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职责
本报评论员
中央戏剧学院创作、演出的话剧《杨开慧》,成功地塑造了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杨开慧烈士的艺术形象,在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上一次新的尝试,是一个值得祝贺的新成果。
半个多世纪以来,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周总理、朱委员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辉煌胜利。如今,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们要高举毛主席的旗帜,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志,把他们开创的革命事业推向前进。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代,英明领袖华主席号召文艺工作者树立雄心壮志,努力创作反映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反映在我们党领导下,人民革命斗争的战斗历程的优秀作品。通过讴歌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继承光荣传统,发扬革命精神,跟随华主席进行新的长征。完成这个光荣的政治任务,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
林彪、“四人帮”一伙挥舞着“不能给老家伙树碑立传”的大棒,猖狂地封禁和扼杀一大批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反映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和革命回忆录。这是他们阴谋打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罪行的一部分。林彪、“四人帮”的余毒远远没有肃清。例如,现在仍然有人认为,革命历史题材并“不能直接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各种各样需要回答的问题”,因而不能列入“现代革命题材”。按照这种论调,岂不是又回到林彪、“四人帮”假左真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上去了吗?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文艺工作者努力在戏剧舞台上塑造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以及董必武、贺龙、陈毅、罗荣桓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话剧《杨开慧》、《报童》、《西安事变》、《东进!东进!》、《曙光》等,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剧目。深情歌颂周总理的优秀话剧《丹心谱》,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赞扬。文艺工作者艺术上的这一可贵创举和勇敢探索,表达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但是,当前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艺术形象的作品还太少,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要求。同时,塑造革命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是我国文艺创作上的新课题,是一项极其严肃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在艺术创造上,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又要认真谨慎,从严要求。要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要认真解决好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戏剧、电影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同塑造其他艺术形象一样,必须遵循艺术典型化的创作规律,从生活出发,对历史环境和人物性格进行典型概括,允许想象,允许虚构。但由于写的是真人,所以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主要人物的主要历史事迹,不能虚构,不能杜撰。某些虚构的部分必须符合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不顾历史真实,随意虚构和编造是不对的。但是,要求文艺作品事事有实据,人人有原型,字字有出处,跟历史文献或党史讲义一样准确,就不利于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
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虚写还是实写,无论是在关键时刻出场还是处于矛盾冲突的核心,都要解决好形似和神似相结合的问题。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首先要做到形似,外貌、举止、神态要尽量逼真。任何对外部形象不严肃、草率从事都是不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注意内容,注重神似。要尽可能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放在决定历史进程的重要位置上,把他们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不朽功绩,确切、充分、深刻地反映出来,把他们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博大的胸襟,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努力做到形似和神似相结合。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叶副主席的光辉诗句,表达了我们对毛主席,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心情。我们期望文艺工作者群策群力,再接再厉,以更优异的成就,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3版()
专栏:

话剧《杨开慧》观后感
李之华
