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杨柳河边看天府
本报特约记者 马识途
“大家都说四川好,四川到底怎样了?”
“听说你们天府之国搞的不错,一年变样,是真的吗?”
“……?”
这几个月我去北京,许多朋友一见面就向我提出这些问题,并且把他们听到有关四川的种种传闻,同我这个“老四川”查对。
朋友们的这种心情我是理解的。前几年,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捣乱,一个好好的“天府之国”,被搞得稀烂,一个历来向国家贡献粮食的大省,却吃起外省的粮来,正应了“天下已治蜀后治”这句古话。现在抓纲治蜀,一年见效,倒是“蜀先治”了,怎能不叫人关切呢?这一年多来,在这五十几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生了大量振奋人心的事实,在这九千万劳动人民中间涌现出来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叫我从何谈起呢?
前不久,温江县委书记带信来,要我去吃他们的丰收酒。我想这有名的“金温江”,是川西千里沃野上的一颗明珠,又是省委书记时常亲临指导的地方,顶“四人帮”顶得好,一年建成大寨县,我何不到这个我熟悉的县去把一年多的变化和我的所见所闻,加以报道呢?也许可以从温江县这一“斑”窥见四川省的“全豹”吧。
那正是川西三月艳阳天,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到了温江县委,院子里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只在办公室里找到一个看守电话的值班员,这是不用问的,县委书记们正象习惯说的那样,都到“前线”去了。我得赶快到热火朝天的“前线”去看看。
我顺着杨柳河边新开的笔直大道走去,杨柳河,一年不见又变了样,两边新开了许多支渠,渠边横竖成行新栽了许多树,生气蓬勃,渠间整齐地摆着一方一方的条田,一眼看去,真是田连阡陌,沟渠纵横,杨柳吐新绿,麦田染晴烟,好一派“天府之国”的欣欣向荣景象。
在“前线”找到县委杜书记。
我把我的来意说了,想通过温江县一年多的变化来反映四川这一年多的初见成效的面貌,我说:“我出的题目是《杨柳河边看天府》,文章却要你们来作”。
他说:“我看,这样吧,我们一起回县委,找我们的眼镜书记老游,他是记得清,说得出的。”
不平凡的夏天
“说起那些黑云压城的日子,永远不能忘记。”我们回到县委,刚好找到了才从他蹲点地方回来的老游,他就有声有色地摆起“不平凡的夏天”的故事来。
一九七六年的夏天,正是“四人帮”猖狂的日子。他们在四川的爪牙也上窜下跳,叫嚷夺权。这些“跳得高”的社会渣滓,三番五次到县委来哄闹,扬言要夺权。薛书记当时从成都回来传达了省委指示,要求大家坚守岗位,团结战斗,努力生产。他把常委同志找到一块谈心,说“中央那么多老革命都靠边了,连去世的总理他们也不放过,我们这些算得什么?就是陪着老革命去坐牢,去杀头,不也是光荣吗?”说得大家掉了泪,一致表示,有话党内说,出去一个样,他们找不到缝缝下蛆,县委就垮不了。所以,那些“跳得高”几次冲击县委都被顶住了。
他们在县委没有讨到便宜,就想下乡去拣粑蛋吃,哪里知道公社书记们早到县委来表过态:“县委下的是铁蛋,我们决不下粑蛋。”对下来造反的说:“好,职业革命家,抓革命,促生产,白天你们陪我们下田搞生产,晚上我们陪你们回村去闹革命。”这些三分象人,七分象鬼的家伙,身上穿的的确良,脚上蹬的尼龙袜,头上梳得油光光,哪里敢脱鞋下田晒太阳,就站在田埂上瞎叫喊,把大字报贴在田埂上,批什么“唯生产力论”。中午大家回村休息,他们就象苍蝇嗡嗡地跟着,大字报贴在门口,干部说:“你就贴在我的背上,我还是要下田搞生产。”
“后来怎样呢?”我听得真有趣。
游书记说:“后来‘四人帮’一垮台,他们成了最好的反面教员,为首的让他们免费旅行到每一个公社去给群众‘上课’。就是在这大批判的热潮中,激发了大家的干劲,杨柳河工程就是这么上的马。这个你可以亲自去看看。”
杨柳河工程的启示
新开的杨柳河一条直线牵向天际,河道里碧波荡漾,一阵阵清风,拂面吹过,两岸田野一片翠绿。旧杨柳河弯弯曲曲地象一条死龙躺在那里,正被社员一段一段肢解,填土归耕,造成良田。
杨柳河是温江的命脉,也是温江的病根。两岸五万亩低湿漕田,产量很低,拖住金温江千斤县的后腿。县委早想根治,开一条新河。可是过去“四人帮”捣乱,哪干得成。“四人帮”垮台以后,省委书记亲自来调查,要温江赶快治好“水肿病”。大家把憋足的劲,都投到杨柳河工程上来了。过去几年也干不完的工程,现在全县二十万人扭成一股劲,只花七十天功夫,一鼓作气改造了两岸五万亩低产田,全都过了千斤关。
“但是最宝贵的收获是我们县的人民解放了思想,认识了自己的力量,自从搞了杨柳河工程,过去好多不敢想不敢干的工程,群众自动组织起来搞了。”杜书记指一指前面说:“你看,这么多支渠,这么方正的条田,这么整齐的机耕路,栽这么多树,挖这么多鱼塘,……没有杨柳河工程的启示,是办不到的。”
