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金日成主席接见我军事友好代表团
康良煜副主席向代表团成员授勋
新华社平壤八月三十日电 金日成主席八月三十日接见了以粟裕为团长、杨得志为副团长的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接见时,金日成主席同粟裕、杨得志以及代表团其他成员进行了十分亲切友好的谈话。
粟裕团长转达了华国锋主席和中国其他领导同志对金日成主席的问候。金日成主席对此表示感谢,并请粟裕团长转达他对华国锋主席和中国其他领导同志的问候。金日成主席在谈到朝中两国人民和军队在反对共同敌人的长期斗争中结成的战斗友谊时说:“我们两国人民血流在一起,是鲜血凝成的战友。”他表示能同代表团见面,感到很高兴。
接见后,金日成主席设午宴招待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接见和宴请时在座的有: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人民武装力量部部长吴振宇大将,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人民武装力量部副部长白鹤林中将,朝鲜人民军副总参谋长黄铁山中将。
中国驻朝鲜大使吕志先、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牛克伦也在座。
新华社平壤八月三十日电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康良煜根据朝鲜中央人民委员会的政令,八月三十日在平壤向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成员授勋。康良煜副主席授予粟裕团长以一级国旗勋章,杨得志副团长以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代表团团员以二级、三级国旗勋章,随行人员以军功章。吴振宇大将、白鹤林中将、黄铁山中将等出席了授勋仪式。吕志先大使和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牛克伦参加了授勋仪式。授勋后,康良煜副主席同粟裕、杨得志同志等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附图片)
图为金主席同我军事友好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
朝中社稿(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第5版()
专栏:

伊朗报纸欢迎华主席访问伊朗
华主席历史性访问进一步发展伊中关系
电台和电视台安排专题节目介绍中国情况
新华社德黑兰八月三十日电 伊朗报纸今天在头版显著地位刊登了华主席访问伊朗的消息和欢迎华主席访问的评论。
《复兴报》和《未来报》分别发表了题为《来自伟大国家的伟大客人》和《来自中国的高级客人》的社论。
《复兴报》的社论说:“世界上历史非常悠久、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领袖对我国的访问,可以成为我们两国关系新时期的开始。”
社论还说:“通过这次历史性的访问,德黑兰和北京之间富有成果的、建设性的合作的速度肯定会更快。”
《未来报》在社论中叙述了近几年来伊中两国高级官员互访的事实后指出:“华国锋对伊朗的访问无疑是一个新的高峰。”
《世界报》(国际版)在《中国支持伊朗关于区域安全政策,大国必须避开》的通栏大标题下发表了华主席访问伊朗的消息。这家报纸还发表了题为《伊中关系反映了寻求和平的共同利益》的社论。
社论说:“中国共产党主席华国锋目前正在对伊朗进行四天正式访问,这次访问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这次访问将导致打开两国之间实现全面合作的新的可能性,这是预期的结果。”
社论指出,“伊朗和中国的关系至少已有二千年历史”,“然而,今天的伊中关系不仅就双边合作而言,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伊朗与中国过去几年来在政治上逐趋接近。两国在联合国和其他世界机构中对问题的看法越来越相似,而且有好几次是一致的。”
社论说,“德黑兰和北京一致认为,印度洋和波斯湾地区必须排除大国争夺。几年来中国一直强烈支持伊朗所提出的或参与指出的第三世界的一些要求。”
二十九日,伊朗电视台还转播了华主席抵达德黑兰的实况。电台和电视台都安排专题节目,介绍中国情况,并且指出,伊、中两国在许多亚洲和国际问题上有着共同的看法。
电台还认为华主席访问伊朗在巩固两国友好关系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第5版()
专栏:

石油国伊朗在前进
朱育莲 绘


第5版()
专栏:

