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莫斯科为什么这样神经衰弱?
新华社记者述评
华国锋总理十一月三日到达意大利首都罗马,开始了他的西欧四国之行中最后一站的访问活动。四国之行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从十月十五日开始的二十多天的历程表明,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首次对西欧四国的正式访问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各国舆论高度评价这次访问,认为它是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它使中国同这四个西欧国家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加深了相互了解”,“扩大了彼此间的合作”,“有利于和平”。
然而,莫斯科的反应却是与众不同。从华国锋总理踏上西欧国家土地的那天起,莫斯科的宣传机器就对华总理的西欧四国之行发动了一连串的攻击和诽谤。人们不禁要问,对于华总理这次正常的国事访问和友好之行,克里姆林宫的首脑和他的喉舌为什么竟如此恼怒和不安而达到神经衰弱的地步呢?!
据莫斯科说,这是因为,华总理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破坏欧洲缓和气氛,在苏联的西部边界制造紧张局势,挑拨我国(苏联)同我们(苏联)西部邻国的关系”,是“试图使西欧国家同苏联对抗,并且在反苏基础上同西欧国家合作”。
这确是无稽而又荒唐可笑的。众所周知,世界上某个地区是否存在真正的缓和,局势是否紧张,那是该地区各种因素促成的客观现实。世界上谁也不会相信,中国领导人竟然如此神通广大,他一去访问,那个地区本来存在的“缓和”就会化为乌有,那里本来不存在的紧张局势就会突然形成。
事实是,在华总理访问西欧四国以前,多年来一直在欧洲存在着人所共知的紧张局势,而“制造紧张”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莫斯科。谁都知道,苏联把它的三分之二的兵力、数万辆坦克、成万架轰炸机、战斗机摆在西欧的大门口,把数千枚核导弹瞄准西欧的目标,还在西欧各国近旁的陆上、海域和空中频繁进行大规模威胁性的军事演习。目前,苏联针对西欧国家的这种军备扩张和战争威胁还在有增无已。试问,苏联在欧洲的所作所为不正是欧洲存在紧张局势的根源吗?!苏联一再宣扬的所谓“缓和”,难道不正是掩盖它的这种霸权主义扩张行径的烟幕吗?!中国在欧洲并无一兵一卒,把破坏欧洲“缓和”和加剧那里紧张局势的罪名加在中国头上,这是从何说起呢?!
在苏联的现实威胁下,西欧国家为自己的安全担心,要采取措施进行自卫,这是他们的神圣职责。难道这还需要局外人去“挑拨”起什么“对抗”吗?!
华国锋总理在欧洲四国之行中,一再强调指出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他还明确宣布,中国并不反对缓和,但是这必须是确实有助于保障各国独立和安全的真缓和,而不是那种被利用来掩盖扩张侵略的假缓和。看来,中国领导人在西欧揭露霸权主义的真威胁和假缓和,正是莫斯科对华总理西欧之行感到恼火和不安的原因所在。但是,不管莫斯科的宣传机器怎样攻击和诽谤,它们也无法使人们相信它们的颠倒事实的谎言。
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总理施特劳斯先生正确地指出:“这种(对西欧的)威胁是来自制造这些事实的人,而不是来自公开指明这些事实的人。”
在华总理同西欧四国领导人的会谈中,有关双方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程度不同地达成一致观点,并且表示将为维护和平而共同努力。华总理多次表示,希望看到一个联合的、强大的西欧,西欧东道国领导人也一再表示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他们彼此希望对方强大、独立,希望加强合作,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利益。而莫斯科对此也大动肝火,说什么中国是“在反苏基础上同西欧国家合作”,并且指名道姓地攻击了一些西欧国家领导人。
莫斯科居然不顾国际惯例和对一国领导人起码的礼貌,塔斯社公然质问英国政府为何把它发展同苏联关系的方针同给北京以“鼓励的方针相吻合”。《真理报》对华总理同西德政府“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广泛一致的意见”感到不安,质问西德政府“究竟在什么基础上和在什么地方出现这种一致”。
令人奇怪的是,中国和西欧合作,共同维护和平有什么不好?除了和平的敌人以外,有谁会为此感到不安?中国和西欧都强大繁荣起来,这完全符合这些国家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但是,莫斯科对此表示不高兴。不言而喻,对莫斯科来说,一个分崩离析、软弱无力的西欧和一个孱弱贫穷的中国才符合莫斯科的战略利益。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样,对第二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政策,华总理的访问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已经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是国际交往的正常事件,而专门从事挑拨,一心破坏西欧国家的联合,破坏西欧国家和中国的关系的人,确实有之,这也不是别人,而恰恰是克里姆林宫。
华总理在访问西欧过程中,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如实地谈到霸权主义所造成的全球性威胁、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使世界许多地区不得安宁。华总理在指出这一严酷现实的同时,并没有点任何人的名。耐人寻味的是,自称从未搞霸权主义并且最近还煞有介事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反霸权”提案、想以“反霸”英雄自居的莫斯科,却对华总理谴责霸权主义大为不悦,说他“令人厌烦地谈到‘霸权主义者的阴谋’”。不仅如此,莫斯科还丝毫不避嫌疑地认为华总理谴责霸权主义的话是“反苏观点”,是“攻击苏联”。这真是不打自招。请问莫斯科的宣传家们:你们苏联若不搞霸权主义,为什么一听霸权一词就非得火冒三丈呢!?这难道不是克里姆林宫神经衰弱的表现吗?