话剧《杨开慧》最后一个场景: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五采缤纷的礼花化为湘江的景色,一江春水环抱岳峰缓缓北去,江鸟从水面上展翅凌空……
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和杨开慧烈士并肩来到江边,漫步在盛开的梅花丛中。白云从他们头上飞过,江涛在他们脚下泛起。
传来朗诵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下阕的声音:“携来百侣曾游……”乐声中,毛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穿过梅花丛,向我们走来,走来,走来。
观众的心也向毛主席和杨开慧烈士走去,走去,走去。
大幕好象也有知觉,善于体会观众的心情——徐徐地闭上又马上拉开。全场爆发出暴风雨一般的掌声,演员与观众的热情融成一片。剧场里的灯通通亮了,观众还留恋着,依依不肯离去。
走出剧场的大门,舞台幻觉境界的艺术形象还萦绕在脑际,突然一阵清风习习地浸润着温热的肌肤,石阶上闪闪发光的雨水,告诉人们在演出过程当中剧场外面曾经下过一场小小的雷阵雨。呵,是的,在演出之前,观众刚来到剧场门外,看见花荫深处有燕子低飞,黄昏将近的夜空有大块乌云遮住了明月。那时,正是阵雨轻雷欲来未到的时刻;而今雨过天晴,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碧海似的青天之上。眼前的生活实境和脑子里的艺术幻境互相一对照,我恍然意识到——剧中所表现的伟大十年间(1920—1930)一场壮丽的斗争,原来是被集中、概括、凝炼、诗化在演出不到三小时的话剧艺术之中。这本来在“说明书”上早已看到了,现在却好象新发现一样,从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惊异的欣喜。“一场骤雨才过去,十年星火已燎原”。这种伟大的十年间与美丽的三小时的对照;这种漫长的峥嵘岁月与暂短的灿烂火花的对照;这种无比生动丰富的生活源泉与匠心独运的艺术升华的对照;这种生活的美与艺术的美的对照,使我们想到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却绝不可以互相代替,而且,人民群众对于后者的需要是绝对不减于前者的,这从观众刚才的热烈反应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这里应当感谢作者、导演、演员、舞台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长安街旁的林荫道上,洒满了婆娑的树影,月光穿过树叶之间的空隙照射下来,地上的小水洼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清风徐来,偶尔从树上滴下一两颗珍珠般的水点儿。在这空气澄鲜雨后新凉的夜晚,漫步在这林荫道上,谛听着观众的即兴的评论,回味着剧中的诗情——
话剧《杨开慧》的确是一篇“诗剧”,一开幕就诗意盎然,春风扑面。晨雾弥漫的湘江之滨,站立着杨开慧。传来朗诵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上阕的声音“独立寒秋……”她在思考着:“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种有关戏剧主旨的哲理式的发问,一呼一应,在戏的结尾朗诵同一诗词下阕中得到了回答。是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人民群众,是主宰大地沉浮的革命力量写成了这一首壮丽的诗篇。
戏剧的动作是以杨开慧一生革命斗争生活为主要贯串线的。这一曲悲壮的革命交响诗,有一个运用“比、兴”手法而富有诗意的乐音不断出现——那就是象征性的“火”的旋律。由毛主席点燃的在戏中第一次出现的火把,象征着光明,温暖,革命和工农,那些诗意的台词这里就不举了,最后,毛主席对着岸英说:“小岸英呵,你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团火!”以后,这个“火”的旋律在戏剧进行当中有几次巧妙地出现。当杨开慧烈士被捕入狱,小岸英伴随着妈妈时梦见爸爸来了,给岸英带来一只大火把,说:“英伢子,去把那一座座监狱都烧成灰!”这不仅为“火”的旋律的出现形成了前后的呼应,而且加深了我们和剧中人一起对于毛主席的怀念。“火”的旋律总是和基调交织在一起的。下边是杨开慧烈士在狱中想念毛主席的场景。杨开慧:“润芝,我要走了!我是在严冬季节走的,天气阴沉寒冷,风刮得很猛,雪下得很大;但是当我想到了你,想到你在井冈山上点燃的那片将要照亮整个中国的熊熊烈火,我的心中就出现了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动人的场面进行下去,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开慧烈士想念毛主席的心太深切了,于是红旗飘扬的群山之间出现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在群山之上。在毛主席鼓励开慧烈士之后,杨开慧:(闪烁着泪花)润芝!毛主席:(无限深情地)永别了,我没有别的东西送给你作为纪念,我想送给你两个字骄——杨,你是我的骄杨,你是中国人民的骄杨!杨开慧:(热泪夺眶而出)润芝!接着幻象隐去,泪光莹莹的杨开慧激动地凝望着远方,……天幕上出现燎原的大火。“火”的旋律在这里达到了最强音,“火”的象征到这里达到最高的表现。
戏中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青年时代的艺术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这在我国的舞台上还是第一次。过去,有的戏虽也有毛主席出现的场面,但只是说一两段台词。这一次却不同,毛主席的艺术形象贯串戏的始终。青年时代的毛主席的平易近人,谈笑风生,诗情满怀,雄姿英发,拍案而起等革命风貌,塑造得栩栩如生,亲切动人。毛主席革命路线在与陈独秀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农民运动“好得很”与“糟得很”的斗争的情景,在戏里都表现得非常具体而生动。戏里还表现了当年敬爱的周总理和蔡和森同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毛主席并肩作战,以武装斗争为主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斗争。毛主席树立的井冈山革命红旗,指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方向。
戏中杨开慧烈士的崇高形象被塑造得如同玉树临风,诗意盎然。她的洁白的一生,她的壮丽的一生,只有“骄杨”二字才能概括。她屹立于革命战士的万木丛中,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里,她的浓密阔厚的绿叶覆盖着幼枝,矫健挺拔的顶尖直刺着青天。忠贞不屈,宁折不倒,只有她才能担当得起“骄杨”二字的美喻。她不幸惨遭反革命的杀害,忠魂化为一团烈火,与燎原的红焰联成一片,对准反革命猛烈地燃烧起来。她用生命写出一首悲壮的诗歌。
