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南斯拉夫《战斗报》积极评价华主席访问
华主席访南交换看法交流经验丰富双边合作
希腊刊物赞扬华主席访罗南对巴尔干国家捍卫民族独立作出贡献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八月二十六日电 南斯拉夫《战斗报》今天以《交换看法和交流经验》为题,发表评论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党政最高领导人华国锋对南斯拉夫的访问和他同铁托总统进行的会谈,在我国公众中引起了极为有利的反应,并引起了国际上的极大兴趣。作为丰富国际生活的重要事件,整个访问受到了积极的评价。”
评论说:“南斯拉夫和中国不仅在自己的双边关系上,而且也在以充分谅解、相互尊重和平等的新原则为基础的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纯洁的一页。”
“南中对话和进一步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恰恰在于双方所接受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谅解和相互尊重的态度来看待一切问题,从而使交流经验大大地有利于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了解和进行合作。这意味着,观点分歧和不同作法也被作为今天为建设社会主义和为加强世界和平而进行斗争的不同条件的结果而予以接受。”
评论说:“南斯拉夫和中国最高领导人极其明确地确立了成功地发展南—中合作的原则。华国锋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在相互关系中是独立的和平等的,我们两国谁都没有干涉别国内政和控制别国的任何愿望。铁托同志再次表示相信,只有我们大家始终不渝地尊重、并在实践中遵循如下原则,才能保证世界社会主义取得进展。这些原则是:独立,自主,平等,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尊重各自的发展道路,自愿的国际合作和相互声援以及尊重各国和各党之间存在的分歧。
“在这种条件下,双方不仅能够对我们两国的社会发展方针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而且能够给两国中的每一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针以充分的支持,这是正常的。”
评论说:“事实表明,在上述原则基础上建立相互关系也是对充分尊重所有第三国——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的一个保证。从而以最明确的方式排除了任何外来干涉,和纠正了对这次访问的某些猜测。”
新华社雅典八月二十六日电 希腊周刊《人民斗争》和《人民之路》最新一期分别发表评论,赞扬华国锋主席对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访问。
《人民斗争》的评论说,华国锋主席的欧洲之行,对巴尔干国家为捍卫和保障它们的民族独立的共同斗争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克里姆林宫的新沙皇们对华国锋主席的访问感到恼火、反应强烈。
《人民之路》的评论说,华国锋主席的欧洲之行在努力团结那些要和平、反对干涉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的力量方面正在迈出重要的一步。
《人民之路》的评论还说,华主席对两个巴尔干国家的访问是对两个超级大国在全世界、特别是在巴尔干地区争霸图谋的打击。


第5版()
专栏:

南斯拉夫造船工业迅速发展
去年船舶产量居世界第十四位 能建造数十万吨大型船舶
本报讯 南斯拉夫造船工业近几年来获得迅速发展。一九七七年,它的船舶产量达四十二万总吨,占世界第十四位。
造船是南斯拉夫工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它已开始造船。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它的造船工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陷于停顿。南斯拉夫获得解放后,积极恢复和重建造船工业,努力进行技术改造,目前,已经建立起相当规模的造船工业体系。
南斯拉夫的造船厂分布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全国共有大小十六家造船厂。最大的三个厂是乌利亚尼克造船厂、斯普利特造船厂以及“五·三”造船厂。这三个厂拥有职工一万八千人,占全国造船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九十。造船与船用柴油机的生产,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
就拿斯普利特造船厂来说,它从一九四八年起进行重建,到一九五五年已经初具规模,一九五八年开始船舶出口,主要是万吨级货船和客船以及油船等。以后,生产能力逐步扩大,发展成为能建造二十五万吨级以下各类船舶、年产能力四十万吨的新型船厂。从一九六七到一九七七年的十一年间,这个厂建造了六十五艘船舶,计二百五十余万载重吨。从船舶定造到交船一般为二十四至二十八个月。这个厂的造机分厂从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七年底共制造了三十余台柴油机,近五十万马力。斯普利特造船厂的成就,可以说是南斯拉夫造船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现在,南斯拉夫已能建造万吨级多用途船和集装箱船、二万吨级成品油船、十一万吨级石油散货矿砂运输船、二十六万吨级石油矿砂运输船和二十七万吨级油船等十余种船舶。其中商船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供出口。有三十多个国家先后向南斯拉夫定造船舶。
南斯拉夫的舰艇生产也在逐步恢复。一九五八年,第一艘近海潜艇建成下水。近年来,南斯拉夫开始建造大型登陆艇、快艇和扫雷艇等,并且已经出口。
南斯拉夫的柴油机制造工业是五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目前大量生产四万马力以内低速机和一部分中高速机。大部分柴油机出口国外。它不但出口整机,而且出口部件。南斯拉夫的船用机械、油水冷却器、空气冷却器、油加热器等已能供应国际市场。
南斯拉夫海岸曲折,多天然良港,自然条件较好。它又有丰富的资源和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些都十分有利于造船工业的发展。但是,真正促使南斯拉夫高速度发展造船工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它及时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例如,对造船生产采取流水作业线,实现了自动化;产品实行定额生产,从各个环节保证船舶建造依期完成。几个大厂造船造机同在一个厂,但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相当一部分工种的工人实行计件工资,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狠抓配套产品生产,几个船厂除自造主机外,其他设备要由近百家工厂提供来完成配套。此外,重视科研和科技人员的培养。随着新技术在造船工业中的应用,南斯拉夫各厂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在逐步上升。几个主要造船厂的大学和中专程度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左右。政府和企业充分信任和使用技术人员,并注意对他们的培养。造船职工经常有机会到国内外造船学院或科研机构学习。国内主要造船厂也有自办的技工学校,以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南斯拉夫在贯彻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地运用本国力量发展生产方针的同时,极其注意国外造船技术的发展动向,学习外国的长处。只要符合加快生产发展和减少生产费用这两个条件就考虑引进。
目前,南斯拉夫引进技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购买专利来实现的。(附图片)
南斯拉夫普拉市乌利亚尼克造船广的船坞。 新华社发


