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发展中国家代表在联合国贸发理事会会议上发言
迅速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
我代表揭露苏联打着“友好合作”幌子掠夺第三世界国家资源
新华社日内瓦九月十七日电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理事会第十八届会议于八月二十九日至九月十七日在日内瓦举行。
在这届会议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强烈要求迅速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他们指出,商品综合方案的实施是当前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步骤。他们要求早日恢复共同基金的谈判和使单项商品的谈判取得进展。
哥伦比亚代表哈拉米略代表“七十七国集团”在会上发言。他说:“自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第四届会议以来,由于主要工业化国家采取有害的经济政策,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他说:“只有在就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取得一致的原则基础上,对现存的经济关系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改革,才能解决这种危机。”
贸发会议秘书长科里亚在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在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贸易以及技术、货币、金融等方面进行根本改革。
中国代表安致远在发言中说,目前,“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继续恶化,出口收入的购买力不断下降,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和货币动荡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少损失。它们日益加强的保护主义措施,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市场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改革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仍是当务之急”。
他谴责两个超级大国顽固坚持不许触动旧的经济秩序。他说:“它们有时也不得不在口头上用‘新秩序’装点自己,但从提法到内容都是以它们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正义要求置若罔闻。”他还揭露苏联打着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的幌子,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资源的罪恶行径。
理事会还通过了有关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对那些最不发达国家采取特别措施等决议。理事会还决定今年十一月十四日在日内瓦恢复去年十二月中断的共同基金谈判会议。
会议还通过了明年五月份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五届贸易和发展会议的临时日程。


第6版()
专栏:

北约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发表讲话指出
苏联海军力量的增长超过北约
北约在西德举行军事演习改善防御能力
新华社布鲁塞尔九月二十一日电 据《大西洋新闻》报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艾萨克·基德上将最近在布鲁塞尔发表讲话,要求人们警惕苏联海军力量的增长和注意防止盟军机动灵活性的减弱。
他在向北约组织防务计划委员会的成员作关于北大西洋联盟海军情况的报告时说:“我们已经让
(苏联和北约的海军配置之间的)差距超过了技术本身所能弥补的程度。数量的因素(即舰只数量)是至关紧要的。”
基德提醒防务委员会注意,北大西洋联盟可能正在失去它在对付某一种威胁的能力方面的机动性。他指出:“苏联海军已经成年。它是有能力的、自信的和富于冒险性的。它能够在北约组织地区外面封锁住北约组织各国的军队,从而减少北大西洋联盟的机动性。”
他说:“一些年来,骆驼已经把它的鼻子、脑袋、然后是驼峰伸进了我的帐篷,现在我开始怀疑是否还有我立足之地!”
新华社波恩九月十九日电 来自五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大约六万名官兵,九月十九日在西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太因州开始了为期四天的演习。这是北约组织在今年秋天举行的一系列演习中最大的一次。
这次代号为“勇卫”的演习,是为了改善北约在西德北部和日德兰半岛的防御能力。北约军事专家指出,这一地区控制着波罗的海的出口,是华沙条约组织可能进攻的首要目标之一。北约在这一地区的陆军部队司令、丹麦中将托尔森九月十一日在一次谈话中强调,“勇卫”演习是要清楚地表明,北约组织有决心击退一切进攻,保卫这一地区。
九月十八日,北约组织在西德还开始了另外三个大规模演习——在西德北部举行的有荷兰、美国和西德部队二万六千人参加的一次陆军演习,在西德南部举行的有西德部队四万人和两千六百辆坦克参加的另一次陆军演习,和美国、加拿大、西德、比利时、英国、荷兰联合空军部队举行的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演习。
这两天在西德开始的这些军事演习,都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今年秋季举行的代号为“秋季熔炉”的一系列演习的一部分。北约人士指出,苏联对这些演习怀有“极大兴趣”。据报道,在最近的一次海上演习中,苏联出动了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和大批情报船只进行跟踪监视,并放下橡皮艇搜集北约军舰上扔掉的垃圾以进行“分析”。


第6版()
专栏:

苏联进行今年第十一次地下核试验
新华社北京九月二十一日电 斯德哥尔摩消息:据瑞典哈格福尔斯国防观察所宣布,九月二十日上午六点零三分苏联在西西伯利亚的塞米巴拉金试验场进行了今年以来的第十一次地下核爆炸。
这次爆炸的强度相当于里氏震级表上的四点七级。