南斯拉夫通讯社发表评论
驳斥塔斯社对南中会谈的攻击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八月三十日电 南斯拉夫通讯社八月二十九日发表评论,驳斥塔斯社当天对南中会谈的攻击。
南通社的评论说:“苏联的塔斯社今晚发表了关于南斯拉夫和中国结束性会谈的长篇报道,在报道中列举了华国锋访问期间交换意见的一系列话题。这家通讯社还引用了交换意见时提出的某些观点。但是,这家通讯社说,南斯拉夫将签署向中国提供军火的合同。塔斯社援引‘西方来源’,却没有说明它在南斯拉夫究竟有什么样的可靠的西方来源。”
南通社的评论指出:“苏联的通讯社在这篇报道结束时列举了几个会谈题目,但即使在那些西方来源中也显然没有找到在会谈中确实曾谈过这些题目的证据。报道中的这段话是以责备南斯拉夫领导人的口气说的,责备他们为什么没有谈这些问题,如果谈了,为什么不宣布自己在诸如中国对越南的态度,以及被塔斯社称之为中国的军备竞赛之类的问题上同中国有分歧。这家通讯社竟然教训一个国家在国家间的会谈中应向另一个国家说些什么,这种情况听起来非常令人惊讶,也肯定是史无前例的。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连塔斯社也无法作出可靠的回答,即使再去援引自己的西方来源也罢。”
南斯拉夫各主要报纸都刊登了南通社的上述评论。《战斗报》的标题是《塔斯社与“西方来源”》;《政治报》的标题是《塔斯社的“教训”》;《新闻晚报》的标题是《塔斯社又在捏造》;《政治快报》的标题是《塔斯社又在教训人》。