第5版()
专栏:

希思和英国报刊强调华总理访问西欧意义重大
西欧从全球战略出发加强对华关系
新华社伦敦十一月四日电 英国前首相希思和一些报刊就华国锋总理访问英国发表文章,强调从全球战略出发,加强西欧同中国的关系。
希思在《星期日快报》上发表的文章说,华总理这次访问西欧四国,表明“尽管彼此的政治制度不同,但是中国同欧洲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有着共同利益。这个共同利益就是苏联东面和西面两个大陆——即中国本身和西欧的安全”。
他写道:“我在过去五年中同中国领导人的讨论中发现,他们谈问题总是从整个世界战略的角度出发。”
希思指出,中国不想搞扩张,只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国内发展”。
他在谈到英中经济关系的前景时指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人所需要的大概比大多数人认为的要小,在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方面的竞争,将会是激烈的。”他说,“如果我们的东西比别人好,我们就有机会获得订货,但是,即令如此也还是不够的,我们的信贷条件必须至少同别国一样好。”
《现在》周刊二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同西方“看到在积极合作对付苏联威胁方面有共同利益”。
文章说,英国对这次访问想达到的目标是:“英国希望这次访问能为增进对华贸易铺平道路,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落在一些欧洲伙伴的后面了。”
文章还说:“这次访问之所以被看作是有益的,是因为它提供了(两国)就外交和防务方面一系列令人关注的问题交换看法的机会。”
《卫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华总理对西欧的访问“诸事很得体”,他在访问法国和西德之后来到英国,“留给人的印象是他抱有健全的见解,而没有进行过份的宣传”。
社论说:“现在中国表示真正希望建立(同英国)更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就应当以一种明智的、积极的方式回答这一愿望。”社论说:“在外交领域内,外交部可以利用它同北京保持的良好关系以及它所掌握的有关中国的专门知识来探索一些新的途径。”
社论最后说:“华和他的同事们面临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我们对此可以采取同情态度,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帮助。”


第5版()
专栏:

