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伊朗宫廷大臣胡韦达宣布
华主席访问伊朗旨在促进伊中友好关系
新华社德黑兰八月二十八日电 据伊朗《世界报》(国际版)报道,伊朗宫廷大臣胡韦达八月二十七日宣布,华国锋主席二十九日开始对伊朗的访问旨在促进伊朗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好关系。
他说,华国锋主席是应伊朗国王的邀请访问伊朗的第一位中国领导人。
这家报纸还在二十八日报道说,伊朗一位官方发言人二十七日说,伊朗内阁的改组对中国和日本领导人即将进行的访问不会产生影响。
他宣布,日本首相福田预定九月五日抵达伊朗进行三天正式访问。


第5版()
专栏:

两千年的友谊大放异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夏鼐
中国和伊朗都是古老文明的国家,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是有悠久历史的,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早在公元前一二六年,中国探险家张骞从中亚返回当时的中国首都长安,报道中亚和西亚各国的情况,就提到伊朗。伊朗当时被称为安息国,一般认为是古伊朗阿萨西王朝的音译。后来,张骞的副使到了安息。安息王派武将率领两万骑兵到边界迎接汉朝使臣。汉朝使臣回朝的时候,安息国王又遣派使臣随同汉使来中国。这是两国政府之间第一次正式交往。
到了伊朗的萨珊王朝,也就是公元二二六年到六四二年,中国和伊朗的友好往来,更为频繁。当时,中国书籍中称伊朗为波斯,这一名词一直沿用到近代。根据中国文献记载,公元四五五年到五二一年这六十六年间,波斯遣派使臣到中国就有十次之多。民间往来当更为众多。萨珊朝最后一个国王伊斯提择德三世,中国书籍称他为伊嗣侯,曾派过使臣来中国。六四二年他同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兵败,六五一年被杀。他的儿子卑路斯、孙子泥涅师,都到唐朝首都长安来做客,先后死于中国。
伊朗合并于阿剌伯帝国(大食国)以后,宋代史书中,伊朗便包括于“大食诸国”内。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一二九二年由泉州放洋至波斯忽鲁谟斯港登陆。他的使命便是伴送一位蒙古公主嫁给波斯国王为妃。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曾三度到过伊朗的忽鲁谟斯海港。随行的费信、马欢等所写的旅行记中,便有专条描写这个海港。《明史·西域传》中提到亦思弗罕等伊朗境内小国,当时与中国互通使节,互赠礼物。
除了两国政府之间的政治联系之外,中、伊两国人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也很密切。从汉朝起,中国的美丽的丝绸和其他货物,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西运。由伊朗输入中国的货物也不少,包括宝石、金银器、玻璃器、香料和毛织物等,还引入了一些植物,如安石榴等。
到了萨珊王朝时,这种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更有所发展。这不仅有文献上的记载,并且在我国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实物。例如解放以后,在我国境内曾发现萨珊朝银币三十余起,总计达千余枚。又如波斯锦,在新疆吐鲁番也有发现。这种织锦的织法和花纹,都是萨珊式的,和中国原有的织锦不同。后来我国可能为了外销的缘故,也模仿波斯锦的织法和花纹。这是纺织技术和美术工艺的互相交流的一例。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的伊朗金银器也不少,如大同的八曲银洗、西安的高足金杯和银杯、单柄八棱银杯、内蒙敖汉旗的扁圆银执壶等,不论器形和花纹,都是萨珊式的。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于一九五五年于西安发现了一件汉文和中古波斯文合璧的伊朗人苏谅妻马氏(八四九——八七四年)的墓志。苏谅是伊朗古代显族之一。这位苏谅在唐朝官任“左神策军散官马使”。另一方面,在伊朗的苏撒,曾发现过中国盛唐时代所铸的“海马葡萄镜”。又在波斯湾内的设剌夫港和“丝绸之路”上的累依(今德黑兰市南郊)和尼沙普尔(伊朗东北部)都曾发现晚唐时期的中国瓷片,这些都是中伊两国古老友谊的物证。此外,体育游戏方面的波罗球艺(即马球),宗教方面的廖尼教和祆教,也都由伊朗传入而盛行于唐代长安。
从宋代起,在中、伊二国之间,海道贸易占主要地位。出口货物中,瓷器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设剌夫港、累依和尼沙普尔,在近年来考古发掘中便都曾发现过宋代瓷片。