后来,我见到薛书记,他也这么对我说:“群众一当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后,组织起来干就了不得,我们去年一举拿下中稻亩产八百斤,每亩一年就增产一百七十斤!当然,要不是贯彻省委提倡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神,也搞不成。”
实事求是出粮食
金温江去年中稻一季亩产八百三十斤的事,早已闻名。这个奇迹怎么创造出来的,搞清楚了,就可以说明四川去年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了。薛书记说的实事求是精神就是一个关键。
实事求是这个口号在四川到处可以听到。川东北提倡“水路不通走旱路”,大种旱作,夺得大丰收,是实事求是;水源不足的丘陵地区,减少漫灌,提倡喷灌,也是实事求是;温江地区去年减少双季稻,猛攻中稻,结果大增产,也是实事求是。
温江地区扩大种双季稻,许多年来一直有争论。有的同志从简单的数学概念出发,认为二总大于一,双季稻总该比一季中稻多打粮食。因此在川西大力提倡种双季稻。当然,如果碰上气温日照都好,劳力肥料也安排得过来,搞双季稻是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有条件的地区应该提倡。但是,川西有些地方,常常碰到秋雨连绵,气温低,日照少,加上劳力肥料打挤,错过晚稻栽插季节,就会造成晚稻减产甚至失收。因此群众也有一个简单算法,说:“你搞三三得九,不如我搞二五得十。”他们对于硬性推广双季稻,并且说种不种双季稻是“路线问题”,很有意见。种这种“路线稻”,搞不好就只收一包草,连种子也赔了,群众生气地说:“双季稻,双季稻,气得我们双脚跳。”
省委书记为这个问题,亲自到温江作调查,结论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只要中稻能高产,不要硬性推广双季稻,并且号召温江县鼓足干劲,争取中稻一季超过八百斤。
这个消息一传出,群众欢欣雀跃,说省委书记想到我们心坎上了。既然号召我们猛攻中稻,给我们出了这道题,我们二十万人就一起来答卷子,秋后一定要交个满分卷。于是全县城乡上下,一起动员,工农商学兵都在为亩产八百斤贡献力量。
那时我正在温江,那个劲头我是亲眼得见的。县委一班人都分区包干,到“前线”去了,要求蹲好一个点,管好一个片,带好一条线。一千多干部也下去了,城市的送肥队也来了,其中就有省委书记。到处是热火朝天。前几天还是待收割的麦田,转眼间已是绿水涨田,秧苗青青了。
但是我亲眼看到,这欢腾的后面有多少辛苦、焦虑和斗争哟。在“前线”的指挥员们,白天和社员一起干,晚上就在会议室里,电话机旁,听取汇报,传达命令,商量和争论问题。他们虽然那么困倦,却还是那么欢快,充满着信心和活力。
秋天来了,天朗气清,这是金色的收获季节。田野里人声鼎沸,打谷机在欢唱。伴随着算盘珠的跳动,激起过秤员的惊奇欢呼,温江县人民没有辜负省委的关怀,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一份壮丽的答卷:全县中稻一季亩产八百三十斤。大家说,这是贯彻省委实事求是精神的丰硕果实。实践出真知,这也是用实践来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真理。
捷报频传喜讯多
告诉你们,四川今年的小春又丰收了,而且不是小丰收,从各地飞来雪片般的捷报看,小麦增产百分之十以上,油菜籽增产百分之二十以上。大家说,这才是今年的开门红,更大的喜讯还在秋后哩。我听说温江地区今年小春增产比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金温江今年的《双纲》突进,大有希望吧。我着急要赶去看一看。
我到温江去的路上所得到的深刻印象是,到处水田汪汪,秧苗青青,农家院子里到处在翻晒麦子,看来小春已经收打完毕,中稻也已栽插完毕了,比往年差不多提早一个节气,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谁不知道,在这节骨眼上,时间就是粮食呀。
我到了县委,正赶上开常委扩大会。各公社书记正争着汇报两个数字,一个是小春丰收的具体数字,一个是中稻栽插面积,在这些枯燥的数字里,却蕴藏着多少人一冬一春的辛苦,多少汗水和心血。在汇报中,我留心观察,来的书记中许多是穿的草鞋,包括县委游书记在内,还带着一裤腿的泥巴,大概是才从
“前线”下来的,有的可能才从秧田爬上来。看他一裤腿的湿泥浆,望着这些“草鞋书记”的朴实的面孔,听他们毫不矜持的发言,我深深感动了。然而“四人帮”却硬要把他们打成走资派。
汇报完了,薛书记象一个司令员那样把手一挥说:
“双抢打胜了,好。我们不要把眼睛盯住过去的数目字,要紧的是望着前面的中稻,三分种,七分管,新的战斗开始了,我们一定要拿下‘一一三五九高地’。”
大家没说什么,起身回到“前线”去了。
我问:“什么叫‘一一三五九高地’?”
