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有力的指挥 有效的管理
——开滦煤矿管理工作见闻
新华社编者按: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开滦煤矿的同志们不怕打棍子,扣帽子,坚持加强企业管理,取得了可贵的经验。他们有一个强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有一个适合本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有一套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从干部、技术人员到工人,人人职责明确;矿内上下,工作井井有条。
要实现工业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学习开滦煤矿的经验,就是要深入揭批“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努力学习组织现代化生产建设的本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本社发表三篇反映开滦煤矿管理工作的见闻,供读者参考。


第2版()
专栏:

调动千军万马的指挥中心
喧嚣的工业重镇唐山,随着夜幕的垂临,逐渐静寂下来了,灯光越来越稀疏。此时此刻,开滦煤矿的地下却是一座不夜之城,它那紧张繁忙的景象,都从总调度室集中地反映出来。
总调度室设在三间简易的工棚里,室内墙壁上挂的各种牌板、图表说明,开滦是个多水平生产、多煤层开采、多段提升、多级排水的矿井。全矿区共有三百多个采煤、掘进、开拓工作面,一千多公里巷道,三百六十多个工种,九千多个班组。
值班的调度员象在战场上一样,不断地利用通话设备了解全矿区的形势,指挥各个阵地的战斗。早晨六点,来接班的调度员走进调度室,开始了新的一天的战斗。这时,主管生产、技术、安全、机电、计划等部门的负责人、副总工程师,也陆陆续续来到调度室,查阅调度日志,了解头一天的生产情况,研究、部署当天的任务。
我们利用交接班的空隙时间,请值班领导、开滦煤矿党委副书记鲁云发和张志仁介绍了他们的指挥调度工作。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开滦有一个集中统一的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在矿区一级,有总调度室,基建、机电、运销等分调度室;各矿也有调度室和机电、运输、通风、洗煤等调度站,井上车间和井下生产工作面还有调度电话,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调度网。开滦煤矿和所属各矿的主要领导干部轮流在调度室值班,使三班生产的指挥一直不间断。因此,不论井上井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马上能反映到调度室,由调度室及时地进行协调,搞好综合平衡,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经过多年的实践,开滦煤矿的生产调度指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到了“快,灵,准”。快,就是发现问题快,解决问题快,急事不过夜,小事不过班,大事不过天,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灵,就是有权威,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指哪打哪,不折不扣;准,就是上级指示传达得准,下面情况掌握得准,出现问题处理得准,生产关键抓得准。为了在指挥上做到“快,灵,准”,各级领导干部和调度工作人员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使脑子里始终有一幅与矿区实际情况相符的活地图。调度网由于指挥生产“快,灵,准”,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工人都信得过。在“四人帮”挑动武斗,煽动停工停产时,群众自觉地保护调度机构,没人敢冲击,生产指挥调度一天也没有中断。
我们参观了几个矿的调度室,看来马家沟矿调度室的条件比较好一些,他们不仅搬进了新修的大楼,而且安装了调度电子信号模拟盘。模拟盘上有提升井、皮带斜井、滚笼、中央风井等模型。矿上的提升井开动了,模拟盘上的“提升井”也跟着动,并且自动记录提升的次数。滚笼也是这样,井下滚笼翻一次,模拟盘上的“滚笼”就亮一下灯,同时记录下数字。这就更加便于随时核对产量数字,掌握井下车辆的调拨。参观后,我们觉得很新鲜。但矿上的同志说,同世界先进设备相比,这还是落后的。最近,开滦矿党委制订了计划,要用电子计算机、闭路电视等先进设备武装调度系统。听起来使人高兴。可以想象得到,一旦有了现代化设备,开滦的指挥调度工作,将会如虎添翼,效率更高。


第2版()
专栏:

