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日本各界知名人士电贺我国领导人决心进一步发展日中两国友好关系
日本各地纷纷集会热烈庆祝日中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新华社北京八月三十日电 日本政界、经济界、文化界和地方自治体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知名人士纷纷打电报给华国锋主席、叶剑英委员长、邓小平副主席、李先念副主席和邓颖超副委员长以及纪登奎、余秋里、陈永贵、王震、谷牧副总理,热烈祝贺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并且表示今后要遵照条约的原则,为进一步发展日中两国的友好关系而努力。
发来贺电的有:日本众议院议长保利茂,日中议员联盟会长滨野清吾,参议员河野谦三、众议员相泽英之,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日本社会党委员长飞鸟田一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藤山爱一郎、副会长兼理事长萩原定司,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关西本部理事长木村一三,日中经济协会会长、新日本制铁公司会长稻山嘉宽,日中经济协会常任顾问冈崎嘉平太,日中经济协会理事长渡边弥荣司,日中经济协会关西本部会长川胜传,关西经济联合会会长、住友金属工业股份公司会长日向方齐,大阪商工会议所会长佐伯勇,住友商事股份公司名誉会长津田久、会长柴山幸雄、社长植村光雄,东工物产股份公司社长川濑一贯,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松山芭蕾舞团团长清水正夫、东京大学教授田村三郎,全国朝日广播股份公司总经理高野信、常务董事三浦甲子二,长崎县知事久保勘一,秋田县知事小畑勇二郎,大阪市长大岛靖,日本中国农业农民交流协会会长八百板正以及日本友好人士西园寺公一等。
新华社东京八月三十一日电 最近,日本各地纷纷举行集会,热烈庆祝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
千叶县八个团体组成的“千叶县日中友好团体联络会议”,八月三十日在千叶市举行了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庆祝会,各界人士约四百人参加了集会。“千叶县日中友好团体联络会议”会长相川久雄说:日中两国过去有几千年的友好历史,在缔结了条约的基础上,日中两国今后必须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千叶县县知事川上纪一说:缔结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这是日中关系的一个新的起点。
千叶市市长松井旭说:只有日中两国人民携起手来,才能对亚洲和平作出贡献。
在此之前,日本爱知县日中友好协会、促进日中友好爱知县议员协议会和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东海总局八月二十八日在名古屋举行集会,热烈庆祝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
爱知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众议院议员久野忠治代表三团体讲了话。他说,名古屋地区是日中两国通过乒乓球比赛增进友谊联系的发祥地。经过后藤钾二先生的努力,在名古屋开辟了日中和平友好的道路。现在缔结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松村谦三先生、川崎秀二先生和后藤钾二先生等为日中友好作出贡献的先辈们的地下之灵也会为此而高兴的。
爱知县副知事篠塚行夫、名古屋市长本山政雄等人也分别在会上讲了话,共同祝愿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八月十八日,大阪府十三个团体联合举办了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庆祝会。
大阪日中友好协会会长金子二郎代表十三个团体致词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开辟了日中关系的新时代。我们有责任,并且必须进一步努力使条约中保证的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路线得以实现。大阪市市长大岛靖等各界人士二百多人出席了集会。
迄今,日本秋田县、三重县、新潟县、高知县、大分县、长野县、埼玉县、福井县都相继举行了庆祝会。
据新华社东京八月三十日电 八月三十日出版的日本共产党(左派)中央委员会临时指导部机关报《人民新报》发表文章指出,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是日中两国人民经过共同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文章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排除苏联社会帝国主义顽固的阻挠,在条约正文中写明了反对霸权主义,这不仅对今后日中两国,而且对今后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亚洲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都对缔结写明反对霸权条款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表示热烈欢迎。
文章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近年来疯狂地反对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一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进行恫吓。这一事实是说明苏联是霸权主义国家的最好的证据。条约的缔结给了苏联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附图片)
日本东京的日中友好团体在建筑物外面悬挂着庆祝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签订的大幅标语。
