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罗瑞卿同志遗诗六首
送别
仿唐人王勃送别诗咏,书赠张、李、陈、苏同志。文字虽劣,意却真诚,聊表惜别互勉之情。
治病在古闽,红心向北京。
与君送别意,同是党之人!
革命识知己,马列共遵循。
永走革命路,一切可牺牲。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
叙怀
本年五月三十一日,吾已年六十又九,感触颇多,得此数句,用以志念。
少小叛逃封建家,磨难虽多心无瑕。
蒋匪屠杀犯众怒,烈士鲜血浇红花。
革命一生未虚度,戎马廿年耻矜夸。
吾今即令身残老,志在千里岂嗟讶!
一九七五年初夏
示儿
爱子即将离家参军,思绪万千。写此四首,既有父子共勉之意,亦略表盼儿成长的真挚之情。
其一
父儿参军巧同龄,时代各异主义真。
父战蒋日确困苦,儿斗两霸更艰辛。
马列主义指方向,主席思想比日明。
盼儿鼓起冲天力,一代更比一代能。
其二
我儿年幼有胆见,挫折迫害只等闲。
正确错误分辨好,虚心待人最为先。
自我傲气须当改,群众关系即不难。
单枪匹马怎胜敌?万众一心能擎天!
其三
军中注意事虽稠,抓着关键即自由。
三大纪律时遵守,八项注意永不丢。
官兵团结如兄弟,军民一致鱼水投。
儿曾观天驱孤愤,望为阶级擒敌酋。
其四
我儿去参军,模范要力争。
政治成熟后,做个党之人。
标准有五条,党章载得明。
达到虽非易,创造凭自身。
思想最高峰,有志亦能登。
父母殷切意,愿儿切实行。
一九七四年年终
(原载八月二十日《解放军报》)


第3版()
专栏:

部长带队下乡道歉退赔
一机部部长周子健带领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代表和部机关干部到张家湾公社落实中央指示,决心提高农机产品质量
据新华社北京八月十九日电 本社记者朱继功、黄奉初报道:八月十四日,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带领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的代表和部机关干部三千多人,来到北京通县张家湾人民公社“背”回了不合格的拖拉机,并且赔偿了这个公社的损失。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张家湾公社。社员们看到这么多领导干部和全国机械工业代表来搞退赔,都很受感动。他们高兴地说:部长亲自下乡落实党中央指示,把毛主席的爱民政策又带到我们农村来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市委书记叶林、王宪,陪同一机部部长周子健和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的代表来公社“背”废品。
张家湾公社有三台拖拉机质量低劣。一台是张湾镇大队今年年初买的北京市南苑拖拉机配件厂试制的六十马力拖拉机,发动机严重漏油漏水,质量很坏,根本不能使用。第二台是枣林庄大队从洛阳拖拉机厂买的七十五马力拖拉机,出厂时就把缸垫上反了,造成油路不通,买回来一试车,摇臂机构全烧坏了。第三台是枣林庄大队买的长春拖拉机厂制造的东方红二十八马力拖拉机,转向机构不耐用,不到一年就坏了。
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共北京市委在张家湾公社联合召开了“贯彻中共中央指示,落实机械产品‘三包’政策大会”。会上,北京市南苑拖拉机配件厂党委书记刘振山、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党委书记郑维祥、长春拖拉机厂党委书记何光远,都向张家湾的干部和社员诚恳地作了检查,并对因农机质量不好而造成的损失当场退赔。他们把北京市南苑拖拉机厂生产的那台六十马力拖拉机“背”回去,退款一万五千元;对另外两台拖拉机,赔偿修理费。
周子健部长在大会上发言说:今天我们到张家湾公社来道歉退赔,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的一个实际行动,是决心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的一个实际行动,也是我们拨乱反正、深入揭批“四人帮”破坏产品质量罪行的一个实际行动。他指出,目前农机产品质量不好的情况相当普遍,相当严重。有的厂产品并不合格,但一直在出厂。有的厂甚至在产品质量问题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厂不搞经济核算,乱摊成本,坑害农民。还有许多农机企业为用户服务工作做得不好,个别企业领导对用户的态度十分恶劣。这些现象发生在下面,但主要责任在部里,特别是我本人要负更大的责任。他说,我们要以这件事为开端,严格地执行“三包”制度,该退赔的坚决退赔。我们代表机械工业全体职工向贫下中农保证,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把产品质量搞上去,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高水平、高速度、高质量地发展机械工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
