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伊朗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原油产量居世界第四 石油出口占世界第二
本报讯 近几年来,伊朗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目前已探明的伊朗石油储量是一百三十七亿吨,占世界已知储量的九分之一。一九七七年,伊朗的原油产量达二亿八千五百万吨,占世界第四位。同年出口石油二亿五千五百万吨,收入二百三十多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也得到较大的重视。据伊朗政府最近宣布,伊朗天然气的储量已探明的超过五十五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二十四以上,价值约等于一百四十亿吨原油。一九七七年,伊朗生产天然气五百八十亿立方米。
石油和天然气的收益对伊朗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约占伊朗出口贸易的百分之八十六。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占全部外汇收入的百分之九十。
伊朗的油、气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扎格罗斯山麓。在伊朗现有的约五十个油气田中,四十三个分布在这个地区内。其中陆上三十二个,海上十一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波斯湾海底的石油蕴藏量也很丰富,是伊朗的第二个油气田分布区。由于地质条件和采取新的开采措施,伊朗采油生产的特点是少井高产。在几个大油田中,单井日产量平均在二千吨左右,有的井日产量高达一万吨。例如,马隆油田的面积约五百平方公里,仅有油井四十四口,一九七六年的产量达到六千七百四十万吨。
在伊朗的石油出口中,原油占绝大部分。输出主要通过哈尔克岛油港。该港于一九五八年开始兴建,一九七六年竣工。现在,这里的码头可停靠五十万吨级的油船,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原油出口港。
为了增加国家的经济收益,伊朗政府很强调发展炼油工业,使本国的炼油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一九六八年以前,伊朗只有阿巴丹和克尔曼沙赫两座炼油厂,近年来兴建了几座新的炼油厂,目前年炼油能力为四千八百万吨。其中,阿巴丹炼油厂经过扩建和设备更新,年加工能力达到三千二百多万吨,能生产一百多种品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
伊朗石油化学工业原有基础比较薄弱,有关的工厂企业规模都不大。近年来,伊朗政府特别注意石油化工的发展。一九七七年国家石油公司宣布,伊朗将在五年内在天然气和石化工业方面投资三百亿美元。去年三月,设在沙赫浦尔港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第一阶段工程已经竣工。该企业是与日本合营,将投资二十亿美元。一九七九年起将部分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年产各种石油化工产品三百五十万吨,价值九亿美元。
最近几年来,伊朗石油工业的向前发展,是伊朗政府和人民同西方石油财团进行长期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结果。
早在一九○八年,英国人就在伊朗南部打出了中东第一口油井。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伊朗石油的开采权一直掌握在外国资本家手中。一九五一年,伊朗政府在人民支持下,颁布了石油国有化法令,并成立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来经营石油。但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使伊朗的石油产量急剧下降。一九五四年十月,伊朗政府被迫同西方石油公司签订新的为期二十五年的租让协议。根据这一协议,西方垄断资本家取得了伊朗南部面积为二十五万多平方公里“协议区”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和提炼专利权,控制了伊朗百分之九十的石油生产。在以后一些年里,经过伊朗的斗争,一九五四年的协议虽然作了一些修改,但伊朗仍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伊朗《消息报》曾揭露说:“在伊朗石油问题上,如果伊朗每年获得十亿美元的话,那么外国公司就吞掉了一百一十亿美元。”在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高涨的形势下,一九七三年七月三十一日,伊朗国王巴列维签署一项法令,从西方石油财团手中收回“协议区”的石油生产权、行政管理权和设备所有权。这是伊朗在收回石油主权的长期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近年来伊朗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附图片)
伊朗阿巴丹炼油厂外景。
新华社记者摄


第5版()
专栏:国际知识

发展中的伊朗
伊朗,古称波斯国,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两汉时期称伊朗为“安息”国。勤劳、智慧的伊朗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波斯文化,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农业、建筑、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工艺等各方面,为人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伊朗位于亚洲西部,面积为一百六十四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三千四百余万。伊朗北邻苏联,南濒波斯湾与阿曼湾,东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临土耳其及伊拉克。全国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波斯语为国语。首都德黑兰。
公元前六世纪,建立了波斯帝国。从公元七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为止的九百年中,异族先后入侵。十八世纪前期,纳第尔汗领导伊朗人推翻了异族统治。十九世纪后期起英国、帝俄不断侵入伊朗。伊朗人民为了反抗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斗争。
伊朗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现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达一百亿吨以上,占世界已知储量的九分之一。一九七七年,伊朗原油产量为二亿八千多万吨,居世界第四位。出口二亿五千五百万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而居世界第二位。伊朗的天然气储量也很丰富,占世界第二位。
伊朗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大米、棉花和甜菜。
伊朗有三宝:石油、地毯和玫瑰。波斯地毯闻名世界。玫瑰花在伊朗随处可见,品种很多,香味又浓,“玫瑰油”是世界最早和最名贵的香精原料。
伊朗人民在巴列维国王领导下,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不断取得成就。伊朗积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中东、波斯湾和南亚国家的团结合作,主张和支持建立中东无核区、印度洋和平区和南亚无核区,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5版()
专栏:国际知识