第6版()
专栏: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委员谴责苏联航运扩张
新华社巴黎九月十二日电 据《费加罗报》九月十二日报道,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委员理查德·伯克十一日在布鲁塞尔的一次讨论欧洲经济共同体海运政策的会议上说,苏联商船队的扩张和削减货运价格兜揽生意的做法,使欧洲航运公司受到严重威胁。他指出,苏联的这种手段是不公正的,是滥用公海自由。
理查德·伯克在会后对记者发表谈话时说,西欧国家同苏联的双边贸易中,几乎有十分之九的货物是由苏联船只运输的。
他认为,凡是共同体确认苏联的竞争是不可接受的时候,共同体就应该采取反措施。
据宣布,欧洲共同体部长理事会已经决定,从一九七九年初起,要对欧洲共同体同第三国的海运贸易进行控制,必要时将采取反措施。


第6版()
专栏:

发展第二和第三世界关系 抵制超级大国的经济渗透
“洛美协定”成员国开始谈判新协定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九月十八日电 欧洲经济共同体九国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五十三国关于签订一项新的接替“洛美协定”的协定的谈判,九月十八日开始在布鲁塞尔进入实质性讨论。
谈判是大使级的,谈判的正式开始仪式已经在七月二十四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从十八日起,双方开始具体讨论新协定的内容。
洛美协定是一九七五年二月底由欧洲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四十六个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的。这个协定的签订是西欧国家采用“对话”而不是“对抗”方式来调整同第三世界关系的一个成果,也是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关系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洛美协定签订以来,双方的经济贸易关系发展很快。这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抵制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经济渗透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对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来说,也保持和扩大了原料供应和商品市场,这对它们也是有利的。
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历来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传统的原料供应地和重要的商品市场,目前,共同体各国的工业原料中有百分之十四点五需要从这些地区供应,例如共同体所需要的百分之五十五以上的铝土,百分之五十的铜矿石,百分之三十的锰,以及数量很大的原木、锡、铁矿石、磷等都来自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共同体各国所消费的某些农产品中,如百分之八十的花生油,百分之四十的咖啡也都来自这些地区。另一方面,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进口的商品中,有百分之四十来自共同体国家。
“洛美协定”签订以来,双方基本上还是满意的。从贸易方面说,一九七七年双方贸易总额已达二百四十九亿二千万欧洲计算单位(约合三百亿美元),双方进出口基本平衡,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方面略有盈余。一九七七年的贸易额比协定签订以前的一九七四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在财政合作方面,到今年七月初,欧洲经济共同体已经向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提供了十二亿五千万欧洲计算单位(约合十五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其中百分之七十三为无偿补贴。援助项目达二百多个,平均每个国家有四五个项目。
目前执行的“洛美协定”将于一九八零年三月一日到期,根据协定规定,新协定的谈判应在到期前十八个月开始。现在,具体谈判刚开始,双方的观点还没有完全摊开来,但是,双方对新协定的基本立场却已经透露出一些来。共同体方面主张新协定只需要在现行的“洛美协定”的基础上作一些调整和改进,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方面则主张在保持“洛美协定”中的一切积极条款以外,同时还应“本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精神”,签订一项“具有八十年代特点”的新型协定,而不能仅仅对现协定进行一些修修补补。


第6版()
专栏:

促进阿拉伯和非洲合作 增强抗击侵略的能力
沙特阿拉伯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据新华社北京九月二十一日电 沙特阿拉伯近年来向第三世界许多国家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
据利雅得《阿拉伯半岛》周刊报道,沙特阿拉伯仅一九七七年就向阿拉伯和第三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提供了六十六亿三千万美元的援助,占它全年石油收入的百分之十六点五五。
沙特阿拉伯盛产石油,但在七十年代以前,石油财富遭到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收入甚微。七十年代以来,沙特阿拉伯和石油输出国组织其他成员国一道,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支援下,为保卫石油权益进行了坚决斗争,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特别是一九七三年中东战争期间,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阿拉伯产油国,使用“石油武器”,沉重地打击了以色列侵略者及其支持者,获得了决定自己油价的权利,使极不合理的油价提高了三倍。一九七○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不过十二亿美元,一九七四年猛增到二百二十五亿美元,到一九七七年达四百亿美元左右,为一九七○年的三十三倍多,而同期它的石油产量只增加了不到三倍。
石油收入的激增,为沙特阿拉伯发展国民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为援助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据沙特财政部的统计,一九七二年这个国家的各种对外援助总额为二亿二千万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点七;一九七四年上升为四十亿美元,百分比上升到十二点四;一九七五年达五十六亿美元,百分比为十三点八。近三年来,各种对外援助的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据报道,沙特阿拉伯的对外经济援助,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军事和战略援助,对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前线国家给予了大量财政援助,增强了这些国家抗击以色列侵略者的能力;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每年都给予大量的赠款。当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遭到自称为它们的“天然盟友”的超级大国的欺压时,沙特阿拉伯都给了适时的经济支援。
二是向亚非拉许多国家提供贷款,援助这些国家的建设项目。据《中东经济文摘》报道,到今年五月底,沙特发展基金组织已向三大洲的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四十多笔贷款,总额达十五亿美元。这些国家和地区受援助的项目包括工业、农业、水利、电力、交通、教育等许多方面。
三是给予一些遭到自然灾害的国家以无偿赠款,或给予一些伊斯兰国家以文化和宗教事业的捐款。
四是参加一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组织,间接地援助有关的第三世界国家。
一九七七年三月,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非洲国家首脑会上,由沙特阿拉伯带头,有四个阿拉伯产油国给有困难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以十五亿美元的援助,七个阿拉伯国家决定对非洲解放组织提供总额为一千一百万美元的财政援助,对促进阿拉伯—非洲合作和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起了有益作用。