北京市委书记王宪、通县县委书记赵峰、张家湾公社党委书记吴统慧和贫下中农代表卢书海,也在会上讲了话。他们表示要以一机部为榜样,严肃认真地落实中央指示,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努力减轻农民负担,把各项工作搞上去,为加速建设现代化的大寨式的郊区而努力奋斗。


第3版()
专栏:

工业部门也要落实湘乡经验
本报评论员
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湘乡经验的批示中指出:各个工业部门,各个地方,要努力提高工业品特别是支农工业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已出厂的要包修、包换、包退。要下决心彻底改变那种由于农业机械质量不好而出现的“卖了耕牛买铁牛,买了铁牛变死牛”的状况。
最近,第一机械工业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北京通县张家湾公社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落实政策”大会。部长带领了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代表和部机关干部三千多人,在会上对农机产品质量不好增加了农民负担的问题,向农民作了公开检讨,赔礼道歉;有关单位当场把不合格产品“背”了回去。这种做法很好,很得人心!这是贯彻中央精神,落实湘乡经验的一个实际行动。
一切有关的部门、单位都应当这样行动起来。大家都起来积极支援农业,批评坑农行为,使工业支援农业的工作有一个大的改进,大的发展。
多年来,农机产品质量不好,零配件供应不足这类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到损害,也给农民增加了负担。北京市通县张家湾公社这次在会上摆出的事例,就很有代表性。这个公社的三个大队,先后买了洛阳拖拉机厂和长春拖拉机厂的四台拖拉机,都因为产品质量差,买不到零件,经常“趴窝”。张家湾公社有六十台机动喷雾器,由于买不到零配件,有三十台长期“趴窝”。象这样的事情,在张家湾公社有,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不少。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买了一台“铁牛”,竟是一台价高质次的“病牛”和“死牛”!这种现象如果长此下去,农民办机械化的积极性从哪里来?工农联盟怎么可能得到巩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机产品质量不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下决心把农机产品质量搞上去,彻底解决农机零配件供应不足、质量不好这一类问题。
改进支农工作,当前首先要狠抓湘乡经验落实。湘乡县委调查的农民不合理负担,有很大一部分与工业部门有关。中央在转发湘乡经验的批示中对工业部门提出的要求,一定要不折不扣,坚决执行。特别是中央重申的,已出厂的不合格的支农产品要包修、包换、包退这一条,要坚决做到,不能光说不做。这次一机部的做法好,好就好在既赔礼道歉,又赔偿损失,有关单位当场就把不合格产品“背”了回去。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加强工农联盟,才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
有少数农机工厂的同志,对实行“三包”制度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他们说什么“不能坑农,但也不能坑工”。把农民提出的正当退赔要求,说成是“坑工”。这种看法当然是不对的。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粗制滥造,浪费了人力物力,浪费了国家资财,又损害了社会主义企业的名誉,这才是真正的坑工!相反,赔偿了农民的损失,挽回了不良影响,并找出了改进工作的办法,把产品质量搞了上去,这是“兴”工,真正兴旺社会主义的工业,这有什么不好呢?有关工业部门和工厂企业的同志应该充分认识,实行“三包”制度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欢迎这种“压力”,自觉把压力变成动力。该退赔的坚决退赔,这个代价一定要花,现在的退赔正是为了以后少退赔或不退赔,这样做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