战略岛屿国际会议指出苏联威胁日益严重
我代表强调反对苏联染指战略岛屿是反霸一个侧面
新华社里斯本十一月三日电 由葡萄牙马德拉自治区地方政府最近主办的战略岛屿国际会议指出,苏联对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岛屿和国家的威胁日益严重。
今天闭幕的这次会议宣布讨论结论说,苏联海军力量的发展使苏联势力遍及全球,世界不安全感日益增长。欧洲依赖来自中东的能源和原料,为了加强欧洲和保证供应,西欧必须保持海上交通线。在这种情况下,大西洋和地中海中的岛屿的战略地位是重要的。
战略岛屿国际会议从十月三十一日到十一月三日在大西洋上的马德拉岛举行。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塞浦路斯、冰岛、挪威、意大利、美国、英国、法国、西德、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国际问题专家和社会活动家参加了讨论。许多国家的参加者指出,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中,苏联霸权主义对大西洋诸岛的威胁日益严重。
意大利社会和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在会上说,海洋、岛屿、海峡都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十分感兴趣的。苏联企图建立军事基地,以控制资源。当苏联不能用签订条约的办法把它们的意图强加于人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用侵略的办法。它的东南亚政策就是一个例证。
冰岛的一名代表在会上说:“由于在科拉半岛有巨大基地的苏联海军舰队的扩展,冰岛更加容易受到攻击了。”土耳其的一位代表说:“土耳其好象是苏联进入中东和地中海大门的门坎。苏联为了打击西欧的动脉,封锁西欧石油运输线,选定土耳其为它的目标。”
葡萄牙亚速尔自治区地方政府主席阿马拉尔和马德拉自治区地方政府主席阿尔贝托·雅尔丁对记者说,苏联正在加强对这两个群岛的活动。阿马拉尔说:“苏联船只在这些岛屿周围多次出现。苏联进行的所谓文化活动,实际上也另有企图,想把亚速尔、马德拉和加那利纳入它的轨道。”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张锡昌在会上指出: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是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部署的一个部分。因此,揭露和反对苏联染指战略岛屿的图谋,也就成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个侧面。
会议还讨论了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中战略岛屿应采取的立场问题和这些岛屿的建设问题。


第5版()
专栏:

苏联一支舰队将到越南海防活动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三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河内广播电台三日广播一项通告说,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一支小舰队几天后将访问越南北部港口海防。河内电台说,苏联舰队“这次访问是应越南国防部的邀请”,到越南参加“庆祝苏越友好合作条约一周年”和十月革命六十二周年的。
同一天,塔斯社报道说,“这个小舰队由苏联太平洋舰队第一副司令尼古拉·亚萨科夫率领”。


第5版()
专栏:

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
据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四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伊朗数百名自称为“忠于霍梅尼的穆斯林学生”四日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并把一些使馆人员作为人质,以迫使美国引渡正在美国治病的前伊朗国王巴列维。
伊朗电台广播的学生们的一项声明警告人们不要接近美国使馆建筑物。声明说,采取这一行动是“向美国提出抗议”,迫使它把下台的巴列维引渡到伊朗受审。
路透社四日自华盛顿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说:“我们正在同伊朗当局接触。”


第5版()
专栏:

美“柏伽索斯——二号”在大西洋坠毁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四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昨天宣布,美国的“柏伽索斯—二号”卫星,已在三日格林威治时间二十一点二十分在大西洋坠毁。
这个重将近十一吨的卫星在重返大气层时烧毁,约有一吨重的碎片散落在大西洋赤道以南,阿森松岛西北某处洋面上。远离大陆,没有造成损失。


第5版()
专栏:

河内敲诈救济柬埔寨的物资
本报讯 最近,越南竟然把国际组织救援给柬埔寨人民的一些物资打劫到河内,攫为己有。据美国《新闻周刊》援引驻河内西方外交官不久前透露的消息指出,有些清清楚楚地印有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援助柬埔寨的标记的救济物资装箱,出现在越南首都河内。这家刊物说,在柬埔寨的越南官员“正提取(国际组织)部分援助(柬埔寨)物资送到食物和药品也奇缺的越南。”
据报道,“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的负责人最近把价值达五十万美元的食品运送到柬埔寨的磅逊港。
但是,使他们惊讶的是,柬伪官员当场要他们支付五千美元的卸货费,而且要以美元就地付给。最后,减为三千美元照付了。一位表示“歉意”的柬伪官员说明,他们之所以要求以美元支付卸货费,是因为他们用这笔钱向越南租卡车,以便把这些食品运到内地给挨饿的人民。而且,每次租用卡车,都要用美元给越南付租金。