戏中与杨开慧烈士对立的角色是叛徒黄亚男。她象藤萝一样依附着地主的儿子、国民党反动派范凌禹,这就是她成为陈独秀信徒——右倾机会主义者,终于走上叛徒、特务的可耻道路的原因。“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范凌禹所代表的反动黑暗势力必然要灭亡的命运在等待着她。
杨开慧的女战友——方辉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她象一株从岩石底下经过断裂的缺口挣扎出来的劲竹。她的植生于岩石下的弯扭曲屈的苦根,她的遒劲韧挺的枝叶,不管是多么厉害的迅雷、烈风、暴雨、严霜都毁掉不了。她永远挺拔多姿地摇拽在多变的风雨晦明的气候之中,即使她的枝叶受到严酷的摧残,但她的苦根不死,仍能从岩石裂缝里生出新笋新枝,顽强地战斗下去。
剧中人的声音笑貌不断闪现在脑海之中,我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天安门广场。月光象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广阔的天空,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然耸立,毛主席纪念堂高大巍峨。面对着这月下的清景,思绪万千。记得有这样的两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这些革命的后来者,是并没有看见过当年照射着井冈山革命红旗的明月的,但我们今天抬头望见的明月,却曾经照射过杨开慧、蔡和森……无数革命先烈。在这千里流霜的月光之下,怀念杨开慧烈士,怀念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想到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经过许多曲折流到现在,红色江山得来不易,巩固、建设和发展更不易。


第3版()
专栏:

雕塑艺术的广阔前景
王朝闻
重庆工人、黄陂农民的雕塑来北京展出,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这个展览会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陈列着不少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既表现出工农业余作者的革命感情,也反映了广大观众对雕塑艺术的需要。
圆雕《针锋相对》取材于敬爱的周恩来副主席一九四一年在重庆街头亲自散发《新华日报》的动人情景,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好作品。我说它好,主要是指它的选材有个性。这就是说,正如要在南昌建立周恩来同志塑像,最好是选择与八一起义有关的题材那样,题材的个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想,如果进一步探讨《针锋相对》所再现的生活内容的特殊性,按照纪念碑艺术独特的要求,在形体结构的建筑性等方面精益求精,反复推敲,力求获得情节的具体性和形象的概括性的对立统一,然后将它铸铜或刻石,矗立在重庆的革命广场,定能使广大群众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深切感受我们敬爱的周副主席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而更大地发挥雕塑艺术强大的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革命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光荣战斗的历史,有灿烂辉煌的科学文化,有历代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有在历史上作过卓越贡献的杰出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有优美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以及能够引起美感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今天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的现实生活,都需要我们专业和业余的雕塑工作者去再现和表现。我们的国家有这么多的城市有待于美化,需要建立大量纪念碑雕塑以及大量的装饰雕塑。如何使革命的雕塑艺术与各个富有特点的城市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相适应,使雕塑艺术在一个新天地里更富于创造性地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祖国城市建筑或庭园装饰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有待于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和建筑家、雕塑家共同努力的一个重要任务。
怎样使雕塑艺术适应不同的城市建设的特殊需要,怎样使形象更加典型化,怎样体现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是雕塑艺术在社会主义时代能不能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承认,纪念碑雕塑在我们的城市中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题材不是太广泛而是太狭窄,形式风格不是太丰富而是太单调,其中富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就更少。我在这里并不是在提倡铺张和浪费,但是设想一下,象《针锋相对》这样的作品,如果经过进一步的加工,作为一座纪念碑雕塑,出现在与题材有密切联系的城市——重庆时,它所拥有的观众,不知要比展览会上多多少倍。而观众从敬爱的周副主席既崇高而又亲切的艺术形象中所受到的鼓舞和教育,也将比在展览会上强烈得多。当然,城市建筑的独特形式和独特风格,不只依靠雕塑艺术去实现,它只不过是检验整个建筑设计水平的标志之一。但是,只有内容和形式都有独创性的雕塑出现在风格不一的各个城市,或者说富有独创性的雕塑丰富了不同城市的独特风格时,才有可能满足广大群众政治的和审美的需要,也才能够使中国雕塑艺术得到长足的进展。我确信,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随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专业和业余雕塑工作者的努力之下,雕塑艺术光辉灿烂的前景一定会迅速出现。