第6版()
专栏:经济札记

进退两难
谷津
负责管理美国全国金融和银行业务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米勒和被美国称为国际货币权威的伯恩斯,最近先后发表讲话,要求火速制止美国物价的迅猛上涨。米勒的警告是,如果不对目前美国的通货膨胀加以控制,“就可能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伯恩斯也认为,通货膨胀已成为当前美国的“头号问题”,是“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也是“保卫美元的关键”。他要求采取更彻底的办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米勒和伯恩斯的上述警告不是没有根据的。从历次经济危机所表现的规律来看,通货膨胀的加剧已成为经济危机的前导。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迅猛上涨,一方面会严重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又促使工厂企业为追求高物价带来的利润而竭力增加投资,盲目扩大生产。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形加剧,从而为制造庞大的失业队伍和爆发严重的
“生产过剩”危机创造条件。美国当前的经济正是处于通货膨胀加剧、企业投资增加而市场销售量却在下降、工业生产放慢或停滞的不利情况之中,这就难怪掌管钱柜的总管们要大鸣警报了。
今年上半年,美国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年率超过百分之十。到六月底为止的三个月中,上涨幅度甚至高达百分之十一点四。上涨速度之快,是一九七四年以来所没有的。但是,与此同时,年初的经济下降和严重的失业现象又使卡特政府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遏制通货膨胀,而是更多地强调为呆滞的经济打强心针。它扩大各种公共开支,使联邦政府预算赤字超过五百亿美元。这使通货膨胀的发展更难遏制。
正是在食品、住房、医药、燃料和钢铁的价格飞涨,全国舆论哗然之后,卡特总统在四月十一日不得不发表一项反通货膨胀的讲话,要求美国企业界和工会采取“自愿克制态度”,务使今年美国物价和工资上升幅度不高于过去两年的平均数。但是这个讲话丝毫无助于缓和物价的涨势,反而使物价涨得更凶了。
为了刺激经济上升,美国政府就使用通货膨胀这个手段;然而,通货膨胀的加剧,又必然会诱发新的经济衰退的到来。
在物价进一步猛涨下,今年上半年美国的经济似乎也出现了一些起色:按年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第一季度的下降百分之零点六转为第二季度的上升百分之八。工厂企业和建筑业的资本投资增加了,大公司的利润也有很大好转。显然,卡特政府半年来冒着通货膨胀的风险,使用刺激经济的各种手段来推动经济加快发展速度,确实费了一番心机。
可是,从七月开始,突然出现了一系列预兆不祥的经济指数。在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影响下,市场上的售货总额减少了,华尔街的股票价格一蹶不振了,工厂订货出现连续两个月下降……。于是可能出现经济危机和更多失业大军的议论也就多了起来。为了安定人心,八月底白宫新闻秘书鲍威尔只好硬着头皮出来发表讲话,承认下半年美国经济发展将放慢,同时矢口否认已出现新的经济危机的预兆。
在上半年为经济打了一番强心针以后,卡特政府终于不得不掉过头来向通货膨胀作战了。可是在这方面,它的回旋余地实在太小。要想压低美国目前高达两位数字的通货膨胀并非轻而易举,而是必须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为此,卡特政府必须大大减少联邦政府开支,压缩财政赤字,同时还得提高联邦银行贷款利率,降低货币供应数量的增长速度。这样做势必使美国经济出现一次严重紧缩,并导致一些企业倒闭,失业队伍进一步增大。看来,这是卡特政府所不敢轻易尝试的。
事实上,卡特政府由于担心美国经济出现下降,早在今年一月、五月和七月三次反对联邦储备委员会为遏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提高联邦银行贷款利率的行动。因此,尽管美国物价在猛烈上涨,总统最近也只是宣称要逐步压缩联邦预算开支,并把主要希望寄托于美国的劳资双方能同白宫“自愿合作”等等。而这显然是靠不住的。美国《商业周刊》最近透露,卡特总统已经向一批报刊主编说:“如果我们能够在下半年使通货膨胀率稳定下来或不再上升……我们就算是取得了很大成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上,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附图片)
美国的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加快速度的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