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广大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思想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产品质量提高
本报讯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以揭批“四人帮”为纲,认真整顿企业管理,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今年五月,黑龙江省委命名这个厂为大庆式企业。
厂党委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全厂职工中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一抓到底。今年二月,有一台新产品的床头箱,孔径超差,孔与孔不同心,成了废件。产品设计和质量管理部门主张严格按图纸要求和质量标准办事。而主管生产的科室和车间怕报废了,影响一季度的产量、品种计划,主张扩孔配套后回用。有的领导干部思想上也产生了动摇。这个问题的出现,说明质量第一的思想在一些干部、工人头脑中并没有树牢。厂党委决定废掉这个床头箱,并抓住这个事例,对全厂职工进行了一次质量第一的思想教育。
今年初,一机部在这个厂召开了提高产品质量、整顿企业管理经验交流现场会议之后不久,立车装配车间连续发生了两起欺骗检查员、弄虚作假的事情。厂党委进一步认识到,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是一件长期的、艰苦扎实的工作,不能只抓一阵,一定要抓到底。厂党委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到这个车间,同车间干部一起开会研究,找工人谈心,还在车间职工大会上主动检查了自己过去忽视质量的错误思想和表现。车间干部也都作了自我批评。在领导干部带动下,全车间职工摆出了近五百条忽视产品质量的表现。通过群众性的“查、摆、议、肃”活动,大家都受到了教育,质量第一的思想在广大干部和工人思想中逐步扎下了根。


第2版()
专栏:

上海高压油泵厂开展质量检查活动
依靠群众把好质量关
本报讯 上海高压油泵厂从一九七五年以来,产品连年都是一等品。去年九月,获得一机部授予的“为全局着想,对人民负责”锦旗。今年,油泵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家标准,容积效率和总效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六月,上海市委命名这个厂为大庆式企业。
厂党委认为,抓产品质量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性的质量检查活动。过去,这个厂每月进行一次质量检查,都是由各班组推派技术骨干参加。实际上把一些技术差的同志撇在一边,而质量事故往往就出在这些同志身上。为了使这些同志也提高技术,厂党委改变了做法,由各班组轮流派人参加质量检查活动,效果很好。
有一次,有些搬运工人把经过热处理的一批零件运往加工车间时,一下倒在地上,砸坏了百分之二三十。生产工人就此提出了批评,可是搬运工人却说,我们一直这样干,领导上谁也没有说过这对产品质量有影响。这件事使领导感到,光生产工人重视质量还不够,还要使辅助工人以至后勤、科室人员都懂得自己的工作与保证质量的关系。从此,他们把质量检查月的活动,扩大到辅助工人、科室和后勤人员,使全厂职工都来关心产品质量。


第2版()
专栏:

抚顺钢厂采取有效措施
整顿企业 提高产品质量
抚顺钢厂整顿企业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集中解决“老大难”问题,使产品质量稳步上升。今年上半年钢锭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五,钢材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四三,钢材成材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九点六二,锻材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六,锻材成材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一点六九,轧材成材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九点二三。七月份各项质量指标继续全面超历史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
今年初,整顿质量工作一开始,这个厂就针对“四人帮”破坏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所造成的混乱状况,在党委主持下,制订了确保质量的措施。
首先保证原料的质量。如规定炼钢车间所需的钢铁料必须严格分类,尺寸规格必须合乎要求,否则炼钢车间拒绝收料。原料车间白灰质量是多年没解决的老问题。烧出的白灰是“白脸黑心”,烧不透,严重影响钢的质量。这次发动群众解决这个问题,使白灰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保证了炼钢质量。
其次,加强半成品管理。制订了厂内产品流动签证制度,每道工序都要经过严格签证,作到层层审查、层层把关,不合格的决不送往下道工序。
第三,严格执行出厂标准。根据用户提出的一百六十条意见,制订了四十五条措施。对全厂现行标准进行了全部清理和审查,规定一律按标准执行,保证出厂产品完全合格。为了保证军工用户特殊需要,还做出了七项比规定交货标准还要严格的决定。
第四,提高职工技术操作水平。组织基层干部进行技术操作的学习和考试。对炼钢、轧钢、锻钢班长、压铸专职人员以及全部检查员进行统一考试。凡是不及格的就办训练班,训练合格后再去任职。同时明确规定,这些人员不经厂部批准不准调动工作岗位。这就为提高产品质量打下了可靠基础。
第五,严肃处理质量事故。规定“三不放过”: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不受到教育不放过,不订出措施不放过。三月份,第一炼钢车间铸锭工段一个班长出了质量事故,没有执行“三不放过”规定就回家了。车间发现后,立即把他找了回来。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要为人民办好事
国昌