第5版()
专栏:

吴数德获世界举重赛一项冠军
据新华社萨洛尼卡十一月三日电 第三十三届世界举重锦标赛十一月三日在希腊的萨洛尼卡市开幕。中国选手在这一天的五十二公斤级的比赛中,获得一枚金牌和一枚铜牌,并打破两项青年世界纪录。吴数德在比赛中以一百一十公斤的成绩获得抓举冠军。他的总成绩达到了二百三十七点五公斤。这两项成绩分别打破了由他本人保持的一百零八公斤和二百三十五公斤抓举和总成绩的青年世界纪录。


第5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智利飞机首次成功地飞到南极
智利空军的一架飞机十一月一日第一次成功地飞到了智利在南极的营地。
这次飞行是在极其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的,飞行时遇到了暴风雪、强风和暴雨,能见度很低,而且南极地区气温在零下三十七度。飞机连续飞行了九个多小时,最远点在智利首都以南四千六百五十公里,离南极极点只有一千公里左右。
玻利维亚政变当局组成新政府
一日发动军事政变的阿尔维托·纳图什上校二日宣布组成新政府,由他自己任总统,同时宣布全国戒严并封闭了议会。
新内阁由五名军人和八名文职人员组成。
赤道几内亚和美国恢复外交关系
赤道几内亚新政府和美国政府十一月一日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签署一项协议,双方决定恢复外交关系。
在前总统马西埃执政时,赤道几内亚和美国于一九七六年三月十五日中断外交关系。
墨西哥民航职工罢工
五千五百多名墨西哥民航职工十一月一日宣布举行不定期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百分之二十。
这次不定期罢工是在资方拒绝了职工的要求后开始举行的。(据新华社)


第5版()
专栏:

何英结束对埃及的访问
新华社开罗十一月四日电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英十一月三日同埃及外交部国务秘书萨拉赫·哈桑在开罗会谈时重申,中国支持埃及、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收复被以色列占领领土的斗争,支持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
在会谈中,何英还表示希望阿拉伯人民加强团结,以实现他们的光荣使命。
何英副部长一行四日离开开罗前往萨那进行访问。
另据报道,何英副部长是结束了对黎巴嫩的访问,一日抵达开罗的。十月三十一日,何英同黎巴嫩外交部长布特罗斯举行了正式会谈。何英表示中国支持黎巴嫩捍卫独立、领土完整和主权的正义斗争。


第5版()
专栏:

我代表团出席国际海洋卫星组织首次大会
据新华社伦敦电 国际海洋卫星组织为研究改善海上交通问题于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在伦敦召开第一次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三十一个国家的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董华民同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和保加利亚代表被选为国际海洋卫星组织的理事。


第5版()
专栏: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总局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部,十月二十九日在西德不伦瑞克签订了两国关于计量技术合作的协议。
这是两国于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签订经济合作协定以后达成的第一个协议。
△ 冈比亚和中国十月二十九日在冈比亚首都班珠尔签署一项关于中国向冈比亚派遣医疗队的议定书。
△ 中国青年代表团十月二十九日结束对哥伦比亚的友好访问,离开波哥大前往委内瑞拉。
△ 日本文化界人士十月二十九日晚上举行酒会,热烈欢迎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及其一行访问日本。
△ 中国京剧院三团十月二十四日晚在渥太华全国艺术中心举行首场演出,受到二千三百名观众的热烈欢迎。
(据新华社)


第5版()
专栏:

