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进行一次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再教育
江渭清同志在江西省委党校干部读书班开学典礼上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关系到能不能真正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
据新华社南昌九月二十七日电 九月二十五日,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同志,在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干部读书班的开学典礼上说,最近在报刊上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关系到能不能真正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
江渭清同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一个马列主义的常识性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多次阐明了这个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可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使得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把这个思想理论问题搞得混乱不堪。最近在报刊上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关系着执行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还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问题;关系着能不能把林彪、“四人帮”搞乱了的思想、理论、路线是非彻底纠正过来,从根本上进行拨乱反正、大破大立的问题;关系着能不能真正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加快四个现代化的问题。现在少数地方和单位,仍有少数人反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拨乱反正、落实党的政策、安定团结和大干快上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同林彪、“四人帮”的思想体系有着密切渊源的。我希望各级党委、各个部门的同志以及党校的学员同志都来关心这个问题。要读一点马列和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学一点报刊上发表的重要文章,结合实际,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澄清是非,搞清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这对于向我们的同志进行一次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再教育,以便端正思想政治路线,端正学风,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做好工作,实现安定团结,那是大有好处的。
江渭清同志指出:林彪、“四人帮”横行时,他们那种反科学的态度,那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曾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流毒所至,使得有些同志的学风严重不正,至今仍然不可低估。有些同志不是完整地领会文章、文件的精神实质,而是摘取合乎自己胃口的片言只语,用来打派仗,整别人,进行诡辩。而对那些自己认为不合乎胃口的,或则歪曲,或则封锁。有些同志不去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用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而是喜欢“摸气候”、听“小道消息”,甚至见风使舵,投机取巧,放弃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性。还有些同志对上了书、上了报、上了文件的,不是结合实际去研究执行,而是一概照搬照套。书上有的,才敢说;书上没有的,想都不敢想。因此,肃清林彪、“四人帮”流毒,端正学风,坚持实事求是,实在是今天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渭清同志接着指出:实事求是,这是一个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即学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
实事求是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说话要有根据,办事要经过调查。不能信口开河,瞎说一气;不能心血来潮,乱搞一通。林彪在江西的那个死党,就是一个不懂马列、不懂政策的人。他的一句话,就是“计划”;他的手一挥,就要“照办”。什么“二次工业革命”;什么“扩社并队”;什么“八字头上一口塘”;什么“一化带七化”;什么“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等等,全是一派唯心主义的胡说八道,根本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结果,他在客观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林彪、“四人帮”及其在江西的死党、亲信还蓄意捏造事实,无辜陷害好人,制造了数以千计的错案、假案、冤案,使数以万计的干部和群众蒙受了不白之冤。这是对实事求是作风的一次灾难性的破坏。在我党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当然,林彪、“四人帮”及其同伙是由他们反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所决定的,并且出于反革命政治目的的需要,才这样瞎说、蛮干,疯狂到了极点。可是,我们也有极少数同志深受林彪、“四人帮”鼓吹的唯心主义的毒害,不讲实事求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个别的甚至无中生有,造谣生事,蛊惑人心,这是一种极其恶劣的作风。