元、明时代,海路贸易更为发达,运到伊朗去的中国瓷器为数更多。在德黑兰博物馆中,人们可以看到由阿达比尔移来的古代中国瓷器。这批瓷器是一六一二年阿巴斯大帝献给阿达比尔一座祖庙中的。有的瓷器上还刻有他的题记。这批瓷器原有千一百余件,现仍存留八百零五件。这个博物馆的陈列室中展品以青花瓷为最多,也有影青瓷、龙泉窑、万历五彩等。
在博物馆中还可以看到最近在波斯湾北岸古海港霍尔木兹(即明代记载中的“忽鲁谟斯”)遗址中发现的大批中国瓷器碎片。其中有些底部残片还保存有明代年号或题记,如“宣德年制”,“万福攸同”等字样。据参加发掘的伊朗一位女考古学者说,那个遗址几乎遍地都是中国瓷器碎片,俯拾即是,有时还掘到中国的方孔的铜钱。我们看到这些古代运来伊朗的文物,犹如在异国遇到同乡,分外觉得亲切。我们还看到元、明时代伊朗当时手抄本的插图,很有中国画的风味。这些都反映了中伊两国人民通过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所建立起来的友谊。
明朝末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侵入东方。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在伊朗占据了霍尔木兹港,不久又在中国占据了澳门。此后,他们的侵略行动,越来越猖狂了。中、伊两国人民对此都曾起来进行英勇的斗争。
一九七一年八月,中、伊两国建立邦交以来,我们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又有了新的发展。两国的各种代表团互相访问,加强了中、伊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就考古工作者交往而言,我们两国的文物工作者也建立起亲密的友谊。一九七五年,以伊朗国家考古中心主任费·贝格扎德为团长的代表团前来中国访问。一九七七年十月我们中国考古代表团作了回访,参观访问伊朗的考古博物馆和历史古迹。这些都增进了双方的互相了解,因之也加深了传统的友谊。
我们那次访伊考古代表团,在伊朗朋友的周详安排下,参观了大量古迹和博物馆。德黑兰的国立考古博物馆,搜集了全国出土或流传的古代文物。陈列品中有各时代的代表物品,包括上面所说的中国瓷器。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我们参观过的古迹中,可以特别一提的,有帕萨加德的居鲁士大王的陵墓和宫殿,珀塞波利斯的大流士一世和嗣王的宫殿,伊斯法罕的礼拜寺和故宫以及设拉子的诗人墓和花园。其中前二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五五九至三三○年)的遗址,都保存得很好,其建筑规模的宏伟和石刻艺术的精美,是全世界闻名的。
现在,中国人民的英明领袖华主席,即将对伊朗进行正式访问。在中伊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之间有两千年历史的友好情谊,必将大放异采!(附图片)
珀塞波利斯宫殿遗迹


第5版()
专栏:

萨瓦河畔新家园
——访问南斯拉夫通讯之四
中国新闻代表团
奔流的萨瓦河,象一条闪光的缎带,系在贝尔格莱德的腰际,把这座美丽的“太阳城”分成两半。河北岸,街道纵横交错,商店鳞次栉比,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那是老的市区;河南岸,原先是大片的沼泽地,如今绿树成行,碧草如茵,高大的建筑群直指蓝天,构成了又一幅欣欣向荣的瑰丽图景,那就是在一片荒野建设起来的新贝尔格莱德。新贝尔格莱德不仅是许多重要的党政机关所在地,而且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些“地方共同体”的所在地。我们访问的“萨瓦”地方共同体,就座落在这里。
地方共同体,是一个以一定范围的居民区为单位组织起来的自治机构。当我们来到“萨瓦”地方共同体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建筑美观的高大的住宅楼。周围有宽敞的大街和林荫道,有运动场和儿童游艺场,有绿色的草坪和街心花园。大楼四周停着一辆辆小汽车,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摆满了香花异草。
“萨瓦”地方共同体大会主席约维契奇、执委会主席乔尔杰维奇和党委副书记米莱维奇告诉我们,这里的楼群是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建设起来的,占地面积七十二公顷,共有五层至十六层的宿舍大楼六十三幢。每幢楼有四十套至一百套房间,整个共同体共有住房四千五百套,居民一万七千多人。居民中包括八千七百多名在附近工厂、农业联合企业等生产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四千多名大、中、小学的学生,三千多名学龄前的儿童。余下的是家庭妇女、退役军官、退休工人。地方共同体把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职业和年龄的居民,组织到一个“大家庭”里,让他们行使自治权利,直接管理共同体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萨瓦”地方共同体拥有自己的商店、食品店、菜市场、饭馆、旅馆、冷食店、服装店、理发馆、照相馆、银行、邮局、药房、书店、图书馆、美术馆等服务性机构。