杜书记解释:“这是我们今年进军的目标,就是一人一头猪,一百元钱,油菜籽三百斤,小麦五百斤,中稻九百斤。”
游书记说:“关键是‘三五九’。”
我说:“三和五不是到手了吗?”
他说:“最重要的是那个九百斤”。
政策喊人一大片
当我问起今年小春丰收原因的时候,薛书记说:“除开抓了纲,讲求了实事求是以外,最要紧的一条是省委下了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十二条,这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好文件,体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为什么‘双抢’提前一个节气完成?为什么小春夺得大丰收?经济政策落实得好。”
“是呀,人喊人几个人,政策喊人一大片嘛。”游书记补充说。
我接着跟杜书记出去跑了几个地方,到处都在说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好处。
在杨柳河边,杜书记指着下游对我说,这第二期工程比第一期艰巨得多,原计划四十天、一百万个工,由于政策兑现,多劳多得,工效显著提高,只用了三十天,六十万个工就完成了。
在永胜公社,公社书记告诉我,今年插秧比往年快得多,质量好,为什么?除开加强政治工作,选先进分子,发锦旗,授予插秧能手的荣誉称号以外,主要是政策落实得好,谁多栽,谁多得工分,硬是政策过硬。
在三圣公社,群众说,过去一年辛苦,在分配时却因为这样那样原因,兑不了现。帐面上有,拿不到钱,大家说钱在镜子里,看得到,拿不着。今春省委规定,增产一定要增收,不准七手八脚,在社员头上打主意,一定要坚持多劳多得,保证钱拿到手。这怎能不调动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呢?连过去的“懒王”现在也不懒了。
我们在三圣公社就听到一个“童懒王发愤”的故事。这个“懒王”过去以为做不做,一个样,他就不出工,年年靠补助过日子。去年工分逗了硬,他开始干起来了,今春政策又兑现,他也分到了钱,他不相信地问:“我都得了钱呀?”从此他不懒了。他按照贴在他家门口的“一年早知道”上规定的办,五个月来几乎是全勤,大家说,政策威力就是大,多年“懒王”不懒了。
向前看新套套
我跟薛书记到农科站去,这是他长年蹲点的地方。在路上,他对我说:“光靠干劲,靠政策,还不够,还要靠科学管理和科学种田。去看看我们今年的新套套吧。”
“不要靠天吃饭,要靠科学吃饭”,这是我在温江经常听到的,科学种田也一直是省委抓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温江县搞的怎样,我倒想去看看。
我们到农科站的田间转了一圈,一大片杂交水稻长势喜人,左边一块“吨粮田”,玉米苗长得青顿顿的。我还看到在每块田里插上了牌子,上面写着亩数、计划产量、管理内容、管理人姓名,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这叫责任制。我才明白,他们的新套套就是:“责任制加科学种田。”
我看还有一条,就是领导亲自上“前线”,做出样子给人看。“你自己不动手搞千斤亩,谁听你动口要他搞九百斤?”薛书记这么说,也这么办。他亲自带着县委办公室主任、农工部长和科委主任,在这里蹲点,亲自动手搞中稻一季千斤亩,抓吨粮田。我在那里听这些部长、主任谈情况,谈理想,望着他们的老农模样的朴实的脸,不能不叫我感动。
他们就是这么不声不响地一点一滴地在这里干,切切实实地在给社会主义大厦打基础。他们从不盯住过去,而向往着将来,踏踏实实地走路。有山挡住吗?踏平它!有河拦住吗?跨过它!不断前进!这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人。


第3版()
专栏:答读者

关于改革蜂窝煤炉和煤饼问题
七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刊登《改进蜂窝煤炉和引火煤》消息后,很多读者和有关机关团体纷纷来信询问详细清况。这项革新是在一九七五年开始的。在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列为一九七六、一九七七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经过一百多次炉胆、保温层以及引火煤饼配方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去年三月和今年六月商业部两次召开了全国革新煤饼煤炉现场经验交流会以后,这项工作进展较快。浙江省燃料公司、上海市石油煤炭公司、南京煤建公司、江苏宜兴陶瓷研究所以及广东揭阳、汕头地区煤炭经营管理部门,先后在当地推广了几百只到上万只革新蜂窝煤炉。浙江省燃料公司、上海市石油煤炭公司还组织职工帮助居民改造了几千只旧炉子。最近国家计委和商业部研究确定: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武汉、长沙、广州、南宁、桂林、南京、苏州、杭州、肖山、福州、青岛、石家庄、洛阳、呼和浩特十九个地方重点推广。如欲进一步了解有关具体事项,可与当地煤炭经营管理部门联系。