总工程师谈技术管理
我们访问了开滦煤矿总工程师殷继昌。一迈进总工程师室,就感到了紧张的工作气氛。这间地震后修建的简易房子,本来就不大,加上坐着、站着的好几个人,屋子显得满满当当的。其中有开滦副总工程师乔缺斋,计划处长和技术处、机电处的一些同志。他们都是来向总工程师汇报和请示工作的。
殷继昌今年只有四十四岁。他一九五二年在煤矿中等技术学校毕业后,投身到煤炭生产建设事业,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一个十万人大矿区的总工程师,他是很年青的。但是,长时期在矿山上奔波、操劳,面颊上留下了岁月的风霜。
处理完工作,殷继昌谦逊地对我们说:“时间太仓促了,你们出的题目没准备好,我的答卷不一定及格,好在乔副总工程师也在,咱们一起谈吧。”
“开滦的技术管理工作要说有成绩,主要是由于党委对技术工作重视。一九七二年,开滦党委做出决定,全部恢复了总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的职称。这在全国是比较早的。不久以后,全矿区一千六百多名工程技术人员,除极少数不称职的以外,全部回到了技术工作岗位。最近,全矿区又提升了三十八人为工程师。党委一直认为技术人员是开滦‘特别能战斗’的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滦,就是‘四人帮’制造‘臭老九’的谬论时,技术人员也一直受到从领导到工人的信任、支持和尊重。”
殷继昌说:搞好技术管理,不仅要重视和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技术工作秩序。这些年来,开滦煤矿党委不断加强领导,技术工作秩序一直比较好。各矿都注意严格执行国家的技术政策,尽管煤炭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胡采乱掘的现象,开拓、准备、回采三个煤量始终保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上,各项工程在技术上符合设计和施工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人帮”干扰破坏那么厉害,开滦的技术工作秩序并没有乱;强烈地震突然袭击,也很快恢复起来。正因为这样,“四五”计划期间的四十六项重点改造工程都按期完成,实现了产量翻番。地震后,我们提出的各矿必保的巷道,全部保住了;在生产恢复中,我们提出日产上三万、五万、七万三个台阶,也都一一兑现。
这位总工程师接着说:“建立一个良好的技术工作秩序,首先是组织要健全。开滦煤矿和所属各矿都设有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大矿还有区段主管工程师或技术员,基层区、科也都有技术员,从上到下建立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形成一个技术工作网。总的来说,开滦的技术人员是有职有权的。总工程师兼任革委会副主任,几位副总工程师分别兼任技术、生产、机电等处的处长。有些基层区、科技术员也担任了副区长、副科长职务。这些年,全矿区先后提拔一百七十五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是有威信的。
“其次,制度要健全。开滦煤矿的一套技术管理制度一直没有破,基本上做到了工程有方案,施工有设计,作业有规程,开工竣工有验收,质量有标准,安全有检查。因为工人有传统,技术人员有经验,加上领导大力支持,不管遇到什么干扰,大家总是照章办事。即使在林彪、‘四人帮’破坏搞得最乱的时候,也基本上没有变。”
“技术管理上的签字制度坚持得怎么样?”我们接着他的话茬问道。
“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是技术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说话间,乔副总工程师拿出两份技术资料给我们看,上面都有编制人、技术人员和行政负责人的签名盖章。他说:“象这样的文件,如果没有签名马上就退回去。”“这是个责任问题。”殷继昌继续谈下去:“应该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搞好技术责任制。从实践来看,开滦的技术人员是敢抓敢负责任的。”
殷继昌停了停,又补充说:“技术人员敢于负责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搞好技术管理,必须走群众路线。技术管理上的‘三结合’,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了新的发展。这些年来,开滦所有重大的设计和施工方案都是通过三结合进行的。仅‘四五’计划期间,通过三结合实现的革新项目就达五千多项,创造了一个井年提升三百六十万吨,一个采区年产一百五十三万吨,一个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月产十九万吨的全国最好成绩,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最后,殷总工程师说:“我们搞技术的就是有个首创精神,有个攀登世界高峰的雄心壮志。脑子要关心七十年代,同时注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与世界先进的采煤技术比较,开滦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五届人大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发展规划,加快向机械化、自动化进军的步伐。到一九八五年,开滦的技术面貌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产量还要翻一番。到那时候,请你们一定来看一看!”
  新华社通讯员 郑锦铨
新华社记者 李正杰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怎样在地层深处组织生产
搞煤炭的人都懂得,各项管理工作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煤矿生产的主要战场采煤工作面来反映。于是,我们来到了在开滦有代表性的机械化采煤队——范各庄矿红旗采煤队。
一到范各庄矿,红旗采煤队的同志热情地把我们引进了机电班工人会议室。这是一间地震后工人们自己盖起来的简易房屋,室内的布置很引人注目。北面墙上张贴的图纸上工整地书写着《机电工人岗位责任制》、《运输机司机岗位责任制》、《机电设备定期检修保养制》等各项制度。墙的东边挂着一些电器设备线路图,地上摆着一件大型开关设备,这是为了学习技术用的。最吸引人的是西墙上大型彩色的采煤工作面“设备牌板”,它整整占了一面墙,做得十分精巧。看着牌板,就象是整个采面端到了眼前,从采面的长度、走向,巷道的布置,到各种设备所在的方位,一目了然。每一台设备的旁边都写着负责检修、保养人员的名字。有意思的是每台设备上还插着小旗,除几面旗是标志着不合格的以外,其余全是红旗。原来,前两天刚对机器设备进行了一次定期检查,合格的插红旗,不及格的限定时间检修好,还可以换上红旗。这个队对设备的保养检修,要求十分严格,除规定了班检、日检、三日检修外,还有周检、双周检和月检修。
进入采面,更是壮观,长达一百八十米的工作面上,液压自移支架一字儿摆开,宛如一条钢铁长廊;数不清的胶皮管路,整整齐齐地挂在架子下面。在庞大的割煤机组上,老司机董宝和正在聚精会神地紧螺丝,查看油量。过一阵他又握着操作把试试车,听听声音,看看割煤效果,就是和我们说话时,手也没停下来。我们强烈地感到,就在这黑咕隆冬的采面和运输道上,分散在每一个岗位上的工人,都严肃认真地把守着各自的关口。
有一部电溜子的上部,挂着这样一幅标语:
“象检修飞机一样检修设备”。看了觉得很新鲜。在我们身旁的采煤队领导同志解释说:“这条标语有来历,在电溜子上曾经发生过‘四个螺丝’的事件。”
那是去年地震后恢复生产的头一天。工人们正在为夺回地震造成的损失而大干的时候,突然电溜子不转了。一检查,由于检修不细,四颗松动的螺丝掉进了电溜子的连轴节里,只好拆了,拣出螺丝再装。这一拆一装,一个班没出煤。党支部书记用纸把四颗螺丝包起来,拿到井上,在全队展开了大讨论:“四个螺丝的事故为什么在我们队发生?”党支部严肃地指出,地震砸坏了设备,但不能震跑了严细作风,不能砸没了工人阶级的责任心。这件事对大家震动很大。他们决心要“象检修飞机一样检修设备”,一丝一毫不马虎。党支部因势利导,进一步修订和落实了各项制度,使检修质量不断提高。
他们又讲了个“三五为什么不等于一十五”的故事。一次,清理巷道运柱子,规定三人一组,定额十五棵。有个青年工人先占了车,装上五棵柱子推走后就上了井。另外两个工人由于没有车不能运,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党支部抓住这件事,出了个题目:“三五为什么不等于一十五?”发动群众,批判“四人帮”,肃清流毒,打一场围歼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人民战争,使工人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事后,他们总结了一条经验,要做到人人遵章守纪,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非批
“四人帮”不可。正是由于不断批判“四人帮”,加强了现场管理工作,去年这个队提前六十九天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听了这些生动的故事,看着眼前井然有序的生产现场,我们的心情异常兴奋。英雄的红旗采煤队,不仅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而且领导班子既敢抓敢管,又善于把思想工作做到生产当中去。这样的管理工作,应该说在全国煤炭战线也是第一流的。