第5版()
专栏:

英雄年代的光辉纪录
——谈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
俞虹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首先是战士。真正感人的作品,总是来源于艺术家所亲身参与的斗争实践。看过南斯拉夫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人们都会得到这样强烈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同志和南共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充分显示了南斯拉夫人民威武不屈、气壮山河和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当时,许多美术家也都响应党和铁托同志“拿起武器和侵略者作斗争”的号召,参加了游击队或留在城里做地下工作。仅在克罗地亚,就有一百零六位画家参加了反法西斯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斗争,画了五千余幅油画、素描、宣传画。美术家不仅在游击队所在地,并且在白色恐怖笼罩的敌占区举办美展,他们的作品,对打击敌人的反革命气焰和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画家卡拉玛吉耶维奇的《女游击队员》、《游击纵队》,版画家雅卡茨的《别洛拉因的掷弹手》,通过所塑造的一系列游击队战士、指挥员和革命领导人的形象,生动地纪录了南斯拉夫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英雄业绩。这里应该特别提一下安德列耶维奇—库恩的油画《自画像》。画面上身着军装、头戴军帽的年轻游击队员,神采奕奕,风尘仆仆,坚定果敢。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千百位游击队画家的精神风貌。著名画家穆耶兹诺维奇的油画《苏捷斯卡突围》、《跨越涅列特瓦》、《解放雅依察》和《进攻》,则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几次重大战役的艺术再现。
在南斯拉夫百花争艳的美术园地里,雕塑艺术和纪念碑艺术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现代的南斯拉夫雕塑艺术,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的艺坛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著名雕塑大师梅什特罗维奇、阿乌古斯金基奇、斯托扬诺维奇等在全世界享有盛名。雕塑家巴基奇的《起来,向侵略者复仇》,表现了一个就义的青年游击队员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栩栩如生,十分感人。卡林的《游击队员》塑造了无往而不胜的人民军队的高大形象。阿乌古斯金基奇的《搀扶伤员》,象征着南斯拉夫人民磐石般团结、共同对敌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阿乌古斯金基奇雕塑的形象雄浑有力,线条遒劲细腻,布局和谐匀称。达利那尔的青铜组雕《被占领下》、《党号召人民起来》、《在战斗中》,也深刻揭示了英雄的南斯拉夫人民的性格:仇恨敌人、顽强不屈和满怀必胜的信念。
纪念碑艺术在体现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斗争的光辉业绩和史诗般地描绘历次重大战役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纪念碑艺术既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民,也美化了城市和乡村,为南斯拉夫美术增添了奇异的光彩。南斯拉夫卓越的雕塑大师梅什特罗维奇在运用雕塑再现伟大历史事件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他的雕塑形象鲜明,富于高度概括性。华主席在访问南斯拉夫的第一天前去献花圈的阿瓦拉山无名英雄纪念碑,就是梅什特罗维奇的作品,这座纪念碑的顶端是永恒的火炬,底部是层层的阶梯,中间是雕塑得气宇轩昂、庄严宏伟的八个女像柱。贝尔格莱德市郊区的这一无名英雄纪念碑已成为世世代代为保卫独立自由而战的南斯拉夫人民的象征。
南斯拉夫的雕塑家们几乎在祖国进行过反法西斯斗争和战争的每一个角落,都建立了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纪念碑。雕塑家日夫科维奇在铁托元帅亲自指挥战斗并负过伤的苏捷斯卡兴建的《苏捷斯卡战役纪念碑》,气势磅礴,立意新颖,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杰出的老雕塑家斯托扬诺维奇的《库曼诺夫斯克纪念碑》、兹金科和卡林的《解放纪念碑》、格尔日基奇的《在克拉古耶瓦查被枪杀者纪念碑》,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奥斯托依雅的《比列切牺牲战士纪念碑》,雕塑家格拉布洛夫斯基和建筑家彼科夫斯基的《斯科普利纪念碑综合体》,是浮雕艺术的卓越作品,塑造了集体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英雄群像。南斯拉夫雕塑家们优秀的纪念碑雕塑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了人物形象的内在精神力量。总之,南斯拉夫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美术作品,艺术性、战斗性都很强,可以说是一部南斯拉夫英雄时代的形象的编年史,是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的教科书。