商业部科技局、燃料局


第3版()
专栏:

大干九月三季要超二季
上海工人战天斗电
人们形容上海工交战线大战三季度是“战天斗电”。上钢三厂党委书记说,今年战高温,有两件多年没见过的事:一是象今年这样的高温几十年没有见过,二是工人们战高温、夺高产的冲天干劲也多年没有见过了。战斗在热浪炙人的炼钢炉前的钢铁工人,每人都是一顶二、二顶三地大干。七月份,工业总产值超过计划百分之十点九,钢和钢材分别超过计划百分之二点四和百分之四点八,成本下降了百分之七点六。八月十九日,从火红的炉台上又传来新的胜利捷报:第二转炉车间一号转炉的炉龄达到了二千零十六炉,创造了全国同类型炉衬材料的最高炉龄纪录。
上棉十七厂在七月上旬让了六点一个班的电,以一个班生产一百四十件纱计算,就要少生产八百多件纱。能不能挽回损失呢?厂党委先在干部中进行动员,号召大家努力夺回损失。会没结束,四纺甲班的工人们已经闻讯而动,在厂门口贴出了一张请战书,决心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夺回损失。
厂领导在节电上动了不少脑筋,他们到市用电办公室了解用电“峰谷”情况,做到“峰”时让电,“谷”时抢用,宁愿人等电,决不让电等人,他们光是巧用电这一着,就夺回了让电损失的三个班。在大战第三季度的日子里,整个棉纺公司都提出要避开高峰巧安排,决心在八、九月份夺回因让电少产的棉纱。
马钢二铁厂再传捷报
马钢二铁厂七月份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本企业的历史最好水平,八月上旬超产三千二百六十四吨完成了国家计划,跃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不放鞭炮不敲锣,
炼铁工人喜事多。
三季一定超二季,
汗水引来“金瀑”流。
这个厂的二号炉的工人们开展如火如荼的劳动竞赛。随着一阵清脆悦耳的金属铿锵声,传来了炉前出铁的喜讯。二号炉甲班班长把铁口捅开,欢跳起伏的一团团小金星奔射而出,又一炉优质铁水出炉了。这一班共炼优质铁二百一十三吨,超产六十八吨完成了计划。
今年八月份以来,乙班班班提前完成任务,使新纪录再次刷新,比甲班的班产超过十五吨。
甲班、乙班创新纪录,丙班里的小伙子们个个摩拳擦掌,不甘后进。他们把铁沟、渣沟整理了一遍,当他们观察到铁口较浅时,干脆扔掉开口机,自己动手,尽量把铁口开小些,使得铁水不喷铁、不跑大溜。“又是一个新纪录”,这个班一举突破了全厂班产最高纪录,达到二百四十六点二吨的好成绩,比平时多出了一百零一点二吨生铁。
本报通讯员
成绩面前不松劲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运输部职工战高温夺高产,七、八月份连传捷报
进入三季度以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运输部职工战高温,夺高产,在七月份超额完成月计划的基础上,八月份又传捷报。
今年上半年,这个公司运输部提前五十三天完成上半年运输计划,利润、汽油消耗创历史最好水平。在成绩面前,运输部党委决心一鼓作气,力争三季超二季。八月五日这一天,气温很高,机务段运转三班的工人在车上作业,从中午十一点半干到下午五点半,一直没有停车,共完成货运量二千六百二十五吨。全段职工奋战高温,连连夺得高产。七月份完成月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五点二六后,八月份上半月又完成货运量五万吨,占月计划的百分之六十点四八。
在战高温夺高产的战斗中,运输部党委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带着几个干部到食堂蹲点劳动,千方百计改善职工伙食。党委越是关心职工生活,职工干劲越大,他们决心把九月份的生产搞好,实现三季超二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