江渭清同志说: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还要求我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成绩不夸大,错误不隐瞒,不能弄虚作假,对客观事物作歪曲的反映。说假话的人,是不老实的人。如果不改,一害人民,二害自己,终究是要被揭穿和垮台的。
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是要坚持一切通过调查研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的重要体现。不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不能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毛主席所一贯大力提倡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也遭到了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我们应当花极大的力气,把调查研究之风大大地兴起来。
江渭清同志在讲话中还指出,在江西一些地方,还有少数同志的精神状态,同新时期的总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他说:我们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于客观实际。而今天的客观实际就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要安定团结,国家要兴旺发达,四个现代化要加快步伐。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情绪,任何只为个人、派别和山头而营私的行为,都是违背这样的客观实际的,因而是十分有害的。
江渭清同志说:坚持实事求是,是同群众路线一致的。我们所说的实践,是亿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要使我们的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就必须依靠群众的经验和智慧。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样才能保证认识路线的正确。林彪、“四人帮”鼓吹“天才论”,把他们自己当作英雄豪杰,而把群众看作“群氓”。极少数同志受了林彪、“四人帮”那套思想作风的严重影响,称王称霸,独断专行,个人凌驾党组织之上,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更是不放在眼里。在他们压制民主、破坏民主集中制的时候,也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遭到粗暴地践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执行民主集中制。在党的和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中,都要严格执行“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让人们敢于讲话。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中,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才能真正得到发扬。
江渭清同志最后说,学风问题、作风问题,归根到底,是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无产阶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除了彻底解放全人类这个根本利益外,别无所私,别无所求。它同其他阶级根本不一样,可以不受阶级私利、阶级偏见的影响,而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种鲜明的阶级本性、阶级特点,集中在它的先锋队也就是共产党身上,就表现为无产阶级党性。所以,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党性的表现。
坚持无产阶级党性的人,就能坚持实事求是,为捍卫真理,修正错误,没有什么个人得失不可抛开。而搞资产阶级派别的人,为了派性和山头的利益,总是千方百计掩盖错误,互相包庇,这怎么能坚持实事求是呢?所以,资产阶级派性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一大妨碍。资产阶级派性不消除,无产阶级党性不增强,党的实事求是作风就难以坚持和发扬。
坚持实事求是,要敢字当头。敢于实事求是,这也是无产阶级党性的表现。自己错了,不护短,不遮丑,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对于错误的倾向,敢于揭露,敢于开展原则性的斗争。对于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敢于冲破;对于搞乱了的思想、理论、路线是非,敢于拨乱反正,而不怕冒风险。这就是无产阶级彻底的无私无畏的唯物主义精神。


第2版()
专栏:

淮北种麦大有潜力
本报记者 许仲英
淮北是我国要建设的十二个商品粮基地之一。记者最近走访了淮北十多个县,看到淮北的确是个好地方,粮食生产的潜力很大。
淮北,主要指安徽省的阜阳和宿县两个地区。它南临淮河,北达黄河故道,东濒洪泽湖,西连豫东平原。三万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除几个小山头和一些低丘陵,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有耕地三千三百多万亩,人口一千六百多万。
淮北是一个盛产粮食的地方。俗话说:“江淮熟,天下足”。据历史记载,三国时代和唐宋时期,淮北都是重要的产粮基地。早先淮北还有许多湖泊,水产也很丰富。从宋朝开始,黄河屡向淮河流域泛滥,渐渐淤平了湖泊水系,淮北遂成了黄淮洪水常常漫淹的灾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花园口再次决开黄河,黄洪又横流淮北八年之久,使这里成了我国现代最大的水灾区。解放以后,淮北人民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挖河开沟,修堤筑坝,基本上解决了洪涝灾害,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经常吃救济粮的灾区变为一年能向国家提供十亿斤商品粮的产粮区。
淮北的自然气候兼有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利和弊。利者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弊者易旱又易涝,上半年多旱,下半年多涝,但是旱轻于北方,涝又轻于南方。