百岛之城威尼斯
位于亚得里亚海西北部的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中国古代诗人描写姑苏水乡的诗说:“君到姑苏去,人家尽枕河”。这两句诗如果移用于威尼斯,也十分贴切。
在威尼斯,纵横交错的一百五十多条河道,把全市分割成一百二十来个“岛屿”。岛与岛之间,有略似我国江南水乡的四百余座拱桥相连。城市的心脏地区有一条主运河通过,上面架有一座一五九二年建成的大理石独孔拱桥——里阿托大桥。在每个小岛上,间有曲折狭窄的街道,有的街道只有一两米宽,对门邻居站在各自凉台上,可以握手言欢,别具风味。
在威尼斯,既没有汽车,也很难行驶自行车。主要交通工具是一种黑色平底、首尾尖翘的单桨狭长木船,名为“贡多拉”,此外还有摩托艇。沿主运河两岸,有从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用大理石或石头建筑的宫殿。
这座三十六万余人居住的城市,虽然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的游人如潮,却并不显得车水马龙,噪音喧嚣。人踪到处,波光粼粼,此情此景,可以用两句诗来描绘:“水市初繁窥影乱,重楼深处有舟行”。
威尼斯是意大利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威尼托大区的首府。它的旅游业十分发达,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达三百多万。威尼斯的工业主要有冶金、造船、石油化工、纺织等。这里生产的珠宝玉石工艺品、花边、刺绣等也颇负盛名。
威尼斯是中意人民的友好使者、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故乡。他的故居就在威尼斯商业中心里阿托大桥附近。这是一座三层楼房,至今还保存完好。威尼斯大学在七十年代初开设了中文系,加强了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
威尼斯早在公元四百年,就有人居住在这里,从事渔业和贸易活动。在中古时代,威尼斯是一个强盛而繁荣的城市共和国。它的军舰和商船曾威震地中海;威尼斯商人的足迹遍布欧亚非大陆,莎士比亚写的《威尼斯商人》这本名剧,就是很好的写照。一八六六年,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的一部分,至今是意大利在亚得里亚海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受到千万游客的向往。
(据新华社)(附图片)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新华社发


第5版()
专栏:

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主要游览区,位于大运河河口左岸。当年拿破仑在攻占威尼托大区后进入威尼斯城,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由于垂涎这里的景色,他下令在此修建行宫。圣马可广场原来是圣扎卡里亚修道院的菜园,从十二世纪中叶起,填平了水沟,铺上了石块,围上了柱廊墙,才奠定了广场的初步基础。此后,这里就成了威尼斯的生活中心,今天又成了这座旅游城市的最吸引人的地方。
广场呈长方形,东西长一百七十五点七米,南北宽五十七米,东半部同大公府小广场连在一起宽八十二米。广场东面近海处,座落着富丽堂皇的大公府,是当时威尼斯执政官的官邸和政府的办公处。这座大公府始建于公元八一四年,几经火灾破坏,十五至十七世纪修复成现在的形状。今天这里已经成了艺术和兵器展览馆。大公府右侧就是圣马可教堂。它是一座罗马式和拜占廷式混为一体的建筑物,曾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教堂里有圣马可坟墓。圣马可是耶稣的门徒,被一些人认为是威尼斯的护城神,因此每天招引许多信徒前来朝圣。
广场的北面靠近圣马可教堂是一座别具一格的钟楼,楼顶上有一口大钟,钟两旁雕塑有两个毛利人,手执大锤,每到时辰就自动敲打大钟,宏亮的钟声响彻全城。特别是到中午十二点时,钟声一响,正在广场觅食的群鸽突然腾空飞起。广场上有一座九十六点八米高的钟塔,站在塔上可以鸟瞰威尼斯全景。离广场不远,有一座三层楼的古老建筑,那就是著名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故居。
广场上游人熙熙攘攘;水面上运送游客的船舶来往穿梭;在广场水边的画家在用笔着色,看上去,真是一派旅游胜地的景象。
·贺海亭·