这些服务性机构,组成了一个商业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我们参观了“萨瓦”食品百货商店。那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型商场,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从吃的各类食物、穿戴的衣裤鞋帽到日用百货,一应俱全。顾客们正在开放的货架面前,自行挑拣需要的商品,放入一个铝丝篮子里,然后提到售货处计价付款。“萨瓦”地方共同体的同志们介绍说,这个商店是一个实行经济核算的联合劳动基层组织。自它诞生以后,一般的商品就不用到别处购买。这给共同体内的居民、特别是那些“双职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在“萨瓦”地方共同体,有一所八年制学校。共同体的三千名七至十五岁的学龄儿童全部就地入学。为了解决“双职工”的学生生活照顾问题,学校允许这些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并且专门安排老师进行课外辅导。离这所学校不远,便是一所幼儿园,共有四百多名三至六岁的学龄前儿童。当我们来到这所幼儿园的时候,面色红润的小朋友刚刚吃罢午餐,纷纷笑着向中国客人招手致意。
我们来到翻砂工人米海伊洛维奇家里作客。他一家三口人,住着四间房,共八十平方米。热情的主人领我们参观了他家的两间卧室、一间客厅和一间餐厅。房间里铺着地毯,摆着沙发、电视机,厨房里有电冰箱和电灶,卫生间里有洗衣机。我们在客厅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拉起家常。米海伊洛维奇今年四十九岁,已经有三十二年工龄,现在贝尔格莱德铸造厂工作,每月收入七千五百第纳尔。他妻子是一家商店的清洁工,每月收入三千五百第纳尔。他儿子今年二十岁,上完八年制学校,又在中等技校学习了三年,现在在汽车修理厂当技工,每月收入四千五百第纳尔。合计起来,全家每月收入一万五千五百第纳尔。房租、水电支出约占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生活在“萨瓦”地方共同体的六百多位退休工人、老战士和残废军人,也得到很好的照顾。共同体专门建立了“元老俱乐部”,负责安排好老人们的娱乐和休息。少数无依无靠领养老金的老人,还可以从共同体设立的互助金中得到补助,使他们同样可以愉快地度过自己的晚年。
南斯拉夫的企业和机关普遍实行了五天工作日制。广大就业职工有比较充裕的业余时间。“萨瓦”地方共同体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十分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共同体开设了一所为期半年的青年业余政治学校,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时事,还经常组织青年参加义务劳动,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此外,共同体还根据青年们的爱好,分别开办了无线电业余训练班、摄影小组、外语训练班以及短期的民防、急救训练班、志愿消防队,对青年们进行专业教育。为了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共同体修建了六十多个运动场地和儿童游艺场,成立了几十个球类和田径运动队,有一千多名青少年经常参加这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萨瓦”地方共同体的同志还介绍说,共同体组织了话剧组、绘画组、民间歌舞队等各种文艺团体,广大青少年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举行文艺演出,举办绘画展览。由于地方共同体对青少年业余教育搞得好,这里的社会秩序安定、社会风气良好。这一点,是“萨瓦”地方共同体的人们常常引以为自豪的。
现场的访问,主人热情的介绍,使我们对地方共同体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对这个“大家庭”的组成和活动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这么多住宅大楼、公用设施、集体福利事业以及日常管理费用是怎样筹集的呢?原来,它有几方面的来源:第一、靠银行贷款,分期偿还;第二、靠有职工居住在这个共同体内的企业联合投资,大的企业是主要投资者;第三、靠房租和共同体经营的一些劳动组织的收入;第四、靠公众自愿捐献,如幼儿园、俱乐部就是用捐款修建的。