根据这个特点,淮北特别适宜多种小麦。小麦是抗旱性能较强的粮食作物。秋播夏收,既能抵御上半年的旱,又能躲避下半年的雨涝,最能趋利避害。群众说淮北“十麦九收”,“以麦促秋,全年丰收”。建国二十八年来的实践证明,淮北多种小麦最有利,也最有把握。
建国初期淮北的小麦产量很低,那时亩产几十斤、一百多斤就不错了。最近这几年每个县都出现了亩产七八百斤的生产队,大多数生产队都有七八百斤乃至上千斤的高产田块,积累了小麦高产的丰富经验。
今年安徽省委提出,淮北要集中力量主攻小麦。首先把小麦种好,提高产量,作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开端。这个主攻方向是对的。现在淮北的小麦平均亩产还不足二百斤,不必说今后还要扩大种植面积,单说把现有的一千八百万亩小麦的亩产提高到四百斤的水平,就可增产四十亿斤,一年就能向国家提供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五十亿斤。
前几年,淮北就提出了提高小麦产量的口号,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小麦的产量并没有提高多少。为什么?经过揭批“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人们看得清楚了。“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一方面高喊扩大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产量,另一方面又瞎指挥,说假话,搞浮夸,先征购后算帐,从各方面挤社员的小麦口粮。社员年年辛辛苦苦种小麦,到头来却吃不上小麦,他们说:“麦是闺女秋是儿,红芋才是贴心人”。道理简单得很,吃白面馍和吃红芋片,生产劲头是不一样的,小麦产量上不去,种植面积又逐年缩小了。
“四人帮”破坏国家利益同群众利益一致的原则,否定农民的利益,不但影响了群众种小麦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破坏农村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破坏社会主义农业。安徽省委经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在今年夏初发出了关于小麦免征起点的通知,规定麦收以后除去种籽和饲料粮,人均不足七十五斤小麦口粮的生产队免予征购;生产小麦多的生产队,可以给社员多分小麦口粮。政策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淮北今年遭到六十年未遇的大旱,沟塘干涸,河渠断流,但是由于千百万群众起来积极抗旱,加强田间管理,小麦仍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二十。分配小麦口粮的时候,普遍执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主攻小麦的积极性。
淮北有句俗话:“以肥攻麦,小麦增产。”许多事实也说明,那些从不吃肥,或很少吃肥的土地,一旦吃饱了肥,产量就不是提高百分之几,百分之几十,而是成倍地往上跳。要想大幅度地提高小麦产量,必须千方百计把肥料搞上去。
肥料不外乎化肥和农家肥。化肥,生产队自己不能造,不能掌握主动权。可是,搞农家肥,淮北的有利条件很多,路子很宽。比如养猪、养大牲畜积肥的条件就很优越。淮北耕地多,可以划出一部分做饲料地,还可以用红芋做粉,解决猪和牲畜的饲料。再如每个生产队都可以在村边或田头多挖积肥池,沤土杂肥;这样既可以就地取材,又节省运输力。人少地多的生产队也可以种绿肥。宿县平安大队人少地多,种了绿肥以后,小麦产量达到人均千斤。许多生产队的经验说明,群众搞农家肥的办法很多,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和落实经济政策。那里按劳分配的原则贯彻得好,那里群众积肥就搞得好。
“麦喜胎里富”。淮北地区如果把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调动起来的群众的积极性,及时引导到解决当前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上去,把肥料问题当做一项基本建设抓起来,做到多施肥,施好肥,那么可以预计,小麦产量在几年之内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淮北地区在建设商品粮基地的道路上,就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第2版()
专栏:

“骏马”奔驰
——访宁夏贺兰山新兴工业区
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它的主峰海拔三千五百多米。在蒙古语中,“贺兰”是“骏马”的意思。可是,在解放前的千百年中,这匹塞上“骏马”一直在沉睡着。大自然赋予它的丰富宝藏,得不到开发利用,而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却给这里留下衰败凄凉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贺兰山这匹沉睡的“骏马”才苏醒、奔腾起来。一九五九年十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群英大会上接见了来自宁夏贺兰山区的矿工代表,亲切地说:毛主席对少数民族地区非常关怀。你们一定要努力发展煤炭事业,努力工作,把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搞上去。四年以后,董必武同志来到宁夏视察工作,登上贺兰山,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兹山蕴宝藏,开发那敢误”的诗句。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成为鼓舞各族职工开发、建设贺兰山区的巨大动力。从一九五八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二十年里,这里煤炭、机械、冶金、电力、化学、电子、建材、纺织、皮革、造纸、食品等各种工业相继建立,蓬勃发展。一个北起“塞上煤城”石咀山市,南到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中卫县,长达四百多里的新兴工业区形成了。
在贺兰山北部,一座东起滔滔黄河、西临茫茫阿拉善左旗草原的天然煤炭宝库被打开了。这就是我国西北重要的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据统计,目前这里的原煤产量比一九五八年增长了二十四倍。