不破不立,要布新必须除旧。为了繁荣雕塑艺术的创作,必须继续同林彪、“四人帮”所鼓吹的修正主义文艺谬论作斗争。只有彻底清除“帮八股”的流毒和影响,包括雕塑在内的社会主义文艺才能繁荣昌盛。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唯心论形而上学猖獗一时,各种艺术作品的概念化、公式化等形式主义倾向,有了使观众感到厌烦和愤慨的恶性膨胀。在“四人帮”被粉碎后的今天,某些形式主义流毒仍未肃清。例如,既与雕塑艺术的耐看要求相对立,又与质朴自然的民族风格相对立的所谓宣传画化的人物造型,仍在不同程度地出现于新作品里。当一些专业和业余的雕塑工作者谈到提高雕塑艺术的质量时,都对“四人帮”帮八股那种装腔作势的“拿架式”的造型结构,以“样板”自居的“舞台腔”的动作表情和弄虚作假的恶劣倾向感到憎恶。主张雕塑艺术家必须熟悉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应当象优秀的导演或演员那样进入角色,深刻体会本来就不是一般化的而是富于特征性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反对只求模拟人物的外貌而忽视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在精神,即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虚构与浮夸。希望我们塑造伟大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时,能够运用最动人最耐看的形式,把他们性格中存在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伟大崇高与平易近人的对立统一……生动地但也比较集中地表现出来,使作品的政治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使这些作品在今天、明天直至永远都能感动群众和教育群众。
近两年来,在揭批“四人帮”运动中,全国的专业和业余雕塑工作者为摆脱“四人帮”的精神枷锁,创造真正为人民所欢迎的雕塑艺术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目前在某些作品中,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拘泥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不善于深入体验和表现人物心灵和事物本质等缺点,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培养对生活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对生活深刻的认识能力,在不断深入和研究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力求具体而又概括地掌握某些首先感动过自己,而且也就是生活中最精采最动人的东西,永远不简单地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当作自己的模仿对象……,那就完全可以预言,今后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雕塑新作问世。


第3版()
专栏:

参观工人农民雕塑展览的感想
刘开渠
在旧中国,雕塑是不被重视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雕塑艺术才开始兴旺起来。但多少年来,也只是由专业雕塑工作者来做,创作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但数量少,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要把雕塑工作普及到广大工农兵群众中去,由他们自己掌握这门艺术,用业余的时间,表现他们亲身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雕塑艺术的普及,会使广大群众有更多的机会看到雕塑品,通过雕塑品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体会到我们新时代的伟大,得到鼓舞,为革命愈加奋勇前进。
重庆市工人雕塑和黄陂县农民泥塑,为雕塑的普及工作,为工农如何逐渐掌握雕塑艺术,做出了极好的开端。他们这次的联合展览,是雕塑界的盛事,是美术界的喜讯。
我曾参观过重庆市工人雕塑和黄陂县农民泥塑工作,不久前又在北京看到他们的作品,倍感亲切。他们为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为华主席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塑像,充分表示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前辈的无比崇敬心情。工人、农民雕塑作者,紧密配合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进行创作,生活面广阔,题材情节多,思想感情深厚,艺术形式纯朴生动,斗争性强。例如:《人民胜利了》、《攻关》、《甩开膀子干革命》、《书记的办公桌》、《横扫四害》、《尝尝新渠水》、《好老师》、《向科学现代化进军》等等,都是很突出的作品。
今年一月,我在重庆市的许多街头和工厂的橱窗里,看见陈列着工人作的厂史和其它题材的雕塑作品。这是在别的城市没有见过的。去年十一月,我到湖北省黄陂县,在几个大队参观学习。看见墙上有雕塑台,陈列着表现好人好事的小型泥塑,社员家里也陈列着彩塑。从这许多作品中,看到了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工人、农民轰轰烈烈的斗争热情,冲天干劲,以及他们文化生活的活跃。从他们初期的作品到近期的作品,可以看到技术和艺术在不断的提高。展览会表明了工人、农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有才能的艺术创造者。
雕塑艺术要有专业的人去做,但是,只靠专业的人,是不能把雕塑普及到广大农村和无数的工厂中去的,尤其是不能够使工农兵群众自己也逐渐掌握这门武器,使雕塑艺术更普遍地发挥团结、教育人民和打击、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周总理曾对业余文艺工作指示说:“坚持生产、坚持业余、扩大队伍”。的确,只有用业余的时间普及雕塑,才能有更多的人来参加。业余的队伍大了,做的人多了,就容易普及,就容易创作更多的作品,出更多的人材。当然,业余的队伍和专业的队伍,要互相学习。业余雕塑工作者,要学些专业技术;专业雕塑工作者,要向业余的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始终为革命而奋斗的创作精神,学习他们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学习他们艺术上的淳厚风格。在互相学习、紧密团结中,把我们雕塑艺术推向前进,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为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强国服务。
我看了展览会,十分佩服重庆市工人、黄陂县农民雕塑工作者。从他们的作品上,受到了启发,获得了艺术欣赏。我为雕塑的普及和能够更多地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服务,感到由衷的高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