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日本通讯

壮志必偿
——访松村谦三先生家乡
“渤澥汪洋、一苇可航,敦睦邦交,劝功农桑,后继有人,壮志必偿,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郭沫若同志在日中友好的先驱者松村谦三先生一九七一年秋天去世后写的一首悼诗。这首诗已经清晰地刻在松村先生墓旁的纪念碑上。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不久,我们访问了松村先生的家乡——富山县福光町。
在福光町,从许多地方可以看出人们对松村先生的敬仰和对日中友好的热情。在福光町福利会馆内挂着松村先生的亲笔题字,町内好几处都有松村先生的铜像、纪念碑。刻在这些铜像、纪念碑上的铭文都记载了松村先生为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在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已经缔结的今天,人们更加怀念松村先生。
在松村先生纪念馆里,陈列着松村先生的许多遗物。四面墙上挂着多幅他访华时分别同周恩来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和中国其他领导人在一起拍的照片。在一个玻璃柜内,陈列着松村先生一九六九年秋写给古井喜实先生的一封信,信中的字句今天读起来更加令人感动。信中说,他由于年迈体衰,决定从政界隐退,辞去国会议员职务。“但是,我对中国问题怀着莫大的兴趣和使命感,我将把它作为我一生中最根本的事业而献出余生。”就在第二年三月,松村先生不顾八十七岁的高龄,不惧反华右翼分子的恫吓,为进一步扩大日中备忘录贸易,最后一次坐着轮椅访问了中国。他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和行动,正象他信中写的那样,是出自于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决心促进日中两国世世代代友好的使命感。
八月十五日盂兰盆节,按日本民族的风俗,人们要到亲人墓前去悼念。这一天,到松村先生墓前悼念的人络绎不绝。町长定村荣吉、颂扬松村业绩会会长上田丰信、松村先生的家属以及町上的许多人一齐来到松村先生的墓前,向松村先生报告说:“松村先生,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已经缔结了,你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日本朋友的陪同下,我们访问了松村先生的家属。在松村家七代人住过的旧房子里,日本式的会客室的侧面安放着松村谦三先生的遗像,遗像的右侧摆着一盆菊花和一盆红叶葵,左侧是一盆兰花。松村先生的女儿松村花子说:“父亲在世时非常喜爱兰花,特别是对那些从中国带回来的兰花更是爱不释手”。说着,她从里屋拿出一个铁盒,里面装满了松村先生亲手写的许多兰花的标签,仅中国的兰花就有“雪美人”、“天童素”、“如意素”、“宋梅”、“卢山梅”等。松村花子从中找出一个叫“解佩梅”的兰花标签说,这是父亲从中国带回来的兰花,它到去年才第一次开了花。松村先生是一九七一年八月去世的,而一九七二年九月中日就恢复了邦交,六年之后,又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松村先生精心栽培的这株兰花,同他和中、日许多先辈们用心血浇灌的中日友好之花一样,在他们去世之后才开出了美丽、鲜艳的花朵。在座的人无不惋惜地说:“如果周总理、松村先生还在世,亲眼看到今天日中友好的大好形势,他们该多么高兴啊!”
八月二十一日是松村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日。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还在北京谈判时,颂扬松村业绩会的成员就在祝愿着条约能在八月二十一日以前缔结,这样,今年纪念松村先生逝世七周年的活动就会更加有意义。颂扬松村业绩会在松村先生在世时就已经成立了,它把颂扬松村先生的精神、继承松村先生的遗志、完成日中友好的大业作为自己的使命。迄今已向中国派出了三次友好代表团。八月十二日傍晚,颂扬业绩会的干部正在研究二十一日的纪念活动将如何进行,突然传来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已经在北京正式签字的喜讯,他们立刻哄然起立祝贺,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二十一日晚,福光町福利会馆内灯火通明,一部分参加过颂扬松村业绩会访华团的成员汇聚一堂,缅怀松村先生,庆祝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大家兴奋得载歌载舞。一个青年人站出来用中文唱了中国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一段插曲,他就是松村谦三的孙子松村明雄。明雄在学生时代一直生活在爷爷的身边,他非常尊敬爷爷,爷爷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爷爷热衷于日中友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明雄是一位中学教师。他继承了祖父的遗志,经常向学生们介绍中国情况,宣传日中友好的意义。他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了,我爷爷可以在地下安眠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但是,日中友好还要不断向前发展,我虽然力量微薄,但是要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来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我们离开福光町时,已经很晚,晴朗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清澈皎洁。它使我们想起松村先生在第二次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在欢迎他的致词中曾经用“花好月圆”这句话来祝愿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已经缔结,中日关系正在更有力地向前发展的今天,人们怎能忘记那些为了中日友好事业而呕心沥血、精诚努力的先辈呢!