第5版()
专栏:时事综述

动荡的日本政局
新华社记者 吴学文
自从十月八日众院大选揭晓以来,日本政局动荡不已。十月三十日召开特别国会会议后,执政的自由民主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更加激烈。日本舆论界指出,有三点情况值得注意。
一、由于自民党内主流派、非主流派两大派围绕着大选失利和大平首相去留问题斗争尖锐化,特别国会直到十月三十日傍晚才正式开幕,而且只选出了众议院正、副议长,推选新首相的工作无法进行。这在战后的日本国会史上是少有的。因此人们说这次特别国会是在“异常情况”下召开的。
二、自民党内在新首相的候选人问题上发生严重对立,各派的首脑虽然多次会谈,仍毫无缓和迹象。自民党副总裁从中调和,也未见效果。十一月二日,两派的矛盾已发展到自民党分裂的边缘,主流派拥立大平正芳,非主流派拥立福田赳夫,不能在国会推选新总理之前先在党内取得一致。
三、这样,在两派各不相让的情况下,如果在二日召开众院全体会议就推选新首相问题进行表决,自民党就要一分为二,公开分裂。在这种情况下,众院议长滩尾弘吉决定推迟举行众院全会。经与在野党协商,订于五日召开众院全会,解决推选新首相问题,这也就是说,从十月三十日召开特别国会,要花费七天的时间才推选出新首相,真可谓少有的“难产”了。
日本报纸指出,直到二日深夜,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仍然针锋相对。非主流派坚持“总理、总裁分离论”,即由大平出任总理大臣,由福田出任自民党总裁,以避免自民党的分裂。但是主流派认为,这样不能真正收拾局势,大平在被削去党权之后,即使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也是个“半身不遂”的内阁,所以断然加以拒绝。因此,虽然三日(文化节)和四日(星期天)都是假日,但自民党将比任何时候都忙碌,两大派将利用这两天的时间一面巩固内部,一面作争取多数的工作。
从二日举行的自民党众、参两院议员会议来看,拥立大平的自民党议员为二百人,拥立福田的议员为一百五十三人。估计经过两天的争夺战,双方的议员人数对比可能还会有变化。
日本的政治评论家中有人指出,自民党在众院的议席自六十年代初池田内阁以来一直下降,从池田内阁时的二百九十六席下降到佐藤内阁时的二百八十八席,又下降到田中内阁时的二百七十一席,再下降到三木内阁时的二百四十九席。这次大平内阁在大选中取得了二百四十八席。他们认为,这说明,自民党从六十年代起已在走下坡路。这次自民党的非主流派,只不过是趁大平在大选中失利的时机争夺政权而已。有人甚至认为,由于自民党在国会内的势力日渐缩小,再加上主流派、非主流派两大势力的争夺日益激烈,很可能导致自民党一党专政的时代即将结束。
还有一些日本政论家认为,经济形势日益恶化,是政局异常的根本原因。一九七三年末,日本爆发了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以后几年来,虽然经济有所恢复,但赤字国债达五十九万亿日元,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不少企业倒闭。在应付这一困难局面时,大平首相在大选中提出增税问题,引起了选民的不满,以致失利。非主流派乘机倒阁,是这一经济形势下的产物。
日本政局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是政论家们的另一个议论中心。有人认为,自民党的两大派虽然正在争夺,但它们并不希望因此而使政权落在在野党手里。经过讨价还价,是可以找到妥协点的。但也有人认为,自民党两大派总是这样相争不下,最后会走向分裂,也许会出现由在野党收拾时局的冷门。
从三日日本报纸的一些报道看,财界是希望政局稳定的。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永野重雄说:“政治的稳定是不可缺少的,衷心希望有见识的政治家团结起来”,“经济界为自民党分裂而担心”。另据共同社报道,大平首相三日对记者说:“作为自民党的总裁,希望避免党的分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