第5版()
专栏:

搀扶伤员〔青铜雕塑〕 阿乌古斯金基奇


第5版()
专栏:

南斯拉夫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本报讯 南斯拉夫教育事业在解放以后有了很大发展。
目前,南斯拉夫小学生有近三百万,占全国学龄儿童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比战前增加一倍多。各类中等学校的学生有一百万,比解放前的一九四七年增加五倍多。在校大学生达四十万,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度增加了二十四倍。中学毕业生中,有百分之四十七升入高等学校。按人口计算,南斯拉夫平均每一万人就有一百八十八个大学生,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居世界第三位。南斯拉夫解放后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名高等学校毕业生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南斯拉夫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每年占国民收入的百分之四。国家多次颁布了教育法,要求“培养有能力的、符合国家需要的专业干部”。
近年来,南斯拉夫对教育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各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更好地满足社会各部门对专业干部的需要。中等教育改革的基本作法是加强专业教育。从一九七七年秋季开始,南斯拉夫各共和国、自治省的全部中等学校(包括普通中学、中等专科学校和技工学校),一律改为专业教育。新教育制度规定,中学教育学制四年,分两个阶段进行,各为两年。第一阶段为“普通教育”,第二阶段为“专业教育”。在第一阶段,各校基本上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广泛的综合性基础知识,为下一阶段专业教育作准备。在第二阶段,各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愿,按不同分科进行专业教学。毕业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经过一定的操作实践,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也可以继续升学,经过考试合格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新教育制度的特点是使学生既获得比较丰富和广泛的基础知识,也获得符合实际和生产需要的专业知识,在他们中学毕业后都具备直接参加工作或继续升学的条件。这就克服了过去普通中学缺乏生产教育,不能考取大学的中学毕业生难以担负生产任务以及中等专科学校的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接受高等教育有困难的弊病。改革的结果消除了这种不合理的状况。
南斯拉夫组织了大批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有关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并不断从已进行试点的教育单位吸取经验,使这项改革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这一改革将促进南斯拉夫教育事业的更快发展。
南斯拉夫还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在受教育方面,各民族学生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各民族学校里,除用官方语言外,还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附图片)
南斯拉夫许多企业都设有职工学校,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图为“拉迪·康查尔”电气公司的职工在本企业的“教育中心”上课。
新华社发


第5版()
专栏:国际资料

诺维萨德
诺维萨德是号称“欧洲粮仓”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首府。它位于多瑙河上游,东南距贝尔格莱德七十余公里,人口二十一万多。
诺维萨德地处有名的黑土平原,是欧洲最肥沃的地区之一,水利丰富,农业发达。南斯拉夫人民在伏伊伏丁那境内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巨大的多瑙蒂萨—多瑙河水利系统主要工程建成后,使这一带的农业生产更加兴旺发展。这里现在是南斯拉夫的主要农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很高。
在诺维萨德,设有著名的农业研究所,它所培育的小麦优良品种,如“萨瓦”、“珍珠”、“女游击队员”等,已经名闻世界。著名的一年一度的诺维萨德国际农业博览会在这里举行,它吸引了广泛的国内外的参观者。
诺维萨德不仅农业发达,工业也很发达,拥有冶金、化学、瓷器、纺织、食品等工业。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自治省四十四个区,除三个区居住着单一民族外,其他四十一个区都居住着三个以上的民族,所以首府诺维萨德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每天用五种语言广播各种节目。
诺维萨德过去原是一个渔村,在南斯拉夫政府和人民的建设下,现在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农业城市。它的交通发达,有公路、铁路和多瑙河航运系统,同全国以至中欧都有密切联系。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