中伊两国物产和技术交流史话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伊两国人民就开始友好往来,对促进两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丝绸是中国最早生产的。约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丝绸已经由商路传入伊朗,再转贩于罗马及其他国家。在古代伊朗,丝绸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魏书》和《周书》都说,古代伊朗国王是穿着用丝织的锦袍,而且一般男子的巾帔两边缘以织锦。
根据《史记·大宛传》的记载,安息无丝漆。但在公元五世纪,中国养蚕法传入伊朗,又由伊朗传入拜占廷(东罗马)。今天,伊朗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波斯有两位使者沿着“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学会了养蚕和缫丝。他们把中国蚕种小心翼翼地放在竹筒里面带回伊朗,从此蚕便在伊朗安家落户了。
到六世纪,波斯已能织绫锦,并且输出国外。波斯曾以金绵锦袍作为礼物送给隋朝。七世纪初,大旅行家玄奘进一步指出:“波剌斯国(波斯)工织大锦。”由于伊朗人民创造性地发展丝的纺织业,逐渐积累经验和推广技术,到十五世纪初,波斯及其边区都能种桑,育蚕,织丝了。
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之一。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有相当数量的钢铁输出。伊朗在安息王朝时代就由中国输入钢铁。主要运输路线是由四川经过云南,入缅甸和印度,又由印度西北入高附(今阿富汗的喀布尔),即达安息东境。罗马史家普卢塔克称安息骑兵的武器为“木鹿武器”。木鹿城在安息北部,是中国钢铁的集散地。中国钢铁还通过安息而流入西方。中国传入伊朗的金属还有白铜。
中国纸传入阿拉伯和波斯大约在七世纪初期,但造纸术的传入就比较晚些。据中国和阿拉伯的记载,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俘虏了唐朝一些士兵,其中有造纸工人,通过他们就把造纸术传入撒马尔罕和伊朗等地。伊朗工人学会制纸后,能够造出一种白韧的纸,还用贝壳粉涂纸面,使它洁白光滑,利于书写,易于吸墨。
十三世纪末,伊朗仿效中国的钞票,用木版印行一种纸币,并且用中国的“钞”字。纸币作长方形,旁边刻有几个中国字。这是木版印刷术传入伊朗的例子。
八世纪左右,由中国输入伊朗的用于化学工业的硝石,和由伊朗输入中国的用于医药的密陀僧、绿盐等,对于中伊两国人民都是有利的。
中国有用植物传入伊朗的也有多种,如茶、杏、桃、甘蔗、肉桂、黄连、大黄、土茯苓、木患子(一种解毒药物)等等。这些中国植物在伊朗繁殖滋长,成为伊朗物产的一部分。
在另一方面,古代伊朗传入中国的有用植物也很多,如苜蓿、葡萄、阿月浑子(治痢疾药物)、胡麻、茉莉、无石子、阿魏(药物)、无花果、波斯枣,等等。伊朗植物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物产,特别是药物的传入,对保障人民的健康起了有益的作用。
波罗球艺(即马球)起源于伊朗,于六世纪传入中国,成为唐代统治阶级游戏之一种,以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各阶层。这种球赛的风气,至宋代还盛,有在马上打的,也有步打的。明代还有打波罗球的活动,特别是在军队中用来锻炼身体。
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箜篌、唢呐都是在五、六世纪由伊朗传入中国的。这些都是伊朗人民赠给我们的厚礼,使中国人民的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从中国五代至清代中期,中伊两国间的友好往来络绎不绝。只是由于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中伊两国的来往才一度受到影响。 (朱杰勤)(附图片)
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一条大街


第5版()
专栏:

伊朗地毯
地毯是伊朗最负盛名的产品。
伊朗地毯都是人工编织的,毛头整齐坚实,染色鲜艳牢固。著名的波斯蓝(宝石蓝)与波斯红(近似深红色的玫瑰紫),虽经数百年之久,亦不褪色。伊朗各地出产的地毯,各有不同的花样与特色,真可谓百花争艳,琳琅满目。
伊朗王宫的“黄金地毯”,用金丝银线与羊毛交织,缀以珍珠、宝石,价值连城,闻名于世。
一般伊朗人,视地毯或壁上挂毯为传家宝。迄今伊朗地毯的名贵,仍居世界首位。


第5版()
专栏:

陈慕华副总理访问非洲三国
八月一日,由中国援建索马里的贝莱特温—布劳公路的竣工典礼在布劳市隆重举行。
索马里副总统伊斯梅尔(右)和陈慕华副总理分别在公路移交议定书上签字。
八月四日,陈慕华副总理一行,由索马里副总统伊斯梅尔陪同来到离基斯马尤以北六十公里的赤道标界参观时,当地居民用甜美的椰子水招待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
八月十一日,陈慕华副总理由加蓬副总理米戈莱陪同,参观了奇班加农业技术站,观看中国农业技术人员和加蓬工人合种的蔬菜。
八月七日,加蓬总理姆比亚梅陪同陈慕华副总理在加蓬首都利伯维尔观看艺术家们表演的民间舞蹈。
八月十七日,陈慕华副总理和由她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喀麦隆代总理达乌杜的陪同下,参观中国援建的水电站工程。
八月十三日,陈慕华副总理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参观喀麦隆姆巴尔马尤医院时,亲切地向医护人员询问婴儿的保健情况。
(本栏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