第2版()
专栏:

严肃处理省农机公司领导人的违法乱纪行为
青海省委维护党纪国法
本报讯 记者黄昌禄报道:中共青海省委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打击资产阶级歪风邪气,最近严肃处理了青海省农机公司领导人刘丁铭等人严重违法乱纪行为。
青海省农机公司人数不多,上级已先后给他们配备了两辆吉普车。公司原党总支书记、主任刘丁铭等人为了图享受、讲阔气,于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同外省一个单位签订合同,用两台拖拉机交换架子车轴挡,还换回吉普车一辆。一九七七年五月,又用青海省极缺的手扶拖拉机轮胎一千三百套,从外省另一个单位换回吉普车一辆,致使本省库存的大批手扶拖拉机不能及时装配出厂。与此同时,刘丁铭还代省农林局和外省一个单位签订合同,用五台柴油机和一台一百二十千瓦的发电机组,换一辆吉普车。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刘丁铭和公司原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李伟,还动用七台拖拉机、四台手扶拖拉机和四台柴油机,向外省的六个单位,换回水泥一百九十二吨、木材九十二立方米、钢材二十六吨以及铸铁管等建筑材料。
几年来,省农机公司的领导人利用分配农机的职权,先后以公司名义向省内十三个单位,索要大米和白面六千七百多斤,食油一万一千多斤。同时,经李伟批准,以开会为名,还用价值一万二千多元的农机配件,去外省区换回大米四千八百斤。这些非法搞来的粮油,除分给公司职工外,还用于请客、送礼、同其它单位拉关系,挥霍浪费。
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这个公司领导人还继续违法乱纪。一九七七年底,他们同省劳动局、互助土族自治县计委的个别人串通一气,弄虚作假,把不符合招工条件的人招进公司。
公司广大职工对刘丁铭等人的违法乱纪行为,十分愤慨。今年一月,群众给青海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同志写信,揭发了他们的严重问题。谭启龙同志对群众来信非常重视,立即批示严肃处理。省计委、省革委会农牧办公室、省农林局组织联合调查组,到省农机公司进行调查,证明群众反映的情况属实,有的问题比反映的还严重。省委决定撤销刘丁铭、李伟的党内外一切职务,并要他们认真检查。对农机公司非法换回的两辆吉普车和索要的粮、油,全部没收,交省物资局和粮食局处理。省委已将这一决定通报全省,并责成省农林局党组派出强有力的工作组到农机公司,放手发动群众,结合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认真开展“双打”斗争,彻底揭开农机公司阶级斗争的盖子。


