使用特制的手推车给鸡加添饲抖。这种半机械化的饲料车,灵巧、实用,不耗能源,深受日本养鸡农户的欢迎。
新华社记者 刘文玉摄(本版通讯本报均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