最近,天津市努力改进早点供应工作,基本上解决了群众吃早点排长队问题;上海市解决了一批职工工作地点离家过远的困难,方便了不少群众。北京市财贸战线也注意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些事情办得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关心群众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我们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我们既要为群众谋长远利益,也要为群众谋眼前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但是,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当把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正如毛主席所教导的,我们要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使广大群众“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使广大群众“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全国人民鼓起更大的干劲,付出极大的努力,争时间,抢速度,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但是,不把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安排好,不切实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群众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干快上就要受到影响。特别应该看到,全国解放近三十年了,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提高了许多倍。但是,总的说来,现在毕竟还是低标准。近几年,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群众生活问题很多。就拿城市来说,有些地方居民住房十分拥挤;有些地方蔬菜供应不足;有些地方商业网点较少,服务质量下降;有的职工工作地点离家过远,加上公共交通拥挤,每天在路上要费几个小时;有的城市卫生情况很差,社会治安不好。凡此种种,迫切需要各级党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倘若不解决这些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健康、休息乃至安全的问题,群众有后顾之忧,怎么能够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生产和工作中去呢?
“四人帮”推行假左真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疯狂反对我们党关心群众生活。他们叫嚷“八亿人民生活苦点没关系”,把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诬蔑为搞“小恩小惠”,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攻击为“物质刺激”、“福利主义”。在他们的毒害下,我们的一些干部滋长了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坏作风;有些同志则慑于“四人帮”的帽子和棍子,对群众生活问题想抓而不敢抓。有一些同志不仅不关心群众生活,反而搞特殊化,侵犯群众利益,作官当老爷,严重地脱离了群众。我们党关心群众生活的优良传统遭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十分关心群众生活,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群众生活。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亲自动手,调查研究,为群众解决了一些生活问题。广大群众从这里看到了党的传统作风在恢复,受到很大的鼓舞。
但是,也有一些同志至今对解决群众实际生活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对群众的切身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充耳不闻。有时虽然也在嘴边挂一句“要关心群众生活”,却拿不出一点实际行动,不愿替群众办几件好事。当广大群众对此提出批评,表示不满时,他们便搬出种种遁词抵挡,什么“工作忙,顾不上”啦,“没钱、没物,无法解决”啦,如此等等。
“工作忙,顾不上”吗?关心群众生活也是工作。毛主席早就规定组织群众生活是干部的一大任务,指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可见,不组织好群众生活,就是没有完成任务,就是失职。实际上,群众生活不搞好,其他工作和生产也往往上不去。
“没钱、没物,无法解决”吗?论条件,战争年代比现在差得多。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党的干部能够关心群众痛痒,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现在怎么能够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呢?再说,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固然需要一些钱和物;但是,有许多事情,不花钱或少花钱也是可以办到的。
是不是关心群众生活,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归根结底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如果我们同群众血肉相连,对群众的疾苦深有感受,那么,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一时不可能解决得十分完善,也会尽力去减少群众的困难,并积极创造条件求得进一步的解决。如果对群众缺乏感情,沾染了官僚主义的坏作风,那么,他就不可能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党的十一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各级领导任何时候都要关心群众疾苦,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我们要响应华主席的号召,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一些问题,切切实实为群众做几件好事,并且长期坚持做下去。


第2版()
专栏:

让青山常在 为儿孙造福
——大兴安岭林区访问记
以“绿色宝库”闻名的大兴安岭,象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祖国东北的边疆。挺拔的青松和秀丽的白桦,把绵延起伏的群山变成了壮观的林海。在大兴安岭十三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森林的覆被率约为百分之五十七,森林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大兴安岭的主要林区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开发。经过广大职工十多年的埋头苦干,这里的面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从嫩江北上的铁路线深入千里翠岗。十二个林业局的七十二个林场,从呼伦贝尔草原到松嫩平原的边沿分布到黑龙江畔。有几十万林业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在昔日人迹罕见的密林深处安家落户,建设起了星罗棋布的居民点,每年向祖国献出数百万立方米的木材。
但是,大兴安岭林区开发的现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若干年的采伐之后,这里的林海会不会消失,青山能不能常在?大兴安岭今后将为我们的儿孙造福,还是造孽?