昔日贺兰山下,是有名的“风狂天际吼,沙飞人烟稀”的风沙线。而今这里机械工业迅速发展。现在,这里的机械工业总产值比自治区成立时大约增长了六七十倍。
当夕阳的余辉从奔腾而下的黄河波涛中渐渐消失的时候,沸腾的贺兰山亮起了一片灿烂的灯火。望着这不夜的景色,不禁使人回想起解放前的宁夏。那时,只是在银川,才有一个专为地方军阀马鸿逵服务的小电灯公司,一台几十千瓦的发电机,还是德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老古董。而现在,一个电力网在贺兰山区基本形成,现在一天的发电量几乎等于二十年前一年的发电量。
贺兰山区的开发、建设,也受到了刘少奇、林彪和“四人帮”的严重干扰破坏。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同宁夏当地各族职工一起,迎着阶级斗争的疾风暴雨前进,用艰苦的劳动改变了贺兰山区的面貌。
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先树立起来的大庆式企业之一石炭井三矿,是一个压不倒、摧不垮的英雄矿山。在“四人帮”横行、是非颠倒的日子里,有些人把他们污蔑为“死水一潭”、“只看煤炭堆成山,不管路线偏不偏”,硬说他们的“经验是吹的,成绩是修正主义管、卡、压的产物”。那些人提出“踢开党委闹革命”,“要建立没有规章制度的企业”,还直接写信给“四人帮”,告矿党委的状。
风狂浪恶何所惧!矿党委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不动摇,做到了领导班子不散,职工队伍不乱,规章制度不丢,革命、生产不断。一九七六年斗争更激烈了,有人扬言要“砸烂考勤室”,矿党委针锋相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了全矿的考勤制度和其它管理制度。当时铁路处于半瘫痪状态,采出的煤运不出去,需要的坑木等物资运不进来,生产面临着严重威胁。矿党委带领全矿职工努力奋斗,终于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原煤生产计划。
“四人帮”的彻底覆灭,揭开了宁夏工业发展的新的一页。
在紧张施工的石咀山发电厂扩建工地,记者访问了电力工业战线的一位老战士、电厂的党委书记毕聚德。
毕聚德今年六十四岁。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在延安和电打上了交道。解放战争初期,他和一些同志抬着机器行军,跟随伟大领袖毛主席转战陕北。全国解放了,他按照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背包一背,来到了宁夏。一九五八年,他带着建设自治区第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的任务来到了石咀山。二十年来,这个厂经过三次扩建,发电能力增长了十三倍,他一直战斗在这个岗位上。目前,他担负着电厂第四期扩建工程的指挥任务。他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新长征开始了。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贺兰山区有更多更大的“塞上明珠”等待着我们兴建呵!这话表达了贺兰山区各族生产建设者的共同心愿。
贺兰山区另一个喜人的变化,是一批多年的后进企业大踏步地赶了上来。大武口洗煤厂就是其中的一个。前几年,这个厂被“四人帮”那一套假左真右的反动思潮糟踏得不象样子,工厂成了名副其实的“重灾户”。在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中,一场紧密联系实际,狠批假左真右的战斗打响了。这个“重灾户”翻身了。今年全厂职工只用四个月就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任务,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第一次甩掉了亏损的帽子。职工们高兴地说:狠批了“四人帮”的假左真右,搬掉了新长征路上的大石头,洗煤厂要大显身手了!
战斗在贺兰山区的各族英雄儿女,正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满怀信心地建设着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记者 姬秉明 吴文彪
(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解放前的宁夏,只是在银川有一台几十千瓦的发电机。而现在,一个电力网已在贺兰山区基本形成。这是宁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石咀山电厂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新发现十八篇鲁迅文稿
新华社北京九月二十八日电 鲁迅研究室最近在编辑《鲁迅手稿全集》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十八篇未发表过的文稿。
这次发现的文稿,都是鲁迅先生在辑录、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时所写的序言、后记、说明、考证等。
《谢承后汉书》是早在宋代就已失传的一部史书。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四年,鲁迅先生对照前人辑录的各种版本,翻阅多种类书,先后四次进行辑录和校勘工作,分别写下了《姚辑本〈谢氏后汉书补逸〉抄录说明》、《汪辑本〈谢承后汉书〉抄录说明》、《汪辑本〈谢承后汉书〉校记》和《〈谢承后汉书〉六卷本序》等文章(其中“六卷本序”已收入唐弢编《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中)。一九一三年,鲁迅又先后辑录校勘了《谢沈后汉书》和《虞预晋书》,并分别写了序言。
新发现的文稿中,还有《〈范子计然〉序》、《〈魏子〉序》、《〈任子〉序》、《〈志林〉序》、《〈广林〉序》、《〈墨经正文〉重阅后记》、《〈遂初堂书目〉抄校说明》等。这些文稿阐述了有关古籍的演变、辑录校勘的过程,以及整理这些古籍的意义等问题。手稿字迹清晰工整,各篇分别和辑录抄校的古籍正文写在一起,又经鲁迅亲手分订成册。
此外,还有《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徐法智墓志考》、《郑季宣残碑考》、《会稽禹庙窆石考》、《□肱墓志考》和《□肱墓志考未完稿》等六篇,是鲁迅先生对古代墓志、碑文的考证文章。
鲁迅先生在他的伟大的一生中,为整理和研究我国古籍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经过他的辛勤劳动,使一些已经失传或濒于失传的散佚古籍得到了汇集和流传。这次新发现的十八篇文稿,体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