第5版()
专栏:德黑兰通讯

现代的伊朗石油工业
在被称为中东“石油湖”的波斯湾的北端,有一块宽约一百八十公里、长达一千二百公里、地下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带,这就是伊朗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区。这里有伊朗著名的三大陆上油田——马隆、阿瓦士和阿加贾里油田,还有四个海上油田。世界上最大炼油厂之一——阿巴丹炼油厂和现代化的原油出口港——哈格岛(又译哈尔克岛)也在这个地区。每年,伊朗生产原油约三亿吨(世界第四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这个地区。
最近,我们几个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有机会先后两次访问了这个地区,对伊朗从外国垄断资本手中收回全部石油主权之后,加速建设和发展本国的现代化石油工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资源丰富设备先进的油气田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产油区,并不象想象的那样,钻塔排列成行,油井星罗棋布;相反,隔老远一段距离才出现一口灰色的采油井,或者一片银色的集油储油设施,其余则和伊朗西南部的一些地方一样,或山峦起伏,或黄沙无垠,并无特别之处。原来这正是伊朗油田的特点:地下蕴藏丰富,油层含油量多,打井少,产量高。我们参观阿瓦士油田时,伊朗朋友介绍说,这个油田年产原油四千五百万吨以上,只有四十八口采油井,平均单井日产量高达二千五百多吨。再加上地下压力大,油井自喷;原油含蜡量低,无须脱蜡;当地气候炎热,无须加温。这些都是很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更重要的是,这里采用了新的技术设备,使生产和管理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我们参观了阿瓦士第一号生产单位所管理的第六号油井。这口井四周有围墙,绝大部分时间门是锁着的,无人经常看守。第一号生产单位总共负责二十七口井的生产,只设有一个自动控制室,通过仪表集中管理,进行油气分离后输送到阿加贾里输油泵站。
阿加贾里输油泵站是六个油田的中心站。它占地不大,只有两组先进的输油机泵,每天输油能力高达四十多万吨,即每年从这里输出原油一亿五千万吨,占伊朗原油年产量的一半。
伊朗还是一个著名的蕴藏着大量天然气的国家。一九七七年,全国出产并得到利用的天然气有二百三十多亿立方米。
我们参观了比德博兰德天然气净化厂。这个厂是伊朗整个气田的中心,主要任务是脱掉天然气中的硫磺和水。它有五套装置,每年加工天然气约一百八十亿立方米,生产净化干气一百六十亿立方米。这个厂有一个自动输气控制室,只需一人值班,每天四班制,总共只有四个工作人员。
现在,伊朗正在兴建第二条纵贯南北的大口径输气管道,全长一千四百多公里,年输气能力二百七十亿立方米,这个数量大体相当于目前白白放空烧掉的那部分天然气。
烟波浩淼中的海上油田
我们乘直升飞机,飞向波斯湾的远处,去参观伊朗的一个海上油田。
当直升飞机在几百米上空飞行时,凭窗远眺,只见碧海无垠,烟波浩淼,水天一色。二十多分钟后,远处冒出了火炬,油田在望了。随后,一片壮观的采油设施浮现在海面上。直升飞机减缓速度,象电梯似地垂直下降,正好停在一座小小的钢铁平台上。
下机后,主人引导我们顺着楼梯下到会客室,向我们介绍起伊朗海上油田的概貌。他说,哈格岛外现有海上油田四个,原油总产量每年约两千一百万吨。我们参观的叫阿尔代希尔海上油田,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里水深约六十米,有油井五十二口,年产原油一千万吨。主人高兴地告诉我们,波斯湾这一带的海底油区地层,象伊朗南部陆上油区地层一样,属于阿斯玛里裂缝性石灰岩,孔隙度达百分之三十二,含油丰富,油层总厚度达八十多米,已开采两年。
我们参观的中心采油平台是由三个并列的平台组成的,中间由钢架通道相连接。我们首先看了油井平台。海上油井不象陆上油井那样,它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我们看到,在这个不大的钢铁平台上,斜井一个挨一个,总共有二十八口,真是充分利用了平台的空间。主人介绍说,钻这种井,比起陆上打井来,要复杂得多,最初选斜四十五度角,最大到六十度角,井底位移八百米。平均二十天打一口,每口井造价要一百二十五万美元。
从油井平台往回走,是油气集输平台。这里有油气分离、油气混输、伴生气净化、海水淡化和发电等设施,还有一个自动化的操作控制室。采出来的原油,经过海底管线输送到哈格岛。
最后,我们参观了生活平台,这里有职工宿舍、洗澡间、厨房、餐厅和游艺室。各处都有空气调节设备,室外摄氏五十多度高温,室内只有二十几度。据了解,阿尔代希尔海上油田的全部职工,包括服务人员,共约两百人。我们计算了一下,这里的每一个职工平均年产原油达五万吨,这样高的劳动生产率,实在值得学习。
现代化的原油出口港——哈格岛
哈格岛是一个面积只有四十六平方公里的珊瑚岛,在波斯湾中,离伊朗的陆地五十公里,是世界最大的现代化原油出口港之一。
在目前阶段,伊朗原油主要还是供出口。一九七七年出口二亿五千五百万吨,占世界第二位。因此,加速原油出口港设备的现代化,在伊朗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哈格岛原油出口经理努尔卡米先生说,这个港是在全国实现石油国有化的第三年——一九七六年基本建成的。
记者环顾全岛,但见小岛最高处储油罐林立,甚是醒目。其中,最大的油罐有十二座,每座高五十六英尺,直径三百五十七英尺。一座油罐就象一座体育场,每座可以储油一百万桶。伊朗陆上和海上油田生产的原油,大都通过输油管经由陆地和海底输到这里的油库里储存,又从油库输到各个码头去装船。
我们来到哈格岛的东岸边,长达六千英尺的“T”字型码头呈现在眼前。这个码头设有十个泊位,可以停泊二十五万吨级的油船。而在离哈格岛西边两公里处,人们还建造了一座人造海岛,这个“岛”长三千六百英尺,拥有四个泊位,其中两个泊位可停靠五十万吨级巨轮。人造海岛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伊朗出口原油的能力。
整个港口,每年有上千条油轮装载数以亿吨计的原油。这样复杂而繁忙的任务是由一间只有几十平方米的控制室进行操作的。控制室里安装着一系列现代化的装置,可同时给十条油船装油。控制室只有三个工作人员,他们通过各种仪表监视着输油的全部操作过程。
炼油城阿巴丹
阿巴丹炼油厂是伊朗最古老的一个炼油厂,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之一。一九○八年,英国人在伊朗的马斯杰德苏莱曼地区钻成第一口油井后,一九一三年就在阿巴丹建成了这座炼油厂。当初它每年加工原油能力只有十二万吨。经过几次扩建,特别是一九七三年伊朗宣布石油国有化后,收回了这个厂的全部主权,着手加快现代化的建设,废弃了陈旧的装置,引进新的设备,进行扩建,至今年三月它的年加工原油的能力已提高到三千二百万吨。阿巴丹炼油厂由于采用世界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原油处理量大,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使用职工少;设备比较完整,产品比较齐全。全厂现有五套常减压蒸馏装置,最大的一套年加工原油能力达七百多万吨。它生产一百多种石油成品,除各种一般的燃料油、润滑油而外,还生产高级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这个厂的动力系统还充分利用炼厂气(伴生气)作燃料。仅这一项节省的燃料占本厂所产油料的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六。现在的阿巴丹炼油厂每天提炼原油六十三万桶,拥有的职工人数是一万二千四百多人。
伊朗朋友陪我们到现场参观了一个大型装置,先看了自动化控制室,然后乘电梯上到它的顶层。登高远望,全厂景色尽收眼底:高耸林立的炼油塔,密密麻麻的储油罐,纵横交错的输油管……,真是一座雄伟的石油城!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伊朗阿瓦士油田每年生产四千五百多万吨原油,这是阿瓦士油田油气分离站的设备。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