第2版()
专栏:编后

刹住农机产品供应工作中的歪风
各级农机供应部门,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后勤部”。他们的职责很重要、很光荣。可是,农机部门有少数人,不是兢兢业业,努力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任务,而是目无党纪国法,把群众日夜盼望的农机产品,当作自己和小集团搞特权、谋私利的资本。这种恶劣作风,严重地影响了农机产品的正常流通,并且损害了工农联盟。
青海省委严肃处理刘丁铭等人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乱纪行为,伸张了党纪、国法,做得对,做得好。
青海省农机公司的事件告诉我们:农机部门各级领导,不仅要做好农机产品的生产、使用、管理等工作,还要认真整顿农机产品供应部门,严格各项规章制度,打击资产阶级歪风邪气,把农机产品畅通无阻地送到农民手里。这是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一环。


第2版()
专栏:

承德市避暑山庄为何迟迟不能对外开放?
河北承德市的避暑山庄是我国清代王朝的热河行宫,也称承德离宫,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整个山庄占地面积约有八千四百多亩,比北京故宫和颐和园的总面积还大两千亩,占整个承德市区的一半。山庄的布局集中和融合了我国南北园林艺术的特点,风景十分优美。
避暑山庄在解放以前遭到了严重破坏。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以保护和修缮,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承德地区前地委第一书记违反国家规定,于一九七二年擅自决定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为当地领导干部建造了九栋宿舍楼,使这个风景区遭到了破坏。上行下效,当地一些单位和住户也蜂拥而至,先后搬进山庄的大小单位有十五个,住户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宫的“文渊阁”齐名的“文津阁”,做了承德地区招待所;西湖边上的“芳园居”,成了家属院;景色秀丽的“梨花伴月沟”,成了承德市电力局的石碴堆集场。有的单位和住户还在山庄内加筑围墙,扩大占地,或养猪养鸭,或种瓜种菜,把个好端端的风景区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个大杂院。
当地群众对这种现象非常气愤,不断写信向国务院反映情况。国务院办公室于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给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北京军区等单位下达指示,限令住进避暑山庄的单位和住户,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迁出,所需搬迁经费和建筑物资可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奇怪的是,搬迁经费和建筑物资早已按时拨发,限令搬迁的时间也过去了两年半,住进山庄的单位和住户不仅没有迁出,个别单位和住户竟然继续迁进山庄。
原因何在?据调查,承德地区和承德市的领导,对国务院的指示没有认真执行。地委和市委虽然成立了搬迁领导小组,任命了组长和副组长,但形同虚设,无人负责。国家拨给承德地区和承德市的搬迁费和建筑材料,共二百万元。据承德市的一个干部反映,市属机关需要从避暑山庄迁出的职工家属二百零五户,只拨给了五立方米木材,致使这些住户的搬迁问题至今无法解决。那么国家调拨的搬迁经费和建筑材料到哪里去了呢?这还是个谜。国家给住进山庄的二六六医院调拨了五百万元的建筑费和建筑材料,让他们另建新房,限期迁出。这个医院的领导不经请示,私自提高房屋造价,以致因缺钱缺料留下一大堆“胡子工程”,影响了搬迁,而搬迁领导小组对这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现象,竟不去过问。
现在住在山庄的住户共四百五十九家,两千六百多人。这样多的人在山庄内进进出出,给管理和修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去年才搬进的承德地区建筑局,有重型卡车和吊车多辆,天天在山庄内开来开去,喇叭尖叫,马达轰鸣,烟尘飞扬,使得游人掩耳捂鼻,敢怒而不敢言。万树园南侧湖边,原有一个“浦田丛樾”亭,是山庄有名的三十六景之一。国家去年才修复了这个亭子,今年就被住在附近的干部家属把亭子的墙壁和倒挂眉子拆光了。记者问山庄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
“为什么不管一管?”他说:“上级不发话,我们怎敢管?!”承德市文物局一位干部也向记者反映了他对搬迁的看法。他说国务院领导同志早在一九七五年就有明确批示,要求迁出单位尽量利用现有房屋,少搞新建筑。新建房屋,要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少花钱,多办事。现在看来,搬迁领导小组违背了这个方针,甚至可以说对中央的这个方针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国家拨给的钱和建筑材料,都到哪里去了?也值得彻底清查!
本报记者 郑启民(附图片)
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