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
记者在大兴安岭的一些见闻表明,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它的紧迫意义。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林业部门重采轻造的错误作法、森林火灾以及在采伐过程中造成的浪费,使森林资源面临着威胁。
由于历史原因和林彪、“四人帮”刮起的无政府主义妖风的影响,大兴安岭林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比较混乱,重采轻造的现象严重。一些“老林业”说,人们过去一度过的是“游牧生活”,执行的是“蝗虫政策”:上好山,采好树,采完就跑。这样,森林资源不但谈不上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浪费很大,还严重影响了及时对森林进行更新抚育。据统计,大兴安岭自开发以来,由于部分木材砍伐后丢在山上没有运下来,把好木材当作燃料烧掉和山火频繁,国家每生产一立方米木材,实际上要消耗掉近三立方米的森林资源。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祖先经过多少年积蓄留给我们的这个绿色宝库将逐渐枯竭。而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还有使整个林区变成沙漠或草原的危险。大自然已经发出了警告。人们说,大兴安岭开发初期七级风也不扬尘,而现在,有些地方三、四级风就飞沙了。可以想象,黑龙江省的粮仓松嫩平原和我国最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一旦失去大兴安岭的森林这个屏障,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灾难性后果!
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森林资源都是破坏容易恢复难。我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就是前车之鉴。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曾经指示对森林采伐要做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告诫林业部门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这是何等有远见,又是何等切合大兴安岭林业以至我国整个林业的实际啊!
林业生产上的一项新鲜经验
要扭转这种破坏和浪费林业资源的状况,就要改变林业职工的“游牧生活”,打倒采伐方法上的“蝗虫政策”,把培育森林资源和采伐利用木材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林业生产由重采轻造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许多“老林业”认为,在大兴安岭森林天然更新能力强、幼壮林多的地区,推广新林林业局塔源林场创造的“采(采伐)育(抚育)用(综合利用)统筹作业法”,对实现这一转变有重要意义。
塔源林场经营着十三万公顷林地。一九六七年投产后,职工们也是上好山,采好树,只采不育,结果到一九七二年的六年里,每年要“吃”掉四千公顷林地。山头上好树伐光,该伐的老树、坏树反而留下了。树倒时要压坏一片;集材时拖拉机满山爬,履带下幼树就象割倒的草。同时,搞抚育工作和清理伐区剩余物的又是另一套人马,同采伐常常衔接不上。
一九七二年冬,一个拖拉机手首先想到一种新的作业法:在山头上规划好供拖拉机行走的集材道,先把道上的树采集下山,让拖拉机不再满山爬,然后采集伐区的树。油锯手们接着走出第二步,对伐区的树实行“五采五留”:采老留小,采坏留好,采阔叶树留针叶树,采弯留直,采密留稀。放树时用一根支杆准确控制树倒的方向,不让压坏、碰坏母树幼树。一个拖拉包车组,集材时抽空主动收集伐区剩余物,抚育幼林,又走出了第三步……。
林场党委认真总结了群众创造的这些经验,决定把采伐、营林、清理伐区可供综合利用的剩余物这原来由三套人马各自完成的三项工作,由统筹组成的一个工作班来完成。他们发展了群众的经验,订出了“采育用统筹作业法”的详细规则,规定采伐前要先根据森林调查资料对伐区作出规划,画出蓝图。图上,根据伐区木材的总蓄积量规定可采量和保留量,根据森林生长情况规定采伐和抚育方法,并规划好集材道。采伐时要按照图纸作业,实行“五采五留”。营林工人跟上采伐工清除杂草灌木和生长过密的小树,促进森林自然更新,同时把枝丫、小杆堆集一起,让拖拉机、运材车带到山下的综合利用工厂去。林场最后对照图纸对伐区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的要返工重来,力求做到采得合理,集得干净,育得及时,清得彻底。这样,采伐后留下的是一片生气蓬勃的幼壮林。