筹集和合理地使用这些资金,是一个巨大的组织工作。近年来,由于成立了教育、卫生、文化、住宅等各种自治利益共同体,这方面的工作更臻完善。按照南斯拉夫同志的说法,自治利益共同体是联合资金和联合劳动,发扬社会主义自治民主,进一步扩大工人自治权利的一种形式。过去,文教、卫生、市政建设等部门实行行政预算,也就是从企业抽出一部分资金通过政府预算,向文教、卫生、市政建设等部门拨款,现在由有关的自治利益共同体来直接完成这项工作。他们举例说,如果要在某一个居民区新建一座宿舍楼或者一所学校,就由同这个居民区有关的企业和市政部门或者教育部门就资金分配、建筑设计等问题共同协议,作出决定。在协议中强调平等协商,也强调盈利多的企业承担更多的义务,帮助那些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单位。他们说:学校是经济收入比较少的单位,如果靠他们自己解决教职员工的住宅问题,可能几年都不能解决;有了自治利益共同体,就容易解决了。现在,“萨瓦”地方共同体建立了教育、文化、儿童保护、卫生保健、公共事业等自治利益共同体,这些自治利益共同体向区和市一级的相应的自治利益共同体派出代表,与各有关方面就资金分配等问题共同协商作出决定。
“萨瓦”地方共同体,有自己的组织系统。主人拿出组织机构示意图说,共同体的六十三座住宅大楼都成立自己的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之上设地方共同体大会。它是共同体的最高权力机构。本届共同体大会的代表共有八十三人,分别由六十三个居民委员会,地方共同体内的共盟、社盟、青盟、工会、妇女组织、预备役军官协会、老战士协会、红十字会等社会政治组织和各劳动组织选出的。地方共同体大会选出执行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除个别秘书人员外,全部代表和执委会负责人都不脱产、不领报酬,任期均为两年。现任地方共同体大会主席约维契奇是一名法律工作者,执委会主席乔尔杰维奇是一名工程师。根据地方共同体的章程规定,有关地方共同体的重大问题,比如中期发展计划,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等,必须提交全体居民大会讨论决定。
热情的主人继续介绍说,作为社会的细胞,作为自治制度的重要一环,地方共同体不仅要管理共同体内部的事务,而且要积极参加对社会的管理。他说,区议会是最基层的政权体制。在区议会的地方共同体院中,“萨瓦”地方共同体派有自己的代表。区议会联合劳动院内,也有“萨瓦”地方共同体内联合劳动组织的代表。地方共同体内各个社会政治组织,则向区议会社会政治院派出自己的代表。这些代表在区议会里就有关全区的共同事务问题参加讨论并作出符合选民利益的决定。所有的代表都必须充分反映群众的意见,代表群众的利益。他们必须定期向选民报告自己的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情况。违背群众利益的代表,选民可以随时撤换。
“萨瓦”地方共同体的同志一面说着,一面翻开手中的一本装帧精美的画册,兴奋地指出画册中的一幅大照片告诉我们,这一幅照片记载了去年五月铁托总统亲自到“萨瓦”地方共同体视察的情景。主人说:“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也是我们最大的骄傲。但是我们决不满足,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
接着,他们领我们走到了风景秀丽的萨瓦河畔,指着眼前即将竣工的一座五层白色大楼说,这就是我们新建的保健院,它将来可以容纳七万居民看病;又指着远处的一大片空地说,这里,我们将兴建一所中学、一所托儿所,它们将同已有的小学、幼儿园“配套成龙”,形成初步完整的教育网;那里,我们将新建一座大百货商店,一座拥有四百座位的露天剧场……
“太阳城”阳光灿烂;萨瓦河哗哗作响。清风透过河岸的林荫,吹得人心旷神怡。听着主人对未来蓝图的热情描绘,我们衷心祝愿英雄的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总统领导下,把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附图片)
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共和国首府萨格勒布市一角。 南通社稿(新华社发)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市的新建住宅区。
  南通社稿(新华社发)


第5版()
专栏:

普拉
普拉是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重要海港。普拉湾的顶端濒临亚得里亚海,人口四万七千。普拉是一个险要的军港,有铁路通向内地,又有许多公路和铁路相连接,工业发达,有造船、木材加工、玻璃、水泥、纺织工业等。这里的乌利亚尼克造船厂为巴西、缅甸、埃及、英国、印度等许多国家建造船只。
普拉在十九世纪曾是奥匈帝国的重要军港。一九一八年后属意大利,一九四七年划归南斯拉夫。目前市内还遗有古罗马和拜占庭的遗迹,其中罗马时代的斗技场,可容纳二万余观众。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