回瑞岩


第6版()
专栏:

我宇航学会参观团结束访日
据新华社东京八月二十九日电 以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任新民为团长的中国宇航学会赴日参观团结束了对日本的友好访问,分批于八月二十五日和二十九日由东京乘飞机回国。
中国宇航学会赴日参观团是应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的邀请于八月五日开始对日本进行访问的。他们在日本期间参观了正在东京举行的宇宙博览会。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宇宙开发推进会议、日本宇宙航空工业会、日本宇宙航空学会和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于八月二十五日联合举办讲演会。任新民团长在会上发表演讲,介绍了中国宇宙科学的发展现状及今后的设想,受到了与会的各界人士二百多人的热烈欢迎。
参观团八月二十四日晚在东京举行告别酒会,感谢日本朋友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


第6版()
专栏:

遍地盛开工业花
——罗马尼亚访问记之三
《人民日报》代表团
加拉茨一瞥
我们来到多瑙河畔的加拉茨市。
暮色中,宽阔的多瑙河静静地流着。河对岸,绿洲一片,重重叠叠的翠树尽都泡在河水中,深幽静谧,神奇莫测。河这边,则是规模巨大的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的码头、铺满鲜花的堤岸和市区一座座新建的高楼大厦。多瑙河三角洲历来被称为“鸟类和鱼类的真正乐园”,现在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天,加拉茨市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伊原·贝杰恩设午宴招待代表团。汽车把我们送到多瑙河边的“渔人饭店”。这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饭店大厅象一面撒开的鱼网,所有的建筑装饰都以鱼、水鸟、船锚作图案。看来,当初建筑师是以渔业生产作为这座多瑙河边新兴城市的特征,来进行设计的。就建筑艺术而论,他得到了成功;就城市特征而言,使加拉茨闻名的,早就不是它的鱼,而是它的钢铁、船舶和各种工业品了。
伊原·贝杰恩同志给我们介绍情况说:加拉茨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很大的破坏,城市的一半被毁,特别是市中心更是一片废墟,战后才开始重建。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的前身,是市郊一座设备陈旧的小厂,现在已经建设成拥有世界先进设备的罗马尼亚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加拉茨造船厂原先是个小的修船厂,现在是罗马尼亚几个最大的造船厂之一。去年,加拉茨的工业产值达到四百亿列伊。加拉茨市的人口也从八万增加到二十五万,新建的职工住宅有五万多套。伊原·贝杰恩同志指点着一处处建筑和街道,兴致勃勃地说:“我们现在吃饭的这个地方,十五年前还是一个堆垃圾的河滩,经过组织义务劳动,修筑堤岸,现在变成了风景区。”
我们访问了闻名已久的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它生产全国百分之四十的钢,百分之九十的钢材。罗马尼亚的冷轧和热轧钢板,全都是从这里生产的。在这个大型联合企业里,我们登上了新建的五号高炉的平台。只见滚滚的铁水象一条火龙,溅着火花,奔腾着,泻入巨大的储铁罐。这座高炉的有效容积为两千七百立方米,全部采用自动控制,每班只用三十五人,日产生铁五千多吨。现在,他们正在建设三千五百立方米的六号高炉。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第二炼钢厂和薄板厂。这里,自动化的程度也很高。炼钢炉前只有装料的矿车在忙活,轧机跟前也看不到几个工人。从厂房里出来,陪同参观的党委书记让我们看厂区中央大道旁的一幅宣传画,那上面画着一个头戴鸭舌帽,手举色镜,观察着炉火的炼钢工人。他饶有风趣地说:“这幅画已经过时了,现在的炼钢工人早就不是这样的了。”
在加拉茨的访问中,我们看到了罗马尼亚工业发展的速度。加拉茨的同志也说:他们的发展,是“罗马尼亚工业化政策的缩影”。
合理分配生产力
罗马尼亚的工业化政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给我们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他们很注意工业的合理布局,特别强调把新建的工业分布到各个地区去。用罗马尼亚同志的话说,就是“在全国各地合理分配生产力”。
战前,罗马尼亚仅有的一点工业,都集中在布加勒斯特等少数几个城市,全国广大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罗马尼亚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很注意解决各地区工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九六五年罗共九大以后,更重视这个问题。以后,齐奥塞斯库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鲜明的奋斗目标:全国三十九个县的工业产值都要超过一百亿列伊。一九七○年,包括布加勒斯特在内,全国只有九个县的工业发展达到这个水平。经过短短七、八年的努力,现在,工业产值超过一百亿列伊的,已经有三十三个县。预计到一九八○年,全国三十九个县都将达到和超过这个指标。这确实是比较惊人的高速度发展。