支农工作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光一机部有,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同样存在。为什么这些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是主要原因。但是,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在有些领导同志头脑中始终没有扎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是到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各地区、各部门应该以贯彻执行党中央对湘乡经验的批示作为动力,认真地彻底地检查一下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牢固地确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订出新的规划,采取坚决措施,把支农工作搞上去。冶金部门是不是为农业提供了质量和品种合乎要求的钢材?化工部门是不是为农业提供了优等的农药、化肥以及其它化工原料?商业供销部门是不是做到了把生产资料送上门,主动为农民提供方便?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维修和供应工作,有没有做到及时而有效?交通运输部门是不是优先为农业开了“绿灯”?每个部门都应该进行检查,订出改进计划。光说不做不行,要有措施,要雷厉风行,付诸行动,立见成效。一定要把党中央对湘乡经验的重要批示落到实处。


第3版()
专栏:

永不结业的“小学生”
——记中共河北省迁西县委副书记杜凤德虚心向群众学习的事迹
在燕山深处的一条山村路上,乡亲们簇拥着一位身穿褪了色的旧军装的老干部,送了一程又一程。淙淙渠水,映出了他们那依依难舍之情;回响着的山音,传出了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老杜,你风里雨里跟我们滚了几年,这回算结业啦!”“不!向人民群众学习,这门课我永远也结不了业,永远是个小学生。”……
乡亲们对老杜为啥那样亲热和难舍难分?老杜对乡亲们为啥那样虚心而又毕恭毕敬?让我们还是从头里讲起吧。
好 心 为 啥 办 了 蠢 事
老杜叫杜凤德,是中共迁西县委副书记。七年前,当他还是县委常委、武装部副部长时,曾来到三屯工委片蹲点。那时的三屯,看山,山秃;看水,水穷;看地,地薄;多数队靠吃国家统销粮过日子。瞧着这情景,老杜决心带领三屯人民改变落后面貌。
当时,全县正在学习小关庄。老杜想,三屯和小关庄都是山区,如果也象小关庄那样,搞成石坝梯田和闸沟造地多好啊!他一声令下,各大队民兵和群众就干起来了。可是,干了很长时间,只搞了几道石坝,修了几块梯田。什么原因呢?老杜很纳闷。群众说:“咱三屯跟小关庄不同,人家那里山高、坡陡、石头多,搞石坝梯田最合适,咱这是红土地,搞土坝最好,偏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石头。不先搞土层厚的平坡,偏搞这瘠薄难啃的,真是有肉不吃啃骨头!”接着,另一件事情也发生了。老杜在排楼沟大队抓点,社员们风里雨里苦干了几个月,在一条五里长的大山沟里闸成的层层梯田,到夏天,山上的一股牤牛水滚下来,全冲了个稀里哗啦。
这一下群众意见可大啦!
有的说:“当初就说,闸沟不留水道不行。怎么样?这下子全冲完啦!”
有的说:“办事不跟群众商量,哪有个不失败的?!”
听着群众的批评,望着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的梯田,老杜难过极了。他感到洪水冲刷的不只是梯田石坝,而且是自己头脑里自以为是的错误思想。
“老杜同志!”这时候,井泉大队的老支书周天元来到跟前,语重情长地说:“你风风火火地领着我们干,这办法对。差的就是跟群众商量少。咱三屯有几万干部和群众,他们可是好老师啊!”
老支书的话,给老杜上了一课。是啊,好心为啥办了蠢事?这根子就在眼里没有人民群众!
晚上,老杜认真学习《〈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
“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这些话,老杜感到就象专对自己讲的一样。他决心老老实实地当群众的小学生,尽快由外行变成内行。
迈 开 双 脚 到 群 众 中 去
老杜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了。
这一年春天,赶上大旱。河枯了,井涸了,地里冒了烟。人们老老少少齐上阵,车拉人担,抢水救苗。但刚浇过水,小苗又蔫啦!
面对严重旱情,有些干部和群众灰心了。他们说:“三屯历史上缺水,抗这么大的旱,上哪找水去!今年减产是板上钉钉了!”
顶着燥热的旱风,老杜来到鞋脱崖庄前。眼前的情景,惊得他简直要叫出声!只见有三十亩地高粱,垄垄苗壮,株株翠绿,远远望去,象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他跑到跟前一看,原来十二名民兵,正在两条山沟交接处打大口井,一边挖井,一边抽水,一边浇地,浇出了一片葱绿!
“这个办法是咋想出来的?”老杜惊喜地问。
“是大旱逼出来的。”正在领着民兵打井的公社党委书记全国珍笑着说。
“咋就知道这地方有水?”
“两山夹一嘴,地下必有水,这是群众的经验。”
老杜跳下井坑,一边跟着打井,一边了解情况。大家说,三屯缺水,但并不是地下完全没有水,在一些地方有地下水的痕迹。这眼大口井就是通过跟群众座谈了解到的。老杜建议把各大队的干部请来,在这眼大口井旁开了一个“诸葛亮”会,研究如何把三屯的地下水找到,挖出来。
一说找地下水,打大口井,大伙都认为这个办法好。可是,也有人犯难地说:“三屯片方圆百八十里,几十座大山,上百条沟谷河流,水龙藏在地下,谁能保证眼眼井都能打到龙嘴上!”