采取这种方法,全塔源林场的木材年产量在增长百分之十六的情况下,生产工人还可减少百分之十二。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由于采留得当,林子疏密适度,每亩林木每年的生长量可比自然生长量提高百分之六十二。这就不但保护了森林资源,而且可以大大缩短轮伐期,使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有了可靠的保证。
在塔源林场,记者看了两座不同的山头。一座是一九六八年他们按照老套套采伐的,山上象样的大树都被砍得差不多了,留下的一些树歪歪斜斜,这一堆那一簇,地上枯木纵横,杂草丛生,有一处山坡已经草原化,整个林地杂乱无章。对面一座山头是近期按照“采育用统筹作业法”采伐的,上层全是粗细相似的壮龄落叶松,间隔密度适宜,灿烂的阳光透过树梢疏疏落落地照射在分布均匀的一棵棵小树上。整个林地通风透光,整齐美观,生气蓬勃。两座山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改变“游牧生活”,塔源林场正在试验让职工象农民经营农田那样来经营山林。他们把原来的采伐工段变成经营林场,职工和家属都上山定居,固定管理一两万公顷的林地。这些山林今后怎样采伐、抚育、造林和防火,怎样实现轮伐,都由经营林场统筹安排。记者看了两个经营林场的定居点:在靠近公路的小山腰部盖起了虽然简陋但整齐而实用的几排房子。定居点里办起了学校,只有一个教室,有十几名刚上学的孩子,由林场抽调一、二个青年工人当教员,商店和粮店、食堂也办起来了。附近的塑料大棚里,长着集体种的绿油油的黄瓜和芹菜。集体还养了猪。创业初期,条件当然艰苦些,但这样职工们就有了长期打算,生活上也方便了。
今天,大兴安岭林区正在推广塔源的采育用统筹作业经验,但学得好的是少数,办了经营林场的为数就更少。要让塔源的鲜花开遍大兴安岭翠绿色的深谷,还要作艰苦的努力。
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到大兴安岭走一趟就可以感到,在保护、节约和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方面,除了采伐方法上的改革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大兴安岭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强,但人工造林却成活率不高。怎样掌握人工造林的规律,大规模地营造人工林,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林区到哪里都可以发现,一棵棵运到山外就可派大用场的大树,竟然被人们挥动利斧劈成一堆堆的柈子,用来取暖做饭。一年七个月的热炕,一天三顿饭,每人每年总要烧掉三、四立方米的好木材。据统计,一个林业局每年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产量在自己的炕洞里烧成了灰。
林区的“烧柴革命”刻不容缓。塔源林场体会到了这一点,这几年陆续改革了炉灶、暖炕,办起了烧柴供应站,向职工们供应枝丫、树皮、锯末、树棍,禁止烧好材。当前,这在林区无疑极有意义。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木材综合利用的发展和林区人口的增加,林区的取暖、做饭,还要靠其它办法来解决,例如烧煤。
塔源的统筹作业法,包括了木材的综合利用。记者看到,他们把那些不够外运标准的木材和精枝丫,用来做桌椅板凳和锅盖、擀面杖,有的切成片供应了造纸厂。但是,无论是塔源林场还是整个大兴安岭,木材综合利用的门路不广,水平也低。结构简单的枝丫切片机,在整个大兴安岭还不多见,而从全国来说,造纸原料又是多么缺乏!林产化学工业更是个空白。还有许多山产品没有经营起来。守着这么大的林区,认真说来,该有多少综合利用的事业可办!
森林火灾是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个突出问题。林区的人们对怎样真正有效地防止森林火灾,并且使救火手段现代化,极为关心。他们认为,这些问题不解决,保护森林资源就难以落实。
这几年职工家属们在林区种了点地,主要是为了解决吃菜问题。但人们怀疑,如果毁林种粮,对保护森林资源是否有利?当然,利用沟塘空地种点农作物尤其是蔬菜,是值得提倡的。
对这些问题,大兴安岭有许多人正在探索。人们衷心希望大兴安岭的林业永远繁荣兴旺,为我们的儿孙后代作出贡献,衷心希望周总理关于“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遗愿,一定会实现。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