如果说加拉茨战前还有一点工业基础的话,那么,我们访问的尼亚姆茨县,在战前就完全是个农业县了。那时,农业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唯一的工业是有几户木材加工的小厂。现在,这个县的工业产值已达一百九十亿列伊,为农业和畜牧业产值的四倍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建筑材料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尼亚姆茨市过去是个地道的乡村小镇,现在已成为一个拥有八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我们参观了这里的人造纤维厂。这座有一万四千名职工的大型企业自一九五七年投产后不断扩建,产量增加了四倍。它生产人造毛、尼龙丝、化学肥料等一千多种产品,向三十多个国家出口。
登上尼亚姆茨市高层建筑的楼顶,可以看到远方的工厂和湖泊、近处的剧场和医院,可以看到修整得象地毯一样精美的街心花坛和街道两侧林立的大厦,也可以看到昔日那个乡村小镇留下来的半条小街。同新市区的繁荣景象相比,那里已经非常冷落了。狭窄的街道渺无人迹,临街的小屋门可罗雀。新楼的地基正在附近开挖,吊车的长臂已经伸进这被人遗忘的僻巷。尼亚姆茨的同志说,用不了几年,连这一点旧镇的陈迹,也将永远消逝。
在工业产值达到二百一十五亿列伊的巴克乌县,我们还访问了乔治乌—德治城。这里,原先是个叫奥内什蒂的村子,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座拥有五万多人口的新城。旧日的奥内什蒂村已经无影无踪了,村子里的三千农民都当了工人,附近乡村的许多农民也都进了工厂。市委书记在给我们介绍情况时说:“我们这里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孩子,它说明这个城市很年轻。”
在各县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布加勒斯特的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执行了“在全国各地合理分配生产力”的政策,布加勒斯特工业产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已经由战前的百分之三十降到百分之十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罗马尼亚,现代工业已经不是少数城市的专有品,它正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大工业 小城市
工业的合理布局,均衡发展,使罗马尼亚具有“大工业,小城市”的特点。我们参观的一些工厂,规模都很大,技术装备也比较先进,而它们所在的城市却很小,多数只有几万人,少数一二十万人。这种工业布局显示了一系列的优越性。
随着现代工业的普及,罗马尼亚各县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哪里有了大工业,哪里就有大专院校,就有科学研究单位,就有各种文化设施和卫生机构。而这一切,都意味着愚昧、落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科学的、文明的新时代开始了。在加拉茨、在尼亚姆茨、在乔治乌—德治城,我们都看到工业发展带来的这种深刻的变化。在加拉茨市,他们有自己的大学,那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造船系和食品工业工艺系,有二十一所中学,有冶金研究所和造船研究所,有三个剧院,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医院和文化宫。在尼亚姆茨市,有雅西大学的化工系。在乔治乌—德治城,有石油化学机械学院,还有化学、电力、建筑材料三所职业中学。它们正把许多农民子弟培养成熟练工人,不断地输送到工厂去。
工业的均衡发展,密切了城乡关系,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罗马尼亚,我们同很多同志探讨“农业拖工业的后腿”以及城市的副食品供应等问题,他们都表示很不理解,似乎在他们的工业化过程中没有遇到过这方面的障碍。开始,我们对他们的“很不理解”也是很不理解的:怎么可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同农业的关系问题呢?等看到了罗马尼亚“大工业,小城市”的特点以后,我们才逐渐明白了,由于工业分散布局,城市较小,占地不多,城市居民的粮食和副食品都能就近得到充裕的供应。而工业一旦得到发展,就能在耕作和收割的机械化、农副产品的加工等方面,给农业以巨大的支援。因此,我们在罗马尼亚访问,到处都看到工农互相支援、城乡共同繁荣的动人景象。
其他象城市住宅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类我们称之谓“骨头和肉的关系”等问题,由于工业布局分散,各个县的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解决起来也比大城市快得多,而且罗马尼亚很注意这方面的全面安排。尼亚姆茨县的同志说:他们在开始建设工业时,就开始建设住宅、商店和幼儿园等福利设施。我们访问的这些新兴工业城市,市区建设得都很漂亮。文化宫、博物馆、剧场、医院和各种商店,能够充分满足城市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各个城市之间还展开美化环境的竞赛,每年评比一次,这更增添了人们对自己的城市的感情。
而这一切的最后结果是,它又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使工业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展翅高飞。罗马尼亚工业发展速度很快,而且主要是最近十几年中才发展得这么快的,它同罗马尼亚实行“在全国各地合理分配生产力”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