老杜说:“水龙既在地下,它就会在地下露出马脚。群众最熟悉三屯,咱们来它一个群众找水运动,准能把龙嘴都撬开。”
一个找水打井的群众运动发动起来了。老杜找上几个参谋,顶着烈日,到群众中取经。他走出一条沟又钻进一条沟,翻过一道梁又攀上一道岭。在深山陡岭上,向看山人打问山泉的分布情况;在谷底岩壁旁,同技术人员一块分析地下水的走向;在沙滩河岸边,向牧羊人了解河道变迁的历史;在一个又一个老农座谈会上,倾听着许多群众找水的经验和故事。老杜踏遍了三屯地区一百三十多条大沟,翻越了几十座山岭,拜了许多老师,掌握了在各种地形、地质条件下找水的规律。他帮助生产队选定了八十二眼大口井的井基,眼眼都打出了白花花的泉水!当年抗旱,不仅抗出了大丰收,还抗出了三千多亩地的水利化!
认 真 总 结 群 众 经 验
抗旱斗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挖地下水,打大口井,只解决燃眉之急;只有把为害全工委地区的大沙河拦腰斩断,建起一座大水库来,把地上水蓄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屯缺水的局面。
可是,在大沙河上建水库,工程大,耗费多。一九五八年以来,县里曾两次想修,都因钱力、物力不足,没敢动工。现在,三屯工委片自己能不能修呢?
他去问工委的干部,当时的工委书记全国珍告诉他:“大沙河是贯穿全工委三个公社的一条最大的害河。在高家店修起一座水库,可蓄水七百多万方,一下子就能自流灌溉三万多亩地!这个工程,我想找你商量,咱们一个片干行不行!”
他去问公社干部,公社干部说:“工程大是大,可这是咱三屯大上农业的关键,我们赞成上!”
他又去问群众,每到一处,群众都高兴地把他围起来,说“治这大沙河是咱多年盼着的事啊!”
老杜满怀信心地和干部、技术人员对大沙河河道及连着大沙河的十几条山沟进行了勘察,制订出在大沙河主河道上兴建一座大水库、在十几条山沟里兴建二十几座小水库的规划。在县委大力支持下,三屯片四个公社的一千名建库大军开上了高家店工地。可小水库啥时开工呢?跟大队、生产队干部们一商量,大伙说:“工委片协作起来搞大的,公社和大队动员起来搞小的,来它个大小一齐上!”结果,一下子,一座大水库和九座小水库同时开工了,全工委片投入强壮劳力达七千多人!他们根据群众的意见,总结了十六个字的办法:全面规划,分期施工,先后受益,大体平衡。既发扬了共产主义风格,又执行了党的政策。几年时间,他们除了建成蓄水七百多万方的高家店水库外,还建成了二十座小水库,改河造田闸沟垫地六千多亩,水浇地面积由七千亩增加到二万六千多亩,粮食亩产由一九七五年的五百多斤,增加到去年的七百二十三斤,成为全县的先进地区。
学 不 完 的 新 课 题
一九七六年四月,老杜转业到地方担任了迁西县委副书记,又分管抓农业。有人开玩笑地说:“你在三屯蹲了几年点,农业上这一套算吃摸透了,往后合着眼睛也能抓啦!”
听着这话,老杜摇摇头,认真地说:“情况越熟,越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当群众的小学生,天天都有学不完的新课题!”
老杜这段话,正是他自身的经验之谈。
三屯的经验,对全县工作有指导意义。但是不是就那么完整、那么全面,对全县每个工委、公社或大队都完全适宜呢?并不是的。他到深山区的西城峪公社太阳峪大队去搞调查,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向他反映:这个只有六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粮食亩产已经七百多斤,今年可过“长江”。但这里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光啃这“一分田”,功夫下得再大,也不会有更大的作为。几年来,他们在抓好“一分田”的同时,在
“八分山”上下了功夫,栽了一万多棵干鲜果树,一万五千多株花椒树,养了三百多只羊。三、五年以后,即可以向国家交售七万斤板栗和水果,五百只牛羊,光这一个小山村产的花椒,即可供全县人民调味之用。老杜从太阳峪想到全县。全县也是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要想向国家贡献一亿斤板栗容易,贡献一亿斤粮食难。迁西要发展,同样也不能光啃“一分田”,而要把“七分山”充分利用起来,大力发展林果和畜牧养殖。这样,集体经济迅速壮大了,就能有充足的资金搞农业机械化和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正好是三屯经验的一个重要补充。
(原载七月二十七日《河北日报》,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